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簡單的薦髂關節穩定/核心兩側活化運動

《解剖列車》筋膜理論:上圖→側線筋膜肌群 下圖→深前線肌群
是這次動到的主要兩個系統
(但依個人情況,可能更複雜,還有淺背線/旋線等)




腰椎兩側失衡
薦髂關節失衡
這類型的核心失衡,是土豆仁常見的問題

不妨試試土豆仁常教的這個動作
針對核心兩側肌群活化訓練:腹斜肌 腹橫肌 腰椎旋轉肌 髖關節旋轉肌/內收肌,還可能刺激到表面的闊背肌 臀大肌,可促進薦髂關節的穩定度

步驟:
1.趴姿,上半身放鬆,手可抱枕頭,放兩側或枕前額/背後腦
☆注意不可用手/肩/肘壓床協助腰部出力

2.夾臀/大腿,雙腿膝-腳用力併攏不放開

3.收小腹轉腰(側腹-腰椎收緊出力),帶動骨盆-下肢,讓單側髖骨/腿腳離地到頂

4.慢放再換轉對側

5.反覆約 15下


這運動的重點在感受出力部位:哪裡出力?哪裡會酸?是否某一邊無力/酸痛/高低卡住?
這動作的主動肌應該是平均的腹斜肌-腰旋轉肌出力(用到肩的話,還有部份闊背肌)
穩定肌則是多裂肌/腹橫肌/豎脊肌/骨盆/髖關節/臀肌肌群

有的人腹肌太緊/腰肌太緊/腰大肌太緊,或失能,都會出現異常的緊繃感。
可藉此發現問題,再做局部調衡處理。

這邊要注意的是:核心部位的失衡,通常都不是單一部位,經常會成對/上下/左右對側出現,一鬆一緊,一強一弱,還可能有地基(下肢)問題!

祝大家都有平衡穩定的骨盆跟屁屁!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西醫環境下的偏見

土豆仁不時會遇到「來看醫生」的學員

一開始只是覺得難以溝通
因為土豆仁並不做「醫療」
但黃老師後來想想,這其實是長期被西方醫療模式洗腦的結果。

西醫傳統走 疾病→藥物 的路線
(相對中醫/漢醫 走的是 全人→藥物 的路線,較間接)

所以西醫看慣的人,往往急切於要藥到病除
敢下重手的醫師往往生意很好
西醫的盲點在於:會為了用藥物,而"硬套"上某種診斷
這不只是醫師自己的責任
患者的錯誤期望,也對這盲點形成,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實際上,很多「疾病」,其實沒有在西醫的教科書內
因為西醫以解剖生理等,實際觀察得到的身體的變化來定義疾病(精神科等例外)
但實際上人類的很多不適問題,並不到西醫所謂的「疾病」程度
所以西醫會有「症候群」(symptom),「失能」(disability)等模糊的說法
這些其實不是一个單一疾病的名稱,而是不明或多重原因的結果。

既然不是一个單一疾病,不確定原因,也就沒有標準適用的治療藥物
結果就淪為「症狀治療」,也就是為人詬病的治標不治本
這其實是浪費社會成本
(如果可以治本,為何要浪費時間跟藥物,還可能有副作用,或病情惡化)

比如"代謝症候群",減重跟運動是治療的好方法
代謝症候群的原因複雜,但可以簡化為:體質,飲食,與作息的失衡
但一般西醫不會押著你去減肥,去運動,去調整生活作息,只會追蹤,請你自己保重
等到真的變成病態高血壓,血管硬化狹窄,糖尿病,再開藥給你
這就是西醫常見的「養病流程」
醫學院並沒有教醫生這樣對待病人,但實際就是這樣在走。
西醫所謂的預防醫學(第一醫學,公共衛生)只停留在政府宣導的層次,醫師棄守。

* * *
土豆仁經常花時間在於教育學員:土豆仁用專業跟經驗幫忙你,讓我們來一起找問題,但不表示你的疼痛會藥到病除!

因為就黃老師的經驗,很多問題根源不是在於疼痛本身,而是整體的失衡,這是西醫通常不探討的領域,也是不存在一般民眾認知內的天方夜譚

當然失衡→→→疾病,中間會有很多故事
並不是每個人失衡,都會生病(所以多數西醫[跟教科書]不覺得歪歪的有什麼問題)
也不是每個失衡都找得到原因(土豆仁的終極目標)
甚至有些疾病或變形,是不可逆的,不只是失衡的問題。
(遇到這種,黃老師都直接說:這很難好,或不會好,你考慮一下...)

