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 低頭族的下頸椎活化動作

今天反過來先看動作步驟:

1.坐姿或站姿,後方用椅背或欄杆跨手,雙手在後方交握,雙臂後伸。

2.雙手臂打直,肩胛骨後夾到底,注意不要聳肩,注意肩膀上方肌群(上斜方肌/提肩胛肌)不要出力。放鬆肩上肌群,讓雙臂重量都垂放到椅背上。

★後伸柔軟度不足者,難免造成聳肩代償後夾角度,只要儘量放鬆減少,尚可接受。或是降低後伸高度,往下放即可減少聳肩。

3.調整坐的位置,讓軀幹垂直挺直,注意勿前傾駝背,讓頸椎垂直地面(★非駝背+頸椎後折),此時可感到後頸肌肉鬆弛。

4.做頸椎前後/左右看(眼睛平視旋轉)/左右側後(四點鐘/八點鐘方向)點頭,可感到頸椎局部拉扯,緩慢反覆,不用到底(硬拉到底反而肌肉緊繃),反覆至肌肉較不酸為止。

★不做360度旋轉或三點鐘/九點鐘方向耳朵往肩膀側彎,因該角度對頸椎關節壓力較大!有磨損風險!

後頸酸痛是很多現代人的問題,多半起源於:低頭族,電腦族。
就是以下這個姿勢:

這個姿勢會導致後頸/上背部的肌群長期過度用力,進而導致肌筋膜炎等問題。(長期則會長骨刺/頸椎椎間盤突出)

今天的動作,可以讓緊繃的後頸/上背部肌群放鬆+縮短(順便胸肌/三角肌拉筋),減少對頸椎的拉扯。在此姿勢下活動頸椎,可以消除(隔離)肩頸緊繃肌群的影響,而能真正動到原本被繃緊的肌肉,而且得到更大的局部活動角度(原本因肩頸緊繃拉扯,一動就會酸。)如此可以減少頸椎壓力活化頸椎小肌群,促進穩定肌群恢復原本柔軟度與平衡出力,即:頸椎更平衡

下圖左,是正常頸椎弧度,圖右為常見的異常弧度(圖說為甩鞭症候群後遺症),土豆仁觀察,許多低頭族,頸椎椎間盤凸出都是類似的變形 ---下頸椎往前滑脫,中頸椎後折(第五節最常見),轉折處造成頸椎塌陷/狹窄/骨刺增生。
不想變成圖右那樣的話,要好好保養自己的頸椎啊!
歡迎來土豆仁做平衡檢測,正確訓練你的脖子喔!

※注意今日動作沒有練到「上頸椎」(頸椎第一到第四節),上頸椎可作一般物理治療常教的收下巴運動活化,如影片示範: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心理影響生理


市面的醫師衛教,運動教練廣告,幾乎都只著重在「醫師/教練的技術」,經常忽略每個人的差異性,忽略受者體質/反應,對病情/運動表現的影響。

但土豆仁對個人反應差異的感想,覺得這個問題,甚至可以超越身體構造(生理機制)本身。

以下舉幾個例子:

1.受傷之後多久才會好?

醫學上一般照標準處理流程,會有個經驗值。什麼樣的傷,怎麼處理,就大概多久會好,多數人都會照這流程在走。
但有些人「厚操煩」的,通常會好得慢!
黃老師懷疑是「緊張」的緣故。因為擔心害怕而注意傷處,反而導致傷處肌肉緊繃,循環不良,或是一直故意去動傷處,導致二次傷害。
另外有些「神經大條」的:通常會自己要求「過度治療」,因為一般的治療強度,他沒有感覺,一定要加強,加強到超過身體極限,反而造成醫源性傷害。
再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慢性疲勞患者」,工作或家事,或是情緒睡眠障礙,導致持續性疲勞,這種通常受傷了也很難好。懷疑是身體發炎激素或循環不良自癒力差導致?

