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健康小運動:手肘肌群伸展



手肘區域的酸痛症狀,除了撞擊造成骨關節受傷(多半是表面骨膜),其他以肌腱/肌肉過度使用發炎為主,包括網球肘/高爾夫球肘/二頭肌腱拉傷/三頭肌腱炎/手腕旋轉肌發炎...但,還有連帶的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的麻痺發炎壓痛(神經多半是肌骨問題的二次併發症),但一般醫療卻不強調該區域的放鬆跟鍛鍊,實在是奇怪的一件事情。

因肘關節的強韌性跟吻合度要求,外傷嚴重者鮮少脫臼(只有外側橈骨頭脫臼/半脫位較常見),結果往往是麻煩的粉碎性骨折,即使手術接合也無法完全,就如阿扁的右手肘一樣活動受限。

土豆仁在這教一個經常訓練學員的動作
類似網路上常看到的手腕伸展(一般用於腕隧道症候群/網球肘)
但更強調手肘旋轉
以伸展更多手肘部位的筋肉

步驟如下:
1.手掌壓在牆面/桌面/椅面/地面上(越低,壓越重,拉扯力越大)

2.保持手肘伸直,上身重量壓在手掌上
 手腕不適者可將手指彎曲做虎掌狀輕壓,以減少手腕壓力(影片後段有示範)

3.固定肩膀位置,扭轉手肘+手腕到底,動作時稍提起手掌虛壓,以提供動作空間,兩邊各停留3~5秒

4.反覆約5~10下至鬆開,注意勿重複過多導致拉傷



大家可以注意到,這動作其實滿費力的,這同時也是手肘穩定度的訓練
如果肩膀/軀幹位置會跑掉沒固定,就表示做錯了,沒拉到手肘卻拉到肩膀~

如果是網球肘問題,則可改成用手背壓椅面,但要注意,手背肌肉較薄,上身下壓的力量要放輕,旋轉的角度也會較小,手背側承受力較小,切勿過度以免拉傷

這個動作很適合手肘肌群失衡者作為平日保養
可以增加手肘的柔軟度跟穩定度(因為同時出力維持)
每日固定5~10下
要注意的是:不要拉過頭了!多數人這邊肌肉其實很薄,承受力不高

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實例:局部症狀,但全身失衡

這是土豆仁的實際案例,跟他解釋時所畫的示意圖

大家這樣看得出來症狀是什麼嗎?
(提示:在下半身)

在這先不解答,但其實歪斜那麼多地方,他自己是沒有感覺的
所以看醫生看了一年半載還是無效

這樣歪下去,再吃多少止痛藥,再做多少復健
都是徒勞無功的

肌肉骨骼的症狀,往往都跟"使用"有關
動太多易受傷,動太少會僵硬
錯誤的使用方法,會造成歪斜

要活就要動的俗語,正表示要維持人體功能,需要適當的活動
不去討論怎麼使用
不是調正不良的習慣
只給藥,只給"治療"
就如同一邊喝毒藥,一邊吃解藥一樣
像這個case全身都失衡,是拖了很久之後的結果
其實是很常見的現象 (但症狀處往往不是失衡原因,而是結果)
所以土豆仁才會做全身平衡檢測服務
這是一般院所不會做的

通常症狀拖越久,情況會越複雜,影響的部位會越多
醫生的藥通常也更沒效
這都是人體自然代償,試圖自己解決問題的結果

延伸閱讀:
人體自然的"視線平衡"反應 (自動代償身體失衡)
https://peanutworkshop.blogspot.com/2017/11/blog-post_22.html

疲勞與錯誤姿勢受傷 都是因為...!

https://peanutworkshop.blogspot.com/2016/04/blog-post_13.html

土豆仁的課程除了找出失衡之處
更重要的是推敲發生的原理
儘量從源頭去做調整
源頭找到了,全身的問題也就跟著慢慢回到平衡點
症狀(即最後的結果)也就會開始消失

這都需要學員回去之後配合,做適當的運動,改變不良的習慣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健康小教室:中背部緊繃的常見原因 ※認識背肌(8)後鋸肌


(from https://www.aliexpress.com/item/Novelty-design-hollow-back-sexy-ladies-Bodycon-Dresses-S-XL-Western-Fashion-women-vestidos-half-full/32848070151.html)

