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腰椎滑脫 頸椎骨刺 椎間盤突出 的共同失衡現象

  除了運動傷害/職業傷害問題(即所謂”勞損”)來土豆仁求助之外(部份不須開刀之外傷亦可),還有一大部份是「退化性」疾病,一般黃老師只處理脊椎問題,而對於常見的膝關節/髖關節退化,不太接受。因為膝髖關節退化因為每天承重,通常只能部份改善,無法逆轉恢復。可由關節鬆動來改善症狀,由肌肉訓練來增加關節穩定度,增加行走功能,避免惡化,但還是無法爬山跳舞健步如飛!

  因退化性疾病是長期累積而成,並無單一受傷事件,看似不嚴重,所以患者往往有逃避心態,想要靈藥/特效藥就可以回復到無病狀態,但退化疾病其實多數是難以恢復的慢性病,台語云:「會好袂完全!」很多醫師為了不要打擊患者的信心,讓他們繼續接受治療,所以不會講這個,但這是土豆仁每次都會直接坦白跟患者講的。除了少數初期就發現來治療的人有機會逆轉之外(初級症狀多半是易酸軟無力,所以多數人會不以為意,忍耐休息一下就繼續照常,讓它越來越嚴重,因此初期就就醫的人並不多),土豆仁設定的合理達成目標只有不須吃藥,但「日常生活不痛

(上圖是「腰椎滑脫」的分級,越往右越嚴重)

  除了椎弓骨折與椎間盤破裂(可能會因某些動作而惡化)等結構損傷較危險情況外,多數脊椎退化問題(可能有神經或肌肉症狀),其實可藉由運動調整改善。但運動調理往往耗時且效果難以預期,西醫一般都建議千篇一律的電熱療,頸椎牽引/腰椎牽引半年,再不行就去開刀,除了人工椎間盤之外,就是把損壞的椎間盤/椎板/骨刺切除,然後用鎖螺絲固定起來(不會好就切掉的概念)。

(以上狀況多數都是切除部份椎板做神經減壓+鎖螺絲固定)

  土豆仁今天就來講這類脊椎退化性疾病,幾乎都有的共同現象,也是土豆仁調理課程的方向,給大家做參考,希望大家對脊椎問題能有不同角度的看法,而不是只有開刀一個選擇:

1. 脊椎整體排列變形
  不只是患處疼痛處(多半有神經痛輻射到四肢),脊椎問題者多半是全身性的歪斜,鮮少局部問題,如不整體處理,就好像橡皮筋拉到快斷了,但只把裂痕的地方黏起來,結果橡皮筋其他地方遲早也會跟著斷裂。
  西醫常常都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健保潛規則也是一次只能看一個地方,於是就有治不完的問題。土豆仁則強調每個問題都需要找相關聯的原因,通常有近因與遠因,常可發現患處的上下或左右部位有問題,而患處只是為了平衡對側問題而歪斜。
(上圖即為對稱問題分佈範例)

 一般西醫看到如下的脊椎側彎,常只會看到凸點,而沒有看到其他的問題(見樹不見林)。為什麼彎,誰把它拉彎的?誰能把它拉直?都不管,反正就是處方 觀察/背架、運動、或開刀三選一,即使那個側彎可能可以藉由一個動作就改善(假性側彎),但醫師通常一點興趣都沒有。
(單由上圖,土豆仁會第一個找長短腳,因從骨盆就開始歪,表示腳有長短[假性或真性])

仔細看下圖,他是說脊椎的前後彎不良姿勢,但實際上膝蓋與頭手的角度都不一樣,實際上經常可見不適合的座椅限制頭頸四肢方向,造成適應性的歪斜(土豆仁最常見:電腦電視擺歪的。)



下圖為常見的全身失衡圖:常見由下而上,腳(地基)歪了影響脊椎。但由上往下:聳肩(如滑手機用滑鼠或單肩背包)造成脊椎骨盆歪斜,也是可見的。

2. 潛意識避開隱藏的舊傷

  如果沒有不良姿勢習慣者,卻有脊椎問題,很常見是舊傷未癒所引起。通常靜態時不明顯,做某些動作時可發現會不自主避開某些角度,但學員自己卻毫無感覺。因為該處舊傷並沒有好(或沒有完全好),動到會痛,會卡,在每天工作生活壓力下,就自己產生了習慣的代償動作。而默默代償舊傷的健康幫忙者,長期因為過度壓力後,而造成次發性新的病灶!該舊傷就是所謂的「沉默的加害者」,這也是西醫通常不處理的東西 ---因為沒有症狀。

(如上圖,有發現這位先生做擴胸拉筋時,哪裡可能有問題嗎?)


