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反聳肩運動:闊背肌+下斜方+前鋸肌活化

土豆仁最常見的肩痛動作如下:

 ☆上臂舉到接近水平+上舉 /下放/內轉/外轉/或後收疼痛。痛點多半在肩峰關節處,多數在側面偏前,少數偏後。

大部分的醫師診斷都是:1.發炎 2.夾擠症候群 處理方法:吃藥 打針 物理治療儀器
除了醫學中心之外,很少給運動治療。

但土豆仁看到的大部分問題都是:
工作反覆勞動或習慣姿勢不良→肩胛骨穩定肌群失衡→肩胛肱骨韻律失常→肩峰軟組織被夾擠疼痛→反覆刺激後發炎
另外這問題很常見的原因就是:就是台灣人的常見習慣 ---越痛越要刺激它看會不會不痛,然後發炎就越來越嚴重,甚至腫起來或增生,甚至造成「肌腱破洞」(許多肩關節超音波影像的診斷結果。)

台灣的醫師與患者,經常跳到最後,都只看結果,只處理症狀,不理原因,當然這問題就會復發而難以解決。但土豆仁的重點則是如上所述的:習慣不良+肩胛肌群失衡
觀察做什麼活動之後開始肩痛,是黃老師幾乎都會問學員的。因為如果你不知道原因,找不到原因,那一定會再復發。 通常要等到發炎疼痛減緩之後才容易找,因為什麼動作都痛的時候是無法分辨日常生活的痛或不痛。

接下來就是看肩胛動作有何異常:包括上舉/下壓/外轉/內轉/前縮/後收。一般最常見的問題出現在:異常增加的聳肩動作(上舉/前縮),還有無法做肩胛外轉。因如此的地基歪斜/卡住,導致舉手時的肩膀軟組織拉扯/夾擠疼痛。 (包括肌腱 韌帶 滑囊...)

傳統物理治療常強調柔軟度,要拉筋,要關節鬆動,但土豆仁幾乎不做拉筋,而是以肩胛肌肉平衡訓練為主。傳統物理治療常只練肩旋轉肌群(肩胛骨-肱骨肌肉)的肌力,但黃老師多半看到更週邊的背部-肩胛肌群的平衡,包括肌力與柔軟度的平衡/協調性(要看兩邊平衡,而非一點) 。
一般保健的肩胛動作活化整體訓練可參考: 肩痛的平衡運動 

今天來針對闊背肌/下斜方/前鋸肌無力(或被對側抑制)導致的聳肩失衡,來做肩胛下壓的活化運動:*原因多半是長期前傾/前縮姿勢

步驟:

1. 屈膝半蹲,屁股在椅子前方,雙手撐住椅子/矮桌子邊(桌面需比屁股低。),手腕角度以舒適為主。

2.雙手肘保持伸直(微彎亦可),下肢肩胛放鬆讓軀幹屁股一起下沉(被動聳肩)注意勿縮脖子,頸椎不應出力。

3.下沉到底後,再雙肩胛出力往下撐,將軀幹屁股往上抬高(相對沉肩)到底。

4.反覆上下約20下,感覺出力的肌肉位置。  如下圖:
 (前鋸肌)

 (斜方肌,下半為主)

 (闊背肌 )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脊椎骨刺的運動認知

(圖左為正常腰椎,圖右為骨刺與椎間盤退化示意圖)

這陣子不知道為什麼(有人幫土豆仁宣傳?)來了不少骨刺患者!
(精確的說應該是:脊髓神經根壓迫病變 ---醫師常說脊椎狹窄,脊椎退化,椎間盤突出,都不是那個"酸痛本身"的描述 

土豆仁在此釐清運動對骨刺的效用(並不會治癒),希望網友能把正確的知識帶給朋友,而非有不當的期待!
(因為骨刺不會好,不少另類療法都是借此斂財!)

