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6/9~6/11公休三日無接受預約,請見諒!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單側大腿往後拉筋

 

(各種拉法:站姿 側躺 趴姿 側躺偷吃步*用右手幫忙推*不標準)

  手往後拉同側腳踝,屈膝把膝蓋大腿往後拉,這個動作是拉什麼筋呢?傳統會認為是大腿前側(股四頭肌→下圖: 淺前線),也有人覺得是腰大肌(加上拱腰動作)。這個動作是很多種下肢運動的熱身之一(現代多做成動態拉放)。


(淺前線)

  但土豆仁教這個動作更多的是拉「深前線(下圖)」。深前線肌群是我們中軸骨架的基礎,就像鋼筋要有水泥包覆才會成柱子一樣。一旦深前線出問題(失衡,緊繃,虛弱,受傷),就會看到脊椎骨盆的歪斜,進而產生四肢代償的酸痛受傷症狀。所以有些人的手腳問題,其實是來自於更深層!

  深前線也跟呼吸有關,學習吐納放鬆是常見的作法。另外一種方法則是從下肢著手,改變腿部擺位,有助於上方的深前線肌群放鬆(或活化)。今天的動作就可以拉伸深前線的頸椎部位(斜角肌)與腰大肌 腰方肌 部份內收肌,有助刺激單側肌肉筋膜平衡。


(深前線)

  這個動作可以站著拉,趴著拉,但土豆仁建議側躺拉最好。因為地板可以固定一側提供支點,上方腳伸展時比較容易放鬆,也比較好做得標準,不會變成腰後拱或腰側彎代償。

  這個動作的重點是膝蓋要拉到比對側膝蓋更後面(一般人標準是髖大腿後伸20度),同時肩膀往後往下延伸。

  一般是作靜態拉伸30秒,注意呼吸放慢放鬆,不要憋氣,以減少緊張促進伸展。


*另外一種作法是手交叉拉對側腳,這種拉法則是刺激「旋線」肌群(腹斜肌 髂脛束)較多,對刺激胸腰椎旋轉較有效果。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手腕掌心鬆動運動

 


  腕隧道症候群(=手腕掌心處發生正中神經壓迫,導致手麻手痛,患者常會甩手或泡熱水/冰水才能緩解)是很常見的疾病,但一般西醫多半只看到發炎的部份(橫韌帶,屈指肌腱等),選擇消炎藥,或甚至手術切開放鬆神經,而沒有處理整體失衡。

  就土豆仁常見的情況看來,多數腕隧道患者有手指屈肌發達+手指手腕伸肌(負責伸直的肌肉)虛弱的失衡。導致使手尾力的工作,長期全用細細的屈指肌來負擔,最後導致受不了而發炎。

  另外常見的失衡則是肩膀/核心虛弱,而小手臂肌群發達 =明明可以用整隻手臂按下/舉高,但習慣只舉了半截手臂在出力。常見的打電腦,用滑鼠,蓋印章,畫圖,寫毛筆,金工,木工,水電,到廚師,烘焙,都有一樣的現象,有些人的肩膀上臂是不會動的,進而導致手肘以下過度使用。

※當然也有相反失衡:過度使用肩膀,導致聳肩,開肘,手肘外翻,上臂前伸,導致肩頸酸痛或發炎,這類就不會有手麻問題,而多反應在肩頸或手肘上下酸痛。

* * * *

  來看手臂的肌筋膜線分佈,可以發現是從脊椎開始到手指末端的整條動力鍊,我們需要練習讓他所有的肌群,上下深淺都平均出力,而不是單用某一條肌肉在用力。(腕隧道者常見單用屈指肌,肩頸酸痛者常只用肩膀)



  今天就針對屈指肌過度發達緊繃者,來做手腕手掌心鬆動的運動(若有肩膀核心失衡則須另外考慮),有助於促進肌肉平衡,減少腕隧道症候群發生的機會。


步驟:
1.站姿或坐姿,手臂向前外側伸直,手心向上,手掌向後折到底(即腕後伸動作)
※手指自然彎曲或伸直均可。

2.保持手掌後折角度不動,屈肘到底再伸直,應可感覺手掌側到小手臂緊繃拉扯感。反覆10~20下。

3.手掌後折再加上大拇指往外後方轉(手腕旋後動作)讓手心更朝外側,保持這角度屈肘到底在伸直,反覆10~20下。


  做完應可感覺小手臂到手腕到掌心手指痠漲感,若有正中神經緊繃者會更明顯,緊繃感甚至會傳到上臂或肩膀。有肩膀緊繃者則可參考以下臂神經鬆動運動:


(當年的Voguing舞就是臂神經鬆弛的典範
*關節過鬆者,在負重運動/工作時會有風險,一般不建議角度那麼大)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髖骨延伸運動

 


  「左右失衡」是土豆仁常見的問題,最明顯是歪頭,高低肩,再來是腰椎骨盆側彎或下肢長短不對稱。一般醫師都會說這是「正常現象」而不處理,因為很正的人其實很少,多數人都有一點歪斜(包括慣用手)。但嚴重者的確會產生局部負擔過重而酸痛不適,而這就是土豆仁檢測的重點所在。


  一般失衡者都會講這是「不明原因」的酸痛,因為沒有印象受傷!也不覺得有歪!甚至連工作運動都沒有動到酸痛點!但它就是會卡會酸痛!

