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每周連載] 肩膀後側"小圓肌"活化運動

肩膀後側疼痛的常見點之一:「小圓肌」(teres minor)

(from https://youtu.be/UlADwGId8UI 內有精美動畫解剖圖)

(側面圖:小圓肌從上而下被三角肌、脊下肌、大圓肌包圍,一般找位置是在肩關節後方凹處往肩胛骨延伸)

(後視圖:左肩被大肌肉包圍中間的凹處就是teres minor!)


小圓肌是連接肩胛骨到肩關節的「旋轉肌群」其中一條小肌肉,也是經常過度使用而發炎的苦主,土豆仁之前介紹過小圓肌的拉筋動作:[每週連載] 肩舉不高的忽略處(小圓肌)

另外一個會造成肩旋轉肌群(包括小圓肌)「次發性」過度負擔的問題就是肩胛骨失衡,土豆仁也做過肩胛骨活化運動介紹:
平衡小運動:肩內轉運動(後肩關節/肩胛疼痛/卡卡/緊繃)
舉手/投擲的基礎活化:肩胛骨上旋+後收

* * * *
許多手肘需要抬高的動作,都容易造成小圓肌過度使用。
手肘外開抬高是小圓肌負責出力較多的角度)

(需避免工作檯面過高,部份電腦族有這樣的問題[但多數是過低]
另外像是「槓鈴前平舉」也是危險動作,同時這動作也容易傷害肩關節肌腱與軟骨,不是土豆仁推薦的訓練動作。

有些樂手也有手肘抬過高/聳肩的問題,不過這多半是錯誤演奏姿勢,而非正確演奏法。

許多球類運動在高手擊球時,也可能有手肘抬過高/聳肩的問題,不過這也是錯誤動作,而非正確角度。

一般土豆師都會請學員注意:工作時手臂手肘儘量放鬆下垂靠近身體(不要過與不及變成夾緊),不要抬得高高遠遠的,這樣容易疲勞發炎受傷。


另外常見的問題則是:肩頸之間肌肉緊繃,肩胛骨無法正常動作,或處在圓肩/聳肩等錯誤位置。這也會造成次發性的手肘抬高代償,小圓肌疲勞發炎。

* * * *

今天就特別針對小圓肌來做活化運動,有助於恢復旋轉肌群平衡,減少小圓肌的過度使用:


步驟:
1.坐姿,雙手握棍子橫抵在後腦杓,雙手儘量互相靠緊(依個人柔軟度,位置不定)

2.將棍子水平下壓到底,到底時做手肘向後上方抬起的動作(相對肩內轉),上下反覆約15~20下,注意一般人幅度並不大,勿過度用力導致聳肩/棍子往上移動。

3.注意兩側平衡,通常患處會較吃力(緊繃/無力/甚至疼痛),注意追求兩側平衡:減少好邊的動作,以配合吃力處,才會練到患側,才不會越做越歪。

* * * *
祝大家2021年都能舉手輕鬆自在!

(高手)

(這位就遜色多了)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實例分享] 走路竟然會肩膀痛

 「出門才會肩膀痛!」





土豆仁來了位年輕女性求助。她有奇怪的肩膀前側疼痛症狀:每次出門走一段時間之後(一開始不會),右肩就開始疼痛,還會越走越痛。回家之後還會痛一陣子,痛到舉手無力,但休息幾個小時就好,在家不出門的話就都不會肩膀痛
這次來到土豆仁的時候,因為坐車很快就到,肩膀也不痛。

一開始檢測可發現她有圓肩現象,胸小肌緊繃壓痛,但無神經症狀,被動柔軟度也尚可。痛點應為胸小肌造成,教導放鬆運動與矯正圓肩姿勢。但到底為什麼只有出門一段時間才會痛?出門走路有什麼不一樣的動作?在家走路就不會?(她在家有跑步機!)

於是大仁哥請他下次有事出門時,先來土豆仁觀察哪裡有問題。結果一看就看出來了:他的上街裝備 ---細背帶小背包會讓他不自覺駝背縮肩以固定肩帶,導致肩膀胸小肌長期過度使用而發炎(只背一下還不會。)請他改手提就解決了。因為大仁哥建議人體工學大背包,太醜她不要...