總之,心情愉快,是面對疾病的最好態度。

2.平衡運動學習

黃老師可以保證,你學好運動的動作技巧,一定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有解剖學跟生物力學的依據。土豆仁比起一般強調「休息」的醫療模式,更期待每個人能主動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因為被動的接受治療,多數都只是一時的刺激而已。「治好」又復發,反覆一直跑醫院,就是現代醫療常見的大問題 ---不強調患者自己改變/維持的重要。

土豆仁這邊開運動的回家作業,大部分的反應是:「有做,但沒有做很多。」
...這是個大問題。
因為一個完整的教練的「訓練計畫」或醫師的「運動處方」(其實是仝一種東西),有四個要素:
方法,強度,頻率,時間
(或歸納為運動種類+運動量)

A.較好的狀態就是方法對:做的力量,角度沒偏差,雖然量不夠,這多半能得到一定的效果回饋。

B.較差的狀態就是:方法不對,做的量還不夠,會導致"越做越歪/越做越糟" ---這也是土豆仁強調要依個人情況1~4週或追蹤一次的原因--- 有追蹤調整,才不會做成錯誤的動作或過量。

這兩類人,大概可以對應到學習態度上。認真聽教學做動作的,多半是A.,而心不在焉,教學同時只注意自己在意的點的人(多半是失衡造成的外觀歪斜),則是B.

另外一類則是:不打算做運動,教學時一直趕著要放學跑攤的人 ---基本上就算約追蹤課程,也會自動放鴿子。之後再來也會說:抱歉運動我沒有做,忘記了。 ---這類通常黃老師也是隨緣 ...運動只能靠學生自主學習,沒辦法像台灣文憑靠死背填鴨教學。真的要照計畫每天做,自己不做,來土豆仁給黃老師盯,一個月下來可是要花個兩三萬呢...(鐘點照算)

運動學習上,上面所述的緊張者反而會做得比神經大條者好,因為擔心做錯,所以會做得更精準! 所以長期失衡者,來到土豆仁,緊張的人反而會好得比較快!

慢性疲勞患者,則多半是不做運動的那群,有種惡性循環的感覺。

職業運動,或是半專業運動愛好者,則運動量多半會做過頭,甚至到產生傷害。而這種心態這也是他們傷勢的常見來源: ---積極樂觀,好勝競爭,停不下來,不可能見好就收。

運動,其實跟每個人的生活態度有正相關,所以各種研究得知的,運動會產生的好處,說實在的:根源是在心態產生的正能量!

3. 失衡的產生


土豆仁看到的失衡,多半是以下幾種原因之一:

1.單側受傷後身體適應(代償)的結果
※受傷這件事本身,也可能跟再之前的失衡有關。

2.長期姿勢不良:工作坐姿歪斜,或手機電腦電視座位放歪,佔大多數;
 另一部份是運動技巧錯誤:多半來自無教練自學者。

3.小時候受傷,以前沒歪(程度輕,身體撐得住),但後來因工作型態或再次受傷而引發明顯歪斜不適。

4.未知原因的原發性脊椎側彎或長短腳:多半從青少年就開始不適,越老越嚴重。多半可看到相應的姿勢不良習慣,只要改習慣,堅持做平衡運動,其實就可以改善多數症狀。因原因不明,所以無法消除原因,所以土豆仁認為原發側彎是不可能根治,但一定可以減輕的。 ---很多來詢問的,總是帶著根治的美好幻想,於是對實際上有用的運動嗤之以鼻,沒興趣做,結果就是連起碼的改善都沒有,甚至可能隨著年老肌肉退化而更彎!這是必須點出來的大問題!

單一運動愛好者(或生產線勞工),非常常見失衡。而運動習慣越多樣的人,失衡的機率越少!這是由於每個運動都有其固定方向重複動作,導致肌群發展不均衡的緣故。

土豆仁觀察到:單一運動愛好者,多半跟社群網絡有關。當你成為社群連結的一員,通常就很難跨出團體活動,甚至是反覆的運動傷害!社交太好,這原來也是失衡的原因!

多數的人對"失衡"這件事,是不敏感的,因為人體有自動代償機制,所以都要等到歪到一定程度,身體受不了了,才會發作,然後學員的固定台詞就是:「不知道為什麼開始痛。」(因為對失衡無感)

但土豆仁常見到的另一群人是:過度敏感,甚至會自己強化自己的失衡,或製造新的失衡(還以為有注意才會改善。)這類人跟緊張型有部份重疊,但不相等(有的是檢測之後才緊張,或是對於學習能力,或是社會觀感緊張。)這問題跟整形成癮其實有點相似,會放大自己的缺點,完美主義,永遠無法滿足。這種的失衡,幾乎也是無法處理的,因為再怎麼改善,敏感人還是會放大它,一直感覺 ---怎麼一點都沒有好?(事實上已經好一點了)生理狀況跟心理影像,是平行時空在走!因此永遠不會真正去解決問題,甚至還會放大問題。

最後來講姿勢不良者:多半有專注的特質!但是專注在別的事情上,而非身體!
例如工作,玩手機,追劇...,完全渾然不覺自己姿勢歪了,直到拉到痛了才有感覺!

