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西醫常見的盲點

大仁哥離開醫療體系之後, 更能體會當初的盲點。


以前照著老師教的在「物理治療」這一行執業,卻遇到很多困難,這同時也是多數病人遇到的無奈 ---明明我不舒服,但看了好多醫師還是沒有解決問題。

其中有健保的因素:健保的設計是「只求有不求好」,所以只有單純的小病能得到解決,其他很多複雜的疾病,往往都要讓他一直看不好,直到惡化成大病,才不得不開刀,開刀也無法完全!為什麼醫師看診都很快?都不排檢查?甚至檢查也檢查不出問題?這其實都跟台灣健保的設計有關。健保不管個別醫師的醫術如何,患者病情如何,都只給付一樣的診察費與檢查費,即使你病情嚴重,要看很久,醫師還是領到跟一個患者看三分鐘一樣的錢,自然不會有醫師想要認真看(花時間認真看的醫師都是佛心來著。)因為只要給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患者就可以得到暫時的舒緩,反正還沒好下次就會繼續來看,即使不來也沒關係,因為健保促進診所像雨後春筍到處開,醫院診次也越開越多(因單價低,醫院衝量才有錢賺),患者有很多選擇可以逛醫院 !但往往都得到一樣的結果:醫師只開藥,都沒有想辦法解決問題(因為花時間解決問題反而會賠錢。)這也是很多人最後走上開刀之路原因之一 ---明明可以提早解決的問題,卻要拖成不得不開刀。但即使醫師跟我都看到這樣的結果,官員還是矇著眼睛都看不到,因為他們只求有不求好,把健保當成買票工具。因為健保其實沒有促進民眾健康,反而鼓勵小病看不好,一直看,看成大病,鼓勵手術再給付大條的(但手術給付跟醫療材料水準其實也過低,所以醫院還是有一堆自費項目),因此健保費也就一直一直漲,同時醫師也一直流行搭配自費項目,才有錢賺(不是醫師只想推自費,是健保項目給付名不符實,多做反而變慈善,醫師用心反而會賠錢。)

當年大仁哥遇到疑難雜症,要把患者轉診去給醫師幫忙看的時候,常常會得到一模一樣右轉回來的窘境!除非是骨折內出血或癌症等急症,否則許多的筋骨問題,多數的健保醫師都是幫不上忙的,這也是當年自費物理治療的利基所在(也是危險所在,因現在物理治療師法的責任劃分很模糊,醫師沒說但治療師多做的責任要歸誰呢?)

再說到物理治療的發展:當年老師一直要我們不要只會做技術員,要會評估,才能讓專業發展爬高。但我看近年的繼續教育課程,其實還是一樣的技術員邏輯:XX新技術,XX部位評估法。這些都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物理治療流程:依據醫師診斷,來治療局部問題。而現在土豆仁已經不走那一套了 ---這也是很多看習慣西醫或中醫(現在漢醫西醫化其實很明顯)的人無法改變的習慣:我痛哪裡,你就要幫我治療哪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大仁哥的經驗:除了外傷之外,患者的問題幾乎都不是單一原因造成,而是有生活習慣,家庭環境,成長經驗,工作疲勞等等因素綜合而成,多因素的結果下,患者不適也都是多發性,全身性的問題,但往往患者只會注意到最痛的那一點,而不會想到其他地方也有問題。而健保制度下也是止痛為主,只控制症狀,都不管病因。病因不除,患者也就越來越嚴重。這就是土豆仁的關鍵出發點:找出全身失衡的原因,而非治療症狀。這是多數醫師跟治療師都不會做,也不重視的事情(換個角度:這樣才有源源不絕的生意。)

因此很多來土豆仁詢問的朋友,若抱著傳統西醫的思維要來看病止痛,往往都會失望。來到土豆仁之後,大仁哥每次都要努力解釋自己的邏輯,當然也是有很多人無法接受(他們只是想要不痛),那只好讓他們投向止痛藥或按摩的懷抱了.... 特別是急性受傷發炎患者,土豆仁幾乎都不接,因為這類患者的止痛需求,比起找原因要重要得多了。

