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健康促進 --『收小腹』運動的真正好處

注意:這邊講的是"收小腹",而不是"瘦小腹"

※黃老師之前就不斷強調:沒有局部瘦身這回事
 市面上強調局部瘦身的產品(除了削骨/肉毒/抽脂),
 都是沒有科學根據(騙自己又騙你的喔)

小腹 是很多人脂肪堆積的重點部位
(有些人則是手臂 大腿 或臉...大家可以發現 就是那幾個地方而已)
脂肪生長的順序,基本上是先天體質的問題,難以改變

基於以上的原因,瘦小腹 幾乎都很困難,所以才會有這麼多騙騙騙術
(也有歸咎於宿便 毒素 或吃冰的...這也都沒有科學根據...張飛打岳飛...
 就算有宿便有吃冰...也沒有每個人都小腹大啊!)

但為了健康 我們還是要儘量收小腹

不管在視覺上還是骨架平衡,都有好處

因為
凸凸小腹 是核心無力,骨盆前傾,骨盆歪斜危機的其中一個指標

土豆仁觀察,核心越無力的人,小腹通常會越鬆弛~ 就算瘦瘦,也是凸出
肚子太大的...反而會因為大腹,掩蓋了小腹的存在

動作上,則可以看到骨盆在行走時晃動比一般人大 (不一定有明顯骨盆前傾)
這算是最重要的指標
但一般人不像黃老師專業經驗閱人無數,沒有比較對象,通常自己難以發現

簡單的做法可以做棒式來分辨:


(棒式正確姿勢 from 七項棒式運動的好處)



 如果
無法維持下背平直,腹部平坦,變成凸肚凹腰(如上圖上)

一定要翹屁股才可以讓肚子離地的話(如上圖下)

這樣平時就有必要練收小腹動作了!

在練習之前
最大要注意的是:收小腹 ≠ 吸氣

多數人請他收緊小腹,他第一个動作就是"吸氣"
>>這是完全錯誤的方式


一般好的呼吸應該如上圖"腹式呼吸":
吸氣時橫隔膜往下(收縮),把腹部臟器頂出(腹肌不須出力)
同時肺臟因為橫隔產生的負壓,得到擴張吸氣(胸腔也被動被撐開)
肺臟跟橫隔往下頂,感覺好像空氣往下吸到小腹位置
即國術所謂的"氣沉丹田"
吐氣時則放鬆,腹部內收,橫隔往上(回原位)把空氣頂出去

如果吸氣反而把肚子縮進去,就變成"胸式呼吸"了!

這是因為胸腔擴張帶來的"負壓",把橫隔腹腔往上帶的緣故
(不用自然的呼吸肌[橫隔膜],改用肋骨抬高/聳肩等等吃力動作呼吸)

胸式呼吸不僅吃力,而且換氣效率不佳(下半肺部沒有張開)
是很多呼吸衰竭病人,腹腔受傷者,或是情緒緊張者常見的呼吸方式
更重要的是:
因為橫隔沒有收縮,腹壓不足,核心的穩定度也不佳
(橫隔膜也是核心肌群之一喔!即所謂"腹腔的天花板") 
也容易間接造成腰或骨盆的問題

只會吸氣把小腹吸進去的人,通常很難理解:怎樣不吸氣又可以收小腹?
這正是問題所在---他們的腹(橫)肌失能,不會獨立收縮
這就是必須學習的地方了

接下來實際練習"收小腹"(腹橫肌活化運動)
1.先放鬆肚子,用手指戳戳小腹兩邊,感覺鬆弛的腹肌,很容易按進去
2.保持持續腹式呼吸,但小腹收緊
3.手指再戳戳同樣的位置,按下去是否有一層組織(肌肉收緊)硬硬頂住的感覺?
 (表層可能有一層軟軟脂肪阻擋,須按入)
4.持續練習這個用力方式,到成為習慣姿勢,不須特意保持

這個有幾個重點
1.會有肚臍向"上方用力的感覺"
 不是提肛夾臀,不是憋尿,不是吸氣,也不是吐氣憋氣(左列都是錯的方式)
2.小腹感覺是繃緊而不會"凹入"
3.腰椎骨盆不動 (有的人會用骨盆後傾/彎腰動作代償,變成腹直肌[即:六塊肌]動作)
4.如果真的不會用力的學員,可以把雙手交握,舉高貼耳
 當手用力舉到最高的時候,就可以感覺到肚臍的向上用力感!
 腹肌是自然被帶動,無須特意出力
 再試著放鬆雙手,試著做出同樣的腹部用力

