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仁常見的問題:運動過度
土豆師發現很多人運動或做事的思考邏輯過於簡化,受限於1與0的「全有或全無」堅持。事實上很多事情都需要中庸適度,才有好的結果。
再好吃的東西吃多了也會噁心,再無害的水喝多了也會中毒,而運動也是這樣。特別是受限於二選一邏輯的朋友,還會催眠自己:"那些不良反應,是因為我運動不夠。" 但那些不良反應真的就是不良反應,只有改變運動模式或減少運動量,才能解除。
土豆仁第一常見的是:拉筋過頭。這類朋友都覺得筋軟好!要持續拉,用力拉,雖然拉了會痛,但還是繼續拉。土豆仁常見的反應是:明明他的關節角度早就超越一般人的(其實已經韌帶拉傷了),但他會覺得這角度拉這麼鬆了,應該不會痛才對!一直希望土豆仁找到可以拉到這大角度卻不痛的方法。但其實造成疼痛的原因正是他 #自己把自己拉傷,而不是大角度就不會痛。
迷思1:拉筋應該不會痛。解答:越拉越痛就是你過頭了。
此時需休息不要再拉了,等待韌帶修復的同時,需鍛鍊肌肉力量與關節穩定度。關節過鬆者經常有載重力不足的危險,而不自知。一點小外力衝擊就可能造成關節受傷(肌肉很鬆且無力,有失能的嫌疑)。
土豆仁第二常見的是:有氧過頭,肌肉拉傷。有氧運動特徵是長時間反覆的同樣動作。這種運動法非常容易造成局部肌肉使用過度,彈性疲乏,肌耐力不足而拉傷。當你受傷時,也許會檢討單次動作角度過大、單次疲勞、天氣問題、熱身不足、跑鞋問題...等等這些單次的現象,不會想到運動量的問題。但只要有反覆發作的情形,土豆師一般都會認為這運動量過大,不適合你的身體,必須降強度或降時間。土豆師常見的現象是:"意志力大過肉體能力。"你的身體程度受不了這強度,但這類朋友通常精神意志上都非常堅強,相信自己能超越自己,沒有問題,因此通常不會因此中斷訓練。
迷思2:相信我可以。解答:其實你不可以,記得:慢慢來比較快。
此時需降低運動量(強度或時間),通常降到一個程度就不會痛,讓患處有機會修復。等待修復的同時,輕度訓練也能保持一定的有氧能力。患者經常會迷思於運動只有一種課表,但跳舞改健走,跑步改飛輪,飛輪改游泳,游泳改局部重訓(輕負荷+高次數),都是可以的有氧方法。這也是土豆師經常建議選擇兩種以上運動「交叉訓練」的由來,可以促進整體平衡,減少局部過頭運動傷害的機會。受傷休養會導致不進反退,過度的有氧其實是揠苗助長的行為,務必等待身體適應再提高運動量,保守可採每週期+10%的原則。
土豆仁第三常見的是:人來瘋,肌肉韌帶拉傷。這情況見於各種運動,包括球類,重訓,瑜伽....。當旁邊有競爭者(或愛慕者)時,腎上腺素不自覺會想不甘示弱。通常此時身體程度並不到,但你會有滿滿自信。
迷思3:沒關係就試一下看看吧。解答:小心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循序漸進很無趣,但可以保你長遠的運動生涯。
土豆仁第四常見:賽前密集訓練,比賽超越自我。就是以上三種的綜合。通常這類選手賽前沒爆,比賽時也會爆。台灣每次亞奧運前都常見這類新聞:XX選手訓練時意外受傷,因此遺憾退賽。事實上這些 #意外都不意外:因為他們都催眠自己,練越多,矜(king)越多,成績會越好(事實上正好相反!)
迷思4:No pain no gain. 解答:適量運動才能讓你進步,過量易受傷而且只是垃圾訓練量只製造疲勞。
對備戰比賽這件事,完整照步來(chiàu-pōo-lâi)的 #訓練計畫 是很重要的。要在比賽時達到高峰,而非賽前高峰,然後比賽時墜落。足夠的休息,才能夠讓你的組織修復,下次進步。休息不足,會產生「過度訓練症候群」:疲勞,成績退步,內分泌失調,情緒異常,疲勞性骨折....都是運動過頭的後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