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治療跟保健之間的思維


大仁師當初跳出醫療的領域跟思維,除了「治本」的理念,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健康生病之間,不是1:0的關係,而是中間有很長的漸層。

現代西醫把這兩個領域切得很開,
就是公共衛生/預防醫學
還有臨床醫療/長期復健。但大仁哥覺得不是這樣。

舉个常見的例子:
小感冒,有的不看醫生多喝水多休息,也會自己好,這個要算是預防,還是醫療呢?

像土豆仁這邊常看的:酸痛,但醫師說沒問題,醫師說發炎(但不知道為什麼),或是叫你不要上班工作就好了 :-p 這到底算疾病,還是預防呢?

其實這就是「亞健康」的概念。

實際上,要全身都功能100分,沒有小病小痛,肌力體力循環數字全都綠標的人,其實少之又少,一般說是5%,但大仁哥覺得可能更少,因為理論上定義的「健康」,還包括社會功能與心理健康。要這樣的人生勝利組實在太少了啊!

我們大部分亞健康族群的問題都怎麼解決呢?

大部分都是偏方,健康食品的天下。少部份則是氣功,瑜伽,運動教練的市場。

一部分敏感者,會去找醫生,但醫生給的建議往往都不切實際:多休息或是多運動,與疼痛共存,沒事你沒病。這其實是醫療資源的浪費(應該留給真正生病者。)

這是醫師在學校沒有學到的事,結果往往就是求助者往偏方的方向走。
而有些偏方其實不適用於所有人,可能有相反的效果。
嚴重者,就是從小病漸漸惡化成大病。(也是浪費醫療資源)

預防醫學(保健)跟復健(運動)方面,也有眼光侷限的問題:只針對某種疾病的預防,或者復健,只要超過那範圍,就不知道要做什麼!

網路上就有很多例子:XXX怎麼辦?(如果不是XXX呢?)來診所做OOO治療(不去診所呢?)

這就是土豆仁想幫助眾生的範圍。


經由從前學的解剖學,生理學,肌肉動力學,生物力學,還有對疾病患者的知識與經驗,將它們用在一般人的小問題上,幫你發現隱藏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可以讓筋骨方面的亞健康族群,往好的方向走,而這是大多數醫師,或是復健治療師,都不注重,甚至不會的領域。

這也是很多客人來到土豆仁不太能夠理解的概念:筋骨平衡,不是治療你的疼痛或疾病,

但可以幫助你更健康。

一般人的健康概念,就只有吃藥或是推拿,能讓你恢復健康,但不知道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姿勢與運動均衡,甚至可以除去很多未來或現在進行中疾病的根源。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單髖活化運動

今天介紹一個土豆仁非~~常常教的動作 ---「單側髖關節活化運動」

是從重訓的單腳「羅馬尼亞硬舉」動作變化而來
可以刺激單側的:
1.臀大肌/臀中肌/ 臀小肌/髖深層肌群
※肌肉解剖請參考本站前文:屁股三層肌肉簡介

2.單側髖/膝/踝/足穩定度訓練:著地腳的肌肉共同收縮

3.腰腹核心穩定訓練:比雙腳蹲刺激更多肌群

4.活化單側側彎力量:「逆向平衡」不良姿勢或脊椎側彎/骨盆歪斜等失衡。
 比如:歪右邊,則練左腳蹲(原則上)

對於大部分腰椎/骨盆/下肢失衡者,來土豆仁幾乎都會學到這動作。
步驟:以活化右側為例
1.雙腳與肩同寬放鬆站立,可依個人習慣腳尖外八或內八或向前
2.膝蓋保持微屈,雙手往前做平衡,方向角度不拘,只要雙臂對稱即可
3.曲左腿懸空,髖伸往後擺,角度不拘,但須在接下來動作過程固定屈曲角度
4.做直腰「慢速右髖屈」動作,「軀幹前倒+同時左腿往後」,像水車前後旋轉一樣,注意頸椎/腰椎與左腳角度都固定不可彎曲,也不可左右晃動擺手開腿。不要抬頭/低頭,眼睛自然直視前下方即可。
5.慢速返回3.姿勢
6.反覆4.-5.,10~15下,注意維持穩定不晃動,可注意配合稍收小腹,呼吸平順(一反覆呼吸一回),有助核心穩定。