這個"收小腹運動"
核心沒問題的人做起來不會有動作出現! 外表看來小腹並沒有消失
但是對於凸小腹的人,的確是會變平一點喔!
※注意:是收縮,不是凹入,不是縮小,也不是消失
(上圖為錯誤示範)

正在腰痛的人,通常操作這個運動,可以減輕腰痛的症狀
因為可以增加核心的穩定強度,
將重量引導到前側,讓腹橫肌幫忙出力,減少背肌的負擔

★但最好是腰痛發作之前就要學這運動,因為正在痛的時候會痛到難以學習新的出力方式...

最後:
除了上述的胸式呼吸,吸氣收小腹的錯誤之外
還有些人 如果不吸氣
會把收小腹的動作跟"收大腹"混淆 (也就是腹直肌收縮)
收大腹的動作,就是把六塊肌"矜"出來
背肌要同時用力,人才不會變成捲腹駝背

大家實際操作看看,可以發現 ---這樣上腹部的動作會比下腹部大
反而是六塊肌比小腹還要硬!
雖然腹橫肌也會被淺層的腹直肌帶動收縮而變平
但這並不是我們平常要求的促進健康動作 (會很吃力很累)
而且腹式呼吸的話,氣會被腹肌卡住,吸不進去!

現代人多數是"坐式生活" (延伸閱讀:坐式生活的十點失衡)
整天彎坐不動 所產生的腹肌無力/腹背失衡 是個健康大風險
收小腹,是個好習慣,最好是培養到不知不覺~
就可以維護核心穩定,骨盆穩定,預防很多問題喔!

※核心不穩除了以上探討之外,還可能有"骨盆底肌"(核心地板)的問題,容後再議了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土豆仁重視啟發,不是填鴨教育


目前土豆仁累積了不少"一片歌手"的學員

看過一次 就沒有後續了

這事為什麼會特別拿出來講呢?
因為 ...
正常的運動課程,其實應該有很多問題要問的!

特別是 身體失衡者 調整的過程 一定有不斷的擺盪跟症狀變化
比起一般的健身或運動學習
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變化或問題

除了運動本身 可能有歪斜 不確實 或是學錯動作走精
還有日常生活 運動習慣 或舊傷的交叉影響

但那些學員就這樣"不見了"

這現象我推測 經常是"有聽沒做"
或是"做了之後覺得沒效,不想繼續做"
但這樣...你來土豆仁的花費 就白白丟進水裡了...

來到土豆仁可以發現
黃老師總是苦口婆心,推測可能的機制,設計各種動作訓練
還有後續症狀或是動作進階變化預告

而不是像網路上常見的伸手牌:
"我有XX問題,怎樣才會改善?"
"...做這史上最強運動,很快就一尾活龍"
"服用OO產品,讓你青春美麗又健康!!"

真的像那樣一句話搞定的 都不用廣告,也不用問,也不用賣產品了
大家都照那樣做,光靠口耳相傳,就可以天下太平了...
大家也知道...事實根本不是那樣

這也是土豆仁的初衷
要讓大家知道:問題的根源,不在症狀,而是有背後的失衡
-而這失衡可能盤根錯節
所以需要土豆仁的課程模式,細心檢測,才能從根解決

土豆仁自己推掉自己生意的忠告:
 如果只是想要"不痛"/"一次解決"的朋友

(就是傳統填鴨教育的:只要求考試成績/老師給你標準答案)
不想認識自己的身體,不想研究問題背後的奧妙機制,不想保持中長期運動的習慣
千萬不要來土豆仁浪費錢喔
(人體跟工作生活環境的互動,不是一次考試,也沒有標準答案)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健康秘寶:站姿體前彎

國民體適能測試裡頭 有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動作---坐姿體前彎

這動作標誌著髖關節/大腿後方肌肉的柔軟度(主要是膕繩肌長度/彈性)

一般這動作彎不下去,會被歸類作:柔軟度不好

*有人會認為是"腰柔軟"
 但其實負責這動作,角度最大的關節是腿後肌跟髖關節,而不是腰!