神經壓迫的症狀(酸痛麻木無力),有的來自神經發炎(如很多自體免疫疾病),有的則來自外力壓迫(包括蹲太久腳麻,趴睡手麻都是 )。而骨刺的麻煩之處在於:骨刺長了就是在一樣的空間內(人並不會因為長骨刺而變得比較膨脹),多了一個無法壓縮的固體!(贅生骨)所以多出來的骨刺一定會佔據旁邊可壓縮軟組織的空間,旁邊組織受壓縮就會產生症狀,包括神經血管韌帶肌肉...而最會產生症狀的就是神經。

現行正規有幾種骨刺保守療法:暫時麻醉神經根(電燒或注射藥物),拉伸腰椎以增加軟組織空間,進而減少壓迫(儀器或運動),護腰護頸減少脊椎壓力(變相增加軟組織空間。)

保守療法無法阻止神經症狀惡化時(骨刺可能不斷生長變大,或是合併其他脊椎變形),便要考慮開刀做神經減壓(切除椎骨板,釘入金屬片金屬桿固定椎體) ,以免因壓迫過久產生永久性的神經傷害( 永久表示:開完刀也不會好。)

回到土豆仁能做的:骨刺雖然是退化老化現象之一,但實際多半是因為外力刺激而起,並不是每個人上了年紀都會長一樣的骨刺!

土豆仁的檢測與運動,就是尋找那些會造成額外力量壓迫的身體不平衡,並解決之!做運動調整,並無法讓骨刺消失(也就是不會好的意思)

恢復身體平衡,一定會讓脊椎受力狀況變好,活動感覺較輕鬆,但骨刺依然在。刺激產生骨刺的原因沒有消除的話,他甚至還可能再長大!請各位朋友對運動效果要有正確的認知!

*骨刺成因多半與凹折,重壓有關,但須評估個人情況,無法一以概之。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 腰椎旋轉肌活化運動(單腳橋式轉腰)





腰椎旋轉肌(左圖的小肌肉)是常出問題的核心肌群之一,但經常難以去訓練加強。
因為它的外層包裹許多大條肌肉,土豆仁經常可見失衡者使用大條背肌(動作肌,如右圖)代償小肌肉功能(穩定肌)的現象。按壓可見表層肌肉僵硬,而疼痛處躲在深層。

對於這種情況,一般的核心運動,經常會訓練不到我們要的小肌肉, 反而讓僵硬的大肌肉更僵硬!土豆仁就不會做一般的核心運動訓練,而會用以下的方式來誘發它們動作:


步驟:(以左側旋轉肌為例)

1.仰躺,屈膝雙腳平踩床面,雙手放肚子上或交叉胸前,注意雙手不可出力協助以下動作

2.右腳抬高離地,注意須懸空勿靠在右膝或右腿上(即"單腳橋式"。)

3.左臀出力將下半身抬高至腰椎屁股離地即可,注意勿過度抬高至腰椎後折凹入(會促進大肌肉出力,就沒練到我們要的部位。)

避免下圖抬過高造成腰椎後折姿勢:

4. 維持抬高角度的情況下,以左髖為軸,緩慢左右旋轉骨盆,感覺腰椎上的小肌肉出力。反覆約20~30下。
※注意骨盆做單純旋轉,儘量不要上下/左右晃動,並正常呼吸勿憋氣,以減少上半身肌群代償。

(一般站姿的轉腰訓練,都容易變成大肌肉或手/腿啟動,並無法有效刺激到小肌肉)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 DIY手指調整

 手指關節不適(特別是掌指交界與近端大關節)也是土豆仁常看 到的問題

土豆仁看這類問題的出發點,跟一般醫師不同。大部分的醫師都認為是局部過度使用,導致發炎(拉傷較少見) 。但土豆仁往往會看整個手臂的動力鍊(筋膜線/神經連結),以此來探討手指發炎的原因 ----所謂一強必有一弱,一緊必有一鬆
(手臂的四條肌筋膜線)

如上圖,大部分的時間,手指是跟整個手臂甚至軀幹一起連動,較少單獨動作(如 打字。)


手指的肌肉群,有些是侷限在手掌內,但主要動作肌都連接到手肘,因此手指問題與手臂整體平衡有很大的關聯。手指問題,土豆仁至少都會評估到手肘,但多數醫師並不這樣看!
  
