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常見的自我歪斜: 抱小孩




(以上圖片擷取自 http://www.babybjorn.com.au/baby-carriers/ 專業嬰幼兒用品網路商店 歡迎參觀選購 這是很好的分散壓力各種姿勢背帶)







多數現代人 並沒有背重物工作的經驗
但有了小孩之後 往往需要抱起來哄 背起來帶
未經訓練的軀幹肌肉
往往無法支撐越來越重的小孩 (看過很多小孩十幾公斤了 爸媽照抱著走)

一旦抱到受傷 又無法換手帶小孩 最終就是重複拉扯 導致嚴重傷害
從以上圖片可以看到
只要有個重物 身體為了平衡 就無法端正
(背後面往前駝 背前面往後仰+低頭 背側面歪腰歪頭)

如果長期維持(或每天固定都同一姿勢)
缺乏鍛鍊的人往往會拉傷肩頸 腰背

雖然未來的國家棟樑很重要

土豆仁還是建議 可以少抱就少抱

小孩早點獨立 對爸媽是輕鬆減少負擔
如果真的愛抱小孩
請撥出時間作重量訓練 有足夠的肌肉 才不會受傷
(我想多數人是沒有時間的...)

如以下影片
請先找教練指導正確動作 才能練
這做錯會拉傷大腿跟腰部 😨

如果真的要抱 如上圖選個 分散壓力好背帶 多換手換姿勢
才能減少甜蜜的負荷
帶來的歪斜 😂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習慣不等於平衡


土豆仁在做的工作 是追求筋骨的平衡

但有些人反其道而行

譬如歪著頭滑手機 站坐總是斜一邊 總是臥佛看電視 睡覺枕頭總要墊很高

都習慣的 卻不平衡

通常會來找到土豆仁的 都是已經有症狀了

歪斜會導致筋骨負擔過重疲勞 甚至神經不適 最後就是變形

他們常會說: 「我都習慣這樣 平常也沒事」

對於改變生活習慣 努力運動維持平衡 總是沒有動力

但這就是很多疾病的來源

習慣歪斜而不病痛 其實是恐怖平衡 考驗自己身體的耐力
用自己的肉身去承擔失衡的風險

這些人多半都有代償現象 可以坐很久沒問題 舉重沒問題 打球沒問題
但都是對側的組織在多出力幫忙 減少患側的受壓

當有一天身體受不了了
輕者接受治療 重者永久變形
也免治了

土豆仁對這些人 基本上是採放生的態度

因為我不可能替他們活 替他們做

世間輪迴 自有因果

只能讓該來的來 該走的走~

所以 願意做運動的再來土豆仁吧 :-O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認識背肌(3): "不是背動"的闊背肌

現在要來講 一般人都很弱的闊背肌(或稱背闊肌 一般人察覺不太到它的存在)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tissimus_dorsi_muscle)


沒練的話長那樣↑

有練的話長這樣↓
 (李小龍 大到從前面也看得到翅膀狀)
 (肩胛肌肉下方兩邊)
(超低體脂健力者Helmut Strebl 肩胛下那兩片扇子)


一般人常有腰背硬ㄎㄎ的毛病
照講應該背部肌肉用力很吃重啊
那怎麼會說一般人的闊背肌很弱?

真相是...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因為...
「闊背肌的主要功能 是動手而不是動腰」!
闊背肌連接 骨盆上緣+腰椎(腰薦筋膜)+低位肋骨後部 以及肩關節後側
闊背肌收縮的時候 會讓手臂往後移動(拉近上臂骨跟骨盆)
如圖:







日常生活 很少做這個動作對吧~

所以闊背肌會弱也是很正常的

一般闊背肌(手往後出力)用得多的運動有
划船
攀岩
體操
蝶式/捷式游泳
 


攀岩選手 白石阿島 (from http://chuansong.me/n/924328432851)
台灣吊環王 陳智郁(from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502/851260/)

因為闊背肌的動作不在背
所以一般人閃到腰的苦主 多半不是這一大片肌肉~

一般核心運動 也很少訓練闊背肌

但他在手撐地的動作時(如倒立 四足跪 下犬式...)
也扮演穩定肌(用手做支點 固定腰椎骨盆)的角色

ㄟ....不過一般人很少倒立啦...