但就筋膜理論的觀點來看,這動作彎不下去並不=柔軟度不好
(淺背線肌群 三視圖)

更有可能的是"淺背線"肌群的功能失常~
包括 額頭~後腦 肩頸後 背肌 大腿後 小腿後蘿蔔 腳跟 腳底腳趾屈肌...
只要其中一個出問題,身體都容易反應成體前彎受限
因為失常的肌肉告訴其他的肌肉:"我不行了,你不要再拉我了~"

但失常的肌肉不一定會告訴大腦說:"我有問題 !"
這是動物為了在大自然生存,常見的隱藏傷勢的行為
假裝自己很健康能跑能跳,可以避免獵食動物發現:"這裡有隻好抓的獵物"
像人類是群居動物,也可以讓同伴覺得:"我朋友很好,不會連累我"

這放在現代人身上就變成:逃避問題,假裝沒事,小問題應該會自己好,或是尋求偏方的行為...

所以我們經常對問題的根源不知不覺...
(千萬不要相信沒有根據的偏方 延誤治療...)

這也是常見的疾病發展流程:
直到小問題變成大爆炸之後
我們才不得不面對...(這下就麻煩了)

經典老話一句:預防勝於治療
體前彎下不去,或是表現變差,是一個警訊 (一般的標準是能摸到腳趾)
所以
養成平常固定時間自我測試(或伸展運動)的習慣最好
如有變化,便可及早發現問題

相對於教育部用的坐姿體前彎
土豆仁推薦的測試姿勢卻是"站姿體前彎"
要注意:"是用作測試,而不是拉筋動作"
站姿體前彎拉筋,(尤其是震動拉法) 容易有腰(椎間盤)受傷的風險!
(上圖右是一般常見的錯誤方式,髖骨盆僵硬彎不下去,硬凹脊椎彎曲

(左:大腿後緊,骨盆前傾受限變成凹胸椎 中:大腿鬆弛但腰椎受壓 右:緊繃者安全的前彎方式)

因為站姿不像坐姿限制住骨盆的動作,可以比較容易發現骨盆或腰椎的問題
如骨盆歪斜,骨盆前傾/後傾,脊椎側彎,腰椎僵硬...
而且站姿也比較容易觀察到膝蓋或腳踝的問題
如膝蓋反折,腳踝緊繃受限等
還有站姿前彎 可以很明顯比較出 用力 跟 放鬆 的角度差異

理想的體前彎姿勢,應該是脊椎骨盆髖關節平均的前彎 (無壓力集中點)
膝蓋跟上背部儘量平直(也不要膝蓋反折)
原理就如上所述:體前彎不只是腿或腰柔軟度的問題,還要看整個背部肌群的狀況

(良好的姿勢如圖A from《Fascia in Sport and Movement》)


如果體前彎不足,土豆仁的建議是:
可先自行拉筋看看,須注意不可用力震動式拉筋
只要靜態持續20-30秒,用體重下彎保持身體放鬆即可

如果無效 (一般持續拉筋,兩週就能看到明顯差別)
務必找物理治療師或是土豆仁檢查喔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健康秘寶---上半身的樞紐:「肩胛骨」愛運動

肩胛骨(台語:飯匙骨) 是很容易被忽略
 卻很重要的上半身樞紐
(肩胛骨的六個運動方向)
(上抬/下壓/內收) 
(外展/外轉/內轉) 

他連接 頸椎 後腦 胸椎 鎖骨 胸骨 肋骨 肩膀(上肢)

也就是說 這好幾個地方,只要其中有一個出問題,都會影響到肩胛骨,
 甚至透過肩胛骨的傳遞,大家互相影響---你牽我,我拉你
~~最後 歸組害了了!

一般肩胛骨最常出現在媒體上的問題是: 膏肓痛

 (肩胛內夾,兩肩胛中間擠出來的肉就是"菱形肌"[即中醫: 膏肓/神堂/魄戶 穴道位置])

膏肓痛的問題跟肩胛問題一樣
菱形肌跟肩胛骨一樣是承上啟下的角色
從脖子 胸椎 肩膀 腰椎 (甚至心臟 膽囊 胰臟...) 都有可能影響"膏肓 "
成因複雜難辨
所以要解決膏肓痛,往往是很困難的

肩胛骨卡住,除了膏肓痛,第一個會有問題的是肩膀
因為肌肉動力學的:「肩胛—肱骨 節律」(簡言之:肩胛骨跟肩關節連動)
肩關節跟肩胛骨互相卡住,卻又要舉手工作的話,就會產生旋轉肌發炎等等問題

肩膀接下來就是頸椎問題,因為頸椎的地基整個失常
~~頸因性頭痛患者,多數都有肩胛的問題。
~~手麻患者,有部份也是肩胛/鎖骨卡住

在這不講治療 (因為個別情況太複雜)
只講肩胛骨需要的運動

一般不會出問題的肩胛動作 只有聳肩(肩胛上抬 這就不用練了...)