一般人最常見的是上背部(肩頸)緊繃
接下來是下背部(腰肌)緊繃

多半是疲勞過度使用(久站 久坐 搬重...)
姿勢不良(低頭族 彎腰工作)造成


(from https://anatomyclass01.us/upper-thigh-muscle-strain/upper-thigh-muscle-strain-mid-back-muscle-strain-human-anatomy-charts/)

肩胛骨以下←→肋骨邊緣以上
中背部的問題,相對較為少見
中背部的骨骼,本身活動角度較少
中背部的肌肉負擔也就較少
中背部是胸腰椎交界處,主要的動作是"旋轉"
中背部的問題,相對較為少見
(from https://medwrite.biz/51792_back_muscle_pain_anatomy_mid_back/)

一旦出現不適,除了(真/假性)脊椎側彎的凹折,
導致肋骨錯位,肌肉緊張(為了撐住歪斜脊椎)之外

★如果疼痛沿著一支肋骨分佈,還有可能是帶狀皰疹(皮蛇)喔!
★如果疼痛深處伴隨水腫/排尿問題,有可能是腎炎/腎結石疼痛

以上原因之外
中背部緊痛幾乎都是上背或下背的功能失常導致

此時中背部淺層的闊背肌,中層的後鋸肌,深層的豎脊肌/多裂肌都可能有緊繃現象
用按摩或滾筒放鬆此處肌肉後,
多半可以發現被掩蓋在內部的上背/下背問題!

(from http://www.extaping.com/articles-amp-videos/knowledge-base/life-care/article/181.html)

一般最常見的上背延伸原因:肩胛骨的失衡
本站之前已有探討: https://peanutworkshop.blogspot.com/2016/02/blog-post_24.html
因為肩胛骨位置不穩/跑掉,造成中背部的拉扯不適
就土豆仁經驗,這類苦主經常可見"後鋸肌"的緊繃硬塊

後鋸肌是位於背肌第二層的薄片小肌肉,上覆有斜方肌(上背)/闊背肌(下背)
薄薄一片,在一般人身上幾乎是摸不到後鋸肌的肌肉塊
(胸腔上下各有一片後鋸肌,連結肋骨跟胸椎,邊緣呈現鋸齒狀)
下後鋸肌(from https://cn.dreamstime.com/%E5%BA%93%E5%AD%98%E4%BE%8B%E8%AF%81-%E4%B8%8B%E5%90%8E%E9%94%AF%E8%82%8C-image57548987)

其原因未知,可能因為肩胛不穩定,影響肋骨側面的"前鋸肌"不正常收縮,
進而把不正常拉力傳到肋骨後側的後鋸肌
後鋸肌功能是:幫助橫膈膜做肋骨擴張,穩定胸廓,協助胸椎旋轉
因此苦主經常會有深呼吸的不適感。
前鋸肌(from https://cn.dreamstime.com/%E5%BA%93%E5%AD%98%E4%BE%8B%E8%AF%81-%E5%89%8D%E9%94%AF%E8%82%8C-image57548990)

下背的延伸原因,最常見的則是「下交叉症候群」
如圖右(from http://www.holisticfitsf.com/blog/2015/3/11/is-your-desk-ruining-your-golf-swing)

下交叉症候群會造成腰椎後側肌肉緊繃,尤其是豎脊肌(如上圖, erector spinae)
進而牽引到中背部胸椎部份
(一般單純下交叉不太會影響到上背部,除非合併"上交叉症候群")

豎脊肌在本部落格的"認識背肌"系列已有論述:
認識背肌(4): 豎脊肌 http://peanutworkshop.blogspot.com/2017/04/4.html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淺談「正確的運動」法

中國傳統有氣功,"導引","內家拳"等等養身的做法

但現在越來越不流行
現代人連補藥都懶得煎
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健康食品"

反倒是西醫除了原本的"自然醫學"(很多是偽科學)之外
開始風行各種商業運動:瑜伽, 彼拉提斯, Crossfit...