土豆仁只是努力在一般人會忽略的失衡問題:發現/尋找並調整,
並不是疾病治療。
況且很多「疾病」,其實在西醫是無法找出病因而且治本的。

希望來土豆仁的朋友能拋棄過去西醫體系帶來的既有偏見,了解黃老師的獨特觀點。
平衡檢測,與筋骨活化,是解決失衡問題,是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而不是治療疾病。

目前看到有跟土豆仁類似的作法,是國外的"Janda approach"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簡單的中背部拉筋

肩胛以下的下半胸椎,背部肋骨區域,是土豆仁常見的失衡點
這部位承上啟下,一方面作為上肢的地基,一方面連接腰部核心,是重要的穩定區域。
該區肌肉以姿勢肌為主
這部位的不適,多半都跟核心/脊椎失衡,骨盆歪斜有關(另一部份是膽囊/胰臟等內臟問題),為幫助維持穩定,代償失衡,該處肌肉常見過度收縮,脊椎過凹(前凸)

該處容易有收縮緊繃的不適感
所以土豆仁針對此處,多以拉筋動作為主
如以下的步驟:

1.坐姿:雙手肘靠較高桌面(或坐矮椅子,須與桌面有高差)

2.將椅子向後移動,到肩關節前伸緊繃 ★建議無輪子的四角椅較穩固好做

3.肩關節下壓+收小腹將肚臍上頂,把中背部頂高,中背部會有緊繃感

4.做胸式深呼吸撐開肋骨/胸椎,反覆約3-5下,注意小腹持續收縮不放鬆

5.回到起始姿勢休息

這動作也可作為腰椎過度後凹者的調整動作(活化下腹肌群)
除了拉筋之外,尋找核心的失衡處,通常是此處問題治本的方式。

跳躍時的腰椎過度後凹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沒消息不是好消息 No news is not good news!

英語俗諺:No news is good news. 沒消息就是好消息

這在土豆仁的課程上,通常不適用。

如同之前強調的:人體是一個不斷活動的現象,不可能一成不變。

黃老師經常請學員回去做運動,回去觀察,下次回報反應,再來設計新的運動課程。

回報好的情況應該是:「我感覺到哪裡不一樣」,「比較痛」,「比較好」

而不是:「我覺得都一樣」
*這些一成不變的朋友,大概佔土豆仁名單的五成!

這也是土豆仁課程強調的一點:自我覺察

...唯有自己能感覺到差異,才能自己改變自己

無感者,一般常見的狀況是:回家功課沒做
(黃老師通常一天只給一回動作,每天需要騰出半小時,再不做就只能請家教盯著了)

第二常見的是:潦草做做
(土豆仁運動,大部分強調精準動作,固定次數,隨便做並不會得到效果)

只要有認真運動,身體必定會適應改變,給你回報,這是土豆仁很強調的一點。
很多的疾病或慢性傷害也是一樣的(相反的)道理,身體會變差,也都是從日常生活習慣的動作而來。

這也是土豆仁常請學員平常自己運動的時候用手機錄影自己的原因 ---離開了日常習慣,我們很難找出問題處,特別適當是人已經習慣成自然,不覺有異的時候。

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健康小動作] 肩關節放鬆姿勢

這動作適用於圓肩駝背工作者(電腦/手工等),重訓滑輪下拉/後拉/划船機訓練


以放鬆右肩為例:

1.站姿前彎90度,膝蓋儘量打直,先雙手扶桌/椅放鬆背部,也可屈肘用手肘靠桌面

2.稍收小腹讓腰椎/屁股往後伸展到底,胸椎拉直下沉到雙肩胛骨之間

3.右手放下放鬆下垂,讓右肩胛骨下沉,左肩保持伸直固定

4.拉伸到背部有感即可起身稍息,再換另一側


主要拉伸到肩關節囊,後三角肌,肩胛骨後方肌群(斜方肌 菱形肌 前鋸肌 闊背肌),還有下背腰椎背側肌群,還有部份的胸肌/鎖骨肌群。

個別肌肉解說可參考本站: 認識背肌系列文章

土豆仁針對每個學員不同的問題(很少有兩個人的問題是一模一樣的),會設計不同的運動
每個關節的不同角度,不同組合,用力/放鬆,加上輔助工具,可以有上千種組合。
這才是對健康最有幫助的運動方式,而非坊間一般的商業運動,大家都做同樣的動作。
來過土豆仁的都可以發現,每次的回家功課會不一樣,這也是土豆仁經常強調的一點:
筋骨活動隨時可能變化,當天建議只代表目前狀況。

不少人會拿以前的就診經驗,或是運動習慣來比較,說:「為何以前都沒事,或以前都有效,現在怎麼不一樣?」

...當然,因為現在的你已經不是以前的你了!

