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6/9~6/11公休三日無接受預約,請見諒!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母親節特輯:顧小孩的注意事項


在此首先表示土豆仁對奶爸奶媽的敬意!

「媽媽」是土豆仁的大宗客源(雖然現在重視性平,奶爸比例還是少之又少)

大家的意見一致:顧小孩比養寵物難得多,需要24小時待命

小小孩主要在於作息跟大人不一樣,會有睡眠剝奪,還要抱上抱下
大小孩主要在於各種「需要」與「意外」,要十項全能,聰明的小孩教育困難!

這些問題,都會造成媽媽的身心遭受很大壓力

媽媽們來到土豆仁常見的問題如下:

1. 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小孩週歲前,特別是三個月前頸椎還沒硬,長期攜抱,拇指過度緊張,肌肉疲勞肌腱發炎造成。瓶餵母乳的媽媽也常見因擠奶工作繁重,導致媽媽手。常見合併手麻等神經壓迫症狀。較少數還有「網球肘」...多半跟清潔打掃工作有關。

2. 肩頸酸痛:餵母乳者是高危險群(親餵跟瓶餵都會)。跟小孩一起睡,要哄小孩/環繞小孩。導致奇怪睡姿者,也常見。小孩會走路前,使用背巾者/推嬰兒車者,都常見。常抱上抱下哄小孩者,可能會持續到小孩上幼稚園。常見肌筋膜炎/韌帶發炎/滑囊炎/肩夾擠症候群。有駝背/頭部前傾者,常合併上交叉症候群,頸因性頭痛與手麻。

3. 腰痛/背痛:懷孕後期/坐月子的產婦是大宗(㊣開始背重物)。抱/背小孩而不推車者常見因小孩年紀越大(越重),腰痛比例就越多。彎腰/蹲地上整理地板/嬰兒床者也常見。常見肌肉拉傷/韌帶發炎,少數有脊椎滑脫(產婦)。

4. 頸因性頭痛:合併以上的問題,或單純因為壓力大而肌肉緊張造成,頭部/後腦杓/頸椎肌肉過緊進而壓迫神經,症狀常被認為是偏頭痛。

土豆仁建議:

1.任何工作安排都以越輕鬆越好為原則:如用搖籃不抱比手抱好,側躺著抱比坐著抱好,坐著抱比站著抱好,站著後仰抱比低頭抱好...

2.善用各種輔具:減少出力:如束腹帶,手腕護套,餵奶枕,人體工學背巾,挑高推車,尿布台...

3.注重良好姿勢:原則是儘量脊椎直立跟手腕不彎。  低頭,彎腰駝背,歪一邊躺/站,手工作時手腕往後或往前折,都要避免。

4.要有排班分擔的喘息時間:任何勞動或運動,都需要休息時間,才能修復組織,避免過度疲勞帶來的組織損傷。缺乏家人/朋友支持的媽媽,是高危險群。

5.先準備好鍛鍊體魄:重量訓練:建議是孕前就要開始準備鍛鍊身體,提供帶小孩勞動的良好本錢。尤其本身之前早已有筋骨問題者,產後通常都會放大問題,務必提前解決。
孕期則須視個人狀況安排運動,請先洽詢您的主治醫師。
產後的訓練,須找幫手安排喘息時間,否則零碎時間只能做較單純的運動。

土豆仁對媽媽常教的運動:

1.脊椎局部調整運動:媽媽常見因負重或彎腰駝背而歪斜失衡。須依個別狀況設計運動,來調整脊椎至平衡的狀態。土豆仁通常並不做單純的核心肌力訓練。

2.上肢神經鬆弛/地基穩定運動:媽媽常見肩頸/上肢/手腕過度使用緊繃,導致神經壓迫手麻,也須依個別狀況設計伸展運動。另一方面則針對肩頸/肩胛骨部位做上肢地基的加強訓練。

3.手腕穩定度訓練:之前土豆仁做過很多手腕專題,可見以下連結:
人類的天生弱點 ---手腕/腳踝
手腕的健康必須,穩定度訓練,兼論核心肌群
健康小訣竅:不要用手腕發力!
健康小運動:手肘肌群伸展
健康小運動:前臂筋膜伸展與自我檢查
健康小運動:正中神經(肌群)伸展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土豆仁關鍵:支點與槓桿的平衡

今天從物理(基礎的力學原理):
來講到人體解剖學

支點所受壓力 =施力+抗力的合力,人體也是這樣保持平衡的

你才會穩定的動作,穩定的坐/站,而不會持續旋轉~

人體所有骨骼肌跟相連的關節動作,都適用槓桿原理

只是肌肉的槓桿,很多是用「滑輪」的形式出現,讓你不知不覺

肌肉就像會收縮(自體施力)的纜繩,帶動所附著的骨骼(就像砝碼),做出動作
抗力臂則是肢體的重量+外力的重量。

典型的例子:

上臂前側的小老鼠(肱二頭肌)對肘關節,就是施力跟抗力在同一側的速度槓桿;對肩關節,則是施力跟抗力在兩側的定滑輪式(二頭肌其中一頭跨過肱骨頭"結節間溝"[是定滑輪]連到肩胛骨)的速度槓桿。