除了雕塑胴體,注重外表的因素之外
幾乎都是為了健康

運動可以促進/保持健康
這是台灣人還沒有完全接受的觀念

台灣人(非職業選手)的運動模式,還是休閒為主
最多就是要活就要動的簡單想法

所以經常可以看到"退休族群愛爬山,把自己的膝蓋操壞"這種事情

另外就是:假日運動員,偶爾打個球/走段路,想說輕鬆一下,卻馬上就拉傷扭傷

這些都是沒有認知到:正確需要專業指導

...這也是土豆仁在做的事情

一般常見的運動錯誤有:

1.不知道節制運動量
 過與不及都會有問題
 因為人的組織跟彈簧一樣,有彈性極限,有金屬(肌骨)疲乏問題
一般人會以為:沒不舒服,就可以繼續操
 殊不知已經逼近極限,再一根稻草就可以壓倒駱駝
  覺得酸痛疲勞只是小事~(其實是警訊)
 人體就算是鐵打的,也不能隨意拉扯壓迫~
 拉筋要拉到痛,舉重舉到極限拉傷,訓練就是要操到軟腳...這些都是傳統的錯誤觀念
 容易累積舊傷病母

休閒看心情,朋友瞎起鬨,運動量隨意變來變去,也是一大問題
 會讓你不知道極限到底在哪裡?
 平常都運動不足,但以為自己都有在練,產生爬大山也沒問題的錯覺
 很多運動傷害都是這樣來的~對運動有錯誤的認知

有規劃,有定量,循序漸進,細察運動反應,才是設定運動量的前提

2.不知道運動的效果
 各種商業運動,以及健康書籍,都會把他們介紹的運動,講得天花亂墜,效果滿分
 實際上運動有「特異性」(specificity)
 也就是說:某種運動,只能產生某方面的訓練效果,無法一招半式走江湖。
不可能同時又能減重,又能增肌;
不可能又練耐力,又增加最大肌力;
不可能又能拉筋,又能肌肥大~
 市面上最常見的錯誤宣傳就是:拉筋可以減肥,按摩可以豐胸
 但實際上~都只能放鬆組織而已~
所以我們在專業運動員的訓練菜單裡,可以看到多種運動的搭配,即所謂"交叉訓練"
基礎體能:有氧,肌力,伸展,彈跳,反應...
專項訓練:衝刺,投籃,上籃,過人,防守...
再加上熱身跟收操,才是完整的訓練計畫

一般人精神時間所限,往往只會做某一項運動,卻妄想達到所有效果,
 這是相當危險的想法!

*適量的有氧運動。可以控制三高 糖尿病 心臟病 脂肪肝 甚至失智症,增加壽命,降低死亡率 都是多數研究已經認同的結果
*足夠的肌力鍛鍊,則是可以治療肌少症,減少失智症發生,減少癌症復發,促進骨質密度,這也是很多研究證實的現象


3.不知道平衡的原則

這是土豆仁很強調的觀念,但甚至在很多專業教練的腦袋裡,這個問題並不存在!

所以會看到很多職業選手,年紀輕輕就操壞身體
看到很多上班族,年紀輕輕就到處酸痛
都是因為只想要某種運動效果,而過度偏重某種運動(如上所說的:特異性)
或是運動時不拘小節~歪著做~
例如~深蹲屁股歪一邊,打網球左手都不動,反拍都不練,跑操場都沒換方向~
而造成身體發展的失衡
當反覆刺激累加
當某個部位壓力過重時,就會爆發傷痛
(但土法煉鋼的觀念:那是你自己有病,自己不行,不是教練的問題)

目前最常見的:
1.重訓愛好者:只練他想要的項目,忽略前後/上下平衡,不喜歡伸展拉筋
 大胸肌同時有肩痛背痛,六塊腹肌同時有腰痛,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2.路跑愛好者:只求跑量,不練其他部位,伸展收操不足
 跑量很大,但每跑必痛,膝蓋肌肉分佈失衡,緊繃,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3.坐式生活者:
 假日運動員,每次運動都不足,
 沒動的地方一直都沒動到,有動的少數地方易受傷
 運動量跟運動法都失衡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拉「筋」拉的是什麼?

拉筋 (stretching, 台語:giú-kin/ tiau-kin)
拉的是什麼?