土豆評:很多無緣無故的疼痛其實都有原因,只是我們每天習慣了不覺得那是問題,不斷摧殘自己。

補充↓
該位學員有以下的多層次失衡:
0.核心無力:主因為靜態生活導致整體姿勢不良(包括圓肩為其中之一)
1.圓肩:(對岸稱:"溜肩")會導致肩線往下斜而非平行,肩帶易滑落
2.脊椎側彎:導致右肩出力較多 3.新買的愛包:學員自己其實記不起來何時開始痛的,但肯定跟這包有關 4.愛逛街:宅在家就沒事(從事喜歡的事,不知不覺使用過度)

耐心花時間與精神,確實找出失衡之處,抓出病因,確切了解自己的身體並改善之,而不是吃不完的止痛藥/做不完的復健,這才是土豆仁課程的目的與精髓!
愛水無驚流鼻水~ 就土豆仁觀察,包括很多衣服鞋子都有類似的問題:漂亮但不符合人體工學,導致使用者不知不覺在摧殘自己的身體。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 屈膝轉骨盆

對於腰背伸展,一般常見雙手膝蓋抱胸的動作,但這不是一般土豆仁推薦的動作。 

有的頻道甚至會誇大宣稱療效!(一般只對椎孔狹窄者有效)實際上這動作雖然可以拉開脊椎後方小肌肉,但對腰椎間盤的壓力大,對於有椎間盤/腰椎滑脫者,都是相對危險的動作。

土豆仁較常教以下的腰-骨盆肌群活化運動:仰臥轉骨盆,一樣屈膝近胸,但強調核心自主出力與兩側平衡:

步驟:

1. 仰躺,骨盆(薦椎/尾胴骨/屁股中間)下墊枕頭將屁股墊高,高度以配合個人柔軟度舒適為主,墊到骨盆偏後傾離地,可增加骨盆活動角度。

2. 屈膝收腹,大腿至少要垂直床面,雙手放兩旁穩定軀幹,膝蓋縮至肚臍上方,雙腳保持併攏,以減少下肢出力

3. 腹肌兩側輪流出力,將骨盆連同雙下肢一起左右搖動(左右骨盆一上一下轉動)

4. 若覺得輕鬆無障礙,可改為左上/右上搖動(左右骨盆輪流往頭部方向上提)

這個動作同時可以活化腹直肌/腹斜肌,也可以溫和拉開 背肌 腰方肌,一般骨盆歪斜的人則可明顯感覺兩側出力不同,需針對緊繃/無力處特別訓練。

一般進階練法會加上彈性帶/沙包/下肢角度變化,或採用吊單槓轉體,以增加力量。這是很多投擲類運動需要的肌群。



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實例分享] 兒童內旋足調整


[兒童內旋足] 只要用心做活化運動,一個月即可調整

大仁師今天來分享土豆仁畢業生實例:
發現: 爸媽發現小朋友走路不對稱,右足過度內旋,但無不適。
醫療處理: 給予特製鞋墊矯正足弓與步態,醫師懷疑有脊椎側彎,建議定期回診觀察。
土豆仁評估:
外觀無側彎,雙腳低足弓,未承重時足弓對稱,只在踩地時歪斜,右腳跟骨外翻,過度足內旋導致右腳舟狀骨向內側突出,右鞋內側磨損多, 右腳內翻/左腳外翻(即兩腳往左上方向翻)無力。
右小腿腓骨肌緊繃,行走時右腳內八+腳跟無力提早落下,皆應代償足部單向無力問題造成。

※若此狀況不處理,會因地基歪斜而連帶產生脊椎側彎或長短腳(或反向因長短腳→導致足部代償性變形)

土豆仁課程:
調整軟組織(肌肉韌帶)被動張力+教導肌力平衡訓練,活化無力肌群,每週追蹤一次,一個月後即有明顯改善,雙腳足弓與走路對稱。
土豆仁追蹤:
單腳歪斜原因未明,是此學員的最大問題。建議之後暫停活化運動,觀察是否會再惡化? 由此逆推失衡原因。因無外傷,推測可能有歪斜姿勢或習慣造成肌群使用失衡,因原因未明,可能由上而下(頭頸/手/脊椎或下肢)或由下而上(足底問題)產生單腳足內旋結果。
(人體上下交互影響如同橡皮筋張力)
家長在前一個月督促運動,之後要負責觀察狀況,是小朋友配合土豆仁課程成功的最大功臣!這也是土豆仁強調的:來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自己發覺並自己解決問題!來土豆仁很多的小朋友,大都卡在家長無法配合,也就沒有這麼好的效果!
*其實只要認真努力一個月,很快