專注,但全面的生活態度,實在不簡單啊!

最後提到:"放鬆者"。面對生活,隨遇而安。就算有失衡,對他們通常不是問題。但會發現某些事做不到,因此來到土豆仁。這類型者,多半調整時間會拉得很長,回家作業,會犯了運動量不夠的問題。但其實這也不困擾他們!

* * * *

這篇文章的內容,在土豆課堂上幾乎不會講到。因為從幾次見面,就直接去判斷學員的心理特質,是不準的,往往都需要長期相處觀察。另外就是:老師把學生歸類,很容易讓學生陷入老師設的心理陷阱裡,無法自拔,就像星座算命一樣,命理師說什麼,你就都信了,都照著走!這樣變成扼殺學員發展的可能性!





2020年2月21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肩舉不高的忽略處(小圓肌)

繼上次講肩膀失衡的問題,今天來講常見的:手舉不高
處理上常忽略的部份


(Teres minor = 小圓肌)

就土豆仁經驗,青年最常見的疾病是:
1.「旋轉袖症候群」(肩關節穩定肌發炎,失能,拉傷)

這些肩胛骨小肌肉的解剖位置介紹可參考前文:肩旋轉肌群活化運動
2.「夾擠症候群」(旋轉袖+肩胛骨穩定肌群失衡,脊上肌受肱骨頭往上推擠發炎)
3.「二頭肌拉傷」肱二頭肌除了屈肘,其中一頭還負責肩舉高。
4.「滑囊炎」類似夾擠症候群,但持續不適,無特定角度才誘發
以上四個問題,經常是漸進疲勞,不知不覺造成。

5.「韌帶拉傷,其他肌肉拉傷」多半有明顯拉到病史。


中年最常見的疾病則是:五十肩(沾粘性關節囊炎) ---推測是一種退化現象
另外還有頸椎/臂神經問題(不在今天討論範圍)

這些多半發炎受傷的,都是肩膀前上側部位
但失衡代償的,都是肩膀後下側
這是很多醫師忽略的部位,也是土豆仁處理的重點,包括:脊下肌 小圓肌 大圓肌 斜方肌 闊背肌,有些人的失衡甚至延伸到菱形肌(膏肓)後鋸肌(後下肋骨)。

這些肌肉有可能是單側過度活化緊繃,想要代替受傷的組織,去穩定肩關節。也可能是部份緊,部份鬆,產生錯誤的用力模式。也可能合併胸腰椎肌群,產生整體失衡,假性脊椎側彎,腰部不適。

今天的動作正是活動經常被忽略的小圓肌+三頭肌
很多的"治療"都只注意肩膀前上側,忽略後側平衡的重要
小圓肌過度活化緊繃正是其中最常見的現象。
三頭肌長頭與旋轉肌群沾粘(手臂背側深淺筋膜之間),也是不少見。它們的緊密關係如下圖:
(From wiki. 這不是雞腿,是人肩胛後視圖:6=小圓肌 13=三頭肌長頭)

今天的動作目標就是伸展這兩條肌群:
步驟:

1.站姿前對適當高度桌面或椅背,彎腰前傾,雙膝可微屈,雙小臂交叉靠在桌緣固定

2.低頭,上半胸椎(肩胛骨之間)用力下壓,讓頭頸下移到肩膀之下

3.持續到小圓肌與三頭肌有拉筋酸感為止。

※有心血管高血壓問題者,請避免此動作不適。

實際失衡處理上,多半需要成對考慮。小圓肌經常與其他旋轉肌群,胸肌,闊背肌等連動,要平衡,還需要做其他動作喔!

