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 髖關節穩定+活化骨盆旋轉

懸空的髖關節旋轉(抬腿+轉動大腿讓腳尖往內/外旋轉),是多數人都容易做的動作,

但反過來固定髖關節+左右旋轉骨盆,卻是困難的!

  如影片所示,雙腳一前一後,雙腿微彎保持膝蓋髖骨放鬆,用左前腿作為固定軸心,轉動髖關節。在左下肢固定的前提下,就是轉動整個骨盆與軀幹。此時其實一樣是用屁股內部的髖旋轉肌群,但轉動的質量阻力較大(就是"抗力矩"變大),同時左下肢整體肌肉又要共同收縮維持穩定,一般人做起來容易整個骨盆都在晃,變成以左膝蓋為軸,而非左髖為軸。如影片中可見,並非每一下都標準,容易伴隨整個屁股左右晃動。

  這個穩定度訓練,可以保護髖關節,減少多餘的晃動,同時增加我們對下肢/骨盆/腰椎的細微控制。這個角度在跑步、lunge(弓步分腿蹲)、擊球、投球、踢球、拳擊、踢腿... 等等需要前後腳合作的運動,都是很重要的!甚至對於容易骨盆歪斜的人,要能維持深蹲/硬舉的雙腿對稱,這動作也是很重要的。



  土豆仁經常可見這動作障礙(骨盆失衡或髖關節不穩)的學員,短跑長跑/拳擊有氧踢腿訓練時,一開始還好,但一陣子後會越跑越痛,一邊腰或屁股或膝蓋越來越緊繃不適。常見的代償酸痛肌肉為大腿前側(縫匠肌)/內側(恥骨肌等)。另外遠端則常見「同側腰部」或「對側肩部」代償。因此有些肩膀上背,或腰背部的問題,其實來自於髖關節!

延伸閱讀:縫匠肌活化運動

  建議此動作可放慢練習,以達標準,一開始可手扶欄杆固定上半身,或前髖關節外側靠著桌椅牆壁固定,以幫助髖關節穩定,不要要跟著晃動。從小幅度開始旋轉骨盆軀幹,慢慢增加角度,放掉手腳的固定點,再求兩側對稱。

  核心無力者,因軀幹無法穩定,轉骨盆的動作容易變成「轉腰椎」(抖胸抖腹肚皮舞),而骨盆紋風不動。若有此情況,可能需要同時搭配核心訓練。

  另外一個常見的失衡是「單側髖內轉角度受限」,有此狀況者,在走路等動態動作時,就可見骨盆歪著在走。




談邏輯: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神經動作電位圖
土豆仁經常看到的問題:學員做什麼事只有「過與不及」兩種結果

  不知是否因台灣的填鴨教育緣故,很愛考選擇題跟是非題,土豆仁看到的學員們,特別是不斷反覆出問題的那部份人,都有共同的問題:怎麼調整,都只會往兩個極端,都不會抓平衡!

  要不是都不動,造成虛弱無力緊繃;要不然就是不動則已,一動驚人,一直想要超越自己,造成過度使用,過極限而受傷。通常土豆仁的動作要求都有固定量,固定方法,但許多人會自行加油添醋,殊不知:鹽加太多只會變難吃,而不會變好吃!不管什麼事都有最適合的範圍跟作法,這世界漂亮精妙之處,不是只有黑跟白啊!

  這種邏輯好像是生根在他們心裡,經常難以撼動。要他少做一點比較剛好,結果就變成「完全不動」,也是土豆仁常見的現象。其實這就是他們健康問題的根源:從心裡就沒有平衡,只看到極端!這是土豆師非常煩惱的一部分,也是一般醫療院所不處理的東西。健康,必須從開始!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每週連載] 後頸肌群活化運動

  這陣子天氣多變化,是中風心臟病發作流行期(長輩們愛注意),也是 #肩頸僵硬 流行期。今天來做个小動作,活化僵硬酸痛的後頸肌群~減少壓力的局部聚積。

步驟:

1. 坐姿,眼睛直視前方,雙手背後腦杓,軀幹靠椅背後仰(若站姿有夠高的靠牆亦可)。

※注意不要做成「抬頭向上」,抬頭會讓後頸肌群縮短,反而無法出到力。

2. 保持1.後仰角度,以大拇指靠著後腦(āu-khok)為支點,旋轉手掌,讓掌心向後離開後腦杓。此時可感受到後頸與肩胛間肌群出力抵抗。

3. 手掌轉到繃緊之後即放鬆,反覆1←→2約5~10下

※去打球也是土豆仁建議的肩頸活化方法,球類運動的視線追球動作,可大大減少肩頸僵硬。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關節的危險角度] 7.1 過度髖內轉