3. 不健康的環境
  很多工作/運動,本身就是不好的!有些學派可能不贊成這觀點,覺得人的各種動作都有所本,都有所用,沒有所謂不好。但黃老師明確可以分出來哪些動作是有問題的,例如:久坐,核心一定弱,無法維持脊椎排列,可能背一個重量就滑脫!單邊歪頭工作/運動,如:拉小提琴低音提琴,高爾夫球,細工手工...。低頭彎腰工作:搬貨,修車,腰部保持在極限張力疲乏,一樣有時一個重量就造成變形!
  某些工作受傷是遲早的事,沒有受傷只是好運。但一樣,西醫通常並不問你平常的工作,只是請你去治療。一邊服毒又一邊治療,當然不會好。這個因素通常很無奈,工作或家庭環境常常不是一個人能改變的,甚至牽扯到人生生涯規劃。但至少找出背景原因,我們可以藉由輔具或工作方式調整,儘量減輕病因。

4.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
  通常脊椎問題者,脊椎週邊肌肉都是僵硬持續收縮,無法自主控制的。正常的脊椎應該是很有彈性,週邊肌肉可上下/左右分開控制,可以做出各種局部動作,因此可以讓脊椎壓力平均分佈,不會讓某部位過度使用而受傷退化。患者則是會有固定的歪斜角度,軀幹的肌肉都無法控制,失去了對自己的主控權,頭跟身體好像兩個國度。這個問題通常需要徒手調理,從局部到整體的多層次運動訓練,逐漸建立身上肌肉控制力,才有空間機會調整脊椎的問題。一旦自己能控制脊椎鬆緊與角度,那學員就有機會主動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需要靠外力或開刀。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 肩胛骨上部(肩頸)鬆弛運動

 

日常上肢動作,任何舉手取物,都需要肩頸出力將手臂抬高(當然也有從不舉手的沙發馬鈴薯生活,這樣的問題可大了),因此聳肩是常見的肩頸失衡,進一步會產生肩痛或頭痛或頸椎等問題。
  有許多人的肩頸問題都在肌肉僵直無法放鬆(正常應該可以自主控制才對),所以就沒有空間與機會調整他們的失衡!一種方法是用儀器(電的熱的),一種方法是用按摩(鬆筋膜循環或刺激感覺受器),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運動」。今天的動作就是來學習放鬆這些長期用力的肩胛上部肌群(平常連接肩胛骨與頸椎胸椎以作為上肢的懸吊基礎。)

(除了下壓之外,每個動作都會用到上部肌群,上部緊繃或下部失能者往往做不出肩胛下壓動作)

步驟:
1. 仰躺,頭枕勿過高,兩肩胛中間墊枕頭,讓雙肩稍微懸空,屈膝雙腳平踩床面以放鬆腰背。

2. 屈肘雙手心往上摸到頭兩旁床面固定位置(或可抓床頭板)。

3. 依個人柔軟度調整肩肘外展或內收角度,感覺肩胛骨可放鬆往下儘量貼到床面(依各人柔軟度與枕頭高度不同,不一定能碰到床面。)

4.調整好位置後,慢速做十個深呼吸以放鬆肩背肌肉,讓肩膀往床面下沉,可感覺肩胛骨與背部,甚至肩頸肌肉拉伸感。 *注意非背部後壓用力,只雙手扶住床面固定

※若此動作反而會造成疼痛者,需檢測是何處失衡並個別處理之。


  不少人睡覺要手抬高放頭後才能睡得著的,即多半有肩頸緊繃問題,然後自己自然發現可藉此動作放鬆肩頸!因此有這習慣的話,建議還是要作整體檢測以抓出緊繃原因,而非一直抬手睡覺。因為土豆仁常見這姿勢睡久了(等於是邊睡邊拉筋),反而產生壓到手麻或落枕的副作用!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關節的危險角度] 2.2 手肘90度後轉到底