小圓肌是各種投擲類運動員常見的問題點
一般的自我療法是用球靠牆按摩,不過下面這張好像太Over了...
(from https://www.muscle-joint-pain.com/trigger-points/trigger-point-self-treatment/teres-minor/)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常見的肩膀痛失衡模式

有在追蹤土豆仁部落的就知道,黃老師常講肩膀的問題就是:聳肩,肩胛骨不穩定
其中手舉過頭的動作例如重訓常見的:肩推
就是最常出問題的地方。

因為這動作需要雙肩平衡出力,需要"肩胛骨/肩關節"單點支撐很重,往往會提醒自己發現潛在的失衡 ----因重量偏向一側負擔太重而出現症狀。
(肩推示範 from https://youtu.be/5yWaNOvgFCM)

許多土豆仁學員,都是煩惱於單側肩膀的用力酸痛
運動時影響舉重表現,或是工作完持續酸痛。
這其實這症狀都起源於:單側肩膀負擔過重。

一般醫師就給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請你休息(沒完沒了到何時?)
一般人就苦於持續症狀治療,真正的問題卻沒有解決。

(肩關節唇[軟骨]損傷 from https://www.shoulder-pain-explained.com/SLAP-tear.html)

這個問題,除了韌帶/軟骨受傷無法解決之外,
(這兩個部位都是再生能力很差的組織,難以自癒,有的運動員甚至要開刀打釘)
單側負擔過重的現象,多半都是整體失衡造成

這時候又要請出這張老圖了:
很多人的高低肩(動態或靜態),其實不是肩膀本身的問題,而是地基歪斜

尤其靜態站著就歪的人,經常跟脊椎側彎有關,一邊肩膀低,是因為脊椎往該側彎的關係。通常情況是脊椎凸側肌肉無力,凹側緊繃→把肩膀往下帶,起始位置較低+緊繃下拉,則該側舉手較吃力容易酸痛,常見症狀在上斜方或三角肌,少部份在旋轉肌群。
另外有部份人,會因為自動代償的關係,脊椎凹側的肩膀反而是平行,或是比較高。通常此時可見所謂「翼狀肩胛」(肩胛骨向後突出晃動)或肩胛骨周圍肌肉發達緊繃(不自覺持續用力,尤其是肩頸交界或膏肓。)
如果坐←→站的肩膀高低方向會改變!因主要差在下肢用力,常見與下肢長短/髖骨/骨盆歪斜失衡有關。

動態舉手時才歪者,多半與肌肉平衡有關,最常見是下肢兩側力量差異→核心兩側力量差異(背肌居多)→肩胛穩定肌群力量失衡。多半是下斜方肌無力,上斜方肌緊繃,導致容易聳肩。常見假性脊椎側彎 --側彎角度會隨身體動作而變化



如果症狀維持很久,幾乎都會同時發生肌肉附著的關節(肩胛鎖骨,胸肋骨,腰椎骨盆)卡住的現象。關節拉開後暫時症狀會較好,但回復肌肉平衡還是重點。

包括引體向上,槓鈴深蹲(包括分腿蹲),肩膀側平舉都看得到此類肩頸失衡模式(事實上是全身失衡。)





比較少見的如臥推,雙槓撐體,角度夠大時,也容易發現失衡。

學員幾乎都一樣的反應:為什麼有一邊每次做每次酸痛?
做得夠重的:有一邊沒力,限制我的進步。
比較輕的:為什麼每次一邊肩膀都卡卡有聲音?
比較敏感的:高低肩,每次都要特別出力拉平(沒教練者常不知不覺。)

2020年2月14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腰椎小旋轉肌的活化運動

(腰椎後視圖)

之前有介紹過背肌的一部分:深層排骨肉--多裂肌
今天來聊一下如何活化這部份小肌群


(多裂肌Multifidus與旋轉肌Rotators)

這些小肌肉負責脊椎的旋轉(單側用力)與穩定(雙側共同用力)
多數人無法局部控制這些小肌肉(約1-5公分長,每節都有各自的旋轉肌)
它們都是默默的自動支撐你的腰椎,但卻很常見這些小肌肉受傷(閃到)!

一般把多裂肌視為核心肌群後腰的重要組成,跟腹部的腹橫肌一對,可以前後收縮腹腔,像"桶箍"一樣穩定腰椎。
(桶箍一旦一點斷掉,整桶水就會漏光,就像核心肌群一個都不能少,腰椎才會穩定)


多裂肌也是很多核心運動(如彼拉提斯)的訓練目標。
由於多數人無法直接控制多裂肌,多半會藉由一些大動作指令來帶動多裂肌(主要是腹肌收縮)
(這動作也太高難度了)

土豆仁常見的現象是:用動作肌(大肌群)來代替無力的穩定肌(多裂肌等小肌群)來穩定腰椎(但大肌群們同時又要製造動作),大肌群分身乏術之下,要不是大肌群拉傷(如豎脊肌),就是小肌群拉傷 ---大肌群撐得住,無力的小肌群來幫忙卻撐不住,特別是在做腰椎左右旋轉的動作時!

