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患者主訴都是:"腰酸"/"屁股酸"
因為傳統中文/台語對骨盆/髖骨區域並沒有詳細名稱
(其實英文也有人只會說"hip bone" :-p )
一般籠統的稱作"腰骨","骨盤","尻川骨(kha-tshng-kut,坐骨或薦骨)",
"尾椎","尾骨","尾胴骨( bué-tâng-kut)"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epartments-centers/orthopedic-surgery/sacroiliac-joint-clinic/overview)
薦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指的是薦椎跟髂骨(骨盆兩邊呈弧形最大片的骨頭,或翻譯為"腸骨")連接的"微動關節",在軀幹/腰椎或下肢/髖骨動作時,會跟著"前旋/後旋/打開/內收!"
位置從腰臀交界處延伸至屁股蛋中段
屁股肉較多的,這關節基本上埋在臀大肌(屁股蛋)裡面
(薦椎邊緣,是臀大肌的附著點之一)
屁股肌肉很少的,則可以看到骨頭形狀
這個位置是人體的"質量重心"(一般人的重心在腰椎末端到薦椎上半前方區域)
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構造
腰背出問題/下肢髖關節出問題,都會反應在這關節上
薦髂關節有問題者
比較明顯的症狀就是「骨盆歪斜」,平時姿勢/走路會歪一邊
(正常狀況下會左右平衡擺動)
在做包括跑步/深蹲/硬舉等需要兩邊平衡的運動,就會很明顯
之前曾為文探討:
談「骨盆歪斜」
骨盆歪斜自我覺察
比較輕微的症狀,就是臀肌失衡或酸痛
之前也曾發表:屁股痛 難以想像的:臀肌失衡
今天單就骨骼部份來講
一般常見的薦髂關節問題,多是單邊關節鬆掉(不穩)或髂骨往後位移
這兩種情況,都會伴隨肌肉的代償反應:緊張持續收縮,想要把骨頭穩定抓回來,導致疲勞酸痛
少數情況會兩邊都中:產後/孕期後期,是大宗族群,主要原因是負重(胎兒壓迫) + 賀爾蒙影響韌帶鬆弛
如之前所提,這部位的問題,經常是上/下部位的問題延伸造成
包括腰椎/髖骨/甚至頸椎/上肢柔軟度不足,脊椎側彎,長短腳,單側受傷...
都可能因此導致重心歪斜,壓迫薦髂關節產生症狀
在此就不多做探討(因為可能模式實在有無限種!)
來看看土豆仁常教的動作
可以暫時解除薦髂關節的不適,也是調整前的放鬆動作:
1.仰躺,將小枕頭或夠厚的書本,或用拳頭亦可,墊在痛側的屁股/薦髂關節下方
2.痛側腳(或雙腳)屈膝外展,腳板平行縱軸,讓膝蓋接近床面,似瑜伽束角式動作
3.將重心往痛側薦髂關節移動,用腰部/軀幹出力旋轉,自行調整角度,尋找微酸的刺激點
4.維持約20~30秒再放鬆伸直
如果以上作法抓不到感覺的話
以下是另外一種作法:
1.懸空趴姿:雙手肘撐地,雙膝蓋在床上,大腿伸出床外
2.腹部放鬆,將懸空屁股/小腹下壓,用背肌/側腹單側或雙側出力,鬆開單側薦髂關節
3.自行調整角度,尋找微酸的刺激點
4.維持約20~30秒再放鬆伸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