所以很多人會卡在聳肩姿勢,進而產生很多問題....
請見>>> 今天你聳肩了嗎? ---談談肩胛骨的失衡 
聳肩問題多多
最簡單的可以做之前介紹過的"鬆肩運動" >>> 健康密技(鬆肩)--今天你聳肩了嗎?
(---即標準的 "肩胛下壓")

或是之前教過的 >>> (只需要一根棍子) --駝背的基礎運動
這複合動作是"頸胸椎伸展+肩胛下壓+肩胛內轉+相關肌肉活化"

除了以上的下壓/內轉運動之外

肩胛內收+內轉 是重點
因為多數人的肩胛是卡在上抬+外轉(聳肩)+外展(圓肩)的位置
如果請他們把肩膀直接壓下來,
往往會變成「上抬+外轉+內收」的內夾姿勢(如下)
還是聳肩,只是多了雙臂往後夾的動作...

....變成聳肩/圓肩卡住問題 還是沒有解決...有動沒有到 有動沒有效

像以下幾個常見的肩胛伸展動作,一般人做OK
但真的有問題的患者,很容易做錯 ---會聳肩 或只有手臂後伸,肩胛卻不動

(半套蛙式手,保持雙臂軌跡在2D平面 from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9028)
(肩胛繞環,非直臂肩繞環 from http://fitness.lady8844.com/201404/140.html)


*某些媒體會有 誇大 不實療效,請各位觀眾自行判斷

內收+內轉 標準應該做以下動作:

1.雙手在屁股後交握  (正握太簡單者可改反握)

2.用雙手做支點,把雙臂伸直,雙肩雙臂往後下方夾緊 (柔軟度好者甚至可讓雙下臂貼緊)

3.注意勿聳肩 雙手用力往下將雙肩下壓

4.保持雙臂伸直+肩胛內夾的姿勢下,將雙手離開屁股,手臂往後上方伸展
★同時保持肩膀下壓不聳肩 (所以伸展角度會受限, 一般無法超過45度)

5.深呼吸到底,擴張胸腔,撐開肋骨鎖骨,可以讓肩胛伸展極大化

6.吐氣放鬆回到1.的姿勢 依個別狀況 選擇反覆次數

常見問題:
肩胛卡住者,往往兩個手臂無法伸直夾緊(無法內收)
或是無法讓手掌/手臂往後上方離開屁股 (無法內轉)
或是手離開屁股時,不由自主的聳肩(無法下壓),甚至變成低頭彎腰代償(X)的錯誤動作
或是 胸腔脊椎緊繃或變形,限制深呼吸與肩胛動作 (全部卡住)
或是 脊椎側彎或單側傷勢 導致兩邊動作不一
(建議不要硬做,須局部調整,以免越做越歪)

* * * *
最後
有少數人的肩胛骨卡在後面 卡在內夾姿勢 (如某些上肢重訓者 肩膀有問題 肩胛收過頭 做錯動作的)
一般可以做下面這個動作:

1.開腿坐 或開腿蹲 (越開拉越緊)
2.以手搭膝為支點 肩膀用力往對側膝蓋 斜向下壓 儘量到底
3.保持肩膀壓到底姿勢,深呼吸伸展胸廓後 放鬆回1.

或是下面這動作水平手臂伸直壓胸到底+深呼吸(注意勿聳肩)


大家可以發現,這些動作,都是要「用力」
~兼具活化肩胛週邊肌肉功能 (通常都伸展到胸大肌 但不是擴胸)
~促進肩胛歸位
不只是單純伸展喔!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坐式生活的10點失衡

各種運動 有各自容易產生的失衡
但每個人又有不同的跑法 打法 身體素質 舊傷影響...
所以運動產生的失衡是比較複雜多變的

在這邊先來討論久坐不動產生的失衡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現代人普遍的流行病
除了少數工農藍領階級比較會爬上爬下 走來走去之外

