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治聳肩活化運動」側躺轉肩胛

 

聳肩是現代人常見的通病,不只是久坐久站,低頭姿勢不良者,部份運動員也有這個毛病(尤其球類/游泳等上肢運動),因為異常的聳肩會卡住肩胛骨的正常活動韻律,破壞肩關節肌肉平衡,經常導致肩頸痛,上背痛。
(正常的聳肩只在肩外展超過60度時發生)






   有聳肩失衡者,往往有緊繃發達的肩頸(上背)肌群,虛弱的中背部肌群,做一般的肩膀運動,幾乎都無法改變這個趨勢,他們只會持續用上背部用力,持續聳肩,而無法練到將肩胛骨拉下的中背部肌群(包括下斜方肌、闊背肌、前鋸肌....)
  聳肩者外觀看起來通常是脖子短短駝背前傾的樣子 ---即所謂"上交叉症候群"。


  除了放鬆訓練(*站/坐/躺各姿勢練習軀幹固定不動,放鬆後肩膀/手肘將會自然下沉)之外側躺轉肩是土豆仁常給的活化運動,有助於打破聳肩的習慣。
(注意肩膀往下的動作,第28秒後示範錯誤作法:手肘動得比肩膀多)
步驟:

1.側躺:用適當高度的枕頭(約單側肩寬)避免歪頭壓肩,膝蓋彎曲以穩定下半身

2.上方手插腰,若肩膀柔軟度不足者,可將小臂靠腰側即可,目的為分散手臂重量以助放鬆。

3.練習將肩膀上→前→下→後,以及反方向←↓→↑(後下前上),儘量繞大圈,一般最不順的是往後往下要儘量做到底,而往前往上無須過度用力,以免變成只有往前往上半圈,而沒有練到100%的關節角度。

※注意是肩膀(肩胛骨)繞環,而非手肘繞環,需儘量保持手肘不動(仍然會有配合動作)

4.反覆約20~30下,再翻身做對側比較雙肩差異。一般來說,慣用手會做得較順,非慣用手反而是較常聳肩與肌肉失衡。長期活化運動後,雙肩差異就會縮小(平衡與控制力變好。)

( 單純高低肩[肩胛骨肌群失衡]無脊椎側彎者的範例

(拍照故意聳肩的範例)










2022年4月28日 星期四

實例偵探:跑者髖骨外側痛

您看得出是叨位/tó-uī/个問題嗎?

  土豆仁即日起推出「實例偵探」系列。讓大家對運動傷害問題更加宏觀,也可借他山之石,預防自己受傷。

基本資料:
28歲 暱稱"阿原"
上个月剛跑完初馬(5小時),賽程後段右髖外側痛,大部分用走的還是撐到完賽!之後平常持續有不適感,尤其坐到站/爬樓梯時有感,運動只在起跑時,還有10k以上有同樣疼痛感。

觀察:
因疼痛導致步態歪斜,重心偏左腳,右髖前屈較小,右步長較小

觸診與動作:結果如上圖
1.右髖大轉子(骨突)後臀肌連接點壓痛(疑發炎),但下肢側線(髂脛束等)鬆弛
2. 右外側股二頭肌近膝窩處有壓痛點(疑舊傷癒合不良)
3. 右下肢旋線與淺背線肌群緊繃
4. 腰椎轉右受限(旋線右側腹肌緊)
5. 軀幹前屈(腹肌)與右膝前伸(股四頭肌)較弱
6. 雙膝外側副韌帶都較鬆且壓痛!

轉述醫師診斷:(某肌肉)發炎 →  吃藥,復健

土豆推理:受害者(痛點)不是加害者(原因),加害者在別處!
  此案是典型的代償性出力,造成局部過勞發炎。平常走路運動量小,臀(中)肌還撐得住,但跑馬幾千幾萬步,通常都會放大微小的失衡,造成代人出力的肌肉受不了而發炎拉傷疼痛。這也是大仁哥不是那麼推薦跑步的原因之一!當你有些不動不痛的小失衡,很容易經由跑步變成大問題 ...換另一個角度想:跑步也是幫你找出隱藏問題的好方法 :-D

  既然說是代償,那就是原來正常的出力模式,在他身上卻沒有用到的意思。阿原的問題在過度使用右腿淺背線(腿後踢),而少用淺前線(腿前踢)
  一般人跑走有前跨步後推進兩方向,阿原的右腿應該在練跑前就已經失衡,但平時運動量小,腿後肌肉雖吃力雖緊還受得了(所以平常只有一點怪怪)。在跑量增加,挑戰初馬時,由於淺背線已經用到盡磅/chīn-pōng/無力,於是跑步後段時,阿原的右腿自動採用側線(臀中肌)代償淺背線的出力(但淺前線還是不出力。)但臀中肌的出力方向並非推進而是外展,於是同時右下肢旋線也跟著用力,兩者合成一個右腿往外後側推蹬的力量 ...估計他跑到疼痛時,右腳幾乎是跳著走的,這也是主要痛點的來源。

