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肩頸斜方肌放鬆運動

 

  肩頸酸痛是常見的問題,多半來自於不良姿勢,包括靜態坐姿,或是舉手歪頭工作等長期工作習慣。會造成肩頸各肌肉因長期用力缺乏休息,緊繃發炎疼痛,進而可能產生骨骼問題:椎間盤突出,頸椎骨刺,脊椎滑脫,脊椎側彎等等。




  今天要活動放鬆的肌肉就是上圖的Trapeizus(斜方肌)。斜方肌連接頸椎,胸椎,與肩膀,是重要的上半身關節穩定肌肉(姿勢肌),也是手臂筋膜線的組成之一(淺背臂線,如下圖),這个運動可以降低較表層的肩頸酸痛(深層則須另外處理)。


步驟:

1.坐有靠背的穩固餐椅,雙腳踩好地面。背部自然向後靠椅背。

2.雙手輪流向頭後甩動,手肘自然彎曲,同時另一手往下往後放鬆甩動以平衡重心。

★如影片示範,注意甩向上時手掌心須面向後方,以免產生肩夾擠發炎。向下時同時手心轉向內(如右手掌則面左),到最底放鬆時手心也是向內後側

3.兩側各反覆20~30下。做完應可感覺上背,肩頸放鬆不少喔!

※注意保持正常呼吸勿憋氣。


2024年3月22日 星期五

肩關節後伸拉筋


  肩關節後伸與外轉,是土豆仁最常看到的問題角度,多半與長期駝背前傾的站坐姿有關。關節柔軟度受限之後卻又頻頻舉手工作的結果,就是夾擠/發炎/疼痛,這也是五十肩的潛在因子。





  今天來做一個很簡單的拉筋動作,幫助你拉開肩關節,可作為平時肩關節保養。

※但正在發炎疼痛或有脫臼過的人並不適用喔!

(影片0:13示範錯誤姿勢:聳肩,0:24柔軟度不足手臂較垂直0:30改正確水平放低做法 0:40轉頭)

步驟:以左肩為例

1.站姿,左手臂彎曲手肘往側平舉,讓小手臂水平貼牆面。

2.腳往前踏一步,身體往牆壁傾斜壓住左肩,讓手臂後屈到底。

3.軀幹稍向右旋轉,以增加拉筋角度,到底後停留30秒。

4.換另外一側觀察兩邊差異,注意勿俯身聳肩或低頭轉頭(不要變成頸椎動作)

※柔軟度不足者可能產生疼痛,此時須降低小手臂位置到較低水平,之後拉鬆之後再慢慢往上。


2024年3月18日 星期一

運動的壞處

 

  運動的好處多多,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諸如延長壽命,減少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憂鬱症,失智症,強身健體,保養筋骨,雕塑身材等等。
  今天來講運動也是有壞處的!以下有些是基於土豆仁經驗,有些則是醫學研究發現。
1. 過度訓練症候群(過勞)
  這在賽程密集的職業選手,沒有教練的業餘選手,都很常見,為了追求成績,會無視身體恢復速度的大量訓練,此時會導致成績反而退步,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運動傷害出現,因為身體早已負荷不了長期消耗。
  過度訓練症候群的關鍵其實是一個錯誤觀念:練越多越好(X) 其實體能的進步,肌肉的生長,是在「休息的時候」而非運動的時候,所以適當的休息營養是非常重要。只訓練而不休息,反而是消耗肌肉而非增加肌肉。(如同很多過勞的人的虛累累樣子)
  至於要間隔休息多久?這要看各人的新陳代謝,一般年紀越大,受過傷,需要休息的時間就要更久。土豆仁一般保守建議做一休一,休息日可作交叉訓練(別種運動),或高訓練量者一週要有一天完整休息,補充營養睡眠。
2. 錯誤運動法
  就算有教練指導,偶爾也會發現用錯誤姿勢在打球/跑步的選手,何況一般人。土豆師觀察多半關鍵都是歪斜一邊,或只用單一關節在動作,而非全身協調運動,另外還有不重視熱身收操等壞習慣,錯誤的運動裝備等等。這樣會導致該關節/肌肉/韌帶受傷發炎甚至骨裂退化等疾病。
3. 假日運動員
  假日運動員因沒有固定運動,經常假日練的平日又還回去,體能較差,肌力柔軟度較差,加上休閒時心血來潮大量運動,很容易不知不覺超過極限(也不知自己極限在哪裡)而受傷。土豆仁建議比較好的是間隔最久三天要訓練一次。
4. 接觸性運動(被球/同隊/敵隊對手打到)
  格鬥類就不用講,團體球類運動受傷也多半是別人衝撞的緣故,很難預防,除非不認真打,改成認真躲隊友。這是運動選擇的取捨,若你選擇接觸性運動,就要有受傷的覺悟。*前陣子出國滑雪也是
5. 單邊運動
  高爾夫,網球,撞球,都是土豆仁不推薦的運動,固定一邊的動作本身就會造成失衡,除非你刻意額外做平衡鍛鍊,否則長期來講會導致筋骨失衡的一系列症狀。
6. 缺乏拉筋
  多數運動都是肌肉收縮大於伸展,所以平時的拉筋伸展訓練很重要,像跑步,重訓,都是練收縮幾個小時,相對拉筋時間很短,是很難平衡的運動,最終會導致緊繃拉傷等問題。土豆仁會建議做瑜伽的交叉訓練來平衡。
7. 極限運動傷害
  格鬥類有腦部、關節傷害,瑜伽、舞蹈也是關節傷害,有氧類有心臟傷害,跑步類有膝關節傷害,但這都是選手等級才要煩惱的,若只是一般人維持健康的運動量,免操煩。