土豆仁從中文"筋"字的意義開始講起
西醫解剖學的分類:肌肉,肌腱,韌帶,神經,血管,筋膜
以上傳統中文,都稱為"筋" (中醫解剖學不發達)
如台語:
頷頸筋(ām-kún-kin) = 頸部肌肉
麻筋=神經
血筋=血管
浮筋=表面靜脈膨脹/肌肉僵索
大板筋=豎脊肌
筋頭=肌腱
日語:筋肉=肌肉 僧帽筋=斜方肌

條狀有彈性的東西,也被叫做筋 如鋼筋,橡皮筋,麵筋...

另外
"拉"的範圍,也有很大的差異
要拉到斷(誤)? 拉到變長? 拉到緊?拉到鬆?輕輕拉動?
所以黃老師課間一般會說:拉長/伸展/放鬆/活動OO組織
這才是精確的中文說法

筋的長度不足,彈性不足,張力過大,缺乏活動
外表摸起來都是筋的僵硬/緊繃
這幾件事情其實是不一樣的喔!
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長度過長,但張力很強(收縮痙攣)的肌肉
也可能看到長度過短,但張力很弱(無力)的肌肉
也可能看到長度適中,張力適中,但僵硬脫水的肌肉(疲勞無彈性)

實際上
神經太鬆弛(彎曲在肌肉間迂迴而行)
肌腱/韌帶太緊(像很硬的彈簧)
血管很有彈性(像軟軟橡皮筋)
我們通常能夠自力伸展的,是 #肌肉 跟 #筋膜
一般來說
要拉到"變鬆" (抑制肌肉/筋膜收縮),做輕到中度的反覆間歇刺激較好
要拉到"變長" (增生細胞/纖維拉直),則由輕"緩慢"加到重度的持續拉扯較好

*直接重度拉扯也可經由"高基氏器"(本體感覺神經)的反射,來抑制肌肉收縮而拉長/放鬆肌肉,
 但相對受傷風險較高:拉撕裂再生長,也會變長,但要小心恢復不好的沾粘現象,反而會變緊!

拉筋的相反是 #不動
只有不動才能讓筋變緊(適應性縮短)
所以相反來說,對久坐靜態生活者來說:
適量平衡的肌肉運動,其實就可以達到輕度拉筋的效果
這也是土豆仁經常教學員要保持 #運動習慣 的原因之一

健康小運動:肋骨/ 胸廓 /肺葉伸展

幾乎任何脊椎(核心)失衡的結果
都會有胸廓(肋骨)活動度降低,橫膈僵硬無力,肺臟擴張不良,換氣效率降低的現象

患者經常會描述:上胸悶痛,吸不到氣,肩胛骨內側悶悶的,兩肩胛中間怪怪的,肩胛骨下方(胸壁)怪怪的,中背部痛痛的,呼吸有感不舒服,深呼吸更有感。

胸痛首要注意排除心臟問題
包括心肌缺氧,心肌梗塞,心律不整,主動脈剝離都會有胸悶痛的症狀
而且痛感不一定在前胸心臟處,在上背/後背/肩膀,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起身運動會加重症狀,休息後會緩解
心情緊張會加重症狀,放鬆後會緩解
這樣的情形,務必馬上進醫院看心血管科!

另外,胃食道逆流,胃潰瘍,膽囊炎,也可能以胸痛的症狀表現
(深處神經分不清是哪裡痛)但相對不那麼緊急

除了較少見肺部/肋膜的問題之外,常見的幾個情況如下:
1.代償性胸廓/橫隔肌肉緊縮,來幫助平衡失衡的脊椎(包括頸椎/腰椎/骨盆/核心),或是附著在肋骨上的肩胛不穩定的情形

2.肋骨錯位/卡住,或是脊椎側彎帶動肋骨歪斜:多半不明原因,可能因搬重物/硬舉/挺舉/肩推/激烈運動受力,或長期姿勢不良,導致肋間肌/橫隔動作受阻於歪斜的骨骼

3.駝背/圓肩/趴桌等前彎的姿勢,導致胸廓長期受壓無法伸展,最後僵硬產生症狀

4.橫隔肌肉功能異常:可能因長期咳嗽或其他不明原因

如上影片所示,肋骨在吸氣時,會往上往前"翻轉",讓整個胸腔往上跟往兩側擴張
這個動作主要是由橫隔膜往下收縮,產生胸腔負壓,讓空氣被跟著吸進肺部,充氣撐開肋骨造成

所以肋骨主要是被動的動作

另外還有主動的動作:用力吸氣/喘氣時,肋骨之間的"肋間肌"(以及胸小肌)會收縮
協助增加肋骨往上抬(轉)的活動角度
一般人輕鬆呼吸時,通常是不會有這動作
如果休息時也有明顯肋間肌收縮,多半是有病態問題的表現!
嚴重者可以看到連鎖骨下都會凹入!
會呈現聳肩呼吸的喘氣姿勢!