部份人的問題會延伸到肩膀-上半身核心(肩胛-胸椎, 胸帶肌肉),常見上半身核心無力或失衡(地基不穩/歪斜),導致手指過度用力代償產生不適。而上半身問題常與下半身問題連動,這就是土豆仁一般對新學員都要做整體筋骨平衡檢測的目的。

今天先把這個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教大家簡單的手指調整方法:
(以左手食指掌指關節為例)
多數手指的問題都是過度抓握(屈曲)動作,或特殊歪斜動作導致手指掌面側變形(肌腱發炎腫脹沾粘,關節錯位)。消炎與關節復位是醫療問題,土豆仁則會做軟組織平衡的調整:

另一手抓住手指問題點的遠端(下一節),將指節往手背方向左右斜向拉扯,或左右旋轉,或拉扯+旋轉(有四種組合:左拉+右轉、左拉+左轉、右拉+右轉、右拉+左轉),仔細尋找特殊有感:酸疼鬆緊麻...的角度(一般組織應為平均的單純拉扯感,有問題處則會與眾不同), 再微調該方向的角度拉筋(多半為相反旋轉方向 ),使得拉筋後手指動作較輕鬆。
需要角度之差通常只有5~10度之內,需要仔細體會!

一般會用兩手同部位做比較,目標為將問題點調整到對側好手的狀態

祝大家都能自己調整手指靈活成功!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分辨運動酸痛/痠痛的暫停警訊/就醫標準


土豆仁經常被問到的舊生問題是:痠痛要不要看醫生呢?

有時候他是"疾病";有時候他是"自然反應"
要怎麼分辨呢?

※無差別推拿按摩不是土豆仁推薦的方法

黃老師在此教各位網友幾個重要原則:

A.發生順序很重要
1.如果是運動(中)後 運動部位馬上產生的:多半是輕或重的拉傷
a.輕者休息,冰敷,多半一兩天內紓緩,舒緩後可做輕度運動增加循環,加速恢復。
b.重者則是會越來越痛,需要就醫!

2.如果是運動"隔天"之後,早上起來才痠痛的,多半是遲發性肌肉痠痛(鐵腿)
 適量運動,熱敷,按摩,伸展,會有幫助,通常是兩三天內會舒緩,
 鐵腿問題,繼續輕度運動無妨(避免做大重量訓練,以免軟腳跌落受傷)

3.如果如果沒有運動或拉傷印象,無緣無故痛起來:
 多半跟姿勢失衡跟工作疲勞/使用過度有關,需要來土豆仁尋找原因,
 改善致病動作,調整筋骨平衡,才會改善。
 通常運動不會造成疼痛加劇者,均無妨!
(部份人是運動熱身熱開後就不痛,表示應有某部位緊繃或慢性發炎。)

B.持續酸痛數周,數月,甚至數年者
1.通常都有各種原因的筋骨失衡
 常見肌筋膜炎 韌帶鬆弛 肌肉緊繃 關節變形...等等現象,休息會暫時改善,
 但根本是要找回平衡!
2.要注意的是:疼痛不止持續,而且逐漸加劇,休息沒有改善者
 務必去檢查是否有神經壓迫,神經發炎,關節炎,內部感染,或腫瘤...的可能!
※土豆仁不時會看到越打球越痛,越跑越痛,還是照樣硬操的運動員,這些都是拿生命去換成績,不是土豆仁推薦的運動法。


C.痠痛部位:越模糊,範圍越大的,通常問題越大

1.越明確的通常越表淺,越好處理,一般拉傷都是很明確的"某一塊"肌肉的問題,
 通常酸痛強度只會對應某特定的動作而增加。

2.若反之,則經常都有多處病灶或失衡,非單純處理酸痛部位就有效!
 這也是很多醫院的只有症狀壓制缺乏完整治療的問題。

★筋骨失衡者,通常都會全身好幾個地方輪流痠痛,變來變去,這是你的身體不斷自我調整 自然代償的結果!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疑問] 我怎麼會痠痛 可是別人不會? --- 黏彈性理論

這要講到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生物力學現象
"訓練"---進步跟受傷 "休息"---復原跟僵硬
"同樣一件事情的結果" 差別其實是在 一線之間!
原理是:人體組織如肌肉等 有"粘彈性"(Viscoelasticity)的性質
兼有液體的粘性跟固體的彈性
受壓理後並不像彈簧一樣立即反應(壓縮<>反彈),卻會慢慢變形!
(想像年糕被手指壓下/拉開後的反應,就是標準黏彈性示範)

在實驗固定單一參數的結果之下,黏彈性在生物力學上會有兩個現象:
潛變現象(Creep phenomenon)
一定的受力之下,變形會隨著時間"慢慢增加"
而不是像彈簧一拉就開。(想像年糕拉長 ...)

應力放鬆現象(Stresss relaxation)
一定的變形之下,組織內的張力會隨時間"慢慢減少"
不是硬梆梆的鐵板也不是軟呼呼的泥巴。(還是想像年糕...)