*一般人看到表面的現象常見是大肌群緊繃,腰肌很硬
但深層的原因其實是:核心小肌群失能,導致大肌群一人做兩人工作,負擔過重,長期無法放鬆而變硬(肌肉肥大,張力大。)

※另外一個腰硬的原因可能是上肢或下肢的筋膜線延伸代償

對於此類問題,除了想辦法放鬆表面大肌群之外,活化深層的旋轉肌們,也是重要的治本功課。唯有內外達到平衡,才有可能真正放鬆表面肌群。另外對已經受傷者,多半會產生內外肌群都因疼痛反射性緊繃的現象。想辦法活動深層緊繃的肌群,也是一個重點,因為表面肌群比較容易拉到,而深層不容易動到

土豆仁採用的方法是:固定週邊大肌群,只讓數節腰椎用力。

如下影片,比如要活動第4/5節腰椎(腰椎下半部),就要把滾筒(或書本硬物墊高)壓在第2/3節(腰椎中段),上面再墊枕頭放鬆背肌,屈膝抬臀,讓要活動的第4/5節懸空,如此再以腰部用力做"骨盆旋轉"的動作,注意雙腳平放,下肢不出力!如此正確做到,則可感覺腰椎兩邊小肌群出力旋轉!反覆做到多裂肌/旋轉肌位置有熱開感覺為止!

★有椎間盤突出,腰椎骨刺,腰椎滑脫,腰椎骨折者,須看個人病況,勿勉強施做!



核心失能造成的頸椎僵硬也可以用一樣的作法訓練。
土豆仁常建議用目標頸椎下方椎體靠著木床緣做。
但要注意高血壓,腦血管疾病者,以及其他頸椎疾病者,勿勉強後仰壓頸椎!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無症狀的失衡

這兩天發現武漢肺炎有無症狀帶原者,讓防疫變得更困難

今天土豆仁也來講講「無症狀的失衡」

我們在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各種不同姿勢的人,其實都代表他的整體筋骨失衡。

比較局部失衡的,往往外表無法察覺,但自己可以發現有一邊動作過不去,一邊比較有力,或是一邊經常卡卡不適(但不痛。)

這些問題都是土豆仁檢測著重的點:當這些失衡加重時,就可能導致局部苦主軟組織受不了,產生拉傷或發炎。

而這些問題,現代的醫師或運動教練,幾乎都不會去處理!

土豆仁檢測的重點就在於:

1. 整體檢測,姿勢,動作,張力,力量,關節是否平衡

2. 失衡處是否有對應症狀?無對應症狀者亦可接續3.

3. 多處失衡,是否有因果關係?

4. 推測失衡最初的源頭,先從一單部位處理,再看因果關係變化

如果處理A→B好,則A為源頭,如果處理A無改善,則另有源頭。

5. 先局部處理源頭,再建議完整運動與日常生活習慣調整。

這些失衡其實都跟症狀無直接的關係,只是剛好有對應症狀者,通常就會跟著改善。

土豆仁經常遇到要求治療症狀者,黃老師都建議醫師開藥最快。

失衡如有對應症狀,改善失衡,症狀也會改善,但這取決於學員的自我運動調整,而非土豆仁的兩下按壓喔!

而無症狀的失衡,調整後,通常的感受就是:變有力了,變輕鬆了,走路或運動順暢
這是因為力學平均分佈,讓肌肉骨骼發揮正常功能的緣故!

所以來到土豆仁,不一定要有不舒服才能看喔!