最後講到西醫的關鍵盲點:把患者當成「一個疾病」的載體。但大仁哥認為患者的身份應該是:一個健康失衡的人,可能會有很多問題,很多疾病。但西醫往往只看他們那科的問題,把一個完整複雜的人當成一個器官在處理。這也是西醫常見的現象:患者各科跑透透,各科都講得不一樣,然後病都不會好,藥拿一大堆。但實際上,一個症狀,可能是多種原因,多个疾病的共同結果。一個疾病,也可能影響症狀以外的多種健康失衡。但西醫專科化的結果,就像瞎子摸象,摸到什麼就是什麼,結果就是:永遠無法馴服大象。

除了明顯外傷之外,大仁哥往往都用整體的角度來看筋骨平衡。像常見的脊椎側彎,原因就有超多可能,但西醫只用一句:不明原因 來打發。土豆仁卻會全身一個一個的找可能原因,各個測試,慢慢調整,要花很多時間,但往往可以找到較基礎的問題(當然不一定能找到「全部的病因」),得到比西醫只教運動後追蹤,最後做鐵衣的單程車票,有更多可能性。

另外像常見的頸因性頭痛,手麻腳麻神經壓迫,習慣性扭傷,也是一樣的。西醫只是不斷的重複處理症狀,並不找原因。但土豆仁往往全身評估,分段活化到最後,都會找到看似不相干的遠因 ---頭痛並不是因為頭自己就會痛,別人的頭大部分都不會自己痛起來。

一般土豆仁最難處理的問題是:生活環境。很多職業病,都是求快而犧牲健康;很多姿勢不良,都是求舒服,而犧牲健康。很多失衡,可以調整,很多習慣,再難改終究還是可以改,但環境,學員往往無法改變,除非要搬家換工作,這都是很難的事情。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剪刀腳轉體 練側腹肌(腹斜肌)


(腹肌三層解剖圖)

腹肌失衡是土豆仁常見的問題點,經常與背痛,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長短腳,甚至腳痛肩痛脖子痛有關。因果關係經常很複雜,不一定是源點,而常是代償機制的中間點!

(俄羅斯轉體)

傳統健身常用啞鈴轉體,滑輪轉體,雙槓轉體,變化登山式...來練側腹肌。但這些動作對左右失衡者,很容易越練越歪。因此今天來教大家土豆仁常做的側腹活化訓練。

(雙槓轉體)
( 登山式捲腹)



步驟:

1.仰躺,注意雙手放鬆不出力,可放兩側或胸前,勿壓床面幫忙。

2.保持雙腿伸直輕微離地,左腳向右上直直抬起,帶動骨盆腰部旋轉,讓左臀也離地。盡量旋轉到底,角度以上半身雙肩不離地,可拉回的程度。

3.動作完成後配合呼吸一回,轉回1.準備姿勢雙腳放平之後,再換抬右腳操作。注意每一次抬腳都配合一次呼吸。

4.比較兩腳差異,通常需加強較吃力/較低的一側。一般建議反覆10~20下。此運動強度較高,若腹肌力量不足,可簡化為屈膝抬腿,或屈膝併攏轉腰(如影片後段示範。)

(腹斜肌在很多武術都是重要的發力點之一)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淺談 足底壓力 vs. 分辨 腳底的繭


長繭是皮膚受到摩擦跟壓力的結果,走路走得越多,結繭就越厚。一旦有失衡,也是走得越多症狀越嚴重! (所以有些骨骼不對稱難以解決者,黃老師通常建議做腳不著地的運動:單車/游泳等,腳離地可避開失衡影響,又可達到運動效果)

脊椎或下肢失衡,通常都會造成兩隻腳的受力不一樣(跑者的上肢失衡其實也會,因為跑步是手腳對抗動作),表現到底下出來就是腳底的繭(callus, 趼 [lan])有局部異常增生。

要確定什麼是異常的話,就要先知道正常長怎樣:看一般人的腳印可以發現:最大受壓點在前足與後足,特別是拇趾球與腳跟後外側,這個現象也會表現在鞋底的磨損(如果鞋子合腳的話。)

(多數人的鞋跟磨損偏外側)