※影片第四下,示範錯誤晃動的*無效*作法,核心與下肢關節均無穩定,變雙側肌群交替收縮,無達到單側活化目標。
今天的動作很像這隻永動喝水鳥("史特林引擎"示範科學道具)  :-D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 捲尾骨(骨盆後傾運動)

(圖右為典型的骨盆前傾+上交叉症候群[猿人頸]站姿)

過度骨盆前傾(造成失衡不穩的所謂"下交叉症候群"),是常見的問題。腹肌太弱,背肌太緊,導致腰椎骨盆向前旋(鞠躬),軀幹為維持直立,造成腰椎弧度過凹,連帶上半身失衡。
(可見骨盆往前往下旋)

這類失衡者經常可見腰酸背痛的問題,運動時較好,久坐久站或走遠時明顯(因為肌肉疲勞無力撐不住失衡。)

今天做的運動是常見的下腹核心活化動作之一,在彼拉提斯也是重要的基礎動作,學習控
制骨盆與核心,可以活化深層腹肌的收縮,放鬆下背部肌群,有助骨盆前傾的改善。

※通常不直接練腹肌,因為前傾失衡者練腹肌,常會變成髖關節髂腰肌代償。

步驟:
1.仰躺,屈膝讓雙腳平踩床面,保持緩慢深呼吸不要憋氣,放鬆軀幹與背部,讓腰椎弧度放平,儘量貼到床面不要有空隙(前傾或側彎失衡者可能貼不到。)

2.雙手輕放肚臍上方,感受腹肌出力,正確出力方式:腹肌向頭部方向,向"上"收縮(勿做成吸氣向內凹),將肚臍/恥骨往頭部方向拉起;提肛(勿做成夾臀)將尾椎尖端向頭部向上方拉起,兩者相加即骨盆向上向後旋轉

3.注意下肢勿出力!核心無力者經常使用大腿後踩腳/臀肌內夾來代替腹肌與骨盆底肌群的動作。用力到底時尾椎懸空,骨盆著地支點應在腰薦椎交界處(褲腰帶。)

4.放鬆回到休息姿勢,反覆1.放鬆腰椎放平←→ 2.用力收縮骨盆後傾,約20~30下。
 起身後應可感覺腰椎鬆弛,小腹微酸。

※躺著跟站著還是不一樣,仰躺較好活化,站姿多了下肢出力,通常需要再設計其他動作訓練肌群,才能達到真正平衡。

這動作外表看起來是收小腹,抬屁股,拱腰,但一般的指示是:「捲尾骨,讓尾椎離地」,肚臍向上收緊(很多人會做成吸氣收小腹[x])+提肛,讓尾椎/小腹上提,腰椎維持貼平床面。其實這動作是沒有收小腹,抬屁股,拱腰這幾個動作喔!!

一般人常見腰椎僵硬造成骨盆卡住,動作受限,容易用腳出力把整個腰部下半身抬高(X),僵硬者須從小角度開始緩慢練習,講究出力方式對,不求動作角度明顯。可能須配合腰椎/背肌/髖關節/髂腰肌拉筋伸展調整。


※少數人有過度骨盆後傾的問題,則不適合作此運動。
(骨盆後傾的人多呈上收腹站姿 from https://backintelligence.com/fix-posterior-pelvic-tilt/)

祝大家都有承上啟下,靈活平衡的骨盆(from https://youtu.be/oBKAj4kehLU)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 腳踝穩定度運動 ---墊腳蹲

人類的腳踝,是很容易受傷的關節

有以下幾個原因:

1.人類雙足步行的需要:靈長類演化出用整個腳掌走路
 多數四足動物則是用腳尖(掌趾關節)走路,腳跟不著地
 四足動物的腳踝多半強硬,作為彈跳支點,可以完全發揮足底筋膜的彈性功能。
馬是用趾尖(蹄)來走路
 
 人類的腳踝相對活動度大(),腳踝可以旋轉接近360度,讓腳跟著地,甚至可以只用腳跟走路,這是許多四足動物辦不到的(其實鳥類也辦不到,牠們也是用腳尖走路),腳跟與掌趾關節一起,變成四點著地,讓雙足行走的人類有更大的接地面積可以承重,也更穩定,是雙足人類重要的平衡控制來源。
 但人類腳踝增加活動角度,有一好沒兩好,換來的就是容易受傷的後遺症。人腳踝比起四足動物,左右鬆弛得很多,韌帶很小條,對於兩側旋轉的抵抗力不足,一旦失去平衡或外力造成翻腳刀動作(足內翻居多),就很容易扭傷那些小韌帶們(如最上圖。)
 也許百萬年後人類會演化出強壯的腳踝,不過那就不是我們能見到的事了...
2.現代人穿鞋缺乏運動,足底筋膜虛弱
 前面講到腳跟其實是足底筋膜的支點,足底筋膜則是走跳的重要彈性位能來源。缺乏運動+多數時間穿鞋包裹,會讓你的足底肌肉跟筋膜都受限,虛弱,導致行走時少了一個推動力量,小腿阿基里斯腱就要出更多力,來代替足底筋膜的功能,這種出力方式就像踩高蹺一樣:長長的腿,但軟軟的腳,好像用力踩在不穩定的錐尖上,少了腳底的平衡跟出力功能,不穩定狀態下很容易扭到轉折處的腳踝。

3.缺乏橫向訓練
 既然關節太鬆不穩定,韌帶太小條撐不住,我們可以訓練肌肉來幫忙它們,例如腓骨肌群,脛後肌/屈趾肌群,但可惜的是:人類很~~少橫著走,也就沒有增強的機會。
土豆仁之前介紹過:脛前肌/脛後肌訓練,可參考以下連結:腳踝扭傷的活化運動

今天則來介紹一個腳踝動態穩定度運動,對腳踝扭傷的患者,一般人容易扭到腳的,都很適用:


1.站姿,雙腳墊腳尖起來,保持腳踝角度不可掉下。角度大小以可以維持固定為準。

2.墊腳尖蹲,在可以保持腳跟高度,膝蓋角度不動,無不適的前提下,儘量蹲低。
如無法保持不動,可腳跟踩瑜伽磚(或書本),雙腳/雙膝之間夾瑜伽磚(或枕頭),以增加穩定度。

3.蹲到低點穩定後,緩速站起,注意腳跟固定不可掉下。

4.如3.可穩定執行,則做墊腳半蹲+原地踏步/猩猩側走,同樣注意腳跟固定不可掉下。注意身體重心稍往前,以刺激脛後肌等穩定肌群。
不做直腿踏步的原因是:太簡單... :-p ,如果墊腳蹲做不出來的人,練直腿墊腳踏步是一個二線的方法。

5.如4.可穩定執行,則可作單腳蹲/單腳跳。

以上運動不限定次數,重質不重量。須盡力慢做,儘量完美,如果晃動,則運動無效!意念出力點在小腿與腳踝兩側/後方

紅色的是脛前肌,伸指肌在其裡層

扭傷患者常見用腳背伸趾肌/脛前肌錯誤代償穩定肌群的功能(懷疑扭傷未癒,疼痛抑制出力,或同時穩定肌群有受傷),可以看到抓腳趾,浮腳筋的多餘動作,同時患者會覺得腳踝卡卡,走路/墊腳運動無力。如有此問題。從事此運動前,須先做以下的轉腳跟活化運動:腳踝穩定度訓練