* * * *
以下是實際情況:
當我們不斷拉扯我們的筋骨 "以為"它撐得住的時候
它其實"慢慢在變形"
當組織型變超過它的
彈性最大限度的時候,就會瞬間崩潰(拉傷或發炎)
即潛變現象:當你以為還好的時候,它其實比你的感覺延遲反應,慢慢的接近長度極限。

當我們不斷收縮或是擠壓我們的肌肉
不管是因為運動用力,或是情緒緊張,或是不良姿勢,肌肉受到的張力一直很大
時間一久下來,由於黏彈性的緣故,肌肉內的
緊繃會漸漸減少(即應力放鬆現象)
長久下來,肌肉也會就產生適應,慢慢"縮短"(肌細胞變少,肌肉變短)或變長(肌細胞增加,柔軟度變好)

至於那條分隔好結果或壞結果的線在哪裡?
---通常在你察覺不到的地方!
因為粘彈性的緣故,神經適應的緣故,人體感覺肌肉狀態的反應是遲緩的
但組織超過彈性疲乏點的速度卻是瞬間的
* * * *
那為什麼別人不會痠痛?
也許是他天生體質強健,也許是他平時有訓練保養得宜
也許他工作運動有小秘訣,也許他都摸魚打混只是你不知道
每天接受到的刺激不同,所以每個人的那條線都在不一樣的地方。

要避免自己痠痛,首先要認知到粘彈性的原理
不要以為平常沒事,做任何事情就都放心
不要以為這次受傷,只是偶然過頭
小心查覺很不明顯的(醫生常講的)"使用過度"的那條線,是自己要去嘗試的!
包括很多人運動過頭 很多人完全不動 有些人假日運動
都會面臨這個問題

 * * * *
結論:
不要只問"為什麼我會痠痛,為什麼我不會好,為什麼別人就可以?"
而是要強化自己的覺察能力,找到使用過度的那條線在哪裡(適當的訓練可以推高那條線)
自己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腹肌活化運動

腹肌無力是許多腰痛者的基礎失衡
在做仰臥起坐或捲腹等運動,往往可以看到他們用頸椎前屈代償,脖子前方容易暴筋(如下圖),就算不運動時也常看到頸前肌群凸出。

土豆仁常面對這種情況:想練腹肌,但學員一直出到脖子或肩膀(肩手往前伸)或髖屈肌(縮腳而非捲腹。)一般腹肌訓練都牽涉到屈體或抬腳,都不免用到其他肌肉幫忙,難以覺察腹肌單獨用力。黃老師會用以下的方法活化腹肌:



步驟:

1.趴姿:胸口用枕頭墊高以便呼吸,臉部自然朝下不抬頭,雙手自然放置在兩旁/下垂/或往前 ,屈膝外展,雙腳掌相對成青蛙腿姿勢,以下動作時,頭手腳均要保持原位放鬆不動!

2.保持正常呼吸狀態下, 用力縮小腹讓腰椎向後輕微拱起,小腹輕微離地,應可感到下腹出力僵硬感。
※注意不要出到手或腳力 下壓動作。出到頭手下壓,則肩膀會抬高;出到大腿下壓,則骨盆會抬高離地。影片最後一下有示範錯誤,有用到腿力,屁股有輕微抬高,請仔細觀察!

4.反覆約20~30下,至下腹有痠感為止。

※ 進階可用二法:
1.腰椎上放置沙包加重,用收腹頂起腰椎+沙包,注意是拱腰,不要變屁股頂高(增加出力感受)
2.小腹處放小筆記本,用力讓小腹離開筆記本!注意不要放上腹---活動角度較小難頂高(增加收腹距離)

(上圖是純拉筋背肌,非腹肌活化)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解剖冷知識:為何沒打網球也得「網球肘」?(手腕轆轤理論)

一般人會望文生義,想說 「網球肘」就是打網球的才會得,

事實不然:土豆仁遇過的網球肘患者,九成都是手工工作者:包括文書工作(特別是蓋印章),打電腦,雕刻,廚師(翻鍋鏟),水電 (手鋸鑽孔鎖螺絲),編織(穿針),鼓手...。