走路著地時,足底壓力點移動(下圖縱軸上表示往腳尖)與行走時間軸(下圖右橫軸):一般人是腳跟偏外先著地,然後抬起腳跟用掌趾關節推進,壓力迅速轉移到大拇趾球,在中足停留的時間與壓力很少,所以繭也都集中在前後。所以根據結繭的比例,就可以判斷走路的方式,是內翻外翻,還是偏腳跟/腳尖(鞋子合腳的情況下才準,鞋子不合的話則會出現各種異常結繭位置。)像短跑鞋或球鞋,就幾乎都磨在大腳趾到掌趾關節,因多用腳尖發力,從兩側磨損可判斷習慣的運動方式。慢跑鞋或登山鞋,則腳跟磨損較多。


低縱足弓(扁平足/內翻足)的特徵則是壓力點往中足內側移動,腳印內側足弓處會被填滿(一般人懸空不受壓的地方它卻塌陷壓下去。)

橫弓(大拇趾球與小拇趾球中間的弧度)塌陷者,則會在第二蹠骨頭有厚繭,而非大姆趾球(如下圖上二),橫弓塌陷常見因前腳掌壓扁變扇形足太寬,在鞋子束縛下產生拇趾外翻/小趾內翻(下圖上二)與腳趾交疊(下圖上右)。

 腳掌側面或背面結繭則幾乎都跟鞋子不合有關(如上圖右與左下,少數是嚴重變形「一般鞋子無法配合」,導致走路時只能用腳側面著地)所以要是您腳跟側面,腳趾側面或腳背面結繭,請換合自己腳型的鞋子!
如上圖,現在多數鞋子做成希臘腳的尖頭,但那尖頭位置其實常不合實際腳趾位置(如下圖),也就會造成較長的腳趾被擠彎或撞到指甲黑青,較短的腳趾則被內折變成拇趾外翻或小趾內翻!
趾背關節結繭,則多半表示鞋子太長或太短(除了整體長度外,還有掌趾關節與鞋子寬點是否對齊問題[鞋的趾長不合],走路時腳趾長期被迫彎曲出力去頂到),或鞋前高度太扁或太窄(很多尖頭鞋或帆布鞋都有這毛病,腳趾須交疊或彎曲才擠得進去!)

以下是各種不同的腳印,可以看出不同的足底壓力分佈。

(上圖是典型的高弓足,中足印寬度小於足寬一半,通常伴隨足底僵硬,腰膝到腳易痠痛)

通常若有一腳高足弓/一腳低足弓,一腳外翻/一腳內翻,或甚至一腳墊腳尖在站(繭會偏腳尖),的不對稱現象(也會反應在舊鞋變形上),幾乎都是脊椎骨盆有側彎或長短腳的結果,這時就不是處理腳的問題,而是要調整全身失衡喔!因為腳的變形只是結果,原因在身體上面!


※這也是土豆仁有在做特製鞋墊,卻很少給學員建議做特製鞋墊的原因!一部分足部問題,其實是全身問題,而不是腳的問題!

~今天的連載讓大家可以簡單判斷自己腳掌的問題,但解法不一而足(從換鞋子到整體失衡調整都有可能),所以今天就不特別講運動方式啦!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每周連載] 富貴包平衡運動

 各種奇形怪狀的頸椎,是土豆仁常見的現象。

下圖是"正常"的頸椎:(應該說「中立」的頸椎,因為多數人都有或多或少歪斜)


但有些人會像下圖滑脫(上下節前後錯位對不起來)或變多段折線。痠痛症狀往往就在凹折處,另外還可能造成神經根壓迫,產生手麻等症狀。


一般醫師對這類的作法多數都是復健科的頸椎牽引,有助減少疼痛,暫時拉開頸椎,減少壓力,避免神經症狀惡化。但土豆仁更重視姿勢矯正與肌肉活化/平衡,有助於復健之外的維持(牽引因效果短站,常見無限的續做),也減少病因的惡化(注意要減少症狀還是需要醫療)。

一般人的頸椎失衡,多半是低頭族:造成頸前屈肌縮短虛弱,頸後伸肌被拉長緊張痠痛。
可做之前介紹過的「頸椎核心運動」重新找回肌肉平衡:https://peanutworkshop.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_11.html

低頭失衡者,往往站直抬頭就如上圖,頭部前傾,頸椎直不起來,即所謂猿人頸/烏龜頸,而有些人會有胸椎駝背代償(如下圖中與右二)或「富貴包」(頸胸椎交界組織增生)的產生。

另外有少數人則是頸椎「過度後伸」,在土豆仁這邊常見衝浪客有此問題,主因其實是胸椎後伸柔軟度不足,背肌核心虛弱無法支撐後挺。過度後伸者因為運動之外日常生活都無此歪斜,所以往往較好處理。