上次講到外展+屈肘,這次來講手肘另外一個容易受傷的角度,受傷者大多是棒球投手
看看以下圖片就知道:屈肘+後轉到底
(合併肩過度外展+外轉,同樣也是肩傷危險角度)


(示意圖主要為大聯盟投手Andrew Heaney)

  看圖片就可發現,這動作會把手肘像扭瓶蓋一樣整個「轉開」,給球時速上百公里的能量,相對就是身體承受多少反作用力!如120公里的速球,約有91焦耳的動能,定義就是能讓91公斤質量移動一公尺, 想像這91公斤灌在手肘上!就會造成手肘內側韌帶極大的拉力,可能造成發炎或拉斷!大家可以摸摸自己的手肘內側,幾乎沒有肉,根本沒有肌肉可保護這個部位,所以這部位也是點穴術常攻擊的弱點,骨凸下方有條麻筋 (尺神經),就是趴桌午睡時會壓到手麻的原因所在。

  因此投手的全身協調性很重要,如何讓身體各關節(腳踝膝髖腰)分擔投球的巨大拉力,才不會讓肩肘受傷。一般來講,肩膀與手肘受傷會二擇一,看是肩膀扭曲多還是手肘扭曲多而受傷,這跟投球出手的手臂角度有關係。當初王建民要回大聯盟,就是在練這個。

   這個異常扭曲的角度,一般人不太會做,但棒球投手投一場球可能要作上百次,一個月練超過上千次。有種講法是速球 投手比較容易受傷,投球轉速高對手肘壓力較大,但研究統計發現,原因主要是過度使用(勞損)的結果,球數過多,休息不足,才是韌帶來不及修復而受傷的主因。

棒球界應對這個問題的方法,不是讓投手少投一點,而是直接抓去開刀!(為了賺錢,超不人道,所以土豆仁並不推薦職業運動)這個術式稱為Tommy-John surgery(來自第一位接受此手術的投手:湯米.約翰),就是將手肘內側用人工韌帶重建(綁起來!),此術式效果良好,但復健後(約需一年)仍有約20%的人術後無法回去投球。如最近大谷翔平,去大聯盟第二年就被抓去開刀了...


* * * *

土豆仁的客群沒有職業棒球投手,但也偶爾能見到此一傷害。如跟小孩丟棒球丟到受傷,臨時跟同事組隊去企業球敘...。另外常見原因就是搬重物的不良姿勢!例如倒水桶/廚餘桶,搬低音提琴,搬衣架/球架...因為物品太大太重(或太髒)無法直接抱起,常見用靠地用單手甩動,在前後/左右大範圍移動時,身體沒跟上,就容易產生手肘後轉到底的角度。

* * * *

另外一個有趣的是,一樣是過頭投擲動作,排球或羽球,甚至標槍,都少見此傷害!關鍵應在於「出力角度」,棒球的下壓力需求,遠大於其他運動,因此讓手肘扭轉過度。





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頸椎下段保養運動

(圖左為常見的頸椎變形:第五六節歪斜,圖右為正常平均排列[拍攝角度稍有不同])

人的頸椎有七節,第五六節之間是最常見的骨刺/椎間盤突出部位,症狀多在整個手臂外側到前三指區域,通常頸椎神經根造成的麻痛感位置與感覺並不明確,常描述為整個手不知哪裡麻痛或其他異常感覺。

一般西醫的作法就是:頸椎牽引(一個療程通常要3-6月),嚴重者需開刀切除頸椎椎間盤或部份椎板(開刀完需限制動作)。

但土豆仁處理的重點則是:為何每次都是第五六節中鏢?

