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手指肌群鬆動法

板機指/腱鞘囊腫,是很多人煩惱的問題。

多半發生在掌指關節交界,中指與無名指較常見,另外在近端指關節也有可能。大拇指凹側~手腕凸骨處(橈骨莖突)疼痛的所謂媽媽手,其實也是類似的腱鞘發炎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局部過度使用(肌腱繃太緊)造成發炎腫脹,跟包在肌腱外側的韌帶(所謂"腱鞘")擠壓卡住,發炎+循環受阻造成腫塊現象。這在有一樣構造的腳趾也有可能發生!

冰敷+抬高+休息,是基本的處理方式(但很多人做不到!)有做到基本處理,給他**時間**(依嚴重程度,需要時間不一),發炎就會慢慢消退。
但如果硬忍繼續工作,或自己手賤持續凹折測試一直卡出聲,都會造成腫脹卡住病情更加嚴重,有的狀況甚至要到開刀切開韌帶/切除腫塊(但習慣不好的人還是會復發)。

就土豆仁觀點,這個疾病的問題在於工作/運動性質本身,過度著重手尾力(chhiú-bué-la̍t)。通常難以根治 ---因為運動本身設計就是那樣!例如揉麵包,拿餐盤(高級盤子都很重),精細手工組裝,攀岩....甚至打鍵盤(有些機械式鍵盤阻力太大)



如果工作不能變,一般來說,黃老師會建議鍛鍊腕力,肘力(二頭/三頭肌)或肩膀/上半身核心(肩胛-胸椎)的肌力,學習用手臂分擔手指出力
(試試只用手指按枕頭,與整個手臂透過指尖出力壓枕頭的差別)

(即手臂"肌筋膜線"的概念)

另外就是運動後針對手指肌群做「收操」動作,可減少緊繃,增加循環,維持肌腱的滑動狀態。如下步驟:(以右手為例)


1. 鬆動屈肌群(掌心側):雙手伸直向前,右手掌背屈向上,右掌面向前,右手四指伸直向上。

2. 左手抓住右四指上半固定不動,右手肩膀出力,推動右手腕/手掌向前後移動,產生掌指關節與手腕背屈動作,感受右手掌心側肌腱拉扯感,反覆約15~20下。

3.鬆動伸肌群(手背側):雙手伸直向前,右手掌內屈向下,右掌面向自己,,右手四指伸直向下。

4. 左手抓住右四指上半固定不動,右手肩膀出力,推動右手腕/手掌向前後移動,產生掌指關節與手腕內屈動作,感受右手背肌腱拉扯感,反覆約15~20下。

5.鬆動大拇指:雙手肘屈,雙手相對,左手抓住右大拇指,右手放鬆手心向下

6. 左手抓住右大拇指固定不動,右手腕出力,推動右手腕/手掌向前後移動,產生掌指關節與手腕背屈動作,感受右大拇指根部肌腱拉扯感,反覆約15~20下。

※注意動作時勿聳肩,肩關節前後移動時,勿越聳越高。大拇指通常活動角度較鬆,勿過度施力產生拉傷!
猴子也會腱鞘炎,看他中指無名指腫得多厲害!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膝蓋內側活化運動

一般最常見的膝蓋不穩方向就是:動作時膝蓋內夾(如下圖右)


這在很多深蹲初學者身上可以看到,內夾是對膝關節很傷的動作!
有些學員則是深蹲沒問題,但挑戰較高的單腳蹲(如分腿蹲[Bulgarian split squat]/弓步蹲[lunge])會出問題,剛開始是不穩,繼續勉強做就會變單側過度拉扯疼痛


另外在一些跑步或單車騎士身上也可看到,此現象與「髕骨外翻」經常是一體兩面(大腿骨往內伸直用力時,膝蓋骨相對往外拉,因此卡到外側軟骨)。

造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項代償機制:

(精美多處原因示意圖 from https://www.physioflow.ca/blog/acl-tear-932t8)

1.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力量不夠,而大腿膝蓋內轉可以增加臀大肌用力代償

2.髖關節彎曲,膝關節彎曲,或腳踝背凹柔軟度不夠,蹲不下去,便使用大腿內轉,即"髖內轉"來代償不足的彎曲角度

3.低足弓,扁平足:足底不穩定,地基易往內塌陷,導致上方的膝蓋跟著內夾。

4.臀中肌力量不夠:髖屈時臀中肌作用為外展+外轉,力量不足則無法將髖關節固定在外展,大腿便會內夾。

5.股四頭肌內外肌力不平衡:多數外側肌較有力,不自覺膝蓋內夾的角度,便於外側肌出力。

6.其他足部變形(地基歪斜):發育造成的X型腿,拇趾外翻...

