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健康小運動:針對「腰椎旋轉肌」做主動伸展

(早晨瑜伽MV from https://youtu.be/WLyHWAMrMoo)

這兩天東北季風南下,台灣終於有了冬天的感覺
冬天運動,熱身是一個難題
沒熱開,除了表現不好,也容易拉傷

物理的熱脹冷縮,也適用於人體組織

為了保持核心重要器官溫度,減少熱量散失,
自律神經會收縮週邊血管,增加血壓,增加肌肉收縮產熱(緊繃僵硬,甚至顫抖)
不管是血管 韌帶 肌肉,
都會因為降溫而循環不良,收縮變短,彈性變差
進而導致週邊肢體溫度更低,肢體更僵硬

所以冬天是落枕,閃到腰,肌肉拉傷,中風,心臟病好發的季節!

今天來講個小動作,冬天久坐久站之後(背部僵硬,血液循環不良)做特別有感覺
主要目標是脊椎旁的小肌肉:旋轉肌與多裂肌

之前土豆仁「認識背肌系列」曾介紹過:認識背肌(5): 深層排骨肉 多裂肌
他們是"閃到腰"常見的苦主
因為他們是深層核心,負責穩定脊椎的功能
平時動作不多,柔軟度多半不好(除非你很努力拉筋)
一旦瞬間動作勢頭不對,就容易拉傷




一般的運動訓練,提到他們的時候,通常都是跟腹橫肌一起,做深層核心(活化)訓練
練習腰椎的穩定收縮
卻很少做"伸展"(因為他們多數時候不需要伸展,缺的是收縮的力量)

一般轉腰/側彎腰,都有部份拉到他們,但其實更多的是拉到較表層的闊背肌/豎脊肌/腰方肌等大肌肉(多數深層肌群都有這問題,一般拉筋動作拉不到),或是拉到隔壁的胸椎/肩膀/髖關節,都沒拉到腰~

除了被動的拉筋之外,推薦給各位一個簡單小動作:只針對腰椎做主動伸展
可以減少胸椎/骨盆的動作,確實拉到腰
尤其冬天筋骨僵硬時做,更有感覺喔~

來試試以下這個動作:
1.坐姿,雙膝打開(幅度看個人柔軟度)
2.雙手撐在膝蓋上,手掌內轉,手指在膝內側,將手肘/手臂轉向前外側,雙小臂垂直地面
3.(以右腰為例)轉動上半身向左+右肩頭向前內收到底,對側肩膀保持用力支撐不動
4.雙(肩)手肘打直用力,將脊椎撐直向左轉到底
5.撐到底時加上深呼吸,撐直胸椎
6.反覆到右腰有痠感之後,換邊操作

這動作是常見的健康操/熱身運動的轉腰動作的精確分解版喔!
腰酸自己又拉不到腰的,都來試試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運動你的屁股深層痛 +屁股三層肌肉簡介

今天來講一個常有問題,但不容易發現的地方:屁屁深層失衡

上圖表示屁股的肌肉分層圖

尻川(kha-chhng)其實有三層肉!
左屁圖為表層:臀大肌Glu.Max.與中層:臀中肌Glu.Med.
右屁圖為深層:臀小肌Glu.Min.以及深層外轉髖肌群:梨狀肌Piri. 上/下孑孓肌Sup./Inf. Geme. 閉孔內/外肌Obtu.Int/Ext.(外肌沒畫出來) 股方肌Qua.Femo.

這麼多肌肉,在物理治療界最有名的,就是中層偏側面的臀中肌跟深層中央的梨狀肌
臀中肌是單腳支撐動作(跑步,踢球,重訓下肢平衡,側棒式...)的重要肌肉
是常見的核心/下肢失衡出問題點(常見無力或緊繃/被抑制,不一定是元兇)

梨狀肌(據說本人長得像西洋梨)跟其他深層肌群,則是穩定髖關節的重要肌肉
腰椎/背肌/髖關節失衡時,也經常可見梨狀肌問題(也經常是受害者而非元兇)

梨狀肌(跟其他深層肌群)最大的問題
是肌肉發炎或緊繃時,會壓迫走在隔壁的鄰居----坐骨神經(即上圖的Sciatic. N.)
可能造成(非腰椎原因的)坐骨神經痛