土豆仁常看到的現象是:這類患者多半都有僵硬的胸椎,伴隨圓肩或駝背等胸椎失衡,經常伴隨膏肓痛或胸悶等胸廓症狀。而頸椎為了長期代償胸椎失去的動作,下段頸椎就產生一般人不會有的過度凹折,最後導致椎間盤變形或產生骨刺(外觀常看得到後頸有固定折線)。然後病情再演變下去,就會再往上走,下頸椎(第五六七節)變形變得僵硬(通常會排列過直),頸椎四五節之間也產生病變。

因此重建頸胸椎交界的活動角度是很重要的:讓胸椎可以平均屈伸,減少頸椎代償。

一般土豆仁會教這個動作:

步驟:

1. 坐姿,長棍背在上背往下抵住肩胛上緣(高度約在肩線左右)。

2. 保持稍收下巴讓頸椎相對固定,不要抬頭或低頭。

3. 保持手臂不動,練習將整個頸椎(+頭)相對肩胛骨做前後平移,此時即為上胸椎(第1~4節)的屈伸運動,一般上胸椎約可有10~15度活動度。

4. 可加輕微轉頭向左或向右做前後平移,感覺兩側差異,緊繃角度需多做。各角度反覆約20~30下。

※注意已有頸椎變形者,直接做動作容易做錯,建議先從被動局部調整做起。

2021年8月18日 星期三

[關節的危險角度] 2.1 手肘外展(上臂外展)

手肘的擺放角度影響受傷機率很大!

我們的手肘(chhiú-khiau)動作,只有「屈伸」與「內外轉」(即解剖學所謂的: 旋前/旋後=小臂+手心轉面向上/下),一般動作下,關節穩定不易受傷,但容易受傷的是手肘外側的手腕手指伸肌點(即所謂的"網球肘")。這個疾病形成,除了過多手部動作本身之外,其實跟手肘擺放的角度關係很大。

網球肘肌群屬於「淺背臂線」,即下圖右下的肌群。當我們的手肘離身體越遠(即上臂外展),淺背臂線的張力就越大,因為它要出力維持手臂的角度往外。


 大家可以照以下影片做做看:當手肘角度越往兩邊水平打開的同時,一樣的手肘屈伸動作,會越來越容易有痠感,而手肘自然下垂時,手肘屈伸(或轉動)做起來最輕鬆。

這就是因為手肘越往外展懸空時,淺背臂線要維持的基礎張力越大導致,再加上手肘出力動作,就越容易造成伸肌點受力太大,受不了而發炎。

所以像以下的寫字動作(用手機滑鼠, 打字, 做手工, 炒菜, 撿菜, 揀貨, 彈琴亦然),手肘越自然下垂是越好的。一樣的工作,當手肘越開,手肘外側基礎張力越大,也就越容易受傷



要達到好的手肘角度,桌椅平面的配合(不要過高或過低)很重要,保持習慣良好,不要駝背斜趴也很重要。

土豆仁常見滑手機而手肘受傷:如下圖右是較好姿勢,下圖左就容易開肘+歪頭,長期會造成肩頸痛,右手肘也痛(有些人不歪就不會用手機或寫字,壞習慣要改很難。)
務必保持正直,舉手(或用桌面手機架)不低頭,才是好姿勢。

* * *
因此(土豆仁不推薦的)槓鈴平舉也容易傷到手肘,因為就是水平外展出力!其實這動作對肩肘腕都不好!

改啞鈴平舉可以避掉肩膀與手腕的問題(可自然肩腕外轉),但手肘還是相對易受傷的。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矯正駝背不要往「後」拉

  要挺起駝背,一般人多半都會做「往後擴胸」的拉筋動作,但土豆仁一般不建議,因為容易拉成手往後往上,槓桿反而變成頸椎往前往下,結果只有肩後縮而沒有挺胸。

  黃老師通常建議雙手交握夾緊「往下壓」,手掌要壓到尾椎以下+眼睛往前直視不要抬頭(否則會變成頸椎後折,而非胸椎拉直)。如此才能確實刺激到胸椎中上背肌肉,用力將脊椎拉直。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關節的危險角度] 1.2 肩內轉+上舉(夾擠症候群)



  上一集講到「內轉+內收」會把後側韌帶拉到最緊,今天來講一個一樣肩內轉,但與內收反方向(往上各方向:外展/前屈/後伸)的超常見問題 ---肩夾擠症候群(旋轉肌症候群)。

一般年輕人的「非運動外傷造成的肩關節痛」,大概十有八九都是這個病。

  這個疾病的問題在於:肩內轉時會讓上臂骨的「肱骨大結節」從肩膀側面往前方轉動,如果肩內轉同時加上舉手動作,就容易讓大結節與肩胛骨的凸點:肩峰,「兩個骨凸的距離過近」(若肩外轉時則大結節往後轉,舉高時剛好在遠離肩峰的下側,這兩個骨頭就沒有過近的問題。)