雙膝撞地 就裂開了

 

  女星周思潔走路不預期踢到約5公分落差,雙腳被卡住,但軀幹仍往前,腳抬不起來變成跪姿著地,預期約有50公斤重X(1~2m/s平方)的力量集中在膝蓋髕骨上。

  另外受傷的關鍵是他雙手拿東西,所以直接大字形倒下,沒有任何撐地動作(有撐地可能變手腕骨折),所以膝蓋才裂開。

  由此案可以發現:人的骨頭其實沒有你想像那麼強壯!而格鬥/摔角選手,可以那樣摔,那樣打,跳高/跳遠/球類/體操/滑雪選手可以那樣碰的一聲著地,其實靠的是厚厚的肌肉(以及肥肉)在骨頭表面有彈性,有用力(卸力)做緩衝,才不會斷掉,關鍵是肌肉的彈性以及力量

  如果當選手不預期會摔倒而摔倒,此時肌肉來不及收縮保護,骨頭一樣是會斷的。

天冷請注意心血管風險



  日前又有公車司機開車開到昏迷搶救的新聞,而且他才40歲!不像小S公公84歲...

  職業司機其實是用命換錢的工作,長期久坐(還容易脊椎側彎歪歪)高壓緊張,對心血管的壓力很大,三餐不正常缺乏運動的話,更容易造成血管堵塞。這幾年已經有十數起開車開到心臟病發的案例。

  醫學研究久坐時間與疾病發生率成正比!土豆師在此請各位職場或宅宅久坐族,務必時常抬屁股離開椅面,多運動保健康!

 

土豆仁課程不是無止盡的,恭喜學員畢業!

 恭喜土豆仁學員2/28畢業,可以恢復原本運動!

  這次是關節不穩定的學員,之前會腳麻不良於行,在經過半年的努力運動之後,終於成功擺脫關節不穩定,可以安全的恢復運動。(之前會擔心運動造成關節脫位)
  一般醫療總是讓「病人被動接受治療」,變成問題只是被「抵銷」,而不是解決!常見不做治療後就恢復原狀。土豆仁的做法則不同,需依靠學員「自己努力運動」,來改變自己的筋骨平衡,這樣其實就可以消除許多由失衡而來的症狀。用這種作法,只要學員保持積極運動,就不需要一直跑醫院,也能恢復正常運動生活。(恭喜畢業!)
  但這種做法的關鍵是:學員要主動,要有投資健康的觀念,要有健康自己負責的觀念。所以土豆師要特別表揚的是學員的「意志力」,「相信自己」,有恆心毅力,努力不懈!這樣就是再嚴重的症狀,堅持半年後還是可以看到陽光!(不須再跑醫院)
*當然有些人是消極不想動的,土豆仁也就沒辦法了

假性脊椎側彎可以拉直

 

  大仁哥剛見證這樣一個案例:小學生有脊椎側彎,醫師說是足弓不對稱引起長短腳造成。而幾年後再看到他,同學的脊椎側彎不見了!