只要活動,筋骨或病情就可能變化,...身為一個活人,怎麼可能一成不變呢?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每週連載] 肩關節穩定度訓練

關節不穩是慢性傷害的常見問題

韌帶鬆弛,肌肉萎縮/沾粘纖維化,甚至骨頭長歪,軟骨磨損,都是常見的解剖原因。
解剖構造我們不一定能改變他,但可以改變怎麼使用他的方式

土豆仁對於肩膀受傷發炎過的學員,常教這個動作:
(*正在發炎的話不要做)
以訓練右肩為例:
1.右側臥,右手肘撐床將上半身撐起,髖骨可著地
,保持肩膀肩胛用力固定,上臂往床面撐住軀幹,不要晃動
※注意肩膀要維持下壓(往右大腿+床面方向),不要變成聳肩或往後縮
※若要增加強度,則可增加撐起大腿/小腿,用膝蓋/腳掌側面支撐軀幹重量

2.左手肘從床面/床下開始懸空動作,慢慢穩定往上移動,往上的同時慢慢伸直手肘
,須注意保持右肩不動,軀幹配合穩定轉動

3.左手往上往後到底時,視個人柔軟度,手臂約可轉到軀幹後方20度左右位置

4.再慢慢反方向轉回來到左手肘在床面高度。

5.反覆約3~5下,注意需穩定+緩慢上下,配合正常呼吸勿憋氣,才能訓練到右肩的肌肉共同收縮,協調性,關節穩定。

重點是體會並尋找最順的角度,跟肌肉出力方式
感覺何處卡住?何處軟弱?用意念做細微的調整。

肩膀受傷後,經常會記憶在錯誤的動作模式(因為怕痛產生多餘的緊張收縮)
這是很多人無傷,卻肩膀卡卡的原因之一(另外一部份是整體失衡)

動作不須一開始做到180度以上,要從小角度開始練起
調順後慢慢增加角度。
一般人無受傷理想範圍,至少可做到前後150度左右。

*覺得側壓太重做不到,可改手撐牆壁/桌子/椅子/矮凳/欄杆,從側臥改成側站/坐姿亦可
*頸 肩胛 腕 腰 髖 膝 踝 腳掌,也常見需要穩定度訓練,練法各有不同。

(肩膀脫臼未復位時的樣子)

這運動要注意:曾有肩關節脫臼/脫位,韌帶軟骨受傷者,
須經醫師判斷指導才可做,以免復發。

一直不平衡其實也是種「正常」

來到土豆仁的學員,除了一開始認知到失衡與不適的前因後果

開始能夠認識並覺察自己身體的狀態

發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機轉

到後來幾乎都有一個疑問:怎麼我每次來看是都不一樣的問題?

這是因為...人是活的!

當你改掉了之前的失衡習慣,除掉了之前的失衡原因
不代表以後就會一輩子幸福快樂!

當你每天勞動工作,或運動訓練
可能都會改變身體的狀態。
特別是:疲勞,動作改變,訓練內容變化(或訓練量變重,變強,變久),或是之前的代償習慣變化

一般來說,生活規律的人,不容易有病痛,容易達成身心靈平衡
對筋骨的平衡來說也是。

但一般人的工作,或運動,不太會一成不變,舉步不前
當你挑戰新的高峰,經常容易有身體的負擔
筋骨的失衡。

所以大仁師都會說:恭喜你一步一步又更進步了,所以會面對新的問題!

(當然有時候是壞習慣沒改,或改一半,造成同一個問題復發)


這也是為何防治運動傷害,運動量的設定要遵守10%原則(每週期訓練增加不超過10%)
就是為了讓身體慢慢適應,減少傷害的發生。

當你的身體的支撐力跟不上工作的負擔,就容易發生失衡。
但要注意
不一定有症狀!

所以土豆仁都會請舊學員有怪怪的,就要來看。
...怪怪的但不痛
慢慢開始越來越不適(神經大條的人通常這時候都還沒感覺)
影響到動作/工作(卡住但自己不知道為什麼,這是來到土豆仁的大宗)
最後產生發炎腫脹甚至酸痛到整個人歪斜(神經大條的人通常只會注意到痛,不知道歪)
~這也是多數人失衡的過程。

一開始就檢測,會很容易分辨出失衡的部位,跟有問題的動作,還有可能的原因。
因為剛發生,通常很少代償的自我掩蓋反應,直接能找到連結的刺激。
有的人能夠自我療癒,代償能力強大,或夠敏感能改變動作姿勢習慣,就不會進展到整個歪斜。

但如果萬一到最後整個歪的時候,往往因為各種問題交錯,各種自我代償的肌肉緊繃疼痛掩蓋,常常要調整很久才能發現根源。....跟魔術師一樣懸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