  就土豆仁的經驗 這通常是因為加害者與受害者是不同位置而導致。一般西醫只會處理痛點(=受害者),而不理會背後的加害者(病因),因為兇手還一直默默在加害於你,所以怎麼醫都不會好...

  像很多肩痛其實是脊椎側彎的問題造成,很多膝蓋痛或足弓足底痛是骨盆歪斜所造成(相反的因果也有,較少),但一般醫師都不會看到那麼遠去。

  今天來講的髖骨延伸動作,就是土豆仁常做的平衡運動之一。苦主常因為單側髖骨後縮(骨盆前傾)而感到腳變短(短腳易壓迫酸痛),同時合併臀肌/外展肌/內收肌/腰大肌的緊繃。針對這個部位訓練,可以促進正確的下肢平衡知覺,避免一直卡在錯誤的縮短的肌肉記憶裡,進而消除病因。

*很常見學員歪久了,反而覺得歪的是正的,正的是歪的!因為身體座標記憶已經扭曲了,因此會不由自主的往歪的方向走,抗拒回正,因此症狀不會好。


步驟:

1.仰躺,雙手雙腳伸直放鬆。

※核心較弱或腰椎不穩定,腰椎易有不適者可依各人狀況在腰臀適當位置墊枕頭支撐。 

2.右腳伸直抬高,用力收腹扭腰向上將單側髖骨屁股離地。


※注意上半身儘量不要動,要避免變成用翻身(肩膀離地)/右手壓/左腳壓來帶動轉腰(代償髖骨出力,結果沒練到髖)。

★影片00:16後示範錯誤作法。

3.伸到底呼吸一回之後屁股再慢慢放下來,不要整隻腳放掉,過程中訓練肌肉的覺察,抓住延伸的感覺與出力的部位。

4.反覆10~20下,換邊比較,以練到兩側平衡為準。

*一般重量訓練較少有這類動作,坊間運動課程選擇瑜伽球較有單腳延伸機會。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翹腳轉腰運動


   臀腿/骨盆/腰椎的失衡是土豆仁經常遇到的問題,表現出來是單側肢體或腰背的不適,酸痛或卡卡,不一定有骨盆歪斜/脊椎側彎或長短腳。一般健身都是做分腿蹲,站坐姿轉體之類的動作,但那些動作因為使用的肢體太多,經常有代償現象,怕越做越歪,所以土豆仁其實不常教。


  土豆師一般多採取床墊上躺著運動的方式,比較容易把失衡的部份單獨隔離出來活化,今天要教的翹腳轉腰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動作可以說是單腳橋式的進階版,因為有些人單腳橋式容易用懸空的那隻腳代償出力,反而導致訓練目標的核心肌群(參考下圖)沒出到力。

  所以將懸空腳改為翹腳的姿勢,可以更針對著地腳的臀肌/背肌/旋轉肌進行刺激,對於單側核心無力者,是很好的運動,如果大家有單側腰痠無力的問題,不妨試看看(★腰痠原因很多,並非一體適用)。

步驟:

1.仰躺,雙腳屈膝平踩床面,膝蓋分開與骨盆同寬。

2.左腳翹腳到右膝上,左大腿自然放鬆外展讓左膝往外。

3.右髖出力讓屁股骨盆抬高,注意左右平衡不要一高一低或偏左偏右。

4.抬高到大腿與軀幹成一直線,穩定後左右旋轉骨盆,觀察兩側出力與角度是否平衡。

※轉動角度自然即可無須過度用力,觀察兩側差異,失衡者需針對弱側進行訓練。

5.力量足夠者可反覆轉骨盆10~20下再放下,力氣不足者則轉一下後就可放下屁股。

6.換對側腳操作,觀察兩側平衡。

(來看看大仁哥兩腳有哪裡不一樣喔)

  這個動作也是土豆仁常教的活化運動,稍微改變著地腳的位置,改變翹腳的角度,都可以更細緻的調整個別的目標肌肉,實際調整法要看個別狀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