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後側疼痛的常見點之一:「小圓肌」(teres minor)
(側面圖:小圓肌從上而下被三角肌、脊下肌、大圓肌包圍,一般找位置是在肩關節後方凹處往肩胛骨延伸)
平衡小運動:肩內轉運動(後肩關節/肩胛疼痛/卡卡/緊繃)
舉手/投擲的基礎活化:肩胛骨上旋+後收
一個從物理治療觀點出發經營的運動調理中心,消除痠痛的原因,人體工學追根究柢,教導正確姿勢跟出力方式,協助平衡失常的肌骨狀態,不以一般的體能訓練或雕塑身材為目標,而是促進健康的體態跟肌骨平衡!
肩膀後側疼痛的常見點之一:「小圓肌」(teres minor)
(側面圖:小圓肌從上而下被三角肌、脊下肌、大圓肌包圍,一般找位置是在肩關節後方凹處往肩胛骨延伸)
「出門才會肩膀痛!」
對於腰背伸展,一般常見雙手膝蓋抱胸的動作,但這不是一般土豆仁推薦的動作。
有的頻道甚至會誇大宣稱療效!(一般只對椎孔狹窄者有效)實際上這動作雖然可以拉開脊椎後方小肌肉,但對腰椎間盤的壓力大,對於有椎間盤/腰椎滑脫者,都是相對危險的動作。
步驟:
1. 仰躺,骨盆(薦椎/尾胴骨/屁股中間)下墊枕頭將屁股墊高,高度以配合個人柔軟度舒適為主,墊到骨盆偏後傾離地,可增加骨盆活動角度。
2. 屈膝收腹,大腿至少要垂直床面,雙手放兩旁穩定軀幹,膝蓋縮至肚臍上方,雙腳保持併攏,以減少下肢出力。
3. 腹肌兩側輪流出力,將骨盆連同雙下肢一起左右搖動(左右骨盆一上一下轉動)
4. 若覺得輕鬆無障礙,可改為左上/右上搖動(左右骨盆輪流往頭部方向上提)
這個動作同時可以活化腹直肌/腹斜肌,也可以溫和拉開 背肌 腰方肌,一般骨盆歪斜的人則可明顯感覺兩側出力不同,需針對緊繃/無力處特別訓練。
一般進階練法會加上彈性帶/沙包/下肢角度變化,或採用吊單槓轉體,以增加力量。這是很多投擲類運動需要的肌群。
一般的肩繞環運動長得像這樣子:
這些多半是肩關節+肩胛骨一起動作。這在一般人的熱身就足夠,但對於高低肩/圓肩/聳肩...等等肩膀失衡的人身上,往往會造成:一直動鬆的關節(一般是肩關節前半部/前三角肌,或較低一側肩膀),相對緊的關節,需要拉開的關節(多半是胸肌或肩胛骨-胸廓關節),卻都沒動到!
通常高肩是卡住,低肩是代償性用力/拉扯過度 --大部分人平時動作會不自覺將低肩往上縮/手臂向上抬,讓兩邊上肢動作較對稱,因此在每天持續用力的狀況下,而導致組織受不了,低肩疼痛,疲勞發炎。
今天教的動作就是固定肩手關節(減少代償性用力),活化肩胛骨與胸廓(胸椎+肋骨)連接的上下前後作用肌群,包括了:胸肌 前鋸肌 斜方肌 提肩胛肌 菱形肌(不同角度用到不同肌肉)拉伸與用力動作交替,可以看到各角度僵硬/失能或失衡的問題。
步驟:
1.坐姿:椅背低於肩胛骨或無靠背,以固定軀幹不動。
2.雙手交握,雙臂伸直夾緊向前約20度向上。
(依個人胸廓角度與柔軟度而定,為提供肩胛活動空間)
3.雙臂固定朝前角度,旋轉肩胛骨:縮肩向前向上推伸到底後,肩胛再往後往下壓到底,從沉肩下方再往前往上,以完成一旋轉行程。
4.反覆約15~20下。亦可反向先向後向下旋轉。重點在觀察肩胛骨卡卡處,或無力處,即失衡位置,在往上/下/前/後何方向?
