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骨外側痛,膝蓋外側痛,都是常見的問題,扣除受傷發炎的部份,其中很多是側線或旋線的左右失衡造成,造成有一邊的腿受力過重,偏外側(如右腿右側/左腿左側)。傳統物理治療都只看局部痛點,或是會練單腿(如右腿右側痛→練右腿左側/左腿),或是核心的肌力(核心肌群失衡),來促進骨關節的受力平衡,避免之後復發。
(常見的"跑者膝": 髂脛束症候群 ---髖骨/膝蓋外側痛)
而土豆仁更強調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會做全身性的考量,尋找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筋膜線何處有對應失衡,這樣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
一個從物理治療觀點出發經營的運動調理中心,消除痠痛的原因,人體工學追根究柢,教導正確姿勢跟出力方式,協助平衡失常的肌骨狀態,不以一般的體能訓練或雕塑身材為目標,而是促進健康的體態跟肌骨平衡!
髖骨外側痛,膝蓋外側痛,都是常見的問題,扣除受傷發炎的部份,其中很多是側線或旋線的左右失衡造成,造成有一邊的腿受力過重,偏外側(如右腿右側/左腿左側)。傳統物理治療都只看局部痛點,或是會練單腿(如右腿右側痛→練右腿左側/左腿),或是核心的肌力(核心肌群失衡),來促進骨關節的受力平衡,避免之後復發。
(常見的"跑者膝": 髂脛束症候群 ---髖骨/膝蓋外側痛)
而土豆仁更強調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會做全身性的考量,尋找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筋膜線何處有對應失衡,這樣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
所以高低肩的問題是可大可小,一般土豆仁有兩種建議處理法:
1. 從雙肩平衡開始調整,再慢慢往其他部位恢復體態平衡。
(過程之中可能會有症狀改變:歪左變歪右,痛手變痛腰等等重新平衡變化現象)
2. 全身體態評估,尋找根源再來調整(不一定是肩膀問題)。
今天先不管問題大小,來做簡單的甩手操,平衡兩側肩/腰關節。這個動作常介紹給調整到一定程度的學員當作回家保養運動(平衡之前歪一邊的壞習慣),或可作為症狀舒緩之用,因為可以直接感受並調整兩側肌肉鬆緊度。
步驟:
1.站姿,雙腳分開比肩稍寬,或與肩同寬稍微一腳前一腳後,讓下盤支撐點稍擴大穩定。
2.雙膝微屈保持彈性+雙手一前一後同時甩動,注意肩膀腰椎骨盆均放鬆,隨著慣性左右轉動。甩手高度以個人柔軟度為準,不用刻意甩高超過90度(會變成聳肩夾頸)。
※須注意雙手平衡,鬆弛手須配合緊繃手的高度,不要讓兩邊越甩越差越多。
3.兩側各反覆30下,最好有鏡子可看,觀察是否有越甩越歪的情形。
※很多人有注意時才有對稱,一不注意就會照之前的歪斜習慣越甩越歪,那樣可能產生反效果。
※注意保持正常呼吸,可左右各一回合+吸氣,再各一回合+吐氣。
做完之後,土豆仁建議可作瑜伽的大休息式(攤屍式)感受兩側是否平衡喔。
柔軟度是體適能五大指標之一,一般講法是可以「預防運動傷害」,讓你比較不容易拉傷。
但實際大規模研究卻發現:拉筋後,運動傷害機率並沒有比較低(也沒有比較高!)...這表示筋軟無法預防受傷?就土豆師的觀察則不是這樣。
*其實小規模研究可看到柔軟度好的人受傷機率較低!
土豆仁觀察到的現象則是:
1. #關節過鬆(hypermobile)的人易傷關節,而不易傷肌肉;
2.肌肉夠軟的人,肌肉不容易拉傷,而可能拉傷關節韌帶。
也就是說:柔軟度夠,確實可以預防該處組織拉傷,但過鬆導致關節不穩(晃動,容易扭到),也可能帶來傷害(特別是對負重或高強度運動),所以研究用大規模平均下來,就看不出差異!
因此針對運動特性,有目的的伸展運動,平均而非失衡的柔軟度跟關節穩定度,才是我們想要的。像土豆仁會遇到瑜伽跟舞蹈運動員受傷,明明他們都超~~軟的,怎麼還會受傷?其實他們常見的失衡是:關節韌帶過鬆,甚至有關節半脫位,等於已經超過他們極限,自己拉傷自己了!過與不及都不好 ...這類苦主應該加強肌力訓練,加強關節運動度
**所以練肌肉為主的運動員筋都偏緊,因為他們一直收縮的時間比放鬆的時間多!多拉筋預防肌肉拉傷,變成他們的重點。
另外一個柔軟度的面向是:熱身(短期柔軟度)。熱身確實可以降低運動傷害,近年都推薦動態熱身而非靜態拉筋,但這兩種都可以增加柔軟度!差別在靜態拉筋會降低肌力(可能持續影響兩三小時,提高運動傷害危險因子:肌力不足)。
因此柔軟度對運動傷害確實有影響的,但並不是拉越多越好,需要「中庸之道」。土豆仁建議:
1.有負重運動者,角度夠用就好。(認真練肌肉的通常很難拉到過鬆...)