最簡單訓練闊背肌的動作

就是做上面吊環的動作
可以手撐床 或雙槓/欄杆/握把
直腿向前 用雙手撐床
把身體屁股腿整個撐離地
30秒後 就會感覺"闊背肌"的痠痛囉~


介紹完闊背肌
下次就要講到我們常受傷常失衡的苦主 ...深層背部肌群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認識背肌(2): 多重功能的斜方肌

(斜方肌位置的3D動畫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pezius_muscle)
在健身的朋友們 大概都會喜歡斜方肌 (trapezius, 日本稱僧帽筋)
會讓肩膀上背 在三角肌之外 更寬闊厚實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3bbEIV_Oo)

但想要柔亮修長的朋友們
大概都不喜歡斜方肌 ~會讓肩膀看起來壯碩許多~





但斜方肌關係到
~頭頸部的穩定 肩胛的穩定 上背部的穩定~

是上肢跟頸部相當重要的基礎
許多頭痛 肩頸痛 肩痛 肩部或上臂肌腱炎 甚至背痛
都跟斜方肌有關

斜方肌的動作 主要是"肩胛骨外轉" 也就是往上縮肩(雙肩向往上中靠近)

(胡歌) 

如果加上另一條提肩胛肌共同作用 就變成"聳肩" (雙肩平行向上移動)




單純練斜方肌的動作 有啞鈴聳肩 立姿划船



其他任何練三角或上背的動作 也都會動到斜方肌
如常見的啞鈴前/側平舉 俯姿划船 槓鈴下壓 肩推 划船機
甚至下肢為主的動作也會動到斜方肌 如 硬舉
...這是怎麼回事? 

因為斜方肌是固定肩膀跟頸胸椎的重要肌肉之一
看到最上一張的動畫
可以看到斜方肌的位置 是從肩胛骨連結到頸胸椎
如果 斜方肌不出力
任何上肢上背的動作都會因為沒有堅固的地基而搖晃
無法繼續

斜方肌在上肢的動作中 扮演穩定肌的角色
一般是做"等長收縮"(有用力 沒動作)
訓練量不如聳肩(向心/離心收縮=肌肉縮短/拉長)來得多
所以一般不會強調斜方肌的出力
但教練會說的"肩胛內收,肩胛下壓,沉肩" 就是用力穩定肩胛的意思
其實就是指斜方肌與其他穩定肌的等長出力

(但往往初學者會做成向心收縮[肌肉縮短,聳肩] ---這是錯誤的)

另外

很多電腦族低頭族的筋膜炎痠痛點 也是斜方肌
當你低頭的時候 斜方肌就承受拉扯 (跟這相反就是縮肩的動作)
長期低頭等於是虐待這大頭的地基
除了肌肉出問題之外
就是頸椎可能會有病變!

從筋骨平衡的觀點來看
斜方肌會影響頭 頸 肩膀 上肢 甚至腰部 下肢出力

跟斜方肌類似功能的(協同肌)
還有頸部的深層肌群 提肩胛肌 菱形肌 後鋸肌...甚至腰背部肌肉
當深層穩定肌肉失去功能的時候 也會加重斜方肌的負擔(穩定功能)
通常這問題
都出現在長期姿勢不良疲勞的人身上

另外 前頸肌或胸腹肌過緊的人 也會造成駝背 頭部前傾 圓肩 聳肩
這也會拉扯斜方肌(穩定功能---固定肩頸 或動作功能--縮肩膀)
長期也容易產生發炎緊繃
許多人僵硬的肩膀跟脖子 都是斜方肌硬化 (甚至很多人害怕的"纖維化")

總之 低頭駝背是斜方肌的殺手
 
而訓練斜方肌/上背肌群 抵抗這個趨勢
也是矯正駝背的重要動作之一
(當然駝背有多種成因 不能一概而論 患者的斜方肌不一定是軟弱的)