多數的工作 包含學生 都是整天坐著
這樣所產生的不良姿勢 所產生的症狀 都相當類似:

1.全身肌肉除了脖子後方肌群(椅子沒撐到)之外,都無力

2.背部肌群長期過勞(因都固定前傾姿勢),產生後腦到後背區域,持續緊繃酸痛,不時會大發作後腦杓痛(風池穴) 肩頸痛 肩胛(內側)痛 膏肓痛 腰痛 下背痛

3.長期習慣彎腰駝背的姿勢,甚至難以挺直(因同時背部肌肉過勞):前側肌群普遍縮短,包括前頸屈肌 胸鎖乳突肌 胸肌 腹肌 腰大肌,外表呈現沒精神/駝背/圓肩/烏龜脖/骨盆後傾...等等典型外貌

4.頸椎或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脊椎神經或週邊神經,手麻/腳麻/屁股酸或其他肢體異物感等異常感覺時有時無,都是轉折點長期受到凹折沒伸展的緣故。脊椎骨刺也有,一般常見在年長者。

5.下肢後側肌群縮短:因為長期屈膝,大腿後側臀肌 膕繩肌 膝窩 小腿蘿蔔肌(腓腸肌) 阿基里斯腱 腳踝關節 都縮短,直腿彎腰困難,廁所蹲困難(深蹲也困難)

6.肌肉無力但肩膀脖子肌肉厚實或僵硬有硬塊/壓痛點

7.呼吸短淺,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困難,因長期脊椎彎曲無伸展

8.動不動就容易肩膀拉傷或旋轉肌群夾擠疼痛:因肩胛位置錯誤(肌肉無力+緊繃)

9.很容易閃到腰: 腰椎核心週邊肌肉無力+緊繃

10.睡不安穩受以上問題影響,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情緒暴躁

發現以上歸納的特點了嘛?
---都痛在脊椎核心部位,四肢末端因為都沒動到,幾乎不會有症狀
---運動員的發力跟衝撞才會傷到四肢末段

現在流行的TRX 紅繩 彼拉提斯 都是練核心 瑜伽/氣功/太極也強調核心穩定

但其實最根本的問題不是 核心無力 (那只是結果)

根本問題其實是 ---不要再一直坐著了!快出門運動 !

土豆仁都教這類問題的人,找個籃框去練球
不用花錢也不用對手
有運動就會有差別了

只要能撥出固定時間運動,其實不需要花大錢去學商業運動~

土豆仁這邊只要幫你檢測運動之餘的不足之處
做局部加強訓練就好

不用一直花錢橋時間上大堂課...這樣不是很簡單?

但很多人連 抽出時間 / 恆心毅力 都沒有
這表示:
1.工作過勞
2.把健康放在其他小事後面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健康密技 --拉長蘿蔔腿的祕密

小腿蘿蔔 是久站久坐族群經常酸痛的部位

也是某些跑者常緊繃不適的部位

拉筋伸展運動 是放鬆的手法之一

一般的拉筋是這樣的:
弓箭步,後腳保持打直
前腳屈膝讓重心往下,將重心往後腳跟壓
後腳腳跟向下壓,伸展後小腿,儘量保持腳跟貼地

這動作一般常見的錯誤是
腳掌沒擺正向前方,兩腳掌平行
而是順著平常的外八或內八歪斜
導致只拉到半邊的小腿,效果不彰!
(如下圖左,歪成外八方向)
 


可是有些人怎麼拉都沒用?

有一部份是由於他處筋骨問題的牽引

所以要尋找源頭 處理加害者
小腿受害者才會放鬆緊繃的心情 😊
常見的原因 有臀肌無力 背肌疲勞 膝關節問題 踝關節問題 足底筋膜炎...
(全身檢查,這是多數醫師或教練不會做的事)

另外的原因就是
這就要知道~~小腿有很多條不同的肌肉
伸展法也各有不同!
要講完這些肌肉應該要上千字😅
今天就只講蘿蔔腿的"表層肌肉"(腓腸肌)伸展法---

傳統的弓箭步伸展法 就是針對最表層的"腓腸肌"
他的特點是連接大腿末端跟腳跟 橫跨膝關節跟踝關節---雙關節
所以要伸展腓腸肌 就要把握兩重點
把上端點(大腿)往上拉(膝打直)+下端點(腳跟)往下拉(翹腳尖)
才能上下拉開整條肌肉