  雖然不穿鞋時足弓還是有不對稱,但是因為有長期穿著矯正鞋墊去代償失衡,同學走路時就沒有之前的歪斜,兩腳相phua̍h(袚: 台語打結之意)的情形,在去除造成「假性側彎」的因素後,脊椎就會變直,這位同學的經歷就是所謂的「功能性/代償性」脊椎側彎。

  「結構性」側彎一般俗稱「真性」脊椎側彎,表示骨頭本身就長得不對稱,梯形的脊椎骨疊上去自然就是歪的,這種側彎並無法藉由外力矯正,部份是外傷影響發育造成(所謂「次發性」側彎),另外部份則是不明原因的(所謂「原發性」側彎),另外可能有遺傳因素。脊椎側彎是會遺傳的。

  「功能性」側彎俗稱「假性」脊椎側彎則與平時的動作習慣有關係,可能會隨著動作或身體狀況而改變側彎角度。像這位同學的脊椎,躺著放鬆時是直的,但「站起來」就是歪的,表示他的原因在於站姿左右失衡(不一定=長短腳),醫師在量測腳長之後發現並非腿骨問題,而是足弓不對稱造成,所以處方矯正鞋墊來解決 ---幾年後我們也真正看到效果!


  土豆仁觀察,側彎者都有順應側彎的站姿或運動習慣,進而造成肌肉失衡而加重側彎。改善姿勢或習慣,可以調整肌肉降低側彎。但結構性側彎往往無法到正常,功能性側彎可以改善的幅度較大,可以期望到正常(一般標準<10度)。但若都不處理,不管是真性或假性,在青春期發育後都可能惡化到真性側彎,甚至可能到不開刀不行的程度。

  附圖是一本科普書的圖片,但這不是臨床的真實情形。假性側彎者的角度較會變化,但也有可能彎腰時一樣歪(僵硬的脊椎),所以我們並無法從彎腰動作去判斷真假側彎

  X光+全身檢測去判斷是否有造成假性側彎的因素,才是土豆仁判斷的標準。像這位同學的主治醫師就是很細心的醫師;其他有的醫師做法則是「無為而治」(以前西醫觀念認為脊椎側彎無法用運動矯正),都不管你,等你彎到一個程度才要復健或穿鐵衣處理,其實這時都慢了,效果不彰。

  土豆仁這邊有很多早期側彎(西醫稱作「脊椎歪斜」)的case,都是醫師說不用管他。但大仁哥認為這都是要防患未然的 ---明明可以預防,為何要聽醫師的話把他放到很慘?

跳繩的安全替代運動法

 

跳繩是真的高強度有氧,爆汗瘦身快

  但跳繩因為動作高度集中在小關節,易傷膝蓋或手腕,所以我們不會看到醫師網紅推薦跳繩。這個新聞是分享日本醫師發明,而日本其實流行很多誇大療效小運動(拉筋扭腰之類),請大家勿沈迷!土豆仁建議還是以交叉訓練(兩種不同性質運動搭配)為較理想安全的運動法。

  原地跳土豆仁建議較安全的做法是:原地輪流屈膝高抬腿(沒有兩腳跳躍離地的階段),支撐腳會稍微「腳跟」浮起,以自己舒適的速度為準,須注意先慢速熱身讓膝蓋 腳踝 腰髖都柔軟。

土豆大哉問:"為什麼肌肉緊繃要用「運動放鬆?」"

 