  一般捷聽著的症頭:長短腳骨盆歪斜跑者膝(髂脛束症候群)、半月板損傷髕骨外翻膝副韌帶損傷十字韌帶損傷鵝掌肌腱炎足弓塌陷足底筋膜炎,或比較少見的薦髂關節不穩定、脛後肌發炎,其背後的失衡(間接病因)一大部份都與髖內轉過度有關。

  「單腳髖內轉」是我們走路/轉動骨盆/轉身/投球的必要動作角度,如走路時後腳都有約5度的髖內轉,以維持膝蓋腳尖指向朝前。而髖關節退化或股骨頭壞死時,髖內轉受限也是常見的症狀,走路會變腳開開。

  當我們不需要髖內轉,卻發現大腿內收/膝蓋內偏,就是過度的髖內轉,生物力學上也可說是髖/膝關節"不穩定"(instability,因為臀腿肌肉無法維持我們需要的角度,讓關節晃動。跑步或深蹲的膝痛,很大一部份就來自這個角度。

※注意此與骨骼異常導致的X型腿不同,多在髖屈伸動作時表現,直腿時則是直的。

  如圖右上骨骼所示,髖內轉會連帶造成肩膀脊椎骨盆歪斜,大小腿內轉,足弓塌陷。若黃老師看到這症狀,一定會整隻腳甚至脊椎平衡都檢測。因為這些問題都是連動的!

※但在健保診所幾乎都只給消炎止痛藥,不管這些生物力學問題喔!

  髖內轉過度時,直接原因於臀肌失衡有關。多半同側的臀大肌、臀中肌、闊筋膜張肌....是虛弱的,髂脛束則會因代償而緊繃。遠因則常見來自長短腳/足弓/踝/膝關節或腰薦關節的失衡。 顯示較少內容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每週連載]「髖伸不折腰」

  一起身就閃到腰,是很多人共有的經驗。除了因寒冷或身體狀態不好,導致腰椎肌肉僵硬或無力失能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習慣用「錯誤的方式」挺起。

  一般人屁股的肌肉明顯都比腰背的肌肉體積大厚得多,採用大肌肉做「髖後伸」的方式拉起上半身,會比用「腰椎後拱」的方式起身要來得安全且有效率,且可以減少腰椎肌肉拉傷的機會。

  髖後伸就是以髖關節為軸,大腿往後踢的動作。若雙腿固定地面,就相對變成軀幹往後仰(起身動作)。這動作主要的肌群是 #臀大肌 與大腿後 #膕繩肌,久坐族經常可見這兩塊肌肉緊繃失能。

  訓練步驟:

1.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或更開以增加穩定度),保持雙膝微屈,以放鬆髖腰關節。

※直膝做會容易只用大腿後肌,而無刺激到臀肌。

2.雙手固定舉高,拉直軀幹不駝背,角度依各人柔軟度而定

3.保持舉手平背(脊椎自然弧度)的狀態下,先軀幹前傾約20-30度

※同時需核心用力收小腹,以保持軀幹穩定。

4.保持舉手平背的狀態下,軀幹向上立起,挺起高度以保持屈膝角度不後倒為原則。

5.回到3. 反覆操作約10~20下。注意需保持正常呼吸勿憋氣!

※圖左為錯誤作法,使用腰椎後拱去代償髖伸動作,如此屁股與大腿後都沒有出到力。

  能做出純粹的髖伸動作,除了可以減少平時腰受傷的機會之外,對做出正確的硬舉動作也很重要!

[關節的危險角度] 6.5 懸空後靠坐姿

 上圖有圓背+折頸問題,那也都是危險動作,但即使挺腰坐,這角度還是很容易出問題!