`※一般醫療多不會區分梨狀肌跟其他深層肌肉(因為很接近又很小,功能也接近),
但其實土豆仁這兒經常可見孑孓肌或閉孔內肌問題(位置明顯比梨狀肌更深)

屁股這區一般常見的運動有:臀大肌訓練/活化/伸展,臀中肌訓練/活化/伸展,梨狀肌伸展
....以上今天都不會講 :-p ,因為太常見了,請大家自行google即可
(但這些運動在土豆仁其實有因人而異,多種變化的訓練方式)

今天要講的髖內轉運動,主要目標運動深層肌群
因為這些小兄弟常見自己當仁不讓,默默承受,代償其他地方的問題
而持續收縮緊繃不適,
~忘記了怎麼放鬆~

* * * *
今天另外一個目標則是:承上啟下的「薦骨粗隆韌帶」(Sacrotuberous Lig.)
它在屁股的"中層"(在尾椎兩側)
淺背線肌群任一個位置有問題,也常反應在這韌帶上
(多數是被上下拉扯而緊繃不適)

下圖是筋膜的淺背線全部肌群 三視圖

下圖是這韌帶跟週邊肌肉的關係圖
它上接尾椎-薦椎-腰椎-背肌/核心肌群(是筋膜淺背線的重要連接點)
下接坐骨(Isch. Tuber.)
與髖部深層肌群共同穩定屁股的關節
最後連接到下肢大腿後方的股二頭肌Bicep. Femo.(膕繩肌之一,淺背線的下肢路線)
跟隔壁大腿內側的內收肌群

不管是大腿後拉傷/臀肌拉傷/背肌拉傷/骨盆歪斜/尾椎磴著/髖關節失衡/下肢失衡/甚至脊椎側彎,都很常有這韌帶的問題(左右失衡,單側緊繃/發炎)

超精美的!感謝原出處

除了治療拉傷部位,
加上適當的運動,調整平衡,有助於深層屁屁的功能恢復

這運動可以讓深層肌群與薦骨粗隆韌帶之間拉扯錯動
有很好的放鬆效果~
(另外的作法可以用手或球或滾筒按摩)

這就是所謂的趴姿髖內轉運動:

大家看影片應該會覺得怪怪的,兩腿往外張開,怎麼會是內轉?

解剖學的髖內/外轉的定義:是大腿(股骨)向前向內/向後向外轉動
大腿向前向內轉動,在趴著固定大腿+屈膝的狀況下,小腿就會往外打開啦!
(膝蓋打直時,則是變成內八字)

做這動作時,須注意覺察兩側是否平衡?
是否有無力或緊繃點?(經常較深難以定位)
是否有麻痛不適?(可能影響坐骨神經/會陰神經/坐骨動脈)

一般建議重複20~30下,儘量用力轉到底,儘量維持平衡,不要越做屁股越歪喔!
如越做越不適,請就醫檢查!(骨科或神經科)


對鏡子做看看~這也是一個方便自我檢查的小動作呀~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側腹活化運動

背痛/下肢疼痛者,常見側腹失衡的問題
容易單側腰痛,單側緊繃,單側髖關節/轉腰卡卡

多半是身體為了代償疼痛部位的功能,長期負擔了額外的力量導致

側腹肌群包括了: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

如上圖所示,腹肌有三層!(淺至深:直+外斜→內斜→橫)


因為力學作用線的關係,
連帶相對方向的背肌(闊背肌,腰方肌,豎脊肌,多裂肌,脊椎旋轉肌),
肩胛內側的前鋸肌/後鋸肌/菱形肌,甚至頸椎的肌群也可能受影響

(相對上肢疼痛者,則常見肩胛/胸椎肌群失衡)

土豆仁在此示範一個針對側腹失衡常做的動作:
(注意觀察看看黃老師的失衡)