* * * *

冷知識:跟人一樣,是腳跟著地走路的動物喔

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膏肓痛的拉筋動作:老鷹式

膏肓痛(上背部兩肩胛中間疼痛)是常見的問題
可能有各種原因
土豆仁今日針對過度疲勞的"大菱形肌"做拉筋動作
(圖右下方兩XX處為大菱形肌激痛點)

菱形肌過度疲勞的原因多半是固定前傾/駝背/低頭,舉手工作,
導致菱形肌須長期收縮,久了容易產生肌筋膜炎或結塊的情形。

傳統的拉筋法如下:但對於駝背/肩胛失衡者,通常是拉不到背部,都只拉到肩膀(後三角肌!)通常這需要合併其他失衡調整,才能達到效果。

土豆仁一般會推薦瑜伽的老鷹式部份,只做上肢動作來拉筋:

步驟:
1.雙臂水平交叉胸前,屈肘,讓上手大拇指與下手四指互勾

2.拇指+雙肩內夾,儘量用力將雙小臂併攏至無縫隙。

3.用力時保持上臂舉高水平,小臂垂直
肩膀前縮+深呼吸繃緊+不要聳肩

4.深呼吸反覆15~20下,再換邊施做(如左上右下→右上左下),以拉到不同方向肌纖維

拉完就會感覺膏肓處輕鬆多囉!

一般人如果沒有練過,局部肌肉像下圖這樣凸出緊繃,絕對會有問題喔:
精美的斜方肌/菱形肌展示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肩胛外側肌群活化運動


今天來運動一個平常少人提到,卻常出問題的部位:肩胛骨外側(腋下後半)

土豆仁經常遇到這位置不適的朋友,或者是肩胛骨沒有不適,但頸部,肩關節,前胸,腰部不適,卻跟這裡有關連!
因為這部位是肩胛骨平衡的其中一個重要部份:(內層)前鋸肌,(外層)闊背肌,(中層)大圓肌,主要做的是把肩胛向兩側(向外向下)拉開,跟肩頸內上側的肌群互為拮抗(平衡。)

(闊背肌後視圖,紅色闊背肌外上方可見肩胛骨上的大/小圓肌)
(前鋸肌+闊背肌前下視圖 from https://www.flickr.com/photos/rswatski/4850656726)

這部份的肌肉除了穩定肩胛平衡,提供上肢活動肩關節穩定的地基之外,運動上主要是手下壓跟後拉的動作,如排球的上手/攻擊,棒球投球,划船,引體向上...
 
做這類運動的運動員,適合用這動作為熱身。
不做運動的朋友們,也適合用這動作來促進平衡。
這動作讓你的外側肌群交替拉伸/收縮,可以自我覺察緊繃/不適/失衡之處。

步驟:
1.略收小腹,穩定核心,注意保持正常呼吸。

2.雙手搭在肩膀肩峰骨頭上固定手臂

3.上下左右旋轉肩胛骨(跟手臂為一整體),目標手肘尖儘量畫大圈!尤其向外側,拉到手肘稍往後,角度才會到底。

4.反覆15~20下。應會感覺到肩胛外側酸,觀察緊繃失衡處。



常見的三角軟骨損傷(手腕小指手背側凹陷處痛)

這個問題常見的原因在於:

1.該硬骨-軟骨-硬骨關節,活動角度大,軟骨本身浮動無韌帶固定,易跑位
2.多數人的壞習慣(其實是健康教育缺失):不知道手腕後折+側屈向小指方向會擠壓該關節到極限,經常用這姿勢撐地,拉車,舉槓鈴...

3.軟骨循環不良,多層組織受傷,加上日常一直動,很難好。經常需要花費一兩個月以上。

土豆仁多半是建議復健科優先(復健治療,震波治療,增生療法),注意避免2.姿勢,放鬆不要再傷到關節是基本,大仁師可處理慢性沾粘問題。恢復之後須鍛鍊手腕穩定度,因為該症狀後,通常都會過鬆,或卡卡有聲音

※手腕小骨頭小韌帶超多,大姆指側的舟狀骨,正中間的月狀骨,許多韌帶,腱鞘,三條大神經,都可能有問題,而且因為循環不良,平常上班不能休息,因此受傷很難好。隨時注意保持手腕正中姿勢,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請參考前文:

健康小訣竅:不要用手腕發力!