這在小朋友身上會看得很明顯,喘氣時肋骨間肌肉會明顯凹入
如下影片:
所以,有胸廓/肋骨擴張問題時,
處理順序是:
1.解決可能的脊椎/肩胛/核心問題
2.鬆動肋骨:放鬆肋間肌/胸肌/背肌/肩胛/胸椎關節:通常用按摩/熱敷的方式
3.呼吸運動:
A.一般會建議先學會腹式呼吸:啟動橫隔,先喚醒正常的呼吸模式
(通常胸廓僵硬者,呼吸也不自主的很淺,橫隔動作很小)
B.接下來改作胸式呼吸:吸氣時橫隔hold住不下降到底,腹部不凸出,集中擴張胸廓
 讓肋間肌收縮,來活動肋骨,建立胸廓活化的動作記憶

* * * *

黃老師會依卡住部位
分為上胸/下胸/前胸/後胸來分開訓練:

1.上胸擴張:坐姿,雙手背後腦杓,手肘稍向外張開(★勿拉到底),頸椎直立收下巴,視線微向上,做胸式呼吸,可以感到上胸充氣,鎖骨到胸骨被撐開。
※可加上上半身稍左(右)轉(同樣勿轉到底)再做吸氣擴張,來選擇性伸展左(右)側上胸

※也可改成仰躺,中背部肩胛以下墊枕頭,讓軀幹呈現╭╮形狀施做,但因後背壓在床上,效果稍差

★注意不要肩膀拉到底,做成一般的擴胸運動,這樣只會拉到胸肌,而不是肋骨

2.下胸擴張:坐姿,張開雙肘★注意勿聳肩,雙手大拇指張開,順勢用手臂重量,整個手掌手指稍用力,壓住兩側下半肋骨,依需要的部位調整位置,吸氣將下胸廓撐開到底,集中力量將雙手按壓部位頂出。吐氣時可順勢雙手向內擠壓肋骨,以增加下胸廓收縮程度。(也就是說,雙手是持續壓住不放)

3.前/後胸擴張:如影片艾利斯老師示範,趴姿(針對前胸)或仰躺姿(針對後胸),雙臂呈現向上向外的角度,頭部雙手都放鬆在床不出力,在胸廓卡住的部位頂一個軟球或枕頭,做胸式呼吸,集中意念在頂開卡住的部位,把抵住的軟球/枕頭壓扁


以上運動的速度,要調整呼吸順暢,緩慢進行,勿做成"彈跳式"的拉筋動作
如果沒有容易換氣過度,越做越喘的問題,一般一回需擴張到底←→放鬆 反覆約20~30下
擴張到底即可放鬆吐氣,注意勿憋氣!
這會導致血壓上升,肌肉緊繃,反而造成反效果(越做越緊)

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健康小運動:後腦杓酸痛 ---枕骨肌群伸展運動

肩頸酸痛頭痛(鬢邊痛/偏頭痛)
都很常傳導痛到的地方:後腦杓 (台語:後擴/後甌)

中醫也常刺激這邊的穴道:風池(足少陽膽經)/風府(督脈)
這邊實際解剖的構造:是頭骨後下部的枕骨,連接頸椎第一節,第二節,跟週邊的韌帶 神經 肌肉

枕骨下的八條小肌肉(負責轉動跟穩定頭骨),任一條緊繃時,
會造成肌肉縫隙之間的(腦)神經被夾住/壓迫而疼痛
導致頭痛,或甚至暈眩,呼吸不順,噁心感...