  失衡的遠因:膝蓋外側韌帶異常鬆弛,右股二頭肌外側有壓痛點(但平常不痛),懷疑阿原以前右膝蓋曾經受傷,但癒合不良,阿原的身體代償能力很好,疑似為了避免過多的前屈膝導致不穩,自動用其他淺背線或旋線肌群幫不穩定的右膝出力支撐,於是平常無感也沒有發現。。。到跑馬才爆發

土豆課程重點:

1. 代償模式(原因)不除,怎麼治療,原痛點還是會繼續過度使用而發炎。
 但幾乎所有的醫師都不會幫你找。。。所以有看不完的醫師
 找出代償模式,找出失衡遠因,並消除遠因(右膝不穩)才是解決右髖疼痛的根本,需要做右膝各肌群活化與關節的穩定度訓練。

2. 需改變緊繃的淺背線,旋線,加強虛弱的淺前線,以打破代償的長久習慣。以免即使遠因消除後,錯誤的(多年)代償習慣卻沒變,又輪迴到之前的狀態。

 土豆仁繁複的筋骨活化課程的目的即在此,並非物理治療或重量訓練幾乎都是單純的單項動作,而是強調恢復正常的功能(肌力,柔軟度,協調性,平衡)

3.課程一般的順序:全身檢測→找出問題→推理→處理近因( 代償)→處理根本失衡→重建平衡

 一般來說,在土豆仁,痛點反而不是重點,肌骨平衡才是重點!
*這就是大仁哥遠離傳統西醫的原因 ---要幫你們處理那些沒有在認知體系裡的問題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單側腰薦關節(骨盆腰椎交界)穩定度活化

腰椎與骨盆交界,是最常見的閃到腰部位,解剖上就是腰椎與骨盆(薦椎)的關節,週邊有很多的小韌帶與小肌肉,因為要負擔整個上半身的重量跟彎腰力矩,長年都處在吃重的狀態!一般這個關節最怕的是旋轉+前彎或後仰。


在土豆仁經常會遇到這部位「慢性疼痛」的患者。雖然閃到腰好了可以彎了,但仍然持續疼痛。這個關鍵都在於:受傷後長期不動,患處的肌肉或韌帶受傷或退化後沒有得到強化,以至於無法承受之前的重量。
另外有些人則有次發性的不良姿勢或關節脫位/卡住的問題,通常是在等待傷勢恢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培養出來的壞習慣,即使患處好了也改不過來,持續歪一邊,造成單側過重疼痛。

在去除失衡因素後,大仁哥常會建議做以下的腰薦關節(或薦髂關節)穩定度活化運動,這動作也適用於一般久坐/久站者保養:

(用到的肌群:淺背線/功能線)
(35秒後示範錯誤作法:變轉腰或下方腳出力)

步驟:
1.側躺,上方腳彎曲跨到下方腳膝蓋前方,平踩床面,下方腳微彎放鬆。

2.固定上方小腿與膝蓋,以上方膝為軸,由背臀肌配合出力,提起骨盆稍離開床面。

3.上方髖往上推到底後,放鬆回到原位,反覆約20~30下。

※若一開始抓不到出力點,可從小角度開始嘗試訓練,勿用膝蓋前後轉動/轉身/下方髖外展來代償,才會練到正確的肌肉。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膏肓痛 ---常見的代罪羔羊

膏肓/ko-bông/(肩胛骨內側菱形肌區域)疼痛是土豆仁常見到的問題,但一樣的症狀,卻有千百種原因!

  肩頸部位與腰椎骨盆一樣,都是承上啟下的交會點,這部位的特徵是不管是上下左右哪個點出問題,都很容易表現在膏肓或是肩頸交界(下頸椎/肩胛骨內上角)的位置,因為一般這個位置肌肉最薄,可承受的張力較小,而且最容易「代償」別人的問題!

  例如:脊椎側彎,很常見的胸椎凸點就在膏肓(胸椎第5/6節),一般側彎的症狀點都在凸點處。

 

還有:頸椎失衡,頸椎失去正常弧度(肌肉失能),就常由胸椎的菱形肌或提肩胛肌代償頸椎拉起頭頸的功能(即所謂的"上交叉症候群")。

還有:肩關節痛 ---肩膀的三角肌 胸肌 二頭肌 旋轉肌,任何一條肌肉出問題,都常見產生代償性的肩胛內側緊繃,以協助抬起手臂,或產生異常的肩胛骨--肩關節動作韻律。

另外頸椎肌肉緊繃/落枕,或是骨刺問題,也很容易由肌筋膜傳導到膏肓疼痛(膏肓經常會蓋過原來的疼痛點。)


膏肓痛的人通常自己會常做以下的動作,以「刺激菱形肌」,想解除或蓋過疼痛,但若按摩或伸展膏肓,卻無法解除疼痛,就要考慮以上的週邊疼痛傳導/代償機制 ---膏肓只是「代罪羔羊」,不是真正的問題點,兇手在別處!(包含心臟痛/膽囊痛也會傳導到膏肓)


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蜜大腿?股四頭肌的拉筋

大腿粗?大腿
來看看今天的主角 ---股四頭肌(大腿前側主要肌群)
上圖右為世界最大股四頭肌的德國自由車選手Robert Förstemann(綽號“Quadzilla”= 股四頭吉拉)

相對健美界愛粗腿,台灣女性的主流審美觀卻是細腿。

  細腿是大仁哥極不認同的病態審美觀。因為下肢需要支撐全身體重,運動時往往承受四倍以上的體重衝擊(體重50的話就是一腳200kgw),細腿除了脂肪要少之外,肌肉也要少,才不會有「肌肉線條」膨起,結果就是所有負擔都丟給膝蓋骨自己撐,如此會增加未來的關節退化風險。
(股四頭肌無力的危險之一:膝關節不穩→落地時折膝蓋→韌帶易受傷)


(看看跨欄選手的肌肉線條美,又能保護膝蓋,何樂而不為?)
 