相對於健力的斜方肌練法 (目標: 膨大肌肉量)

土豆仁會更強調活化它的穩定功能

因為生活上多數的動作 並不需要斜方肌的巨大力量
而只需要他固定肩膀上背的功能

一般的作法
會用超人舉手的動作來訓練

 


在這個網頁:

如何改善三大不良姿勢體態 (一):圓肩

裡也有提到類似的動作


要注意的是 動作需正確出到斜方肌的力量(肩胛內收下沉)
一般人的錯誤動作
則經常會只出到三角肌(舉手)或菱形肌(肩胛後夾) 或提肩胛肌(聳肩) 或豎脊肌(挺腰)
這動作看似簡單 需要的啞鈴不大
但要做得正確不容易

這動作不同的角度 會練到斜方肌的不同部分(一般會分為上中下)
土豆仁訓練
會以能"自如對稱的出力"為主要目標
一般常見斜方肌失能:(這也會造成各種日常生活或重訓動作的問題)
「這肌肉明明是隨意肌 但完全無法自主活動....」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認識重要的背肌 (1) 序言


(Lisa Haydon)

經網友一點才發現
網路上有很多介紹核心肌群的文章

但很少有介紹背肌的人

或許是健力界多著重胸肌腹肌形狀
或許是醫療界多半奉行不動不痛原則 (現代觀念 多半都強調用腹肌護腰 而忽略背肌)

所以背肌十年寒窗無人問

 


但是背肌 是不駝背的基礎
任何姿勢問題也都脫離不了背肌
任何腰酸背痛也大多跟背肌有關

如果背肌虛弱 再怎麼換姿勢 練核心
也無效!

  (from https://www.pinterest.com/tobiasrintoul/male-anatomy-back/)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人體的幕後推手~ 

(序)

首先 要知道人體肌肉是多層的
像胸肌就有分胸大肌(淺層 包覆整個胸部 胸肋骨連結到肩關節肱骨頭)
胸小肌(深層 胸大肌下方 從肋骨中段連結到肩胛骨喙突)
一般用作用來分
淺層肌肉是"動作肌" ---產生肢體動作 如胸肌的典型動作是 內收內夾手臂(啞鈴飛鳥動作)
深層肌肉是"穩定肌" ---做動作時聯合出力穩定骨頭 主要功能非產生動作

如胸小肌 聯合喙肱肌等其他肌肉 動作時會用力"固定肩胛骨"(提供肩關節動作的地基)
(胸小肌透視圖 from wiki)

而這分層的現象 在背部尤其明顯

背部肌肉一般可以分成三到四層:

(from https://www.pinterest.com/pin/192880796512595319/)

它們依不同的動作 多半綜合穩定肌與動作肌的功能
一方面可以產生腰背部動作~
一方面也是四肢或胸腹動作的穩定地基~

1.淺層: 斜方肌 闊背肌 (表層大片肌肉 是一般健身重訓常見的訓練目標)
2.中層: (部分部位有) 夾肌 菱形肌 後鋸肌
3.深層: 豎脊肌(包括最長肌 髂肋肌 兩大類) 胸腹筋膜(包覆整個腹腔 連接橫膈與腹肌)
4.底層: 棘間肌 半棘肌 橫突間肌 旋轉肌 多裂肌 肋間肌 腰方肌

另外
下肢肌肉: 腰大肌(位於深層背肌前方 腹腔後壁)
是從腰椎接到大腿骨
產生不適時 也常"感覺"是腰背部問題

(from http://changeyourbodyfitness.com/psoas-major-muscle/)

(from 健身筆記--羅馬椅教學 )
重訓器材 ---"羅馬椅" 是典型的背肌訓練
但還有更細緻的作法

讓我們下篇分解~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談核心(腹背)失衡 ---核心肌群訓練 重要嗎?