  這個疾病會稱為「夾擠」,就來自於這兩個骨凸點距離過近。-而這兩個骨頭中間並不是真空狀態,而是有:滑囊、肌腱、關節囊等組織,經過長期夾擠刺激,這些組織就會產生發炎腫脹而疼痛。而肌腱發炎與軟組織腫脹更會惡化夾擠的程度。發炎疼痛會抑制該處肌肉出力,所以慢性夾擠患者常見旋轉肌群失能:脊上肌等肩外轉肌無力/痙攣壓痛(卡住導致無法出力),更會加重手臂上抬的過度內轉動作,循環促進兩骨凸的靠近。另外因為骨凸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小),但軟組織腫起來之後需要的空間反而變「大」,但若又反覆內轉+抬高手(很常見的錯誤應對疼痛反應:越痛越故意動),讓骨凸距離過近,舉手時就會更容易「夾到發炎筋肉」反覆刺激而更腫脹,加重發炎形成惡性循環,嚴重者甚至手臂完全不能動,因為組織「膨脹到」肩膀一用力就被夾到。

  夾擠一般常見在手心向下的舉手動作,如:舉鋤頭,寫黑板高處,擦玻璃,畫海報,滑鼠平面使用過高的電腦桌,拉機車,從高處拉貨,搬行李箱上下。運動部份則如:開肘伏地挺身,槓鈴臥推,槓鈴/啞鈴平舉,划船,游泳手部(四式皆會,因手心都須向下後撥水,以捷式為最。)

(肩外轉+外展如上圖,跟下圖一比,就可看出肩內轉+外展,在手心方向的差別。)


(划船/滑輪後拉:建議手心相對或向前,不要向後)


(撞球擊球手亦有夾擠:肩胛柔軟度不足時,會凹折肩關節造成手心向下而非內)

(上圖是危險的擊球後拉姿勢:手心向下,與下圖喬登的方向比一比:手心向前或向上較好)

(臥推:可改一正一反或反手臥推[有落槓危險])

簡單的預防臥推夾擠方法是:

1. 減少握距(即:減少肩外展

2.注意動作軌跡要在乳頭以下,勿往上/後偏移(即:減少肩上舉角度)

3.增加肩胛骨柔軟度(可用手背柱子向後拉筋,即:增加肩胛上舉/後伸容許角度,間接減少肩關節需要角度

(啞鈴平舉:建議啞鈴改成直向,手心面向自己/相對較安全)


(槓鈴平舉:是不建議的危險運動,建議改成啞鈴平舉)

(吊環:不建議的危險運動 圖為國手:陳智遠,2018亞運銅牌退疫,嚴重肩傷至難以再比賽)


(上圖看來似乎是手心向下,但其實是「向前!」[要以軀幹為座標軸],下圖才是較危險的內轉手心向下,所以跳舞也有可能夾擠)

心型伏地挺身/開肘伏地挺身,在屈肘到底時,就會產生像槓鈴平舉的肩內轉+外展角度,容易夾擠肩痛。一般土豆仁建議:開肘作法,上臂與軀幹夾角不要大於45度;心型作法,大拇指相對角度須稍往前,不可往後面向自己(如下圖)。


(一般的正拳也是肩內轉+前屈,但通常會合併轉身前搏動作,可因此減少夾擠)

(示範肩內轉[手心向下]與外轉[手心向上]
的各个抬高角度)

  面對夾擠,消極的辦法是:內轉但不上舉!儘量減少舉手動作(通常建議不要過肩[90度或45度]),或是舉手時保持手心向上(外轉。)

但滿多運動是無法改變手心方向(只能選做或不做,如”槓鈴平舉”就是土豆仁不推薦的運動,可改啞鈴平舉),那就要改積極方法:訓練旋轉肌群(肩外轉肌),促進肩外轉柔軟度 ---包括矯正圓肩駝背。圓肩駝背姿勢因肩胛骨往前縮,會讓肱骨姿勢偏內轉,外轉受限,因而促進夾擠發生條件。

(上圖左 ---單純圓肩:肩前縮)

(圓肩+駝背,簡單特徵是:一般站姿會肩膀往前突出,手心向後,大拇指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