7.固定單側內夾:多半與單側傷勢或骨盆歪斜/脊椎側彎等失衡有關。

每一項原因都有不同處理方式,今天來教第五點:活化股四頭肌內側的基本方法!
(前段手摸股內側肌感覺出力,後段無手輔助則較為不穩,最後嘗試腳尖轉內八感覺出力)
步驟:

1.坐姿,皮球夾在雙膝之間,注意之後動作過程中,均保持夾緊不可放鬆(適度即可,勿過緊導致膝蓋無法正常屈伸)
可發覺除大腿內側外,骨盆底與臀肌均協同/拮抗出力,如核心有問題者,有時會引發腰部症狀!此時可用適當椅背/腰靠支撐腰部。

2.右膝慢速伸直←→彎曲,注意保持內夾張力,右膝動作時讓皮球持續被夾緊不晃動(穩定),伸直到最底時,腳尖上提(腳踝背屈),可促進股四頭肌出力。
柔軟度不足者,大腿或小腿後側會卡住,則可改為後仰坐姿減少後側張力。

3.反覆15~30下,可用手摸膝蓋內上側大腿感覺股內側肌用力(收縮脹大/變緊硬)。若無感覺出力,可將腳尖向內旋轉至內八角度並保持內夾,應可感覺用力。

4.右膝做完再換左膝操作,比較雙腳差異。

之後進階,可改成站姿深蹲或單腳站作法,阻力則可改為套拉彈力帶,或動態側跨步/髖外展/內收等動作。
(from  https://youtu.be/Gl_LdRLr5Zo)

土豆仁祝大家跤頭趺勇健健~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手腕強化運動

手腕後折痛是很多瑜伽或伏地挺身或槓鈴壺鈴愛好者的困擾





土豆仁建議手腕出力的安全姿勢:是大拇指與小手臂成一直線,也就是輕微的手腕背屈。
  

但瑜伽或伏地挺身撐地無法保持這個姿勢,都要後折快90度,這是一個很容易受傷的角度!
(另一個常見受傷角度則是手掌往小指側歪,容易傷到三角軟骨)
----騎單車也有手腕問題,但騎士三角設定與把手改裝可以抵銷這問題,相對手腕壓力較少!(正確騎車的壓力應該主要在屁股雙腿而不在手)

(from https://www.fe-amart.com.tw/index.php/life-style/life-info/secret-recipe/1018-adidas-6)

除了減少手腕後折角度(用伏地挺身架,瑜伽磚)之外,加強肩胛骨穩定度是很重要的!觀察伏地挺身下壓時,是否有聳肩?上犬式撐起時,是否有圓肩(雙肩往內縮?)胸椎是否駝背或歪斜?這都是加重手腕壓力的因素 ---上半身不穩,導致手腕需更用力代替肩膀維持平衡。
(上圖即為駝背+輕微圓肩的錯誤姿勢,可與最上圖正確姿勢比較)

(上圖為圓肩示範,即肩胛骨往前內縮,肩頭前凸)

另外,看手肘是否「鎖死」,也是一個肩膀不穩定的指標。手肘鎖死的角度是:伸直後折到底(大部分人伸直到底可反折10度左右,鬆的人可到20度左右)+臂外旋到底(雙肘眼[手肘折線凹處]向前向外轉到底),這個姿勢表示手肘完全不出力,力量都往肩膀或手腕集中。


所以一般建議是將手肘稍收回不要折到底,有說法是讓:「肘眼向內相對,不過實際角度也要依手掌位置而決定 ---大部分建議撐地時兩中指向前,但實際上也要看動作重心變化而決定雙手分開的角度,也可能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前。

最後要注意,勿過度內旋或外旋撐地,手臂過度內旋是肩膀不穩定的角度,容易傷肩膀韌帶,另外過度伸直內夾的話也容易鎖死手肘。當兩食指相對時就一定是過度內旋了!(同時肩膀也易聳肩/圓肩)
如「心形伏地挺身」會做到這角度,必要注意讓手撐地位置往下移動到中胸,如此就可以避免手肘太開過度內旋。
(正確位置)

(錯誤位置 from https://youtu.be/ucWd32JgTpE)

手臂過度外旋時,則是手肘的鎖死角度,肘眼向前手肘頂到底,手肘下壓會受限,手腕則容易往小指側彎(如下圖),容易傷到手腕三角軟骨,兩手打太開的角度一般較少見(因為彎不下去),但仍需注意。土豆仁建議外旋不要超過雙大拇指向正前方的角度。