  依據不同的運動項目,肌肉因不同的刺激,會適應性的生長,產生肥大,緊繃,或鬆弛等現象。除了正面的增進運動表現之外,不適當的運動也可能反過來造成受傷或僵硬,造成疼痛難以動彈。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善用運動的自主效果與方便性,很符合土豆仁教學員自我調整的宗旨。對於肌肉/肌筋膜失衡,活化失能的肌肉 +抑制過度緊繃的肌肉,就是基礎的做法。
  一般醫師都開消炎藥+肌肉鬆弛劑(抑制神經傳導),或是打針/電療,來達到放鬆肌肉的功能。傳統推拿按摩總是被動按摩拉筋,而物理治療師則喜歡教肌力訓練或自主拉筋運動。這些做法都是選項之一,但土豆仁傾向啟發學員的自我覺察,而非被動調整。
  所以土豆師會針對每位學員的需要,設計各種角度的運動,教導學員自己操作,來達到我們要的活化或放鬆目的。藉由學員學習動作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認識自己身體,控制自己身體」,如此之後就可以自己趨吉避凶,自己調整,自己保養,避免復發。
  回到一開始的題目:為什麼運動會產生肌肉放鬆?運動不是肌肉收縮嗎?這個原理主要來自於「神經反射」。像物理治療常用的"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手法就是這個原理 ---藉由不同的擺位,用力速度,阻力給予,來刺激不同的神經反射,以達到改變肌肉張力的目的。但PNF是半被動的治療手法(如附圖:須靠治療師雙手帶動),不符合土豆仁的自主宗旨,因此在土豆仁並不使用喔!
  放鬆運動常用的反射技巧有:疼痛反射,交互抑制反射,牽張反射,高基氏器反射等,因此依個別情況給予反射需要的刺激:過度收縮/過度拉扯/抑制收縮等方式,來達到想要的反射結果,就是土豆仁的原理。
*補充:肌肉緊繃(stiffness)多為肌肉應對不良刺激(寒冷 電解質失衡 脫水 疲勞 受傷 焦慮...)的神經反射現象,導致肌肉持續收縮,張力增加,會產生後續姿勢失衡,關節傷害,持續發炎疼痛等等更多問題,因單純休息不一定會好,所以必須積極處理。

典型的「不健康生活」變成「健康運動生活」

 

  張媽媽從全年無休工人,變成運動kha。
  電視廣告一大堆都是為了OO不要吃藥,改吃XX保健食品。事實上,只要釋放你的運動天賦,遠離不健康的操勞,就可以正常代謝,不用吃藥,不用煩惱減肥這不能吃那不能吃。
  但多數人是寧願吃藥,不運動 = 繼續不健康。
*保健食品有用的話,醫院就不用開了,請大家勿輕信。

淺談「拇趾外翻」


  一般人注意到這個疾病的時候,主要是大拇趾
蹠骨關節凹折發炎疼痛的關係(此時紅腫無法穿鞋甚至走路),有些人則是因為穿「不合腳的鞋子」的時候,感覺到蹠骨關節特別突出(但不痛)才發現。

  大趾到小趾掌趾關節連線就是人腳最寬的部位,也是許多人選錯鞋的關鍵。

  因為鞋廠多半只用少數幾種「楦頭(腳模型)」在做鞋,因此不可能符合每一個人的腳型。臨床不時可看到患者穿不合腳的鞋子,然後在喊腳痛!(這不是很正常嗎)一般人選鞋,鞋長通常沒問題,鞋寬跟鞋高則常常過窄。(小鞋子是時尚,也是毒藥)前足經由現代綁小腳的結果,就會產生拇趾外翻/小趾內翻槌狀趾(趾關節凹折增生),角質增生長繭/雞眼等問題。

  請注意您的鞋子跟赤腳腳掌的形狀一不一樣?常見最寬處(掌趾關節)對不上鞋子最寬處,或是鞋頭凹折時的折線,並沒有對到掌趾關節的位置,這些都會導致您的蹠骨(前掌長骨)長期受到束縛而變形增生。

  從上圖就可看到拇趾外翻的病因並非在大拇指,而是「蹠骨」,第一蹠骨跟第二蹠骨越分越開,當大拇指又被鞋子束縛時,就會變成ㄑ字形,產生拇趾外翻,甚至擠到第二趾交叉翹起。(此時常見足部神經被拉扯或壓迫的刺痛,這樣要很多年才能形成,很佩服這些患者忍功了得...)