  只有中上胸椎(有的人甚至只用頸椎!)靠背,形成局部一轉折點,上半身重量就集中壓在該處,越後仰比例就越高,甚至可能到幾十公斤重。另外就是腰椎轉折點也是一樣的情形。常見頸椎第5~7節,胸椎第2~6節,腰椎第3~5節等部位因過度拉扯而酸痛,偶爾也可見肋骨關節症狀。
  脊椎的兩個接觸點,局部椎體都受到斜向的剪力,都易產生前傾滑脫(即"半脫臼")。若在放鬆坐姿下,這些剪力都由脊椎韌帶與椎間盤吸收,當人體組織彈性疲乏時,就會發生椎間盤突出(變形或破裂)或脊椎韌帶發炎

(椎間盤突出示意圖)


(頸椎滑脫: A.為第3/4/6節多重往前滑脫,B.為第六節往前滑脫)

(腰椎滑脫嚴重度分期)


  良好的坐姿,應該整個背部有平均且全面的支撐,有頭靠/頸枕/扶手更好,這也是足大台(chiok-tuā-tâi)个人體工學椅的目的。如工作場合無法自備椅子,建議至少要有腰靠墊或用毛巾小枕頭將腰椎空隙填滿。

   最後的重點:坐姿不能太斜,一般的建議是110度,稍後仰讓背輕靠椅背即可,重心要調整在在屁股坐骨上而非後腰或尾椎,受力線才會順著椎體排列而非橫向前推。過多的後仰除了會因為要往前看,產生折頸現象,也讓下肢支撐出力增加,也就是增加了胸腰椎所受的剪力!

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關節的危險角度] 6.4 圓背

  圖左為川普的大兒子Donald J. Trump Jr.當年很有名的照片:圓背挑戰硬舉375磅(170kg)!正確的脊椎弧度應該像圖右才對,保持脊椎自然弧度:胸椎微凸+腰椎微凹(實際角度大小有個別差異),才是安全的負重姿勢。

  負重的情形之下,要維持脊椎弧度不被拉彎,是「不自然」且需要額外注意的,但這也表示你的核心肌群有完整啟動,眾多的腹背小肌肉能夠一起分擔重量,而非置身事外,讓細細的龍骨韌帶跟椎間盤去承重。

  圓背為何感覺比較「輕鬆?」因為這動作把力量都丟給骨關節去承受,而肌肉不用力,像低頭、彎腰、馬桶蹲都是,都不需用力,很簡單可以撑很久,但一爬起來就腰酸背痛,因為你的關節代你受過!長期易產生椎間盤突出等關節退化症狀,急性則可見關節或韌帶發炎。

  常見的:斜坐沙發,掃拖地,彎腰種地,低頭揀菜,都需要注意保持腰椎弧度,要做「髖屈」而不彎腰(如圖右)才是安全的角度。另外常見的狀況就是:大腿後肌太短,導致髖屈角度不足,只好彎腰代償。此狀況需多做"抬腳靠牆體前彎"的拉筋訓練(土豆師不建議站姿甚至坐姿體前彎,較易傷腰)。

(from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129197)

※過軟的沙發一坐就凹陷到底,讓你無法保持腰椎弧度,是不合格的家具。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每週連載] 簡易腹肌活化運動

  腹肌失能是現代坐式生活非常常見的問題,在核心肌群沒有發揮功能的情形下,會連帶影響骨盆脊椎甚至上下肢的酸痛。今天就來學一個簡單的腹肌活化運動 
---尤其是對”腹橫肌”。


  步驟:

1.仰躺,雙腳併攏屈膝90度,髖屈90度讓大腿垂直床面。

※注意保持雙手肩頸放鬆,只靠小腹支撐大腿與骨盆角度。

2.小腹向頭頂方向用力繃緊,固定大腿骨盆位置不動,讓尾椎離開床面(即"骨盆後傾"動作)

(圖C.為骨盆後傾)

※注意需保持正常呼吸。許多失能者會用憋氣來代償,此時因橫隔膜產生負壓吸引,小腹會錯誤的內凹(被動內縮)而非繃緊(肌肉收縮變平)。有此現象者可放鬆膝蓋讓小腿下垂,會較輕鬆好做。

3.動作正確者,會感受到腰椎跟著被拉平(非腰椎用力),往下貼近床面,若柔軟度足夠者,腰椎可貼平床面;若有骨盆過度前傾問題者,可能因與床面有空隙而不適,可墊小毛巾捲,來塞滿腰椎骨盆與床面的空隙,以減少不適。

4.用力持續三十秒不動,注意勿用腹直肌代償,做成「捲腹」動作就錯了。

※不可做成壓背抬腿,而變成骨盆離地/大腿向頭側屈曲(如下圖下)

  若動作正確者,酸感抖動感都應該在下腹([pak-tóo-bué]即肚臍以下/小腹[tan-tiân]兩側),不應在別處。能做出標準出力者,之後才可以在此基礎上做其他核心或脊椎骨盆調整訓練。若有出力偏移歪一邊者,則須待局部調整平衡後,才能再做進一步課程,以免越練越歪。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關節的危險角度] 6.3 折頸

