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每周連載] 活化腹肌收縮,非吸氣閉氣

核心失能或無力者,容易產生各種體態失衡問題,進而產生四肢因代償或單側過度使用而受傷的現象。

土豆仁觀察到核心失能者,大多數共同的現象:無法自主控制腹肌收縮。因此長期單用背肌代償腹肌的功能來支撐腰椎,導致腰背緊張痠痛,可能進而往上影響到肩頸。

正常的核心肌群狀況是腹背肌與橫隔膜,骨盆底肌--- 腹腔的前後上下共同收縮,像「桶箍」(或是護腰帶)一樣圈住腰椎,來穩定軀幹,提供四肢動作的地基。

但核心失能者因無法控制腹肌(正常狀態應同呼吸,腹肌潛意識就會收縮支撐軀幹,而無須自主控制張力),導致他們在需要核心力量支撐時(如拿舉重物,彎腰後仰,跑跳運動等),
使用代償性 「胸式呼吸」用吸氣+閉氣的方式(吸氣但上半身肌群緊張讓胸廓擴張,使得橫隔膜往上頂)來產生腹腔吸入的負壓,藉此製造核心/軀幹的穩定(如下圖左),但這樣的動作不僅運動效率不彰,呼吸不順(常見胸廓緊張受限,呼吸很淺,肺活量差)還會造成上半身的肌骨疲勞失衡酸痛問題。


因這樣的錯誤代償習慣,所以請腹肌失能者腹肌用力收縮,往往做出的動作是---
吸氣肚子內凹(呼吸動作),而非
腹肌收縮 ---軀幹前屈=腹肌主動縮短,或
       軀幹不動=腹肌變硬凸出
腹肌收縮其實*是凹進去*,而是前後膨脹+上下縮短(如上圖右)

而失能者的肌肉記憶已經忘記(不存在)什麼叫做正常的腹肌收縮了!

像捲腹/仰臥起坐等動作,腹肌失能者常用屈頸肌/屈髖肌代償,導致這運動不該出現的脖子酸痛,腰酸痛!
※常會聽到學員說我從小就不會,但多數人其實小時候都是正常的,是長大後長期的靜態生活習慣導致肌肉失憶。

今天就來示範一個簡單的腹肌活化動作(不用床面):
步驟:
1. 面對牆面站姿,雙腳平齊與肩同寬,依個人肩關節柔軟度,站距牆面約一步到兩步遠。

2. 手掌面貼牆,雙手向上移動舉到最高,放鬆腰背肚子往前貼牆。

3. 收腹讓軀幹拉直,胸腹離開牆面,注意勿過度做成彎腰屈髖。

※注意只有腹肌收縮拉緊,不要用手出力壓或屁股頂向後。

4. 感覺到腹肌繃緊後再放鬆回到2. 反覆約15~20下。

※注意2~4.每回過程中勿吸氣+閉氣,建議一開始可呼吸與動作交錯施做,呼吸一回,吐氣後再做2~4.動作一次,回到2.之後同樣先吸吐一次,再反覆。

※動作順利時則可同時自然呼吸,建議:4.→2.時同時吸氣,3.→4.同時吐氣,注意過程中切勿閉氣。

*很多舞蹈動作看似用背肌出力拉直,其實都如同今天的活化動作,是腹肌收束將身體繃直喔!










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

我的疼痛看了很多年,看了很多醫師都不會好,還越來越多 ---談慢性疼痛

之前土豆師聊過全身都痛 的處理原則。

今天則來講相關嚴肅的醫療問題 ---「慢性疼痛」

簡單定義就是:任何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的疼痛

但慢性疼痛的特殊之處,不只在持續時間久,重點在於:原來傷勢通常不是造成後來疼痛的原因!而且通常有很多其他不明病因!