以下的毛巾拉法 / (瑜伽)下犬式拉法,也是如上一樣的原理
有些小腿很緊的人,不用外力
單單直接自己用力大腿用力緊到底 腿打直+翹腳尖
單靠前側肌肉,就會繃緊小腿後側了
反覆 用力到底<>放鬆這也是靜態生活者 促進周邊循環 減少水腫 降低小腿緊繃很好的動作~
(很多減肥媒體說這會瘦小腿 完全是白日夢喔 頂多讓小腿線條柔順而已)

要注意的是 腓腸肌是"二合一"的肌肉

上端分岔成兩條肌束
下端跟深層肌肉融合成一條阿基里斯腱
所以拉筋除了一般的原則 ---腳掌不歪斜直直向前之外
還要另外擺位腳跟往內往外旋轉
以分開伸展內側或外側
其中一條肌束

這是土豆仁教很多下肢左右失衡的人
要做的小動作!
這樣拉 才能分開伸展內側或外側其中一條肌束

這是完全伸展很重要的小訣竅喔!

很多腳踝不適 足底筋膜炎 膝蓋不適者
都有小腿肌肉失衡的問題!

鄰居不安撫~住得也不安心喔~


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健康秘技 ---手舉不高的偷吃步

今天教個小撇步
讓大家可以對肩痛手舉不起來不那麼烏嚕塞~


(但還是記得要看醫生治療喔 這做完手還是痛!)
這個方法僅限於 "不動不痛"的肩膀

如果是持續一直在痛 壓到更痛 摸到也痛 睡覺也痛...

這種就很難解決啦
持續疼痛的狀態 多半代表急性發炎~~
~建議先看醫生拿個消炎止痛藥吧~
在還沒看醫生之前
多數急性發炎 用冰敷可以減緩疼痛
~注意不要一開始就熱敷~ (很多人的直覺 是錯的!)
土豆仁觀察肩痛或任何關節痛的朋友
多數都有個不太好的手賤的習慣
就是沒事都要凹凹看 折折看 抬抬看 還會不會痛?
這種壞習慣
如果有筋骨失衡 就會加重失衡的動作模式
如果有急性發炎 一直刺激就會越腫越大越痛
如果有小拉傷  就會被拉成大拉傷
如果有小瘀青   就會擴散成大瘀青
如果肩膀快要脫臼了 你就會把他拉到脫臼!
...跟蚊子叮越抓越癢是一樣的道理
(要防止抓破皮 也是用冰敷止癢)

所以...已經受傷了 不要一直亂動
務必找出原因 各有不同處置方式---
有的可以動 (如筋膜炎)
有的不能動 (拉傷 脫臼)

* * * *

回到正文

先舉起手臂到底(貼耳)感覺看看 ---舉多高?會不會痛?
然後做 手肘貼軀幹+小手臂水平外轉到底(至少到跟軀幹同一平面)
再放鬆回到前方× 30下




這動作的用力點 是肩胛骨的肩外轉肌
正確施做的話 可以感到肩膀後半/肩胛骨外側用力酸感

《旋轉肌群4肌肉分開圖示》

做完三十下
再舉起手臂看看
...是不是感覺輕鬆多了?(可能還有部份疼痛卡卡)
...是不是能抬得更高?
...三十下,護一生(誤)

這個運動,可以活化肩旋轉肌(土豆仁觀察 多數肩痛者都有旋轉袖失衡)
讓舉手轉肩的動作更加順暢,讓前側肩關節韌帶伸展

要注意的是
不要做成聳肩/肩胛骨後夾了!

肩關節角度不足的人,做這動作會用聳肩/肩胛後夾的動作來代償
...錯誤的代償動作,會酸到錯誤的地方,沒有效果!
...長期下來肩膀沒動到,甚至會變成肩頸痛/膏肓痛 !

左下聳肩/右下拱背/右上不轉到底


俯視圖


容易做錯的人
不用外轉到小手臂平行身體
只要轉到不聳肩的極限即可!

或可以考慮平躺在地板/硬床
保持背部平貼床面,注意雙肩胛骨中間脊椎部份不可出力
比較不容易有聳肩/肩胛後夾(平躺時=拱上背)的代償動作出現


小動作 效果好 ~可以當成肩膀動態熱身的一部分喔~
(簡明動態熱身動作介紹 from http://www.athleticaesthetic.co/2015/09/dynamic-warm-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