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6/9~6/11公休三日無接受預約,請見諒!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站姿側腹肌活化運動

(淺層可見:腹直肌,腹外斜肌)
(腹內斜肌與腹外斜肌構成「旋線」X型的筋膜分布)

  腹肌左右失衡是土豆仁常見的問題,通常會伴隨單側(肩/腰/臀/腿)痠痛。除了拉筋放鬆緊繃的部分之外,訓練兩側肌力平衡是更重要的議題,因為多數腹肌緊繃其實就是對側肌肉虛弱造成的失衡一鬆必有一緊


  多數人的經歷其實是先不動→肌肉虛弱(此時不痛),之後才產生緊繃(此時開始刺激痠覺受器開始痠痛)。所以腹肌不平衡的話,去處理根本的虛弱問題,會比拉筋的效果還要好!★以上動作改坐姿可減少強度,改仰躺姿可增加強度,但均須注意腰椎支撐,可加靠枕或毛巾捲,以免腰椎不穩受傷

★做法一:單側側腹肌活化

1.站姿。雙腳與肩同寬或稍寬。
2.右側手腳一起舉高,單腳站。
3.右手肘碰右膝蓋,注意動作乾淨穩定,儘量不要晃動。
4.回到2.反覆10~20下,再換左邊操作,注意兩側平衡(可照鏡子比較)。

★做法二:對側側腹肌活化(右腹外斜+左腹內斜 ←→ 左腹外斜+右腹內斜)

1.站姿。雙腳與肩同寬或稍寬。
2.右手+左腳一起舉高,單腳站。
3.右手肘碰左膝蓋,注意動作乾淨穩定,儘量不要晃動。
4.回到2.反覆10~20下,再換邊操作,注意兩側平衡(可照鏡子比較)。


★注意配合呼吸,做兩動呼吸一次。
★以上動作坐姿可減少強度,改仰躺姿可增加強度,
★躺坐均須注意腰椎支撐,可用靠枕或毛巾捲墊腰椎空隙,以免腰椎不穩而受傷。


* * * * * * * *

(from https://www.sportsplanetmag.com/article/desc/17091802561388584)
*一般健身房的側腹肌訓練方法,會用站姿滑輪側拉,或俄羅斯轉體(下圖*可不抓重量),但已有腹肌失衡者,做這類較重的動作,可能增加其他肌肉代償,反而造成失衡加重,所以土豆仁一般不採用←建議等平衡之後再嘗試




* * * * * * *
以下是側腹肌放鬆/伸展動作,適合作為運動後收操減少痠痛之用:
(腹肌訓練容易抽筋)


(輕度側腹肌/旋線伸展/放鬆動作)




(中度側腹肌伸展)

(中度側腹肌被動伸展)

(高度側腹肌被動伸展)

(輕度側腹肌/側線伸展)

*好吃的五花肉/三層肉(sam-chân)就是豬的三層腹肌喔!
*延伸閱讀:腹肌有三層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土豆大哉問:關節有聲音怎麼辦?

 土豆大哉問:「關節有聲音怎麼辦?會不會很嚴重?」

  這是土豆仁非常常見的問題,多半會問的人其實有**伴隨其他症狀**,這種情況就需要積極處理。若無外傷,常見是:

1.運動或工作姿勢造成韌帶失衡(緊繃/拉傷)導致骨頭錯位

2.長期單關節過度使用,結果產生關節發炎,軟骨磨損。導致關節滑動不順,關節面兩端互相卡住摩擦出聲。


  若有外傷(撞擊/墜落/扭折)則建議要照X光確定骨頭有沒有受損。如果它的聲響不是清脆的khah! 喀! phiah! 啪!一聲,而是細碎的摩擦聲,咕嚕聲,則要高度懷疑軟骨受損(磨損/破裂)或骨折。

☆要處理的指標:

1. 以前沒有聲音,後來某一天出現聲音

2. 單側局部

3. 持續每一下都有,甚至越來越嚴重(不適感,或是越來越大聲)

4. 伴隨疼痛或無力,影響活動(肌腱韌帶斷裂時也有類似聲響)

5. 受傷處,合併關節活動受限,腫脹或變形(有時不明顯)

6. 多聲摩擦聲,而非單一聲響。


再來是良性不用處理的指標:

1. 從小就有

2. 對稱或全身性分布(天生韌帶過緊或過鬆導致關節不穩)

3. 偶爾一下,不是每下動作都有(不妨礙日常生活)

4. 不會惡化或增加


  研究指出:良性的關節聲音來自於骨骼拉開時,關節液內溶解的氣體被釋放爆發的震動,通常只有第一下有,後來就凹不出聲音。要等一段時間,等到氣體再度蓄積之後,聲音才折得出來。