腰痛 膏肓痛 肩頸痛 甚至肩膀痛

在土豆仁的經驗裡
他們其實是一組相關的問題

這問題在於現代人的坐式生活習慣

這個習慣讓本來應該強壯的軀幹
因為長期癱軟不動

變得軟弱無力
進而導致脊椎
還有附著在脊椎上的肩胛骨
因為包覆的肌肉無力
而產生骨關節不穩定的狀態
在無力對抗外力的狀況下
生活又需要爬上爬下 搬東搬西
終究導致肌肉韌帶受傷或關節走位

也產生了現在很夯的"核心運動" 系列產業

但就土豆仁的觀點
在上世紀末以前 全地球的人類 都沒有核心運動的說法

為何人類的腰沒有壞光光?




個人認為目前的情況 跟現代科技有非常大的關係

汽車讓我們不用走路
自來水讓我們不用挑水
電視電腦讓我們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手機讓我們坐在椅子上就可以買東西

工業革命後 人類的整體體能 開始急速退化



在自然生活下應該強壯的肌肉
變成最不需要的肌肉





一旦負擔重一點 軀幹就會發生不明所以的傷害

從前很多的中醫或西醫 都只是治療症狀 擦藥吃藥
現在的很多中醫或西醫 會研究筋膜理論 核心理論 等等說法來解釋並預防問題

但土豆仁的基礎想法則是: 核心失衡的人 都缺乏運動

就大仁師接觸那~~~麼多患者的經驗
真正的運動員 核心部位傷害的比例非常少 多半是四肢問題
表示他們的核心有一定水準
但他們有沒有特別花時間作核心運動呢? ...絕大多數是沒有


常見練核心運動的人
 其實是核心有問題 或受了傷
  被醫師或教練建議 才會去做
而且練了核心運動 還是常見受傷

這是土豆仁觀察到的現象

這就好像高風險家庭 怎麼努力輔導 能脫離的還是部份而已...

...那核心運動不重要嗎?

當然核心很重要 但是不是要用靜態運動的方式來訓練
土豆仁對這抱著很大疑問

就像下面影片裡 物理治療教授O'Sullivan解釋他療法的說法一樣
核心穩定 跟 背痛 的關係
並不是那麼單純
[Facebook] 歐蘇利文教授談話影片

我們的軀幹 是需要活動 也設計用來活動的
一直害怕活動會受傷
而要收緊核心
這跟我們平常的活動習慣是牴觸的
是否核心穩定這概念
 缺少了什麼?

影片裡沒有正面指出(應該是要宣傳他的療法)
但就土豆仁的觀察

就是缺乏日常的活動

如果平常是靜態生活 坐辦公室 無法改善

通常我建議人家 都是請他去打籃球

籃球的活動最全面性
除了比賽常有衝撞的傷害之外 其實是土豆仁很推薦的運動

可以考慮自己或小組練基本動作就好 可以減少很多受傷機會

大家可以注意到 籃球選手 往往都是全身肌肉發達
也有一定的有氧耐力
(要跑全場四節一小時這可不簡單) 

是相當均衡的運動
籃球的核心動作相當多 低身左伏右扭挺腰拉弓
都是很好的訓練
 (何守正)


但如果平常就搬東搬西 核心負擔沉重的人
通常腹背肌肉都有力 但僵硬 疲勞
這不該再坐穩定度訓練
我通常都建議做反向伸展(多半是往後或斜後方) 


做 靜態伸展>動態伸展>動態穩定>動態肌肉協調

這才是他們需要的訓練

而不是簡單的核心運動一兩個
就可以解決所有的核心問題 


這種速成的醫藥新聞教學法 (賣藥 食療...都是一樣的)
醫生可以簡單的宣傳他的所學

但經常是無效的治療


找到自己失衡的部位 認知到因人而異的訓練
才是真正有效的做法

這也是大仁師常講的:
"如果你每天吃毒藥,就算你吃再多的補藥,也補不回來
"

無奈大仁師跟人家建議 要改變生活型態 做運動
多數人是不聽的

只想吃補藥

這才是根本的核心(人心)的失衡

並不只是"腹橫肌 骨盆底肌 多裂肌"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