2. 舞蹈體操或游泳等伸展角度大的運動,才要著重大角度,但同時也要顧到關節穩定。
另外研究也發現,柔軟度好,可以降低血管硬化,血壓,血糖,三高心臟病與中風的機率!大仁哥推測原理是:拉筋/伸展運動其實是一種輕度有氧運動,而有氧運動讓血流通暢,已經證實可以改善心血管。
所以也有研究發現,柔軟度好的人死亡率較低! ---也就是有運動有保庇,而缺乏運動的人通常柔軟度較差(不一定是老人)。
最後:拉筋可以放鬆身心,有助減少酸痛疲勞與促進睡眠品質。也可以預防可能的筋骨失衡(緊繃與失衡互為因果),有研究調查發現兒童的柔軟度較差,則下背痛的機率較高!
結論:拉筋柔軟度的好處
1.減少拉傷,但不可過鬆
2.動態熱身,降低運動傷害,增加成績
3.降低死亡率
4.降低三高,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病
5.減少酸痛失衡,放鬆抒壓
聳肩/圓肩(肩胛骨上提/前縮[外展]) 是很多肩頸或上背酸痛,甚至受傷的失衡來源。這個現象通常跟整個肩膀/頸椎/核心肌群的平衡有關,較少是單一肌肉受傷造成。
*臨床可見「一直落枕」者,問題其實是長期肌肉失衡,而非單次受傷。
重量訓練做各個上肢動作,教練都強調要「肩胛後收下壓」(即內收+下壓),就是這樣來的:因為這個角度肩關節才是穩定而且安全的。因為多數人的失衡是肩胛下半的下斜方肌虛弱,而上半的上斜方肌緊繃,所以我們必強調活化下斜方肌 ---就是肩胛後收下壓的動作。
(Lower trapezius=下斜方肌)
*下斜方肌訓練範例:超人式,下犬式,推球 *強調肩胛支撐(下壓不要聳肩)而非壓背
因為有些人肩胛的柔軟度不佳,角度做不到,直接練肌肉效果不彰,土豆仁會先教被動作法(或幫他拉筋),以利後續操作。今天就來一起拉拉筋,鬆開肩胛下壓的角度吧!
1.站姿,後靠椅背或桌子,手抓邊緣固定。
2.軀幹後仰,同時手肘後夾(肩後伸),用背肌+肩膀的力量將上背肩胛後夾下壓。壓到底配合呼吸一次,再返回。
※影片00:33後示範錯誤作法:聳肩,頸椎後折,聳肩+後折
3.反覆10~20下,注意兩側平衡,柔軟度不足者讓手肘儘量向後即可。
★勿過度用力產生聳肩或頸椎後折等錯誤角度。
現代人長期在案桌工作,常常有這個姿勢:一隻手肘架[khuè]在桌上,人歪一邊,頭歪一邊,托腮托頭[thuh-thâu]或單側聳肩(高低肩),有時還駝背。
這個動作看似放鬆,但會導致體重集中在單側肌肉骨骼受壓(約10~20公斤),長期可能產生頸椎骨刺增生。許多電腦族的單側肩頸痠痛是這樣來的 ---長期壓力導致慢性發炎。常見肩關節周邊:斜方肌,提肩胛肌,旋轉肌群,胸小肌,三角肌,還有側頸部肌群(頭夾肌等)持續緊繃痠痛。
有人是一直按摩,有的人是一直吞止痛藥或喝酒抒壓,這都是欺騙自己,加重受傷,不是好辦法。
好的辦法是「坐姿端正」,雖然這不能放鬆,要「持續用力」,腰背容易酸而坐不久,但其實這個做法就是故意讓你常常起身伸展活動(西醫一致認為久坐不好,會增加慢性病+減少壽命),然後也不會造成單側的筋骨傷害!
★土豆仁建議坐姿手肘不要壓桌上,只有前臂靠桌緣,這樣才可避免體重khuè上去造成歪斜!
※影片0:19後示範錯誤作法:用刻意聳肩,帶動手臂張開(反而手臂出力少,沒有回彈慣性),那樣會越做越緊,越做越酸。
*肩外展這個動作是很多運動的基礎喔:
習慣睡覺要把手往上,甚至枕到頭後的朋友,往往都有共通的問題:「上交叉症候群」,就是頭部前傾或駝背,含胸圓肩或聳肩。會導致膏肓,後頸,後腦杓緊繃酸痛,肩膀肱骨前移,運動勞動者會有肩痛。 ----背後肌肉拉長疲勞,而前胸肌肉無力緊縮,常呈現短脖子或聳肩的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