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 深前線的活化運動

"深前線"肌群是維持脊椎骨架的基礎,也可說是脊椎的核心肌群。

腰痛,腳底痛,腳踝痛,肩頸痛者,在土豆仁都常被發現深前線問題。黃老師在此要感謝「解剖列車」的發明人,美國的Myers大師,讓我們對筋骨問題的思維,有更整體,而且實用的理論,可以脫離見樹不見林的傳統物理治療觀點,邁向更全人的處理。肌筋膜已被發現可以傳遞力量,深前線等部份筋膜線也有實際解剖證據,而這些都是當年(17年前)醫學院課程沒有涵蓋的。(當然實際還有神經,血管,淋巴...其他考量,在此不贅述)

今天的動作是針對大腿內側肌群的拉筋,同時合併腰椎/胸廓肌群的交替收縮。

土豆仁看到深前線較常反應的部位,在頸椎前方小腿深層肌群,通常都是過度緊張,延伸到橫隔膜,肋間肌或大腿內側肌群。因此活化腰椎肌群+放鬆下肢,是土豆仁選擇的作法之一。


步驟:

1. 坐姿,椅子的高度能讓雙膝儘量張開,同時保持小腿垂直平踩地

2. 屈髖+儘量保持腰椎平直,讓軀幹往下到雙膝中間,雙手扶膝蓋(可減少其他筋膜線出力),讓軀幹往下延伸到底

3.腰部兩側輪流出力,左右轉腰到底,注意不要只有轉頭,應有腰部兩側延伸感

4.轉一側+深呼吸一下,活動胸肋膜與橫膈(胸廓呼吸動作是深前線的重要組成部份),同時應能感覺腳趾腳底足弓出力抓地。

5.反覆3-4,至大腿內側-腰椎兩側,有鬆開感覺為止。

※注意:高血壓,心臟病,胃食道逆流者,剛吃飽的,還有部份腰椎間盤凸出者,不要做這運動,以免造成不適。

* * * *
這動作類似相撲蹲的「仕切」動作,還有舞蹈M字腿,武術扎四平馬步,
但臀髖膝放鬆(淺前線/淺背線不出力),著重在腰部伸展,而非下肢用力喔!




2020年2月4日 星期二

各人對傷勢的反應,造成四種不同結果

舊傷未癒的常見現象....

一樣的傷勢,土豆仁卻常見四種類型結果:各有不同處理角度。

病人自己的態度對於筋骨傷勢的影響 ---這是多數醫療院所不會探討的
但卻是土豆仁很重視的一點:對自己身體狀況的自我覺察主動調整

有些朋友拒絕主動參與的,通常就不適合來土豆仁這邊接受服務。因為上課會變成黃老師單向說教,你的身體回去不會有任何變化!

1.忽視:忍痛繼續照常活動,造成小傷拉扯成大傷!這類朋友通常樂天神經滿大條,刻苦耐勞能忍痛,勞工朋友居多。這種多半不會造成失衡現象。因為工作上班,患處一直無法休息,看醫生通常也緩不濟急,很難好。而部份會怕痛的,則會走向3.代償模式。

2.害怕不動:傷處常見緊繃,無力,沾粘,甚至萎縮或增生,最後造成只用一邊的歪一邊整體失衡。常見於忙碌不積極治療者,怕痛者,求醫無效放棄者。








3.代償:為了完成原本需要的工作,用鄰居好的關節組織代替傷處出力,往往造成鄰居因一人做兩人工作,過度操勞,產生次發性的發炎/拉傷傷害(原來傷勢沒好,又多出新的傷)與多層次失衡。臨床可見像洋蔥一樣的A→B→C→D多層次代償出力與ㄑ/S/X型歪斜。一個落枕,可能會痛到遙遠的右腳去!多半常見在拖很久的舊傷沒完全醫好,或不治療者。而且每個人自己開發的代償模式不同,同一個傷,並不會有同樣的結果,而且拖越久會越複雜,是代償類型的有趣之處。

4.故意按痛:像蚊子叮咬會抓一樣,有的人會抓到破皮流血。本來忍一下可以自己消的皰,結果弄成傷口+感染。有些人受傷後,會故意刺激傷處,例如一直凹折拉傷的手臂,一直按腫脹的關節,一直跺腳刺激痛處,一直彎腰測試看看還會不會痛這都會自己擴大傷害,是不當的行為。臨床常見這類患者,對自己的不當行為,完全不知不覺,還覺得明明有努力在"甩",傷還不會好很奇怪!這種通常也不會造成失衡現象。



* * * *

對4.是最好解決,點出問題,不要自己打自己,忍住照正常治療程序,通常可以預期時間內好。對1.則要看能否休息?能休息多久?+傷勢嚴重程度。

2.3.通常難以處理,因為都已經培養成習慣問題,而習慣通常很難改!需要長久的課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