1.仰躺屈膝,雙腿併攏,膝蓋保持在髖關節或髖關節以上位置

2.側腹用力,在床面上左右橫向扭動骨盆(屁股),注意兩側動作平衡

※注意不是轉腰!(如下圖:左右轉動骨盆/下肢往兩側床面方向)
,如有一邊屁股離開床面,就是錯誤的
※如果床面太澀轉不動,屁股下可墊枕頭/毛巾做滑動

3.反覆約10~20下,注意要弱側學習強側的動作,強側須稍放輕與弱側動作平衡

* * * *

這個運動對髖關節卡卡,腰椎/背肌失衡,甚至調整骨盆歪斜,都有幫助
練習促進兩側平衡,可增加核心的穩定度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健康小運動:徒手斜方肌活化


斜方肌群3D圖,不同顏色表示上-中-下,由三片肌肉共同組成

土豆仁認識背肌系列一開始有介紹過
上背部
(後頸—中背部)的主要表面肌群:認識背肌(2): 多重功能的斜方肌
尤其上斜方肌是很常見的酸痛苦主

今天來講更深入一點

肩頸部位疼痛的人,多半有緊繃的上斜方肌,虛弱的下斜方肌
(中斜方肌緊繃現象較常見,但不若上斜方嚴重)
可以參考前文:今天你聳肩了嗎?

這個現象物理治療界一般稱做"上交叉症候群"
名字很玄,但其實就是表示上半身肌肉失衡(一緊一鬆X一鬆一緊)的意思

上背部的斜方肌就是其中的受害要角
失衡嚴重者,會有脊椎變形的問題---頸椎曲線過直或凹曲,頭部前傾或駝背
進而可能產生骨刺/椎間盤凸出,產生手麻等神經症狀
這邊先不講骨頭

而是來看看:如何活化斜方肌?

這次講的跟一般重量訓練/肌力訓練,要把肌肉練大的方法不一樣
重訓一般的練法如下圖:
(基本上就是練聳肩)
 (針對上斜方)

(針對下斜方)
 
(較平均的練法,但不建議,容易肩關節受傷)
土豆仁建議的活化動作如影片所示:


1. 雙手交握伸直舉高
2. 舉高至耳邊垂直(勿低頭)或耳朵後方(柔軟度允許的話)
3. 做肩膀(肩胛)上下移動,雙方向均須儘量到底
4. 反覆10~20下

上斜方緊繃者,須注意往上動作確實
下斜方無力者,須注意往下動作確實
(以上兩者因易聳肩,肩胛常偏上,會抑制上/下動作)
駝背/中斜方無力者,須注意手臂要舉垂直保持在耳邊

(肩關節已受傷者除外,勿勉強以免加重傷勢)

另須注意勿向後拱腰(用腰肌代償斜方肌,變成伸懶腰)
可坐姿腰背靠緊椅背做,以減少腰部多餘動作



這個動作建議在肩頸酸痛時,打電腦滑手機之間,上半身運動(包括球類 單槓 划船...)前熱身,都可以做,活化斜方肌,促進肩胛穩定度,減少歪斜跟疲勞酸痛的傾向!

(如有脊椎肩關節問題,另當別論)

* * * *
活化斜方肌有何好處呢?

一般訓練三角肌(尤其是後三角,俯姿飛鳥等),背肌(划船系列/下拉系列),
甚至拉單槓/伏地挺身(較少)

都需要斜方肌的協同動作
--斜方肌上中下平均收縮,如一般所說的收肩胛,讓肩膀穩定
---不要做成聳肩(只上斜方肌出力)或外擴(不出力)



(俯姿飛鳥)
(滑輪後拉)

(俯姿划船)
對於容易肩胛外擴不自主聳肩,甚至駝背的人
適當活化斜方肌,有助於訓練動作正確(練到該練的地方),預防傷害,維護肩膀健康喔!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關於預約:留聯絡電話 請記得手機開機喔!

土豆仁採網路預約制

比較麻煩一點,但好處是不用"苦等"

來現場沒位子 = 白跑一趟
打電話也不一定打得通(因為預約制,沒客人就可能不在店裡),打通也不一定有位子
不需要一直打,一直等,可以把時間留給別的重要事情~

但請留有效聯絡方式...