上臂後側的肱三頭肌,則是施力跟抗力在同側的定滑輪式(肘突的"鷹嘴溝"是定滑輪)的速度槓桿;對肩關節,三頭之一的"長頭",是施力跟抗力在兩側的速度槓桿。
(★肱二頭肌跟三頭肌,都跨肩肘兩個關節,有兩種功能喔!)
手指肌肉群,則是施力跟抗力在同側的多組定滑輪式(手指節的"滑車韌帶"是定滑輪)省力槓桿

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就是動滑輪式(髕骨是動滑輪)的省力槓桿

脊椎前後的腹肌跟背肌群,就是在支點(脊椎)兩側的平衡槓桿

跟古典力學不熟的朋友們,看到這想必一陣霧水 :-D

沒關係
黃老師要說的是:
土豆仁的檢測與教學,關鍵的「體態平衡」原則
就是從槓桿原理而來。

古典力學的「考題」,都是把槓桿器材當成「完美剛體」,不會變形,沒有摩擦,可承受力量無限大(?),但人體不是如此


筋膜連結示意圖

人體的肌肉,包裹著筋膜,跟骨頭連接處,有很多韌帶,都跟其他組織(肌肉關節或皮膚)相連,有彈性(更精確的是說:"黏彈性",同時有可恢復的彈性部份,跟無彈性的組織形變),可能受傷沾粘...做為施力臂,其實有很多干擾因素。

人體的關節跟骨頭,四周也一樣跟很多肌肉/韌帶相連接,可能緊縮/鬆弛/變形/脫臼/歪斜/沾粘,作為支點 /力臂,也有很多干擾因素。

人體很多的"無原因"酸痛(其實是有原因的),除了受傷(發炎)與神經痛(外部刺激或發炎,或是中樞神經異常)都來自於這個槓桿力學失衡,導致組織內的力學受器受到刺激而發出神經訊號,就像我們站久了腳酸,蹲久了腳麻一樣。


平衡的人體力學,會讓組織的壓力儘量平均分佈,才能避免局部過度受壓而不適。
這包括了前後/上下/左右部位的平衡。


微觀來說:就是施力/抗力/支點的力學平衡。
土豆仁一般會依這樣的順序來看:

1.支點:多半是關節/韌帶/骨突/滑囊處,受力來自於施力點與抗力點,也就是物理治療一般所謂的「主動肌」與「拮抗肌」(內力)/姿勢/負重(外力)的平衡。所以,當一個關節處不適,要考慮的就是整個槓桿的平衡!而非單一關節問題。

最常見的:膝蓋痛 ---骨科都只會說練股四頭肌,但實際上,
 關節上下的力學,都要看是否有問題?

2.施力:(負責某動作的)主動肌以及相連接的肌腱/韌帶,是多數急性受傷的主角,也是多數人自我認知的受傷點。要注意的是,不只有抗力過大(負重拉傷)會造成施力點問題,支點的不穩定(人體並非剛體),也會造成施力點需要過度施力,來平衡支點的晃動。

例如股四頭肌拉傷:要考慮膝關節是否有受傷或力學不穩定的情形?

3.抗力:一般人只會想到外力(負重過重,拉力過強),但經常會忘記主動肌與拮抗肌的平衡(等於另一個抗力),就"肌動學"來說,就是動作肌穩定肌的平衡(等於另一個支點)。在土豆仁之前的許多文章,都有提到這個概念。

* * * *
黃老師的評估,調整,運動 都只是手段
這才是土豆仁的課程關鍵所在: ---知其然(症狀),更要知其所以然失衡所在


這是多數醫師/治療師,不會去探討的 ---只去解決症狀,當然不會解決問題
再高深的技術,再昂貴的藥品,都只是一時

※另外要幫健保體系下的醫師 喊冤:醫學院其實都學過,三高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等的問題,要從健康飲食跟運動著手(處理遠因),但現實的健保醫療,不允許醫師盯著病人運動跟飲食(沒有給付,要做白工),只有開藥,才有給付....所以造成現在的醫病亂象。

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功能線/側線拉筋動作

今天來介紹一個簡單的小動作,但可以拉到很多肌群


步驟:(以拉左側為例)

1.側對牆面,交叉步站立:右前左後
 腳踩與牆面的距離,決定拉筋強度,可依個人情況調整

2.左手向上舉高至垂直貼耳角度,建議手背貼牆(可拉闊背肌上端)
 同時身體往左靠,讓身體左側貼牆
*手心或小指貼牆亦可,可拉到三角肌後束/三頭肌後束,但須注意肩夾擠發炎問題

3.保持左肩到左臀(髖骨大轉子)均貼緊牆壁,腳踩距離較遠可更壓緊
同時軀幹與肩關節同時向向上用力伸直,垂直往上到底
*要拉胸肌/腹肌者,可將肩胛/手臂往後壓在耳後位置
(★注意不是低頭,須保持頸椎直立)

4.右肩向後伸展,右手肘向後叉腰固定,保持軀幹與牆面上視呈90度,也可伸展右肩肌群

5.深呼吸到底,拉開左側胸腔

6.吐氣放鬆後反覆為之,建議約10下(30秒)以上

這個動作拉筋的對象,大致包括「解剖列車」理論的側線功能線」肌群
在向上伸直用力的過程,也能活化背肌與核心肌群~

將兩側拉筋感覺做比較,也是很好的平衡檢測動作


肩夾擠症候群患者,或肩關節/肩鎖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受傷不穩定者,做這動作需要小心勿勉強

這動作一直讓我想起約翰屈伏塔的經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