※需仔細調整失衡處動作到跟無症狀側一樣的角度(非調整無症狀側)。
以下是土豆仁的實例分享,請大家動點腦筋看看~
主要疼痛處:右手肘關節動作有聲+小指到小臂一整條酸痛,只有工作時不適
上週講到腰椎可旋轉角度很小(不到20度),因此容易閃到。
除了拉筋增加腰椎柔軟度之外,練習其他部位旋轉的能力,以補償腰椎的不足也是一種方法。
今天就來教大家胸椎旋轉的活化運動:用趴姿固定腰椎,主要刺激單側背肌(腹肌則主要做腰椎旋轉),包括闊背肌、豎脊肌、腰方肌、胸椎小旋轉肌等,有助於增加胸椎主動旋轉能力,以協助不足的腰椎動作。 *其實一般日常活動無法將胸椎與腰椎分開動作,因此要訓練它倆轉身時互相幫忙。
步驟:
1.趴姿,雙手背後腦杓固定頸肩關節,雙手肘平均往外固定張開,勿移動夾住頭或過度後伸。胸口用枕頭適量墊高,以提供旋轉角度所需空間。
2.旋轉上半身往右/左到底,注意維持頸椎不後仰/轉頭 ,下半身也維持雙腳骨盆貼床不動。感受單側背肌出力,將胸腰椎轉到底,單側手肘被帶動往上,一般肩胸連線與床面夾角約可達到40度,可觀察手肘高度比較兩側差異。
3.兩側輪流施作,各約10~15下。感受兩側角度與出力差異。如有單側出現頭頸/腰腿代償現象,即表示需要對該側胸椎旋轉肌單獨訓練活化!以免未來因頸腰過度代償而受傷!
※一般胸椎旋轉肌失能者,轉身動作經常由局部頸椎(用轉頭帶動身體),胸椎後仰(向後抬高而非轉動),或局部腰椎代償(腰用力轉帶動身體),也就會造成局部小肌肉需負擔全身重量的大力矩,最後張力破表,超過小肌肉的容忍度,產生扭到脖子或閃到腰的後果。
(from http://www.kevinneeld.com/hip-and-thoracic-mobilization/)
* * * *
最後講到傳統的物理治療胸椎旋轉角度測量法:這個動作需要椅背低於肋骨高度的矮靠背椅子,可以靠住腰椎減少腰椎轉動,同時椅高不可過高或過低,需雙腳平踩地面,以免骨盆腰椎歪斜造成測試失準。雙手抱胸也是為了固定肩頸,最後從頭頂往下看,測量肩膀連線與椅背的夾角。 *實在麻煩,但最準確。
(from https://youtu.be/uGl-AG4C1Wc)
[土豆冷知識] 大家知道我們轉身的動作,大部分來自髖關節(大腿頭)嗎?
髖關節內外轉(下肢伸直時,大腿膝蓋往內外轉的動作),兩側各約45度,合起來一般人骨盆-髖關節-大腿之間兩側可轉動的範圍大約80~90度(也可能更軟,部份人外轉可以達到60度)。
而腰椎能旋轉的角度其實非常小,頂多20度,一般柔軟度不好的人只有10度甚至不到(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容易閃到腰的原因之一 )。
胸椎旋轉則較大,可達到30~40度左右。因此雙腳不動的話,胸腰椎加起來,一般單側可以轉到40~50度左右(軟骨功大師則可轉到80~90度左右!加上髖關節就可以整個人扭轉)
(軀幹旋轉的兩種做法:固定骨盆/固定肩頸)另外一個扭轉角度小的關節是膝蓋,頂多承受18度,因此過度扭轉也是膝蓋十字韌帶/側韌帶受傷的來源。
* * * *
背景知識講完了,今天重點就是要拉開腰椎旋轉角度 (其實不大,頂多20度,注意勿拉過頭[拉到胸椎])。
先複習一下之前的腰旋轉肌活化運動:單腳橋式轉腰 ---這對預防受傷以及傷後復健都很重要喔。
今天則來伸展環繞腰椎的肌群們:腹肌,背肌,腰大肌,腰方肌。
步驟:
1.趴姿,雙手抓床緣或床頭固定肩頸,如此可固定胸椎平貼床面,從胸腰椎交界處開始拉筋。
2.(以拉腰椎左轉[拉長右側肌群]為例)屈膝90度,右腳勾到左腳上方(右小趾腳背勾到左腳小趾側),雙腳固定,胸部不離開床面的前提下,轉動骨盆下肢向左到底,右大腿離地,但左大腿膝蓋保持在床面。
3.右腳掌勾住左腳為支點出力,右膝往上往後打開,將右骨盆再往左後方拉到底。
※注意胸部不要離開床面,保持胸椎固定
4.拉到底後撐約30秒再換邊,比較兩側差異。
* * * *
這動作是起床前很好的熱身動作,避免這冷天一起床就閃到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