 ★傳統西醫許多所謂的「原發性」(原因不明)的脊椎側彎或骨骼變形,就土豆仁的經驗來說,其實都是有原因的,只是西醫都放棄找原因,放任他歪斜,最後做鐵衣,開刀,做不完的復健,都是亡羊補牢,效果不佳 ---因為原因不除。
  這原因在症狀發生初期,會較容易發現(這有賴家長的細心觀察),因為小孩的柔軟度好,可塑性佳,可以藉由操作症狀的重新平衡,加以仔細觀察,看出產生惡化的原因。但這個觀察失衡產生的過程,西醫是不做的!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每周連載] 夾肩繞環 ---活化肩胛骨-胸廓肌群

一般的肩繞環運動長得像這樣子:

(針對上下)
(針對前後)

(針對肩胛骨外下轉)

(針對肩胛骨前後縮)

這些多半是肩關節+肩胛骨一起動作。這在一般人的熱身就足夠,但對於高低肩/圓肩/聳肩...等等肩膀失衡的人身上,往往會造成:一直動鬆的關節(一般是肩關節前半部/前三角肌,或較低一側肩膀),相對緊的關節,需要拉開的關節(多半是胸肌或肩胛骨-胸廓關節),卻都沒動到!


通常高肩是卡住,低肩是代償性用力/拉扯過度 --大部分人平時動作會不自覺將低肩往上縮/手臂向上抬,讓兩邊上肢動作較對稱,因此在每天持續用力的狀況下,而導致組織受不了,低肩疼痛,疲勞發炎。



許多的問題包括:肩膀痛 頸痛 膏肓痛 肩窩痛 鎖骨痛 擊球/投球不順  肩推/推臥推舉手疼痛,甚至是網球肘/滑鼠手,經常都跟肩膀或肩胛骨失衡有關(另外還有胸椎核心,今日略。)

(from https://www.capitalareapt.com/guest-blog-importance-of-shoulderscapular-muscle-strength-specifically-in-baseball-players/)

今天教的動作就是固定肩手關節(減少代償性用力),活化肩胛骨與胸廓(胸椎+肋骨)連接的上下前後作用肌群,包括了:胸肌 前鋸肌 斜方肌 提肩胛肌 菱形肌(不同角度用到不同肌肉)拉伸與用力動作交替,可以看到各角度僵硬/失能或失衡的問題。


步驟:

1.坐姿:椅背低於肩胛骨或無靠背,以固定軀幹不動。

2.雙手交握,雙臂伸直夾緊向前約20度向上。
(依個人胸廓角度與柔軟度而定,為提供肩胛活動空間)

3.雙臂固定朝前角度,旋轉肩胛骨:縮肩向前向上推伸到底後,肩胛再往後往下壓到底,從沉肩下方再往前往上,以完成一旋轉行程。

4.反覆約15~20下。亦可反向先向後向下旋轉。重點在觀察肩胛骨卡卡處,或無力處,即失衡位置,在往上/下/前/後何方向?

※需仔細調整失衡處動作到跟無症狀側一樣的角度(非調整無症狀側)。

一般最常見非運動的肩膀不適,就是上圖這動作~很多人沒手枕頭睡不著,但只要肩膀有狀況,這動作就會變成疼痛發炎來源!
一般這狀況常見的是肩夾擠症候群,二頭肌發炎,肩胛骨失衡,肩鎖關節問題,另外就是手臂肌筋膜失衡與整體失衡。

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實例分享] 手痛的整體失衡:肌筋膜線歸納法

以下是土豆仁的實例分享,請大家動點腦筋看看~

主要疼痛處:右手肘關節動作有聲+小指到小臂一整條酸痛,只有工作時不適

(手臂的四條筋膜線,下左手為深背臂線)