健康密技(手腕折到怎麼辦)-- 手腕復位運動

手腕的健康必須,穩定度訓練,兼論核心肌群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健康連載] 多重功能的肩胛下壓:撐扶手+屁股離地

聳肩,肩頸酸痛,是一般人常見的問題。
之前討論過原因:今天你聳肩了嗎? ---談談肩胛骨的失衡

聳肩者常見肩胛上方肌群過度用力,下方肌群無力。
故訓練下方肌群力量(下壓)是很重要的工作。
(上排中動作為肩胛下壓)

肩胛下壓需要的肌肉,包括:下斜方肌,闊背肌,胸小肌(胸內層),前鋸肌(肩胛與肋骨之間)


 用這個動作就可以活化肌肉,兼放鬆肩頸
(做對的話,可抑制肩胛上方肌群緊繃)
步驟:

1.坐姿,有扶手的椅子扶扶手,沒有扶手則扶椅邊,手腕撐住扶手/椅面。

2.雙臂伸直用力,肩胛下壓,將軀幹撐起屁股離地,雙腳自然垂放即可。

3.雙肩向外向下打開,不要縮肩/聳肩/圓肩。軀幹跟肩膀相對是"上下錯動"。注意維持頭頸直立,不要變低頭駝背,或是後仰後夾。

4.若要加強闊背肌與腹肌,則雙腳伸直向前離地,懸空增加負重。

5.撐到頂部,頭最高,肩胛無法再下壓時,放下休息片刻。反覆約10~15下。
※注意影片肩膀部位的動作:向外(兩側)向下,不要聳肩/前縮/後夾

★手腕受傷者,可改用手肘前臂壓扶手,以減少手腕負擔。

* * * *
有種健身器材叫做"dip bar"(雙槓撐體),一般拿來練腹肌或三頭肌,動作看起來像,但跟今天教的動作,用力的部位完全不一樣喔!
(聳肩,肩胛完全沒有往外往下)
(以上練腹肌)


(一樣聳肩,肩胛沒出力,以上練三頭肌)
(器材圖片 from https://www.rocksolidfitness.com/commercial-vertical-knee-raise-and-dip/ https://fitnessandleisure.co.nz/Dip-Handle-Attachment-Dips-and-Leg-Raises-for-up-to-150kg)

筋骨常見問題FAQ


Q1.肩膀痛怎麼辦?

A:肩膀構造複雜,可能原因太多,處理各有不同。大仁師著重在定位與找原因。可回想症狀發生前一天內的活動,尋找可能的原因。如確定原因,可作與原因姿勢相反方向的活動,尋找可自行改善的姿勢,有助於患處定位。只有定位之後才能確定處理方法。如果肩膀痛已經持續很長的時間,通常會造成多向代償反應層層疊疊,難以確定原因,須就各個問題各個擊破,無法速成。一般的藥布/冰敷/熱敷三天無效者,建議儘早就醫,因肩關節很容易代償或嚴重發炎,導致五十肩,肌肉纖維化,旋轉肌腱損傷等現象。

Q2.腰卡卡怎麼辦?

A:常見有新傷或舊傷自己未察覺,建議先就醫檢查。卡卡多半是身體的自我防衛反應,為了避開傷處,其他肌肉潛意識做出多餘的收縮。定位找出患處,仍然是第一要務。另外常見肩頸上背(頸胸椎)問題,或下肢失衡問題,引起的腰部肌肉代償。土豆仁評估時會整體考量。

