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土豆仁關鍵:支點與槓桿的平衡

今天從物理(基礎的力學原理):
來講到人體解剖學

支點所受壓力 =施力+抗力的合力,人體也是這樣保持平衡的

你才會穩定的動作,穩定的坐/站,而不會持續旋轉~

人體所有骨骼肌跟相連的關節動作,都適用槓桿原理

只是肌肉的槓桿,很多是用「滑輪」的形式出現,讓你不知不覺

肌肉就像會收縮(自體施力)的纜繩,帶動所附著的骨骼(就像砝碼),做出動作
抗力臂則是肢體的重量+外力的重量。

典型的例子:

上臂前側的小老鼠(肱二頭肌)對肘關節,就是施力跟抗力在同一側的速度槓桿;對肩關節,則是施力跟抗力在兩側的定滑輪式(二頭肌其中一頭跨過肱骨頭"結節間溝"[是定滑輪]連到肩胛骨)的速度槓桿。

上臂後側的肱三頭肌,則是施力跟抗力在同側的定滑輪式(肘突的"鷹嘴溝"是定滑輪)的速度槓桿;對肩關節,三頭之一的"長頭",是施力跟抗力在兩側的速度槓桿。
(★肱二頭肌跟三頭肌,都跨肩肘兩個關節,有兩種功能喔!)
手指肌肉群,則是施力跟抗力在同側的多組定滑輪式(手指節的"滑車韌帶"是定滑輪)省力槓桿

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就是動滑輪式(髕骨是動滑輪)的省力槓桿

脊椎前後的腹肌跟背肌群,就是在支點(脊椎)兩側的平衡槓桿

跟古典力學不熟的朋友們,看到這想必一陣霧水 :-D

沒關係
黃老師要說的是:
土豆仁的檢測與教學,關鍵的「體態平衡」原則
就是從槓桿原理而來。

古典力學的「考題」,都是把槓桿器材當成「完美剛體」,不會變形,沒有摩擦,可承受力量無限大(?),但人體不是如此


筋膜連結示意圖

人體的肌肉,包裹著筋膜,跟骨頭連接處,有很多韌帶,都跟其他組織(肌肉關節或皮膚)相連,有彈性(更精確的是說:"黏彈性",同時有可恢復的彈性部份,跟無彈性的組織形變),可能受傷沾粘...做為施力臂,其實有很多干擾因素。

人體的關節跟骨頭,四周也一樣跟很多肌肉/韌帶相連接,可能緊縮/鬆弛/變形/脫臼/歪斜/沾粘,作為支點 /力臂,也有很多干擾因素。

人體很多的"無原因"酸痛(其實是有原因的),除了受傷(發炎)與神經痛(外部刺激或發炎,或是中樞神經異常)都來自於這個槓桿力學失衡,導致組織內的力學受器受到刺激而發出神經訊號,就像我們站久了腳酸,蹲久了腳麻一樣。


平衡的人體力學,會讓組織的壓力儘量平均分佈,才能避免局部過度受壓而不適。
這包括了前後/上下/左右部位的平衡。


微觀來說:就是施力/抗力/支點的力學平衡。
土豆仁一般會依這樣的順序來看:

1.支點:多半是關節/韌帶/骨突/滑囊處,受力來自於施力點與抗力點,也就是物理治療一般所謂的「主動肌」與「拮抗肌」(內力)/姿勢/負重(外力)的平衡。所以,當一個關節處不適,要考慮的就是整個槓桿的平衡!而非單一關節問題。

最常見的:膝蓋痛 ---骨科都只會說練股四頭肌,但實際上,
 關節上下的力學,都要看是否有問題?

2.施力:(負責某動作的)主動肌以及相連接的肌腱/韌帶,是多數急性受傷的主角,也是多數人自我認知的受傷點。要注意的是,不只有抗力過大(負重拉傷)會造成施力點問題,支點的不穩定(人體並非剛體),也會造成施力點需要過度施力,來平衡支點的晃動。

例如股四頭肌拉傷:要考慮膝關節是否有受傷或力學不穩定的情形?

3.抗力:一般人只會想到外力(負重過重,拉力過強),但經常會忘記主動肌與拮抗肌的平衡(等於另一個抗力),就"肌動學"來說,就是動作肌穩定肌的平衡(等於另一個支點)。在土豆仁之前的許多文章,都有提到這個概念。

* * * *
黃老師的評估,調整,運動 都只是手段
這才是土豆仁的課程關鍵所在: ---知其然(症狀),更要知其所以然失衡所在


這是多數醫師/治療師,不會去探討的 ---只去解決症狀,當然不會解決問題
再高深的技術,再昂貴的藥品,都只是一時

※另外要幫健保體系下的醫師 喊冤:醫學院其實都學過,三高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等的問題,要從健康飲食跟運動著手(處理遠因),但現實的健保醫療,不允許醫師盯著病人運動跟飲食(沒有給付,要做白工),只有開藥,才有給付....所以造成現在的醫病亂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