  有個人實驗結果說這類聲響「不會」對關節造成傷害!但習慣刻意製造關節聲響,即使沒聲音也要折到有聲的這個動作,長期逼極限有可能傷害關節(=你一直在虐待自己[爽痛爽痛的...]),土豆仁不建議刻意製造聲音,偶爾自然出聲則無妨。


  就土豆仁處理經驗,關節錯位是很常見,但西醫往往不察的現象(*X光常不明顯→一般是整骨師在處理)。不只是外傷,長期歪斜的姿勢也會造成關節卡住(包括睡姿,打電腦滑手機都會),有很多人持續的酸痛疲累不適感,其實不只是肌肉筋膜軟組織的問題,而是骨頭歪了。


  這類case在土豆仁檢測時可發現骨骼的「卡住/不對稱」,不只是表面軟組織 ê 緊繃腫脹壓痛。

  從頸椎,肋骨,鎖骨,脊椎,骨盆,肩膀(如肩夾擠),肩胛骨,手肘,手腕(如媽媽手,板機指),手指,骨盆(薦髂關節),髖骨(如髖夾擠,彈響髖),膝蓋(如髕骨外翻,半月軟骨損傷),腳踝,腳掌,腳趾…都可見聲響。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夾肩上背部平衡運動

  上半身失衡是很常見的現象,會帶來頭歪,高低肩,單側肩頸酸痛,膏肓痛,肩痛手痛,單側腰痛等等症狀。其原因可能從不良習慣,眼睛,內耳,咬合問題,下半身失衡等等眾多原因而來,今天暫不探討。



  今天先來做一個土豆仁常教的夾肩運動,可以幫助您找回上背部左右平衡,促進兩側肌肉平衡發展。

(影片00:15示範錯誤歪斜做法)

步驟:

1.坐姿不靠背,雙手打開比肩寬,水平伸直向前,手心向下握橫桿(可用空槓,竹竿,拐杖等),保持橫桿水平,同時注意雙肩高低平衡,不要一開一合,或一前一後。

※已有脊椎側彎或高低肩的人,可面對鏡子邊看邊做,比較容易抓到兩側平衡。

2.雙手水平往後收,讓手臂變成水平屈肘,橫桿儘量靠近胸口(此時手肘縮到軀幹後方),過程中注意兩側動作平衡,橫桿平衡,不要一高一低,一前一後,或一快一慢。

※雙手握距過短或過高,都容易造成聳肩,需注意一各人柔軟度調整握距,不要導致水平後收變成聳肩後收(橫桿應在胸骨不超過鎖骨高度)。

3.確認平衡後,再慢慢往前回復起始姿勢,過程同樣注意兩側平衡。

4.反覆10~20下。

※失衡者頭尾位置平衡容易顧,但會在動作過程之中看出歪斜。

※做完之後如果只有單側肩膀或手肘酸痛,也是失衡現象的表現。此時無須緊張,之後慢慢練到酸痛感消失,才是平衡的表現。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上斜方肌活化運動

 


(各種不良坐姿示範)


  肩頸酸痛是普遍流行的問題,多數都跟「不良姿勢」有關。常見的酸痛位置有:(淺層)上斜方肌,中斜方肌;(中層)頭夾肌,頸夾肌,半棘肌,豎脊肌(棘肌,最長肌);(肩胛骨懸吊肌)提肩胛肌,小菱形肌,大菱形肌;(深層)枕後肌群,斜角肌,旋轉肌,多裂肌。
另外還有肌肉附著所在的骨關節處可能半脫位,發炎,頸椎椎間盤突出等。

(膏肓痛:大小菱形肌激痛點)

  傳統物理治療或推拿都是按摩放鬆(或刺激)酸痛處,但土豆仁強調處理「原因」,就是造成失衡的姿勢或動作,還有調整肌肉的平衡,所以會以運動為主,而非傳統的拉筋(只拉筋+原因還在=馬上又緊回去)。

(多數肩頸的失衡模式:上交叉症候群 ---上斜方肌無力且拉長)

一般土豆仁常見的運動有:
(下斜方肌活化)

(胸肌伸展+菱形肌活化)


  今天則來教大家「上斜方肌」的活化。上斜方肌是最淺層的肌肉,就是多數人後頸肩膀上方僵硬的地方,就失衡的原理來講,多數是代償深層肌群失能或失衡的結果,上斜方肌僵硬其實是受害的結果,而並不是病因。
  但活化上斜方肌,讓肩頸可以比較容易放鬆,是調整失衡之前一個必要的準備工作(才有空間調整筋骨)。除了熱敷按摩電療的方法之外,今天來教大家一個簡單的上斜方肌活化運動:

步驟:

1.舉起單手,屈肘,手心往頭後方繞環,儘量向後拉到底。
2.繞完後方後手肘微屈,手往側面伸,手心向上。
3.再往前往上,手心轉向內向下,繞回頭頂。
4.反覆10~20下再換邊。