不然考慮工作效率,一週後土豆仁就放棄不會再跟您聯絡囉!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沒被發現的核心基礎問題:橫隔膜失能(不會腹式呼吸)


物理治療界很喜歡講的上交叉症候群/下交叉症候群(如下圖示)


是指肩關節/髖關節前後肌肉的失衡

一般醫師沒有這個交叉症候群的觀念,多半只治療"症狀":
痛就開止痛藥 發炎就開消炎藥 緊繃就吃肌肉鬆弛劑 或是教拉筋
不吃藥的就用熱敷 電療 脊椎牽引
物理治療師的重點,除了伸展運動之外,則會多加肌力訓練,姿勢訓練
來減少前後肌肉的失衡

這兩者配合,可以解決多數的患者問題

(多年過後)* * * *

以前黃老師也是只看學校教的東西在訓練患者(當時沒有體態平衡觀念)
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很多按摩師也是這樣,只知道哪裡會緊,但不知道為什麼)

後來臨床經驗多了,漸漸悟出這個道理:事出必有因
很簡單,但在醫院服務時不會去想
因為患者來,也只是為了解除症狀啊... :-p

所以患者依然是源源不絕,工作忙碌不知所謂何來?...

這也是土豆仁的課程邏輯改變之處:
我們要處理背後的原因,而不是症狀
否則症狀只會在"治療"好之後,反覆一再發生

* * * *

上交叉跟下交叉症候群,各有很多可能原因
局部受傷,姿勢不良,是常見的原因,如同之前討論過:
末梢的受傷.基礎的歪斜
「壞姿勢」是隱形殺手

今天要來講另一個常見的現象:"橫隔膜失能"

對健康教育課有印象應該都知道:橫隔膜是呼吸肌
長得像一片圓形帳篷頂
吸氣時收縮下降,製造胸腔"負壓"(吸入的力量),讓肺臟擴張,經由氣管吸進空氣,
做氣體交換
吐氣時放鬆上升,壓縮胸腔,讓肺臟把代謝的二氧化碳隨著空氣排出
橫隔膜位置:連接腰椎韌帶跟肋骨下緣內部整圈

但在彼拉提斯等運動,橫隔膜(呼吸法)是核心穩定運動的重點動作
(彼拉提斯六大原則:專注、呼吸、核心、控制、精確與流暢)

因為橫隔膜除了外表看到的分隔胸腔跟腹腔之外,
其實還跟其他的核心肌群一起,包覆腹腔,製造腹內壓(頂出的正壓),
幫助穩定腰椎

深層核心肌群解剖圖:
diaphragm=橫隔膜 M. of pelvic floor=骨盆底肌群
multifidus=多裂肌 Trans. abdominis=腹橫肌 

橫膈與骨盆底肌,就像桶子的頂蓋跟底板
多裂肌跟腹橫肌,就像桶子的圓周

想想,人體一半的體重,都壓在細細的腰椎上,這幾十公斤的負擔多麼沈重!
這也是腰椎常出問題,常拉傷,常僵硬的原因
當深層核心肌群同時收縮
會讓整個腹腔變成一個"堅硬的硬塊",就能夠承受重量,減少細細腰椎骨的負擔!

這也是很多硬氣功"聚氣"在練的地方

這也是現在大醫院的下背痛患者,常被醫生叫去"背痛教室"
訓練的重點項目之一:核心肌群訓練

黃老師以前也只知道:腰背痛患者核心無力,要減輕患處負擔,穩定腰椎,要練核心肌群
(但不知道為何他們會核心無力?!)

其實多數患者隱藏了一個問題:橫隔膜失能
這現象除了下背痛,腰痛(下交叉症候群或其他受傷),也存在於上交叉症候群(頭頸痛、肩頸痛、手麻...)、以及很多姿勢不良的患者身上

土豆仁的檢測過程,常會請他們深呼吸
---一旦吸氣時,肚子變內縮,而不是凸出,十之八九都有橫膈的問題!