不適者常見一直轉肩膀/轉頭的動作,試圖想要活動該處,
但常見的現象往往是:頸椎動很多,甚至咖拉作響,枕骨卻紋風不動 😓
(因為緊的拉不動,都只拉到鬆的地方)


那...為何這個地方會緊繃?

土豆仁常見的多半有兩個原因:

1. 淺背線肌群(位置同 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出力不順+過度用力導致
一般最常見的原因:拉重物/搬機車,舉重/硬舉
背部肌群只要有其中一個有問題,力量都容易分佈不均,傳送集中到小肌肉而爆發
一般最常見的是下肢肌肉/骨盆問題,把重量往上擠到連結在同一條線上的..
腰豎脊肌或枕骨肌群,
最後因小肌肉過度收縮緊繃而拉傷
所以枕骨肌群這時是受害人,加害者在下半身

2.肩頸姿勢不良:最常見的是頭部前傾/高低肩/圓肩等(所謂 上交叉症候群)



後腦後仰緊縮,枕骨跟上頸椎往後壓在一起 (或歪一邊)
導致肌肉受不了,神經壓迫

這在螢幕位置不良的電腦族最常見,或是拉小提琴的也有

調整工作檯面,整體姿勢,平衡全身筋骨(多半有核心問題),培養運動習慣,是根本的解方

或是
按摩無效
做以下的動作,可以馬上緩解酸痛感:

0.找個適當高度的桌椅
1.雙手握拳上下疊放桌上
2.下巴放在上拳眼上
3.閉眼調息,頭部跟肩膀手臂放鬆,把上半身重量經由下巴放在拳頭上
4.做收下巴動作,輕鬆的把下巴往喉嚨方向(後下方)擠(勿過度緊張)
5.此時面部應朝下朝桌面,保持正常呼吸,用力持續十秒
6.放鬆起來休息10秒後,反覆為之

這是因為枕骨肌群除了跟全身淺背線連結之外,
與頭皮筋膜/顏面肌群,咀嚼肌群,頸前肌群,都有連結
試試看眨眨眼睛,皺眉,抬眉,動動下巴,咬咬牙...
同時摸摸看後腦杓,應該感覺得到小肌肉同時在抽動!
所以我們可以用前側肌群的放鬆下壓,來交替牽動/放鬆後腦杓。
而這個連結
其實也是該處疼痛會傳導到整個頭的原因之一!

★按摩/頸椎牽引,也是一種伸展法,但對於過度緊繃者可能效果不好(越拉越痛),
或是高血壓血管硬化患者,可能壓迫脊椎血管,有一定風險
這時就可以做這運動看看

☆★☆★高血壓者也可能因血壓高而此處緊繃酸痛,務必先注意血壓☆★☆★

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有跟身體對話過嗎?

土豆仁強調筋骨平衡體態調整,這都跟身體的覺察(physical awareness)有關
如果自己無法感覺並控制自己的身體
那麼再多的課程,再多的按摩,都是無效的

來到土豆仁,多半是黃老師幫你找問題
但其實更好的是:自己能夠定位問題

這在"物慾橫流"的台灣,實在有點難
台灣流行的價值觀,就是賺錢,拼經濟,一窩蜂趕流行

什麼文化啊 心靈啊 美學啊 都變成商業化行為
文創 心靈成長 美妝 美容 美髮 美體
都非常的表面

近年流行的小確幸,也都停留在物質享受的層次

自己的身體也常常只被當成工具

許多人為了工作,為了理想,為了娛樂,為了比賽
猛力想要榨乾身體的力量
卻很少靜下來聆聽身體對主人(大腦)說的話

多數人都是等到痛了,才決定要面對自己的身體,
但做的事情卻只有解決疼痛!仍然沒有覺察問題

身體會有很多無聲反應給你
如一輕一重的失衡感
一長一短的變形感
不好使力的沈重感
異常動作的頓挫感
能力受限的酸痛感
凸出或凹入的異物感...
但多數人都視而不見
有的人認為等等就好了,有的人認為那是正常的
有的人明明有感覺,但卻忙到忘記剛剛發生什麼事
一直拖...
從沒問題拖到有問題,從小問題拖到大問題
等到真的抽痛 刺麻 再去治療,就黃老師的立場來說,都嫌太晚了

