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土豆冷知識:「腹肌有三層」

上過健康教育課程
大家應該會有印象:腹直肌 腹斜肌 白線(linea alba)...這些名詞
但他們到底怎麼長的?

腹肌用豬肉來說的話,就是三層肉(五花肉)
(台語的用詞真的比較有解剖概念 :D)

今天來跟大家做個簡介
第一層:腹部筋膜+腹外斜肌  纖維走向:\/
第二層:腹直肌+腹內斜肌  纖維走向:/||
第三層:腹橫肌 纖維走向:— —


第一層:筋膜+腹外斜肌
Aponeurosis
腹部表層筋膜:連接兩側腹外斜肌,蓋住腹直肌/腹內斜肌,連接胸部與骨盆前緣/會陰的表層
(內層另有三層筋膜)

External Abdominal Oblique :
在表層,是重量訓練形成側腹線條的主角
腹外斜肌:從胸腔下半兩側面的肋骨接到腹部筋膜→骨盆兩側的髂骨前緣--恥骨

位置在腹直肌兩側,胸肌外下方肋骨,側上方與肩胛骨的前鋸肌相接(鋸齒狀交界),側後方與闊背肌/腰背筋膜相接(闊背肌不壯的交界通常不明顯),下方與腹股溝(骱邊, kái-pi)筋膜相接

第二層:腹直肌+腹內斜肌
Rectus Abdominis
腹直肌:一般常說的六塊肌/八塊肌(最下兩塊很難練,要小腹無油+超低腰才看得到)
連接胸骨/肋骨前側→骨盆前緣/會陰

Internal Abdominal Oblique
腹內斜肌:骨盆兩側(髂骨)→中層筋膜/腹直肌→肋骨前外側邊緣
位置一樣在腹直肌兩側,但被蓋在第一層下方,

※細部差異:腹內斜上段的筋膜包裹腹直肌,但下段的筋膜沒包,只蓋在腹直肌前方,這樣說起來應該算局部四層


第三層:腹橫肌
Transversus Abdominis
腹橫肌:連接深層的胸腰背部筋膜→腹部筋膜/腹股溝韌帶
腹橫肌+深層筋膜可以說包裹了整個腹腔,也是訓練深層核心肌群的重要目標
但因為表面蓋了兩層肌肉,通常不可見,最容易摸到的地方是骱邊上方的小腹兩側肌肉較薄處

* * *

一般來說,要跑出川字線,會比六塊肌簡單
可見一般人是腹直肌相對較發達,腹斜肌較弱
所以就土豆仁所見,一般運動拉傷,腹斜肌的中鏢次數,其實是比較多的。
痛點都在較兩側,腹直肌交界處,或肋骨邊緣
患者常會抱怨側腹痛,肋骨(側邊)痛等感覺

就土豆仁的經驗,籃球是最常見拉到側腹的運動
一方面是運動人口多,一方面是籃球需要許多快速轉身/扭腰動作(尤其是進攻上籃時)

* * *
一般的仰臥起坐/捲腹,這些動作都主要練到「腹直肌」
腹斜肌也就缺乏鍛鍊而虛弱

V字旋轉,才是主要練到腹斜肌
或是棒式的花式:登山式+交叉步
另外
其他有轉腰/側彎動作的訓練,都會部份練到腹斜肌
這些動作經常是綜合的訓練,難以獨立專練腹斜肌。
因為腹斜肌基本上是跟肩膀肌群/背肌/髖關節肌群成為一組協同肌在動作
(即筋膜理論的"旋線"/"側線")

所以在靜態生活的現代人來說,常見腹斜肌的不適,其實是鄰居問題的牽拖代償導致,而非腹斜肌本身的問題!
(上圖為"旋線")

* * *
土豆仁常教的腹斜肌訓練動作:

1.平躺:舉腿(直腿或屈膝)下半身旋轉 或 上半身旋轉,髖屈角度須視個人力量而定
2.側棒式/側躺:直腿轉髖

腹斜肌拉筋:急性受傷者勿做,注意須加深呼吸吐氣,勿憋氣
1.坐姿:下半身雙屁坐椅面固定,手拉扶手扭轉腰
2.側躺:上半身抓床邊固定,前擺腿/後擺腿+轉腰


腹直肌拉筋:瑜伽眼鏡蛇式,或站姿後仰,注意胸腰部曲線,勿做成仰頭而已


※瑜伽的輪式/弓式 也有拉到,但其實這兩個動作主要是拉肩關節/髖關節後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