Q3.一直有長短腳的感覺,一腳緊緊,一腳無力。

A:多半是不適腳(髖膝)有受傷,一樣建議先就醫,包括腰椎坐骨神經壓迫,也會有這種感覺。另外常見對側無感腳問題的失衡代償現象。

Q4.腳底踩痛

A:多半是足底筋膜炎,一部分也可能是跟腱至足底太緊,或是其他韌帶或脛後肌太緊/太鬆,造成足底張力太大(發炎前期),長期甚至會合併腳掌骨排列異常等失衡。常見延伸過多的張力影響到腰臀部失衡。若有麻感,則常見坐骨神經(從腰到屁股到腳底)或腰椎神經(椎間盤,骨刺,腰椎滑脫,脊椎骨折)壓迫。常見走路或站姿跑姿歪斜,為常見加重原因。

Q5.膝蓋卡痛

A:年輕人多半是股骨髕骨症候群(膝蓋骨失衡摩擦發炎),中壯年後則是退化性關節炎,青少年以下則常見髕骨肌腱炎(跳躍膝),長跑者則是髂脛束症候群(跑者膝,ITB syndrome)。其他還有大小的韌帶問題,較嚴重則是十字韌帶/半月軟骨損傷。這些幾乎有膝蓋失衡,都伴隨下半身或全身性的失衡,常見走路或站姿跑姿歪斜,核心失衡是常見的遠因,須整體考量。

Q6.肩頸很容易酸

A:多半整個上半身骨骼排列失衡,多與固定辦公桌姿勢工作或玩手機有關,運動員少見此問題。建議培養球類等運動習慣。按摩是這類患者的習慣愛好,但跟止痛藥一樣,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整體運動與工作姿勢調整。

Q7.手肘痛/手腕痛

A:多半是過度使用造成的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媽媽手等肌腱發炎。嚴重者伴隨關節鬆弛不穩,或關節半脫位,更加重傷勢。除了工作/運動習慣的因素之外,常見肩胸椎或核心失衡的原因。工作無法休息,是此症難好的最大因素(也是病因)。

Q8.重訓動作會歪一邊不穩

A:一般人輕微失衡不會察覺,重訓動作講究對稱平衡,才會發現,經常是因為沒發現的失衡緣故。因為不到受傷程度,平常無感。教練只請你低的拉高,高的放低,這種作法通常都沒有解決問題,只會加重失衡。想想看:腳長短造成蹲下去一高一低,低的腳短,所以多伸直,高的腳長,所以多彎,這樣長期下來不就一邊會伸不直?必須針對隱藏在表面下的失衡處理才行。

Q9.膏肓痛

A:跟肩頸酸一樣的問題,通常有整體失衡。

Q10.鎖骨痛

A:跟肩膀痛一樣的受傷模式,只是用力習慣較前,導致傷處不同。

Q12.大腿一邊緊緊

A:一部份是膝蓋受傷,另一部份則跟重訓動作歪一邊一樣,有隱藏的失衡處。

Q13.脊椎側彎 骨盆歪斜 足弓塌陷

A:都是整體失衡的結果,請勿就單一角度來要求土豆仁!橋骨頭只會好那一天,調整平衡才會長期改善。麻煩的是骨架歪斜通常都是很長遠固著的習慣造成,無法馬上改成平衡。想要速成,不能接受筋骨平衡運動做法的朋友,請勿來土豆仁針對骨架問題做不切實際的期待。

Q14.關節動作有聲音

A:須就醫先排除軟骨問題,其中多半是部份結締組織(韌帶/關節囊)或肌肉過緊造成。有天生(全身都這樣)或是後天(受傷,姿勢)造成。後天者多半可改善,但須記住拉筋不是拉斷,不會一次就好。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每週健康連載] 屁股有感動

 核心肌群 核心訓練,是現在很流行的運動類型

土豆仁認為,如果沒有特別需要,一般人其實不用特別練核心,只要球類運動,其實都有很多核心的動態訓練。

一般土豆仁最常處理的核心部位,則是腹肌失能,與臀肌失能問題
今天來聊聊臀大肌部份(就是整個屁股蛋[尻川䫌, kha-tshng-phué]外層的肌肉)