* * * *
對於手腕撐地易疼痛者,調整平衡之後,通常會建議如下的手腕強化運動:

1.五指分開抓小皮球,軀幹前傾,手肘伸直(勿鎖死),讓上半身重量壓在球上,依個人力量,可從高至低選擇:桌面/椅面/床面/地面練習(手腕承重由輕到重)
※一般建議單手作,另一手在旁撐地,扶膝蓋,或懸空。

2.注意五指平均受力,練習在肩膀手肘手指固定的狀態下,只旋轉手腕關節,可先前後/左右單向動作,再進階到順時鐘/逆時鐘旋轉。
※注意旋轉角度需以能維持穩定動作,不可滑掉/抖動/疼痛為準

3.反覆15~30下,注意疲勞抖動疼痛無法維持穩定時,即須休息。

* * * *
中國傳統的健身法:「轉鐵球」,也可加強腕力,但與今日撐地運動角度不同,故加強的部位有異(偏手掌面,手背較沒練到)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大腿後(膕繩肌)主動放鬆運動

大腿後側,是常抽筋的地方,也是深蹲/硬舉/跨步:短跑/跳遠/踢球的重要動作肌肉。
大腿後側肌群,一般所謂的膕繩肌(hamsrtings),其實是一群肌肉的總稱。外觀上好像兩股肌肉(膝凹兩側的兩條大板筋),它其實包含了股二頭肌(包括內側長頭,外側短頭),半腱肌,半膜肌。黃老師一般會把大腿內側的股薄肌(一般視為內收肌群之一)也當作一體考慮,因為股薄跟半膜肌的下方終點其實是連到同一點的(所謂膝蓋內側下方的鵝掌肌腱。)
這樣就有五條肌肉了!
(膕繩肌也是骨盆平衡膝蓋平衡的重要肌群之一,因各種骨盆歪斜,膝蓋失衡,甚至因地基造成全身失衡,牽涉構造太廣,今日暫不論)
這些肌肉收縮的時候,會造成:髖伸直+膝屈曲(腳離地的話就是:膝蓋往後勾腳到屁股的動作,如上圖);但如果腳著地,就是硬舉的提槓動作!(與臀肌,股四頭肌,小腿肌群協同出力)
膕繩肌是硬舉的重要動作肌肉,如上圖,大腿後側看起來比前側還發達!
硬舉的力量從腳尖→小腿→大腿→屁股→肩膀軀幹(硬舉動作時固定為一體)→雙手提起槓鈴。但沒特別練的多數人,是大腿前側(股四頭肌)較發達,後側相對較萎縮(如下圖),久坐者甚至容易縮短(膝凹後兩條筋很明顯浮出僵硬)。所以練硬舉新手,常常只有膝蓋前面酸,不會使用後側的腿後肌與臀肌!事實上,硬舉把膝蓋髖骨拉直的主要動作肌,是後側的肌群,而非大腿前側!
 
深蹲/硬舉/跨步:跑(包括大步幅長跑)/跳遠/踢球的運動員,因為運動時不斷收縮容易緊繃,但又需要大步幅,基本上熱身/收操都需要伸展大腿後肌。常見的作法如下:

 站姿體前彎,容易拉傷腰(如上圖右的拱腰姿勢 from https://www.edh.tw/article/16870
一般建議手扶欄杆較安全,如下圖:


或是前壓腿:

以上動作作為熱身時,可作動態左右輕鬆跳動式拉(身體冷勿拉過頭);收操時則可作靜態拉筋(身體熱時更容易拉開。)

相對以上被動拉筋,今日土豆仁要介紹的則是主動放鬆的動作,步驟如下:

1.站姿體前彎,手扶欄杆或椅背

2.髖屈到底時收緊核心(尤其下腹用力)腰部下壓,拉直背部勿拱背,如此繃緊大腿後側。

3.做反覆屈膝/直膝彈跳用力動作(膝蓋前後輪流用力),反覆約15~30下,注意同時保持髖屈,軀幹下壓,核心收緊,腰部平直

※腳尖內八/外八不同角度,可以分別著重內側/外側肌群

做完可以發現體前彎(髖屈)的角度可以更往下喔!
土豆仁建議此動作可以用作相關運動熱身活化,可以讓你膝蓋動得更順暢!

★此動作適用於無傷者。腿後剛拉傷/關節受傷者請勿做這個動作:如髖關節/滑囊炎/膝蓋發炎/鵝掌肌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