黃老師遇過很多人問:
為什麼別人都不會受傷?我卻有很多問題
為什麼別人工作/運動力量那麼強?我卻多做一點就受不了

這些其實都是沒有跟身體對話,只看到別人表面的好
(但別人背後的苦跟付出,是被隱藏看不到的)

能靜下來,慢下來,發揮敏感,多感受自己的身體
其實都是一種自我投資
(但從小從父母 老師 教練 到醫生,都沒有教我們如何自己幫助自己)
這樣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以提前預防
也就不會一直羨慕別人(偽裝的美好)

來過土豆仁的學員
經過提醒
往往都會變得更敏感
"制"病於未發
更能斟酌安排工作/運動的方式跟壓力
身體更能達到平衡順暢的運行方式

也就不會再有巨大的疼痛跟長期病痛不良於行

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健康小運動 ---胸椎全面旋轉





上肢負重者(搬運工/重量訓練)或是電腦族/手工業者

因為肌肉長期收縮緊繃,往往有胸椎僵硬的問題
 久坐不動的人更容易有脊椎變形:駝背/脊椎側彎


這除了酸痛/悶痛,通常有呼吸不順的狀況
肩關節經常活動角度受限
更甚者上肢無力肩膀疼痛,肩頸椎跟腰椎也連帶受影響出問題!

對這情況,土豆仁的做法通常是:訓練肌肉的平衡

胸椎僵硬者絕大多數都是肩頸/胸肌緊繃,腹背肌無力(核心)
訓練背肌(核心)是基本的運動

但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脊椎/肩胛骨的柔軟度
長期僵硬到一個程度,韌帶都縮短,苦主經常有貌似定型的彎彎駝峰
自己用力都挺不起來!紋風不動!
~這時就需要拉筋運動了
(★老年人常有骨骼變形,拉筋需要X光審慎評估才能做)

傳統的做法,多半是拉後仰,把胸椎拉直 (包括肩胛/胸肌伸展)



(from http://theproactiveathlete.ca/2013/01/24/thoracic-extension-mobility-exercises/)

但黃老師經常會多做一個:胸椎旋轉

因為脊椎33節的活動角度,其實並不平均
(人並不是蛇那麼軟~)

~~解剖冷知識又來了!!
人類的薦椎跟尾椎不能動
脊椎其他各節,則各有分段專長 ---頸椎(7節)旋轉/胸椎(12節)側彎/腰椎(5節)前彎

~~有發現少一個後仰嗎?
沒錯~後仰就是人體脊椎較弱的活動角度,也較易受傷
軟骨功多半強調後仰~多半是胸腰椎連結過鬆產生對折
(俄羅斯體操選手Zlata from http://hk.on.cc/int/bkn/cnt/news/20151215/bknint-20151215101053099-1215_17011_001.html)

胸椎最會做的動作(側彎):

再加上多數人易前彎駝背
所以胸椎的後仰旋轉常受限,就是伸展的重點!

有的運動教練會教以下動作:

(from https://www.cyclingweekly.com/videos/fitness/neck-pain-after-cycling-try-these-exercises)

但胸椎僵硬者,往往會變成腰椎旋轉,或是肩胛後收,來代替僵硬的胸椎動作
變成腰椎旋轉 (from https://gmb.io/back-stretches/)
變成肩胛後夾(from https://azopt.net/thoracic-extension/)
這樣怎麼轉都沒有拉到目標~

所以土豆仁會選擇以下影片的做法:

步驟如下:

1.趴姿固定骨盆兩側跟腰椎不要轉動浮起,保持雙大腿/髖骨貼地

2.雙手肘將上半身撐起,轉動向右,直到左手小臂在身體前方水平向右

3.屈膝90度+右手往後拉住右腳踝內側

4.頭轉眼看向右腳,右肩用力往後伸展,帶動胸椎向後旋轉到底
 注意勿聳肩,雙肩胛勿互夾膏肓

5.深吸氣到底,伸展整個胸廓(胸椎+肋骨),停留5~10秒再放下,反方向重複為之

這個動作的好處是:可以精準的拉到胸椎後仰+旋轉+側彎的角度
★同時也活化訓練背部肌群☆

要注意的是:脊椎側彎/脊椎骨刺者,不適合做,以免脊椎變形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