檢測右手週邊神經與骨關節無異常,但表面測試有右小臂尺骨上壓痛點,正中神經緊繃。

 整體體態平衡檢測發現:
 右肩外轉無力:脊下肌緊繃無力
 左下胸肋關節緊繃
 兩側腰豎脊肌緊繃(右側較嚴重)
 左膝不適+左腳底不適:左股四頭肌萎縮+左小腿腓骨長肌緊繃無力+左足底筋膜緊繃+左脛後肌壓痛點
 右膝股四頭肌發達
走路因左下肢不適而左腳斜踩,軀幹重心偏右+左側彎

幾個失衡點連線,可以發現問題為:
1. 右上肢緊繃→左下肢萎縮不適
2. 左上肢不緊→右下肢肌肉發達

左下→右上緊繃點分佈在:左下深前線/旋線→左下→右上淺背線/旋線→右深背臂線

從以上大家有看出問題所在嗎?

依照加害者通常無聲的邏輯,右手肘小臂是(疑似關節不穩+肌筋膜發炎)哀叫的受害者,因慣用手(右撇子)難以交換的關係,所以這問題通常與左手無關。所以加害者較可能與右臂地基有關,肩膀/肩胛骨的地基就是右胸椎肋骨,也就是右淺背線/旋線的重疊處! 連著左下肢右上肢整體來看,這兩線重疊處共同點為旋線(而非淺背線)呈現左下→右上緊繃,並經由右菱形肌(旋線與深背臂線重疊處)連結到右肩胛骨的脊下肌深背臂線肌群。而追究到最基礎的地基歪斜就是旋線轉折車站:左腳足底的不適問題!

這類全身多點失衡常見的遠因是:重疊舊傷,長期工作固定姿勢或反覆動作。土豆老師常會跟學員聊很久,必須回想找出對應的製造問題壞習慣並移除,這失衡才有可能根除!另外也可等平衡調好後,之後若再復發時,藉這機會找出引發失衡的因素。

看完以上推理後,土豆老師就將失衡調整的主要目標設為旋線的平衡,而非右手臂的問題!

因下肢重心長期偏右腳,過度使用導致右大腿肌肉發達,而右手出力始終在地基偏右斜的狀況,慣用手長期受到額外的扭力而疲勞不適。
不把地基調正,怎麼治療右手都是不會好的哦!
(旋線肌群: 可見此案例影響的左下小腿脛後肌-腓骨長肌-雙側偏右腰豎脊肌)

經整體巡查旋線肌群之後,發現這學員腰豎脊肌的失衡最僵硬難調整,故先設計腰後伸/旋轉運動以調整兩側張力,並調整左足底地基排列,讓左腳踩地較舒適。如此為第一次體態平衡評估後的功課!
之後課程需依調整後反應,來判斷腰椎與左腳底,何處為失衡根源? 再調整活化運動設計。

...這種多處問題點,多半會有其中一點有連鎖反應發生,通常此即根源點!需優先處理,其他問題容後再議(包括右手痛),通常加害者去除後,不用特別看右手也會跟著改善!

以上就是土豆仁課程的特點:整體考量找失衡根源,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 * * *
大家用心看到這也辛苦啦!
這就是為何全身體態平衡檢測要花兩堂課的原因~全身評估,邏輯推理,跟解釋判斷複雜成因就要好久了~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胸椎旋轉活化

上週講到腰椎可旋轉角度很小(不到20度),因此容易閃到。

除了拉筋增加腰椎柔軟度之外,練習其他部位旋轉的能力,以補償腰椎的不足也是一種方法。

(一般的胸腰椎旋轉運動,雙肩與腹背肌共同出力,強調活動角度而非力量)


今天就來教大家胸椎旋轉的活化運動:用趴姿固定腰椎,主要刺激單側背肌(腹肌則主要做腰椎旋轉),包括闊背肌、豎脊肌、腰方肌、胸椎小旋轉肌等,有助於增加胸椎主動旋轉能力,以協助不足的腰椎動作。 *其實一般日常活動無法將胸椎與腰椎分開動作,因此要訓練它倆轉身時互相幫忙。



(前四下為正常示範,後三下為錯誤代償動作:轉頭夾肘/胸椎後仰/腰腿旋轉)

步驟:

1.趴姿,雙手背後腦杓固定頸肩關節,雙手肘平均往外固定張開,勿移動夾住頭或過度後伸。胸口用枕頭適量墊高,以提供旋轉角度所需空間。

2.旋轉上半身往右/左到底,注意維持頸椎不後仰/轉頭 ,下半身也維持雙腳骨盆貼床不動。感受單側背肌出力,將胸腰椎轉到底,單側手肘被帶動往上,一般肩胸連線與床面夾角約可達到40度,可觀察手肘高度比較兩側差異。

3.兩側輪流施作,各約10~15下。感受兩側角度與出力差異。如有單側出現頭頸/腰腿代償現象,即表示需要對該側胸椎旋轉肌單獨訓練活化!以免未來因頸腰過度代償而受傷!