(吸氣時肚子內縮,可能是胸式呼吸[只挺胸],或是頸部呼吸[暴頸筋],或是短淺呼吸[起伏超小])

深呼吸時橫膈也不會收縮下降,也就表示平常橫膈也很少"放下"(橫膈肌肉可能很緊)
(正常用力吸到底,應該會撐開橫隔,撐開整個胸腔腹腔,胸腹都會凸出)

這樣核心的桶子也就"沒了頂蓋",腹內壓肯定都過低,不足以幫助穩定腰椎
(即經濟學有名的「水桶理論」:水桶的容量不取決於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木板)

腹部核心出現漏洞,
局部腰椎,或延伸往上的頸胸椎、肩關節,延伸往下的骨盆/髖關節等肌肉
都容易不自覺代償核心肌群出力,
而出現失衡的問題,進而導致過度使用的酸痛
這也是一開始講到其他症候群的疼痛 緊繃 失衡 發炎的最終原因!

橫膈不會收縮,除了表現在不會腹式呼吸,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容易呈現聳肩姿勢
---因為肺臟下方無法擴張,只好「往上發展!」
(不是這種故意聳肩)
 (是這種放鬆休息時,也持續聳肩)

因為呼吸部位偏上,短淺,聳肩,
整個人會看來"緊張兮兮",也是橫隔膜失衡者常見的線索
不知是呼吸影響情緒,還是情緒影響呼吸,有些酸痛者也會容易緊張焦慮

橫隔膜失能(吸氣不會收縮往下)
這是土豆仁常要處理的一個問題

腹式呼吸,對有些人很簡單
(嬰幼兒幾乎都是天然腹式呼吸,天生就會,不用學,大家可以觀察一下)

* * * *
但對失能者,幾乎都會做成吐氣+橫隔膜收縮(用力頂出肚子)
甚至只會做憋氣+腰椎前凸(後仰頂腰)
這樣同樣會產生腹內壓,但只會在吐氣時做,
而且多用週邊其他肌群緊張代償
吸氣時,反而完全不知道怎麼讓橫膈下降產生凸肚!

這樣在平常生活,沒有故意吐氣的狀態下
核心還是不穩的~

一般所謂的:把空氣吸到小腹
(其實是橫膈往下擠壓骨盆腔臟器凸出,空氣仍在胸腔,
頂多因橫膈下降吸到腹腔上半,並非空氣凸出!)

這也是傳統國術所謂:意守丹田,氣沉丹田
(也就是控制包括橫膈在內的核心肌群,一般指"臍下丹田",即小腹/骨盆腔處)


訓練腹式呼吸,土豆仁會用後靠牆 蹲姿 趴姿 用沙包 手壓 改變手腳擺位...等等各種方式訓練
還有橫隔膜拉筋/按摩(有各種方法)
但往往需要好幾個禮拜的時間練習適應,要讓他習慣成自然
才能發揮穩定核心的作用
因為之前,往往不知您的橫膈已經失能"幾年"
土豆仁領悟的結論:
要解決末端的緊繃酸痛問題
要先從根源的橫隔膜看起!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健康小運動:前臂筋膜伸展與自我檢查


1.手肘伸直,轉動手腕兩邊到底,配合手掌屈伸到底,手肘不動

2.第二階段::加入手肘同時旋轉到底(牽動大臂+小臂肌肉)
 (肩關節也會配合旋轉但角度不大)

3.尋找卡卡/不順處,可針對該處局部旋轉伸展

這是土豆仁常教的小運動,多做當保養,少做當測試 :-D

※注意若有骨骼錯位者,會卡住過不去,此時不要硬壓,應先就醫

對於媽媽手 板機指 手腕扭傷 腕骨錯位 電腦手 滑鼠手(腕隧道症候群) 網球肘 高爾夫球肘 臂神經夾擠(尺神經隧道症候群) 橈骨頭錯位....任何手部 手腕 前臂 手肘的問題

這是土豆仁只要看到前臂肌肉緊繃,大部分都會做到的回家功課
也是自己檢查前臂肌肉狀態是否順暢的簡易方法

這個動作可以刺激到以下幾條筋膜系統:

上臂筋膜線 分前/後/深/淺 四個系統

手臂的肌肉前後面各分三層(日後再撰文介紹!),
各位可以簡易的感受卡住的地方,是表淺摸得到?還是埋在肌肉裡面?
至少可以分出淺層跟深層的問題
(深層兩層,須另做動作測試分辨)