  第一蹠骨會鬆掉亂跑的原因,除了後天鞋子不合的部份之外,自己的「體質」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因先天(遺傳)或後天(老化/外傷)韌帶鬆弛/足底肌肉無力者,容易產生足弓塌陷(功能性扁平足/假性扁平足),進而導致「扇形足」 ---因足弓塌陷,讓蹠骨往下往兩邊伸展而前腳掌變寬。這種腳型很難買鞋子,要不就是後足太鬆,要不就是前足太緊 ---進而導致拇趾外翻。

  所以我們偶爾會看到一家人都拇趾外翻的現實!但要注意,小孩沒有人在拇趾外翻的!如果不穿錯鞋束縛,這樣的腳應該是變成寬大扇形足,而不是變成拇趾外翻 ---多半是上學之後整天穿鞋才擠壓成那樣 。

  因此土豆師對拇趾外翻者,一般建議要挑鞋,要不就穿拖鞋或不要穿鞋!減少異常的束縛,通常拇趾會慢慢伸展開來(但蹠骨通常不會縮回去),因此可減少症狀,但就會變成扇形足的樣子。

  另外一種作法則是:穿足弓墊或特製鞋墊,維持良好的足弓,可以避免蹠骨進一步跑位而加重。(但無法縮回去)

  輕度拇趾外翻可藉由足底肌肉鍛鍊而維持蹠骨排列(須長期動)。重度則只能開刀將蹠骨打斷重接來塑型,如藝人徐若瑄等人就是開這刀,一般要休息一到幾個月不等。

差一點死掉的珍貴網紅分享

 

  網紅Peeta葛格日前因後空翻失敗,頭部著地,頸椎第七節骨折,當下四肢麻痺眼前一片白(應為所謂"脊髓休克"),還好後來處置得宜,頸椎有保護好沒有斷掉,否則臨床其實有很多人因為這樣子而離世的。

  Peeta葛格所描述應該就是「瀕死經驗」的一種,人要走之前會看到什麼?還好他回來了,讓我們可以知道人生的可貴,不要隨意拿自己的生命涉險。而這也讓他知道,在死亡之前,生命的一切都是小事,不會再鑽牛角尖懲罰自己。

  我們在做運動或其他工作之前,都要想一下(像昨日有高空作業無安全繩的),這件事情的後果,是否會讓你後悔莫及?是否有完全不對稱的收穫與付出?大仁哥常跟客人開玩笑說:你贏了又沒有錢,何況你也打不贏人家?

1月中日本連兩起台人滑雪意外身亡

  滑雪其實是極限運動一種,著名如車神舒馬克就是因為滑雪摔成植物人。因為雪板會限制你的下肢動作,所以初學者經常會用不正常的方式摔倒!手斷,膝蓋裂掉,尾椎髖骨骨折,牙齒斷掉都有可能,若脊椎斷頭部著地,則可能有生命危險,因為滑雪摔倒就跟車禍速度是一模一樣的意思。

  請大家運動時注意潛在風險(土豆仁經驗),像一般接觸性運動(籃球,格鬥等)都要注意不要踩到別人腳,非接觸性運動則要注意地面狀況,小心不要滑倒,運動時一旦不預期跌倒,往往會因為毫無防備,而很嚴重。

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肩關節平衡運動

  肩膀疼痛,失衡,是很常見的問題,多見於需要反覆舉手的運動或工作(不一定要過肩,只要手肘抬高就算)。就解剖病理來說,多半是肌腱或是肌肉發炎,肌動學來說則可能是旋轉袖肌群失衡,肩關節夾擠,肩關節不穩定甚至半脫位等異常動作機制,這些問題都會表現在雙肩動作不對稱上。所以土豆仁看一個痛點,一定是兩邊都檢測,而不是只看不舒服的那一側。



(土豆仁不推薦槓鈴/壺鈴前平舉[易夾擠受傷],
建議改啞鈴前平舉較安全[肩關節不會卡在內轉])

  今天這個運動就是土豆仁常教給學員的平衡訓練動作:幫助學員找回正常的肩關節肌肉平衡,對於各項上肢運動包括投球擊球,攀爬(熊爬/攀岩),舉重(臥推/肩推)等等,均有幫助。
---包括肩膀,胸肌,肩胛,背肌等肌群。

★注意需先排除受傷急性發炎,以免越練越歪!這動作偏後期復健,恢復平衡之用。
 
步驟:
1.坐姿:建議有靠背的椅子,以確保地基穩定不歪斜。

※若無靠背固定須注意是否有軀幹歪斜代償等現象,以免干擾平衡。

2.雙手與肩同寬或稍寬,雙手手心向下平握棍子(可利用登山杖,竹竿等)

※若肩膀柔軟度受限者可握更寬,以雙手前伸角度能平衡同高為準。

3.雙手同時向前推到手臂水平伸直,注意兩手等高勿聳肩。

※即拳頭不會超過肩膀高度,不然就是聳肩了。

4.到底後雙手肘打開,水平向後收回棍子,注意過程中棍子均保持水平不可一高一低。

※建議看鏡子或旁人協助看水平操作較準,若有高低則須觀察卡住的關節是在肩胛/肩膀/手肘/手腕哪一個關節?