※一般胸椎旋轉肌失能者,轉身動作經常由局部頸椎(用轉頭帶動身體),胸椎後仰(向後抬高而非轉動),或局部腰椎代償(腰用力轉帶動身體),也就會造成局部小肌肉需負擔全身重量的大力矩,最後張力破表,超過小肌肉的容忍度,產生扭到脖子或閃到腰的後果。


軀幹旋轉
是投擲或跑走的必要組成動作(注意根源發力點均為下肢踩地反作用力→髖旋轉,而非只靠脊椎的小肌肉小角度啟動),所以對於各種田徑與球類/武術/舞蹈運動員,做這動作當作熱身也很好喔!




* * * *

一般動態熱身常見的胸椎相關動作則如下圖:稱為「蜘蛛人分腿蹲+轉體」,可以同時熱到:髖屈/髖伸/屈膝蹲/轉體/轉頭/肩外展等全身肌群,但就無今日課程動作專做胸椎的局部活化功能。

(from http://www.kevinneeld.com/hip-and-thoracic-mobilization/)

* * * *

最後講到傳統的物理治療胸椎旋轉角度測量法:這個動作需要椅背低於肋骨高度的矮靠背椅子,可以靠住腰椎減少腰椎轉動,同時椅高不可過高或過低,需雙腳平踩地面,以免骨盆腰椎歪斜造成測試失準。雙手抱胸也是為了固定肩頸,最後從頭頂往下看,測量肩膀連線與椅背的夾角。 *實在麻煩,但最準確。

(from https://youtu.be/uGl-AG4C1Wc)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每周連載] 腰椎旋轉拉筋運動

[土豆冷知識] 大家知道我們轉身的動作,大部分來自髖關節(大腿頭)嗎?

髖關節內外轉(下肢伸直時,大腿膝蓋往內外轉的動作),兩側各約45度,合起來一般人骨盆-髖關節-大腿之間兩側可轉動的範圍大約80~90度(也可能更軟,部份人外轉可以達到60度)。

腰椎能旋轉的角度其實非常小,頂多20度,一般柔軟度不好的人只有10度甚至不到(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容易閃到腰的原因之一 )。

胸椎旋轉則較大,可達到30~40度左右。因此雙腳不動的話,胸腰椎加起來,一般單側可以轉到40~50度左右(軟骨功大師則可轉到80~90度左右!加上髖關節就可以整個人扭轉)

(軀幹旋轉的兩種做法:固定骨盆/固定肩頸)

另外一個扭轉角度小的關節是膝蓋,頂多承受18度,因此過度扭轉也是膝蓋十字韌帶/側韌帶受傷的來源。

 * * * *

背景知識講完了,今天重點就是要拉開腰椎旋轉角度 (其實不大,頂多20度,注意勿拉過頭[拉到胸椎])。

先複習一下之前的腰旋轉肌活化運動:單腳橋式轉腰 ---這對預防受傷以及傷後復健都很重要喔。

今天則來伸展環繞腰椎的肌群們:腹肌,背肌,腰大肌,腰方肌。

步驟:

1.趴姿,雙手抓床緣或床頭固定肩頸,如此可固定胸椎平貼床面,從胸腰椎交界處開始拉筋。

2.(以拉腰椎左轉[拉長右側肌群]為例)屈膝90度,右腳勾到左腳上方(右小趾腳背勾到左腳小趾側),雙腳固定,胸部不離開床面的前提下,轉動骨盆下肢向左到底,右大腿離地,但左大腿膝蓋保持在床面。

3.右腳掌勾住左腳為支點出力,右膝往上往後打開,將右骨盆再往左後方拉到底。

※注意胸部不要離開床面,保持胸椎固定

4.拉到底後撐約30秒再換邊,比較兩側差異。

* * * *

這動作是起床前很好的熱身動作,避免這冷天一起床就閃到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