  時不時拗頸發出聲音,是土豆仁常見的壞習慣。起因是頸椎已有失衡,但不去治本解決,有不適感就自己折折壓一壓,藉此暫時放鬆。但長此以往,通常會產生骨刺或頸椎歪一邊的現象。

  頸椎轉到各極限角度時,都是關節壓力最大的位置,甚至可以到20~30公斤/關節平面。傳統有很多折頸拉筋運動,但現代物理治療幾乎都不鼓勵,因為雖然能拉到肌肉,但可能傷到關節。

  脊椎上下各有三個關節面,頸椎小面關節約指甲大小,椎體關節約拇指食指相扣內圈大小。小小的表面卻要整天承受頭部4~5公斤的重量。要保養頸椎就是讓它不要再有多餘壓力,而非一直給它壓力!

  儘量保持穩定中正,避免長期折同一方向累積壓力,是保養頸椎的原則。像衝浪等浪時要一直脊椎後仰抬頭,相對就是對頸椎不好的運動,甚至對核心不足者,還會害到腰椎。

  頸椎不適較好的處理法,是由整體考量去重建頸椎平衡,而不是折頸的飲鴆止渴法。土豆仁不時可見到這種情況:頭不歪反而不舒服!而且會更喜歡做對向折頸動作去舒緩,這種都是長期壞習慣的定型,會像比薩斜塔越來越歪。

[關節的危險角度] 6.2 軀幹前傾



這次請前總統川普先生為我們示範:站姿與坐姿的前傾角度

  注意這個動作並不是駝背,也不是「頭部前傾」「骨盆前傾」,雖然它也容易合併這些情形。包含趴著撐起頭來看書追劇,也是一樣的角度。

  相對坐正的角度(頭部到脊椎的重心呈鉛垂線往下壓在坐骨上),前傾的姿勢是費力的,但有些人總是不由自主的一直保持在這角度,但他們渾然不覺。有些人會用手肘撐桌面或牚頭(thèⁿ-thâu)來代償,但還是習慣往前傾。

  重心往前,會導致背肌長期的過度使用,容易腰酸背痛,當背肌支撐不住時,駝背,腰椎滑脫或骨盆歪斜等等症狀就接力而出。這角度同時也造成每次抬頭與舉手時的多餘動作(需先從低位拉到水平位),容易產生肩頸膏肓痛

  會潛意識的維持這吃力的傾斜角,通常與緊張壓力等情緒,或某些人格特質有關。就土豆仁經驗,個性難改,但時時提醒自己坐正靠背,是可以培養的習慣。

迷思:運動量越大效果越好(X)

 先破題:有長期收看土豆仁的朋友應該早就知道:「中度有氧運動」是燃燒脂肪「比例」最高的運動,高強度有氧反而燒的是更多肝醣而非脂肪,所以市面上流傳的”TABATA”運動幾乎都有誤導的嫌疑。

  至於高中低度的界線,需依各人能力而定,簡單的標準是:喘但還可以講話。因此隨著你運動能力越練越進步,你的「中度」強度也就會跟著越來越高。

  大仁哥觀察到一般人做運動,往往有速食文化的想法:"我要一次補回來!"但下場幾乎都是早早受傷必須休息,反而吃到更胖,跑速退步。逼極限的運動無法持久,所以運動要持中庸之道,細水長流才是重點 ---以這原則來說,幾乎所有的競技運動員都不及格,因此當我們在頒獎台上看到一個冠軍,底下losers已經死歸片了!

  除了以上所述「運動效果不是與運動量成正比」,另外常見的迷思就是:錯把「累」當成運動量大 ---也就是把「勞動」當成運動。

  當你壓力大營養睡眠不足,或受傷等等身體狀況不好,就會很容易疲勞,就算平常習慣的動作,也會變得吃力。或是不斷重複一個單一動作(輕或重),很快就累了,這些都不是真的運動量大,而只是疲勞感。

  運動量大小需以「作功」來算,高強度x低反覆=低強度x高反覆,其實可以是一樣的作功。因此當你強度過高+無氧耐力不足,導致擋袂牢(tòng-bē-tiâu),其實此時運動量並不大。當你強度過低+做的時間很長,導致局部疲勞或精神疲勞而虛肭肭(hi-leh-leh),此時運動量也不大。

  結論:依自己能力選擇適合你的中間強度與運動量,才是最重要的。要是設定運動量過低或過高,都不能達到你的進步目標,可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