  股四頭肌除了是支撐體重,保護膝關節的主要肌肉之外,也是站立/跳躍/攀爬/踢擊的主要肌肉。在久站/長跑/爬山/下樓梯後的牚腿/thì-thuí/大腿酸痛 就會特別有感,運動後大腿收操經常需要拉筋,以免越來越緊而易失衡拉傷。
  一般的股四頭拉筋作法如下:站姿挺腰,單手把同側腳往後勾到底,把大腿膝蓋拉到對側腳後方。
(圖下為進階拉法)

(錯誤拉法示範:彎腰或屈髖導致膝蓋在對側腳前方)

另有趴姿或側躺拉法,但都容易產生拉成髖外展開而沒拉到股四頭肌,土豆仁不推薦

今天土豆仁教的動作則整合肌筋膜淺前線肌群,較站姿或趴姿拉筋法放鬆,拉筋同時也可放鬆股四頭肌:
步驟:
1.仰躺,屈膝雙腳平踩床面,頸椎放鬆,稍收下巴,眼睛直視天花板。

2.(以拉右大腿為例)雙膝往左轉,右腳往外移動,讓大腿與軀幹長軸平行。

3.同時旋轉雙膝/大腿/髖/腰向左,讓膝蓋儘量貼緊床面再放鬆,可視柔軟度停留5~10秒。

4.反覆10~20下,待大腿較鬆後可將右腳再往右上側移動,再反覆一循環,以增加大腿拉筋程度。

5.屈膝角度須依個人柔軟度,以無膝蓋不適為原則!兩腿都做比較是否平衡,通常需要加強較緊那一側(易肌肉拉傷),以減少運動傷害的機率。

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二頭肌穩定度運動

  小老鼠 ---上手臂的二頭肌,一般會認為是屈肘的肌肉,一般都做二頭彎舉來訓練(如左下圖),但實際上它還有另外兩個功能:




1. 協助肩膀韌帶穩定肩關節前側:從上圖可以看到二頭肌上方肌腱其實跨過肱骨而附著在肩胛骨。二頭肌的收縮可以主動的壓住肱骨頭,幫助上臂骨固定在肩臼,有助預防肩膀往前脫臼/脫位。因此二頭肌受傷跟肩膀脫臼不穩這兩種疾病也有很大的關聯。

2.手腕旋後:即手心向前/上轉,因二頭肌下方肌腱連接到橈骨頭,收縮時會讓橈骨往外跑,也就帶動整個小手臂轉動向外。

  今天的運動就是藉由二頭肌這兩個額外的功能連動,來活化肩關節的前側穩定度。
步驟: 

1.屈肘90度,握拳手心向內相對。進階可加握啞鈴或水瓶重量。

2.保持肩膀手肘位置不動的狀態下,手腕旋後讓手心向上到底。
※注意握拳勿放開以免只動到手腕。

3.反覆10~20下,可感覺到肩關節前側張力。

※此運動過程若有肩關節不適者,表示很可能已有關節失衡不穩,需調整動作角度:肩前屈/外轉/外展、屈肘角度等,以幫助二頭肌出力順暢。

*這個活化動作對各種肩前屈運動的肩膀前側不適均有一定的幫助:






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中背部-旋轉肌活化

   部份肩頸或腰臀問題者,酸痛症狀表現卻會在「中背部」(胸腰交界[T/L]:肩胛骨←→肋骨下緣之間),他們會用龍骨(lîng-kut)中段的側彎與肌肉失衡,來代償上方或下方的歪斜,讓「整個人」看起來比較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的轉腰或軀幹運動,經常難以單獨訓練到中背部,而較多用整個背肌或整個腹肌在做腰椎運動。今天就來教一個簡單的中背部單獨活化方式:

步驟:

1. 坐姿,雙膝打開雙腳平踩,以維持骨盆穩定不動。

2. 雙手背後腦杓(āu-khok),雙手肘向兩側張開,以減少頸胸椎旋轉。

3.上半身為一整體,向左/右轉到底,注意骨盆不動,兩側坐骨不可離開椅面。連續動作反覆20下。

4.注意兩側不對稱異常處,調整出力方式,儘量做到兩側對稱。

※影片17秒後示範錯誤作法:+低頭/仰頭/歪頭 →變成胸椎屈曲/後弓/側彎,而非旋轉。


★此動作有助中段兩側平衡,但注意若歪斜根源在肩頸或腰臀,還是以處理根源點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