5.反覆10~20下。

★影片0:24後示範常見失衡動作:
(1)聳肩
(2)手肘過高[過度肩內轉]
(3)手肘過低[過度肩外轉]
(4)夾手肘[肩外展受限]

★土豆師看鏡子以為自己有平衡,但影片其實可發現推出去時左肩稍低,表示左肩內轉到底的角度不足(可能是對應的韌帶較緊或肌肉較弱,另外可能是地基歪斜:肩胛骨高低或脊椎側彎)


2024年3月8日 星期五

頸椎放鬆運動

  頸部肌肉緊繃酸痛是許多人都有的問題,多半與手機電腦使用有關。

(過去是看書打電動*現代人都被3C綁架了)

  除了衝浪,公路車,或撞球等固定要抬頭的項目會有頸椎問題之外,運動員則不太會有頸部問題,因為活動量就足夠讓頸椎鬆弛。所以土豆師總是建議頸部酸痛者去跑步打球,通常自然而然頸椎就會鬆開。


  一般頸椎都是卡在前傾+後屈姿勢,所以放鬆動作就是反向操作:




步驟:

1.靠椅背坐姿,雙腳踩穩,軀幹穩定:*無餐椅者可靠床頭板等處操作

2.雙手背後腦杓,肩膀手肘放鬆,不要刻意聳肩撐開或內夾。

3.雙手固定頭骨,頸椎向後壓,讓脖子從前屈的弧度變直,到底後放鬆。

★注意不要做成頭後仰,這樣頸椎會變成後折而非變直

※影片0:28後示範錯誤動作:
後仰(變後彎),夾手肘,聳肩,壓頭往前(變前彎)

4.反覆20下,注意正常呼吸,可每做一下或兩下呼吸一次。

※做完應該可感覺脖子變鬆囉





2024年3月2日 星期六

小指(深背臂線)活化運動


  人手小指本身除了外力造成骨折或吃蘿蔔乾(擠著[tsik-tio̍h])以外,受傷的機會不多,但小指側的腕關節 ---三角軟骨(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則是非常容易受傷的結構!


  因為人腕關節的設計可以讓手掌往兩側橫向擺動,小指側的三角軟骨跟週邊較鬆弛的韌帶,就是提供這個空間之用。但就是因為有伸縮空間,在用力過猛時,也容易有韌帶拉傷,脫臼,甚至導致軟骨裂開的機會!

(三角軟骨即位於C[三角腕骨]與2[尺骨尾]之間空隙)

以下動作都是容易造成腕關節受傷的動作:(手腕後伸重壓,手撐地)
  三角軟骨以及週邊韌帶受傷,首先要接受復健治療(包括注射,震波或物理治療),而在土豆仁這邊,若有觀察到小指側動作酸痛受限,一般會做以下的肌筋膜「深背臂線」活化運動:
(深背臂線的尾端在小指,根源在肩胛膏肓,因此手指手腕問題可能反應在肩胛膏肓上!)

步驟:
1.手臂向前伸直

2.旋轉手掌向內:手心向上→向內,變成手腕內屈,手心向胸口

3.旋轉手掌向下向外約180度,讓手心向外,小指向上翹(小指伸展)

4.保持手心向外,小指向上,同時手腕向上伸展(往手背側)到底,此時可感覺小指側深背臂線肌群用力緊繃感,嚴重者可能手肘 三頭肌 肩胛 膏肓亦有感。

5.放鬆回到2.位置,反覆操作10~20下

★已有三角軟骨損傷者須微調角度至順暢,甚至不須做完全部角度,勿勉強施做。
此運動做完應可感覺深背臂線肌群痠漲感,腕關節則會較鬆弛。


※平時使用腕關節須注意勿過度出力,儘量以保持下圖的手腕「正中姿勢」為準,保持大拇指與前臂骨平行,避免扭轉手腕。
※不得已手掌後折撐地時,土豆師則建議中指平行前臂骨,以避免壓迫三角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