網球員的網球肘發炎,都來自於反拍擊球動作,錯誤的使用手腕後伸(向手背出力),而非髖腰轉動(主要腿帶動腰出力,而非手出力。)網球比羽球重很多,並無法像羽球一樣用手腕掉球打反拍,超負荷使用就會造成手肘外側的手腕伸肌起點發炎(手腕伸肌分佈在整個小臂手背側)
那手工產生網球肘的原理?我們在做手工時,沒有手腕後伸的用力啊? 事實上是有的!請見以下分曉...首先,要講到足底筋膜的原理!
大家可以發現人的腳底是圓拱形(過平則約扁平足),凹進去的部份就是所謂足弓,足弓的形成,一方面是腳掌骨的形狀像砌石一樣連成「拱券」:
另一方面則依賴足底筋膜與肌肉的連結(因為腳不是黏在地上,而是懸空動作的),就像弓身與弓弦的連結一樣。

足底筋膜本身並不會收縮,肌肉才會,因此足底筋膜的角色比較像繩子  。上圖左的「轆轤理論」,就是說:腳趾背屈,可以將足底筋膜往拇趾球方向拉過去,導致足弓升高,就好像拉弓一樣,製造弓身緊繃張力,腳掌從柔軟變硬,可以增加我們腳底推進的能力。 *圖右是落地彈簧理論,許多跑步技術會講到這部份,今日略過。

(跳躍衝刺都可以看到這個墊腳尖動作)

而掌趾關節跟足底筋膜滑動這個動作就像從古井汲水的"轆轤"(定滑輪)跟井索一樣,可以拉動繩索,把水吊上來,故名之。

而當手指在抓握時,也有一樣的轆轤原理!

手腕背屈時,手指抓握較有力
手腕掌屈時,手指抓握較無力!趕快拿桌上的水杯試試~

這原理就在於---手腕背屈時,腕伸肌收縮,可以如同手柄帶動轆轤,拉長手指屈肌的手腕部份,製造指屈肌的被動肌腱張力,可以讓手指屈肌收縮力更強,同時因為兩側肌群共同收縮,也讓手腕關節固定在背屈角度,提供更穩定的出力地基~如同踏步所需的足弓一樣。

反過來,手腕掌屈時,手腕柔軟晃動,指屈肌肌腱也沒有被動張力,握力會明顯變弱!

(難得見的轆轤古井 from http://blog.udn.com/cds1125/3852828)

汲水動作是人力向下拉,透過轆轤轉變方向,將水桶往上拉
手腕轆轤各個部件,跟足弓轆轤對照如下:
汲水人:腕伸肌vs. 腳趾伸肌
 轆轤:腕關節 vs. 掌趾關節
 井繩:指屈肌肌腱 vs. 足底筋膜
 水桶:手抓之物品 vs. 地面反作用力

* * * *
因此,你手指抓的越用力,手腕伸肌所需的出力需求也越大,才能拉緊指屈肌腱,穩定手腕關節(如同踏步推進時的足弓地基),長期過度使用下,手腕伸肌也就容易疲勞受不了,容易產生起點發炎疼痛 ---所謂的「網球肘」

* * * *
這就是為何那多文書工作者會「網球肘」手肘外側痛的原因!

醫師不會跟你講的土豆仁建議調整法:

*土豆仁不從解決疼痛發炎去看失衡,看完這篇這麼多字應該了解吧!

1.(捏)握力肌力訓練:指屈肌越強,越不需要手腕轆轤機制輔助。
捏小東西所用的肌群不同,須另外針對深層指屈肌訓練。

2. 手腕支撐:護腕,滑鼠手腕墊,或靠桌邊,或另一手幫忙抓住手腕(某些狀況 ),增加手腕穩定度,就可減少腕伸肌負擔

3. 適當間隔休息,伸展運動: 工作步調放緩,給肌肉恢復的機會,不要持續操到發炎。(很多職場是做不到的......無解)

4.換一個好的工具:好握的人體工學筆/滑鼠/螺絲起子/鍋鏟把手,都有降低抓握力負擔的好處。老話一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肩關節穩定度訓練:肩關節不穩(失衡)是網球肘患者常見的合併問題!更遠的地基不穩,會造成多餘的手部晃動,會更增加手肘負擔。說實在沒有醫師會講這個問題,但這是土豆仁常見到的根源問題 ---別人不會網球肘,為何只有你會?

(神奇形狀的人體工學滑鼠)

 ------ 器材就跟男女朋友一樣,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你的,所以抱歉土豆仁無法推薦給每個都獨特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