※做完應可感覺後頸痠感,或放鬆感。
※注意勿刻意轉頭後仰!應該用肩手動作帶動上斜方肌伸縮(轉頭會變成拉頸椎而非肌肉)。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腰方肌活化運動(骨盆側傾)


(左:表層背肌;中層背肌)

(左:深層背肌[鮮紅色為腰方肌];右:中層背肌[豎脊肌],腹肌筋膜)

(薦髂關節痛為骨盆歪斜表現方式之一[也可能腰痛或下肢痛])


  單側腰方肌緊繃是土豆仁常見現象,標誌著骨盆往一邊側傾。(全身失衡表現在骨盆位置)

(骨盆歪斜模式1.骨盆旋轉+反向側傾;2.骨盆往下錯位+同側側傾)

  常見原因是背肌或腹肌失衡,另外下肢的受傷失衡也(包括長短腳等)也是常見的原因,最後反映在後腰深層的腰方肌。除了處理失衡原因之外,針對腰方肌做活化運動可以暫時舒緩骨盆歪斜的問題,也減少症狀。

(00:11後示範錯誤作法:用下肢移動取代骨盆側傾)

步驟:(以活化右側腰方肌為例)

1.站姿,右腳往前一步(較大步可多放鬆髖關節,讓活動角度較大,但同時會增加下肢肌肉緊張,依各人肌力或柔軟度,以個人舒適為主)

2.雙手往前平舉固定角度不動,以固定上半身,同時雙腳屈膝微蹲,以放鬆腿後肌群。

3.保持這個姿勢,左右推骨盆(向右角度較大),注意左右都要推到底,感覺腰部側邊出力(包括腰方肌,豎脊肌)或卡住的點。反覆20~30下。

4.換左腳往前一步,做左側比較,觀察兩側差異。

※注意運動過程全程正常呼吸,不要憋氣。憋氣會導致肌肉緊繃拉不開。

* * * *

*延伸閱讀:

認識腰方肌

軀幹左右側彎測試差異

趴姿轉腰熱身運動

屈膝轉腰(合併縮骨盆髖關節拉筋)

站姿麻花扭腰(合併下肢側線拉筋)

合併功能線拉筋

趴姿合併中背部拉筋

捲腹轉骨盆(合併腹肌活化運動)

捲腹骨盆側傾(合併側腹活化運動)

屁股爬山(腹背肌側彎肌群活化運動)

單腳橋式(合併腰旋轉肌活化運動)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拉髖轉腰伸展


  髖/腰的左右失衡是土豆仁常見的問題,可能是習慣或是受傷,或是長短腳...等等因素造成,但不一定會有骨盆歪斜或脊椎側彎,常見症狀是單側髖骨,臀部,腰部緊繃酸痛不適。因為這個問題的原因太多,今天暫不探究,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土豆仁常教的動作:「拉髖轉腰」,有助於舒緩單側腰,髖側面,屁股後面的緊繃


(這個動作主要針對旋線,淺背線,功能線肌群。)

步驟:(拉左髖為例)

1.仰躺,雙腳平放伸直,左手抓床緣或床頭扶手,左腳伸直抬高。

2.左手固定上半身不動,屈髖轉腰向右到底,左腳盡量往床下延伸。此時雙肩著地,但單側背部腰椎與一邊屁股懸空。

★上半身不要跟著轉,做錯變整個人翻身向右的話,就沒拉到髖腰。

※家中無床舖扶手可用者,可在地上操作,但可拉伸角度較小,可考慮在腰屁股用瑜伽磚/滾筒/書本等等墊高,以增加轉腰空間。

(參考沒有床的做法:雙臂向兩邊用力伸直以固定上半身)

3.到底後停30秒,注意正常放鬆呼吸,讓腿的重量慢慢下沉,才會越鬆越下去,而不是越緊越抬高。

4.收回到1.,反覆5~10下。

※拉鬆後可改變髖屈角度,影片0:15示範右腳也屈起,以增加左髖前屈角度(更往頭頂方向),此時左手固定點可往頭部方向移動(改抓床頭板或床尾板[頭在床尾]),以增加上半身穩定度。

★柔軟度不足或正在疼痛者,可作以下簡化版:

(屈膝搖動腰部*屁股腰椎都不離地)

(屈膝併攏轉髖*屁股離地,腰椎不離地)

(屈膝併攏轉腰*腰椎屁股離地)(屈膝壓膝轉腰)

(屈膝中度轉腰*腰部可墊枕頭以減少不適)

* * * *

髖骨的失衡常見於雙腳站正時反而不適,甚至無法站正。還有各種單腳旋轉運動時,兩腳角度力量表現有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