慢性疼痛者的病史幾乎都是一樣的劇本:( 其實很想介紹病友們認識成立團體)

1.幾個月或幾年前,有個不經意的外傷(拉到/扭到.撞到...),當初還好不嚴重,不以為意。
2.經過醫療後,傷勢有部份改善,但沒完全好。
3.疼痛反反覆覆一段時間後,又出現新的症狀,而且不是在當初受傷處。
4.持續求醫看越來越多的新症狀,有時比較好很開心找到好醫師,但有時不僅沒有比較好,反而還會又跑出更匪夷所思的新症狀。
5.最後往往會看「疼痛科」,依賴止痛藥物,或是拒吃藥導致疼痛下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6.產生心理症狀:焦慮 失眠 憂鬱 恐慌 人際或工作問題

土豆仁只要聽到這樣的故事,都可以確定,簡單的體態平衡調整,對這類患者是無效的,因為他們已經經歷太多身體的變化,原因不可細數(可能因疼痛而有各種歪斜或不良習慣,或是醫源性傷害,或是神經系統的異常變化。)自然不可能用一個地方的調整而解決問題。

有的醫師會建議患者學習與疼痛共存(因為很難消除),但土豆仁的做法不同。因多數患者的症狀在於感覺異常而非筋骨運動器官受限,所以多數可以正常運動。土豆仁會建議患者從"強迫運動"開始(請儘量忽略不適感),藉此慢慢找回身體的知覺與主控權。

因慢性疼痛患者容易把所有不適感(包括無力 疲勞 酸 癢 腫 血循不良)都解釋為痛感,因此醫者並無法由患者本身的感知描述,來獲取正確的問題所在。而運動這件事讓筋骨動起來,剛好可以藉由觀察客觀動作來發現問題,患者通常也會因運動而不知不覺改變身體的平衡狀況(之前怕痛不動就像一灘死水),如此便可漸漸的縮小問題範圍,不會執著在某一個看不好的點,或看錯問題根源所在。

但最後要提醒的:患者的耐心最重要,若精神意志不足,沒有耐心的人是無法戰勝慢性疼痛的,因為慢性疼痛背後幾乎都是很多很多的不明問題,而不是單一因素。

*土豆仁遇到的大部分慢性疼痛者,通常拖得越少,越早來看的,解決率越高。若拖到幾年都沒有好的,往往這類患者耐心已被磨光,無法接收慢慢抽絲剝繭,容易造成到處逛醫院卻不治好,最後是浪費金錢時間與醫療資源,卻原地踏步的狀況。

2021年2月19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小腿深層活化運動

緊繃不適的小腿,是很多人的困擾。

除了不適當的鞋子造成(土豆仁真的超常見到穿錯鞋的:鞋底過硬/過軟/高跟/尺寸過大),

另外就是「過度使用」疲勞造成。 

黃老師要特別講的是:兩腳活動(如站走跑等)每次卻都是同一腳會不舒服者,通常都有整體的歪斜,務必做全身平衡檢測以確定背後真正原因,才能根治這問題。


小腿肚(跤肚)有三層肌肉,通常最外層的腓腸肌(多數小腿蘿蔔的來源),是最好處理的,做如下弓箭步踩腳跟拉筋的動作即可鬆開:


麻煩的是中層的比目魚肌、蹠肌跟深層的脛後肌、屈趾肌群、膕肌等肌肉,一般弓箭步是拉不到的,而且一般人其實難以自己定位:「裡面到底是哪裡在緊?」深層肌群問題的分辨,這也是土豆仁常要做的檢測項目,不同肌肉的問題即對應不同方向的局部受力過大。

(圖中圖右即中層與深層肌群)

小腿不適感多來自緊繃。(拉傷、神經痛水腫或靜脈曲張血栓血腫亦可能,嚴重者常見跛行,需注意分辨土豆仁做深層肌群的放鬆,一般用按撥的方式(用手、刮痧棒、球、滾筒...),以刺激筋膜與肌腱內的本體感覺受器,以抑制肌肉收縮,達到放鬆張力的效果。

今天則來教一個自我運動小腿深層肌群的方式,適用於各種運動後的小腿酸痛,若一般弓箭步拉無感(即可能非腓腸肌問題),可以嘗試看看,自我尋找緊繃處並活化之。

步驟:

1.椅子坐姿,抬高浮起目標腳,目標腳墊腳尖屈趾,用趾尖站立

2.維持墊腳尖的姿勢,腳掌左右搖動,帶動腳跟左右擺動,觀察是否有緊繃處反應。

3.維持墊腳尖的姿勢,小腿用力做墊腳尖腳跟向上與放鬆腳跟下沉動作,觀察是否有緊繃處反應。

4.維持墊腳尖的姿勢,屈趾在趾背站立與伸趾用趾腹站立之前轉換,觀察是否有緊繃處反應。

5.維持墊腳尖的姿勢,只用大腳趾支撐,同上在趾背與趾腹之間轉換,觀察是否有緊繃處反應。

選擇有小腿拉扯感的動作方向,反覆操作至肌肉鬆軟為止,動作無須過度用力,注意勿單次操過頭,無力即可休息,一天可分多次施做。

* * * * 從脊椎側彎腰痛到腳底痛,腳趾雞眼,黃老師都會注意檢查下肢或是小腿的平衡,因為它們是承上啟下的重要結構,也是最容易反應症狀的地方(因較細+承受壓力大,失衡反應相對明顯)。




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二頭肌的放鬆

上手臂(肱)二頭肌(一般俗稱的"小老鼠")是拿東西彎曲手肘+支撐肩膀很重要的肌肉。

在上肢負重的運動員,如拳擊/吊環等,都有很發達的二頭。





但一般缺乏勞動者的二頭,其實是虛弱得多。

但二頭肌其實對每天肩關節動作+穩定與手肘前臂的出力平衡都很重要,
虛弱的二頭+過度使用,也就造成常見的肩痛來源 ---二頭肌腱發炎:多數人表現是肩膀前側疼痛或緊緊卡卡,一舉就痛(跟夾擠症候群的某角度才會痛,痛法不一樣),嚴重者會有腫塊,極少數硬操者則會發生斷裂。

二頭肌多數是"長頭肌腱"位置發炎,如下圖標示long head上方白色肌腱處

二頭肌是肌筋膜深前臂線(如下圖deep front arm line)的重要組成,上承胸小肌,下接大拇指肌群。所以其實二頭肌失衡,很常見是大拇指問題(如媽媽手/板機指/手腕疼痛)的遠因,也常是胸小肌問題(圓肩/夾擠症候群/臂神經壓迫)的連帶結果。很多肩/手問題,同時都會有看似無關的二頭肌症狀。

因此土豆仁看到二頭肌問題,多半需要整體考量,系統活化,而非如一般醫院只做局部消炎,病情卻一直反覆。

重訓者也常見二頭肌不適,多半出現在肩關節過水平的動作時,肩關節其他肌群不足以穩定關節,導致二頭肌過度用力而發炎。

如:臥推/肩推/伏地挺身/飛鳥等動作,如有二頭肌問題者,多半需要加強肩旋轉肌群,斜方肌,胸肌或三角肌等其他肩膀肌群,才能讓二頭肌減壓,不會過度用力。(如下圖,二頭肌肩連接點周圍有很多其他肌肉)

※重訓者常見的迷思:痛哪裡就要練哪裡,在二頭肌問題上,多數是不適用的。
二頭肌常見慣用手側不適,其實要練的都是非慣用側來平衡,而非刺激痛點。

傳統物理治療常教人家二頭肌拉筋,但那在土豆仁是少用的,因除了狂練二頭的巨臂之外,多數人是虛弱導致持續用力「緊張而非縮短」,更需要的是減少張力而非拉得更鬆。

今天就來教二頭肌的放鬆動作~
步驟:

1.坐姿或站姿,手掌面朝下平放在膝蓋或手肘彎曲可及之桌面。放鬆肩膀下沉,手肘下垂重量放手掌勿抬高。

2.將肩膀向後(外轉)+下沉,手掌不動,可觀察手肘旋轉動作,主要動作發生在上臂,次要在小臂, 肩膀跟手肘跟著旋轉,注意勿聳肩或做成整個軀幹轉身,或是手掌移動。

※動作角度並不大,不熟練者可從小角度練起。

3.轉到底後放鬆回復到1.(肩肘原來較高位置),反覆約15~20下,做完可感受到肩膀前側鬆弛。

駝背患者常有二頭肌問題,肩膀酸痛,除了矯正駝背之外,也適合做這放鬆運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