這兩個問題相對的症狀就是:腰酸背痛(應該分擔的力量都由背肌單獨承擔造成)

失能的原因百百種,依個人情況而定,就不贅述。

臀肌失能,經常是由鄰居代替出力,常見以下的情況;

臀大肌用力,最簡單是抬腿提臀運動,但很多人會用背肌代償出力折腰,臀肌無感;
一部分人則是因為髖後伸角度柔軟度不足,改用腰椎後曲或骨盆旋轉代償;
更誇張做錯者,會做成髖"外展",大腿向外側抬而非後面,變成側腰腹背肌與大腿外側出力。
或是四足跪姿的變形作法:
做錯會變成全身都在翻動,而非標準的單髖關節動作。

另外一個常見背肌代償的,則是橋式(原始運動目標應該也是臀大肌),很多人都只會拱背,或膝蓋用力,屁股不會出力。

(單腳橋式 from http://mypaper.pchome.com.tw/fitnow/post/1323543617)

以上兩個動作臀肌測試無感的話,通常深蹲也是無感!(深蹲鋩角[mê-kak]太多啦)

一般運動常見用彈力帶刺激臀肌,如以下圖片:

大仁師建議不用器材(最簡單),可以做以下活化運動(類似相撲深蹲):


1.雙腿向兩側分開站,在雙足底可保持平踩的條件下,雙腳尖轉向正前方,雙腳儘量分開遠。

2.雙手向前平伸或前屈保持平衡。深蹲屁股向後,注意維持軀幹直立,身體垂直不可前傾或彎腰駝背,屁股大腿向後蹲下,注意膝蓋不超過腳尖,上下時蓋不內夾不晃動,才不會受傷。

3.維持軀幹垂直。在能維持身體垂直上下的狀況下,儘量蹲到最底。若無法維持軀幹垂直,則該角度過低,會變成無效動作!

4.夾臀(但膝蓋不用力)將膝蓋打直站起,蓋一樣不左右晃動,將身體撐起回到1.的姿勢,注意同時輕微收腹提肛(勿過度),保持軀幹直立穩定,不要前後晃動,能不閉氣正常呼吸最好(可蹲下吸往上吐)。

5.反覆以上步驟10~15次

做完活化運動之後,再回去做抬腿跟橋式,肯定會更有感覺喔!

*要注意的是:此活化運動並無法阻止其他代償的習慣模式,須搭配其他調整運動。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職業病.難以逆轉的失衡


土豆仁遇到職業病的問題,通常無法斷根,只能減輕。

多數人的職業是勞動(勞心勞力都是),
勞動的特徵是反覆動作,做累,製造疲勞
而沒有體適能進步,因為沒有如健康運動般講究循序漸進

※包含某些職業/半職業/過度熱情的業餘運動,也有過度勞動問題,其實跟職業病一樣!

而且一旦受傷,也很難休息!很難改變工作動作!也就會導致失衡跟傷勢越來越嚴重!
這也是大仁師十幾年反覆在看的輪迴現象:
年輕努力工作,中年傷病纏身,老年錢給醫生!

為五斗米折腰,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困擾,但要注意幾點現象:

1.部份老闆不會為你想,只是把你當賺錢工具

2.當你傷到無法上工,老闆只要用別人取代你就好

3.也許你已經賺到幾桶金,但永遠買不回健康

要讓這現象適可而止,找好老闆是基本(但土豆經驗,太少了)

在年輕時提昇自己實力,讓好老闆來找你(土豆經驗,老了都來不及了)

或是工作之餘,撥出時間調整工作,讓自己恢復健康(土豆經驗,這種人很多不用來到土豆仁,就會自己想辦法了)

所以土豆仁經常看到愛莫能助的情形:「手很痛,明天照樣上班,怎麼辦?」

這也就造就止痛藥吃不完打不完的結果。
老了等著拿更多錢給醫生,病不會好了。

真的值得?真的賺到?這真的不能逆轉嗎?
這已經是生涯規劃問題了,土豆仁無法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