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淺談「正確的運動」法

中國傳統有氣功,"導引","內家拳"等等養身的做法

但現在越來越不流行
現代人連補藥都懶得煎
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健康食品"

反倒是西醫除了原本的"自然醫學"(很多是偽科學)之外
開始風行各種商業運動:瑜伽, 彼拉提斯, Crossfit...


除了雕塑胴體,注重外表的因素之外
幾乎都是為了健康

運動可以促進/保持健康
這是台灣人還沒有完全接受的觀念

台灣人(非職業選手)的運動模式,還是休閒為主
最多就是要活就要動的簡單想法

所以經常可以看到"退休族群愛爬山,把自己的膝蓋操壞"這種事情

另外就是:假日運動員,偶爾打個球/走段路,想說輕鬆一下,卻馬上就拉傷扭傷

這些都是沒有認知到:正確需要專業指導

...這也是土豆仁在做的事情

一般常見的運動錯誤有:

1.不知道節制運動量
 過與不及都會有問題
 因為人的組織跟彈簧一樣,有彈性極限,有金屬(肌骨)疲乏問題
一般人會以為:沒不舒服,就可以繼續操
 殊不知已經逼近極限,再一根稻草就可以壓倒駱駝
  覺得酸痛疲勞只是小事~(其實是警訊)
 人體就算是鐵打的,也不能隨意拉扯壓迫~
 拉筋要拉到痛,舉重舉到極限拉傷,訓練就是要操到軟腳...這些都是傳統的錯誤觀念
 容易累積舊傷病母

休閒看心情,朋友瞎起鬨,運動量隨意變來變去,也是一大問題
 會讓你不知道極限到底在哪裡?
 平常都運動不足,但以為自己都有在練,產生爬大山也沒問題的錯覺
 很多運動傷害都是這樣來的~對運動有錯誤的認知

有規劃,有定量,循序漸進,細察運動反應,才是設定運動量的前提

2.不知道運動的效果
 各種商業運動,以及健康書籍,都會把他們介紹的運動,講得天花亂墜,效果滿分
 實際上運動有「特異性」(specificity)
 也就是說:某種運動,只能產生某方面的訓練效果,無法一招半式走江湖。
不可能同時又能減重,又能增肌;
不可能又練耐力,又增加最大肌力;
不可能又能拉筋,又能肌肥大~
 市面上最常見的錯誤宣傳就是:拉筋可以減肥,按摩可以豐胸
 但實際上~都只能放鬆組織而已~
所以我們在專業運動員的訓練菜單裡,可以看到多種運動的搭配,即所謂"交叉訓練"
基礎體能:有氧,肌力,伸展,彈跳,反應...
專項訓練:衝刺,投籃,上籃,過人,防守...
再加上熱身跟收操,才是完整的訓練計畫

一般人精神時間所限,往往只會做某一項運動,卻妄想達到所有效果,
 這是相當危險的想法!

*適量的有氧運動。可以控制三高 糖尿病 心臟病 脂肪肝 甚至失智症,增加壽命,降低死亡率 都是多數研究已經認同的結果
*足夠的肌力鍛鍊,則是可以治療肌少症,減少失智症發生,減少癌症復發,促進骨質密度,這也是很多研究證實的現象


3.不知道平衡的原則

這是土豆仁很強調的觀念,但甚至在很多專業教練的腦袋裡,這個問題並不存在!

所以會看到很多職業選手,年紀輕輕就操壞身體
看到很多上班族,年紀輕輕就到處酸痛
都是因為只想要某種運動效果,而過度偏重某種運動(如上所說的:特異性)
或是運動時不拘小節~歪著做~
例如~深蹲屁股歪一邊,打網球左手都不動,反拍都不練,跑操場都沒換方向~
而造成身體發展的失衡
當反覆刺激累加
當某個部位壓力過重時,就會爆發傷痛
(但土法煉鋼的觀念:那是你自己有病,自己不行,不是教練的問題)

目前最常見的:
1.重訓愛好者:只練他想要的項目,忽略前後/上下平衡,不喜歡伸展拉筋
 大胸肌同時有肩痛背痛,六塊腹肌同時有腰痛,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2.路跑愛好者:只求跑量,不練其他部位,伸展收操不足
 跑量很大,但每跑必痛,膝蓋肌肉分佈失衡,緊繃,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3.坐式生活者:
 假日運動員,每次運動都不足,
 沒動的地方一直都沒動到,有動的少數地方易受傷
 運動量跟運動法都失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