經由兩階段動作,也可以分出,是手腕肌肉?還是手肘肌肉的問題?
(前臂還有手指肌肉,須另做手指動作測試來分辨)

前臂的失衡,多半是(手背側)伸肌太弱,(掌面側)屈肌太強
因為一般生活上是抓握的動作多
用力伸直的動作少(如羽球反拍、鐵砂掌、彈琵琶[手指是向外彈喔]


常見屈肌過度使用(抓握[手工具 菜刀 小孩 攀岩...],滑手機,敲鍵盤,點滑鼠...),
但因為屈肌夠強,
多半是包覆固定肌腱的韌帶/腱鞘摩擦發炎疼痛,肌肉本體只是緊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媽媽手,板機指
手肘內側屈肌連接點發炎的高爾夫球肘則較少見


伸肌使用過度,因為肌肉較弱,則常見整條肌肉緊繃發炎,最典型的就是網球肘
輕微者只有手肘外側骨凸處發炎疼痛
嚴重者會延伸到前臂上半整條肌肉發炎
土豆仁部落格之前有撰文介紹:網球肘/媽媽手的預防訓練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健康小運動:闊背肌伸展大全


闊背肌的功能,可以參考本站之前的介紹:認識背肌(3): "不是背動"的闊背肌

這個下背部最淺層的肌肉,主要功能其實是~將手臂往後往下拉(肩後伸
另外次要的是:腰椎後伸
兩者相加,就是"划船"的動作

多數人沒練背肌,闊背肌都是虛弱 沒有存在感的薄薄一片
(多數審美觀反而喜歡沒有肌肉的背部曲線)

但是...虛弱的背肌其實是閃到腰的高危險群(無法負荷拉力或伸展)



但有練的就會像上圖~背部長出兩片翅膀!

體操的單槓 雙槓 吊環 攀岩 划船 排球 游泳這些運動員 都會有發達的闊背肌
但健身界多數人其實對背肌沒啥興趣
因為自己看不到 :D




土豆仁之前強調過很多次
要有大胸肌六塊腹肌,其實很需要背肌(後三角 斜方肌 闊背肌)的平衡
否則容易造成肌肉失衡的疼痛問題

今天介紹闊背肌的伸展動作
不管是運動員或是一般人
其實多數人的背肌是緊繃的(不管虛弱或發達)
因為我們很少做伸展,比較多的卻是彎腰駝背,讓背肌持續出力沒有放鬆
長期下來就產生柔軟度不佳的肌肉

一般網路上可以看到的伸展法
類似伸懶腰
但這其實只做到一半:因為闊背肌橫跨兩個關節:肩膀+腰椎



(from http://www.g4physio.co.uk/blog/category/common-stretches-advice/latissimus-dorsi-muscle-stretches/)(from https://woman.thenest.com/latissimus-dorsi-stretching-exercises-8294.html)
 要完全伸展,其實要做到肩前舉+腰前彎,才可將兩個關節都拉開(如下圖)








因為闊背肌是一扇形肌肉 ,扇形的內/外側要都完整拉到,就需要改變角度拉單側(如下圖)


(from http://www.newhealthadvisor.com/latissimus-dorsi-stretch.html)
土豆仁的密技
通常還會建議再加上深呼吸軀幹旋轉
可以把中段肩胛—腰椎部份更加伸展到底

像影片裡的做法,就是保持手臂前舉跟彎腰的同時,加上軀幹旋轉
(不過他柔軟度似乎不太好,肩膀壓不下去..)


以下是黃老師親自示範:左右轉轉深呼吸後(雙腳可配合前後站)~不到一分鐘的時間
~角度更下去囉
※微屈膝或直膝均可,髖關節/大腿後膕繩肌很鬆的朋友,可稍微屈膝做,
 藉此固定骨盆角度,比較拉得到


柔軟度好的人:手臂可以過頭(頭在手臂之下),彎腰超過90度(低於水平線)

這運動跟土豆仁之前的觀察重點一樣:
兩側分開動作比較,可以自己找出自己的失衡之處
可以看出肩關節 脊椎 甚至髖關節的左右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