土豆仁之前介紹過,針對上頸椎,一般做收下巴運動,如下影片:

針對下頸椎(第五到七節),則做下頸椎活化運動:https://peanutworkshop.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27.html

(圖右是較好的後伸曲線)

對於已經有富貴包增生的人,以上運動往往都被僵硬的頸胸椎關節卡住而做不到。今天來教針對頸胸椎交界的後伸活化運動,可以藉由床緣頂住幫忙,來活動頸胸椎關節:

(注意影片後段示範即為錯誤的頸椎後仰動作,後腦杓下壓,頭手越來越往下)
步驟:

1.仰躺,雙手抱後腦,頭頸伸出床外

2. 頸椎平行床面,眼睛直視天花板收下巴不仰頭 。雙手需用力向上支撐頭部不動,雙臂稍合攏,肘突向上,練習頸椎向後下壓(非壓後腦杓),讓前凹的頸椎弧度稍拉直。此動作一般人的動作幅度都不大,有感覺到頸椎動作即可。

3.壓到底後回到起始姿勢,反覆約15~20下。注意不要做成整個頭後仰/頸椎後折。

※有些人為了避免把頭往後仰,動作錯誤的反過來變成:頭上抬(頸前屈,視線往腳的方向)再放下,如此就沒有達到平衡富貴包的效果!



★如富貴包同時有駝背圓肩等現象,則須做全身評估與平衡運動,就沒有只動脖子那麼單純囉。





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肋骨外翻/肋骨凸出的原因與調整

我的肋骨特別凸出,是部份土豆仁學員的煩惱。

今天就開宗明義講原因:多數與胸椎歪斜有關!

第一類:兩側對稱,所謂"肋骨外翻"

1.骨盆過度前傾:無駝背代償者,會造成重心往前,上身向前凸(胸椎直),中背部胸腰椎交界會過度內凹,造成對應的肋骨向前位移。(如上圖左)

2.腰椎過凹:無駝背代償者重心向後,胸椎往後傾斜。常合併骨盆前傾,但也有無骨盆前傾者。(如下圖左)

 (各種脊椎前後歪斜,下圖左一對應2. ;左二對應1.,可以看出胸椎位置的差異)

有駝背/含胸的人通常不會有肋骨外翻現象,因為都內縮進去了!

第二類:單側肋骨凸出
3.脊椎側彎:胸椎後方凹側,通常對應前方肋骨會凸出;胸椎後方凸側,則對應後方與外側肋骨會凸出。是因為脊椎側彎除了左右偏移之外,通常會合併椎體旋轉的緣故,導致肋骨連接點跟著往前/後移動。多半在青春期側彎惡化後才發現。
如上圖,矯正前後,可明顯看出凸出/凹入的肋骨恢復平順。
許多輕微側彎者,往往不會發現自己有脊椎側彎,但會注意到大小胸,肋骨凸出,鎖骨凸出,骨盆凸出,肚皮/肚臍歪一邊等正面穿衣不對稱問題!

※以上三種,都常見合併核心肌群無力/失衡問題。

4.外傷變形:包括胸椎、肋骨、表層肌肉受傷後,可能造成骨關節脫位、裂開、或骨骼肌肉增生、沾粘等,都會造成局部肋骨凸出的外觀。

5.天生發育結果,可能有各種畸形,多半從小就發現。

※後兩種藉由運動改善程度有限,調整軟組織張力平衡會有部份改善。而骨骼變形部份無法恢復,一般醫師也不會因為輕微凸出而開刀。(開刀傷口與傷疤沾粘可能造成更大的問題)

除了整體平衡調整之外,一般黃老師會給肋骨凸出者"重點不同的"「死蟲式」核心訓練,請學員學習核心用力(腹背肌協調出力),想辦法保持凸出處平貼地面,以增加平衡。

另外則是 局部深呼吸訓練(學習控制局部肋骨)。---適當的姿勢下(仰躺/趴/側躺),藉由局部瑜伽磚或枕頭擺放,壓迫要調整的肋骨,然後用意念深呼吸,學習局部擴張該處肋骨的用力方式,來主動調整肋骨的位置!(凸出處多半是僵硬動作受限,縮不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