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每週連載] 胸肌外展活化運動

土豆冷知識:
  胸肌是扇形的肌肉,分部為三份:(上)鎖骨+(中)胸骨+(下)肋骨,外側連到肱骨前方骨突,而且是扭轉式的上部接到骨突前下方,下部藏到後上方!

  胸肌收縮可產生手臂向內收內轉夾胸的動作,從伏地挺到上斜飛鳥,練胸肌動作可看到各種變化式,目的為完整刺激:內/外/上/下各部份的纖維。


  扭毛巾式的連結有助於胸肌做手臂內轉出力,但也是臥推肩推等外轉+上舉動作易拉傷胸肌的原因之一。

  胸肌上半與外側過緊,是土豆仁常見的現象,常導致駝背或圓肩問題。也常因此產生後續的肩歪頸痛等問題。今天就來活動這部位:


步驟:
1.仰躺,肩膀在床緣,手臂在床外,屈肘90度,放平手臂,儘量保持小臂與床面平行(依個人柔軟度而定,少數人小臂甚至可後折到床面下)

2.平行床面做肩側舉,始終保持手臂平行床面角度,從手肘靠近肋骨舉到手掌碰到頭,一般人上下角度約可達120度左右。往上同時吸氣,以儘量撐開胸肌中央連結點(胸骨)

3.緩慢反覆10~15下。注意勿拉過頭產生聳肩,肩膀後側均固定貼床位置不移動。可針對局部卡卡角度範圍加強活動。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關節的危險角度] 4.2 只用指尖抓握

  除了被球打到, 揬到 擠到(tu̍h‧tio̍h, chik‧tio̍h)的外傷,手指最常見的就是「板機指」:肌腱或腱鞘(包覆肌腱的韌帶)發炎到多出一顆手心腫塊(最常見在無名指的掌指關節),導致卡住而疼痛。手指屈曲時肌腱收縮,腫塊就會跟著肌腱往下跑動而卡住,伸不直,硬要伸直就咔一聲腫塊撐開韌帶痛~~。

  板機指幾乎都是「過度使用」而來,要避免手指的過度使用(特別是掌指關節),運用整隻手掌出力而非單一手指,是很重要的!如下圖上的姿勢,就是相對危險的,指尖關節被目標物固定住無法動作,所有出力動作都產生在第二指關節與掌指關節,就容易造成力量集中在局部而發炎。

  下圖中就是比較好的角度,手掌到手指平均屈曲,全接觸目標物,可讓所有關節都平均分配到力量。在搬貨,甩鍋,洗碗,手洗衣服,按滑鼠...,都要注意這原則。

★注意:手掌的小肌肉們也是人的握力來源,人類的手掌不同於四足動物,人的掌骨可以 #拱起拈物,不要像下圖上只會用「手指」抓東西!

  至於有些「只能用手指捏」的工作,就是受傷高危險群,如:毛筆,針黹,蓋印章,打鍵盤,彈琴,鎖螺絲(所以有的起子會加大握把),務必學習如上所述平均用力,注意量力而為固定休息。

  下圖下就是典型的板機指腫塊,切記不要手賤(chhiú-chiān)故意去戳它!推它!壓它!揉它!拉它!那樣只會越腫越嚴重!持續冰敷抬高休息(位置水平要比心臟高) 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解決法,保持手指放鬆微屈,不要故意彎曲以降低肌腱張力,一般在數天之內會自然消腫。待消腫後再做關節鬆動與肌力訓練,才是正常的復健流程。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土豆仁歡迎使用紙本「振興五倍券」付款

土豆仁史上最大優惠來了!
讓你5000變7500!

   土豆仁於防疫二級期間收費仍維持一堂500/1000元,歡迎大家使用紙本振興五倍券(不找零)付款,即贈送50%時數,可該堂使用,亦可寄存待下次使用。




 

2021年9月17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小手臂後側活化運動(前臂尺側)

  小手臂區域一般常見的傷害是「媽媽手」或「網球肘」,這些問題都位於大姆指側(橈側),可能跟我們手臂使用習慣多往向上向外(拇指方向)擺動有關。


  今天要教的動作則與小指側(尺側/小手臂後側)有關。小指側的肌肉使用,常見作用角度多為由下往上往內(小指往上往內),多半與「提拉」有關,如:重訓的肱二頭彎舉、臉拉,比腕力,丟保齡球/壘球,搬貨提行李上車,刮魚鱗,打蛋...



主要肌群為下圖左上的淺層前臂線。

  小指側除以上一些特殊工作之外,其實活動量很少,也是一般人手臂較弱的部位,因此當過度使用時,也容易受傷。今天的動作就是教大家活化小指側的前臂肌群,以增加該處肌肉的活動度與控制力:

步驟:(以右手為例)

1.站/坐姿:伸直右手肘,右手臂水平往前,手心向自己,手腕用力屈曲到底。此時可感覺前臂背側伸展緊痠感。
2.手肘屈曲同時,手腕轉向讓手心向外,手掌用力背屈到底+同時伸直手肘。此時可感覺前臂背側收縮緊痠感。

3.手肘再次屈曲,回復到1.角度,反覆15~20下。

* * * *
建議大家可將此動作作為熱身/收操用,有小指側/手肘內側酸痛者,皆適用此動作保養。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每周連載] 肩胛-腹肌活化運動

街頭健身常見的招式:單槓爬樓梯,單槓水平,其實也有簡單的做法。

  吊單槓做軀幹懸空動作,可以刺激到腹肌(腹直肌/腹斜肌),闊背肌,髖屈肌,肩膀穩定肌(肩膀核心),還有上肢屈肌群。涵蓋的肌肉包括手臂前後筋膜線,功能線,旋線,淺前線,除了下肢肌群沒練到之外,是訓練整個上半身CP值很高的運動,黃老師經常推薦脊椎問題者,肩膀問題者練習。但門檻往往是:握力不足。今天就來教個簡化的練法~



(旋線前後視圖,淺背線,功能線背面)

(功能線三視圖)
(手臂肌筋膜線)

步驟:

1.仰躺,雙手往上抓住床頭緣,或有床頭櫃/椅背可供固定雙手亦可。

2.雙腳併攏屈曲,從平踩床面開始,練習離地

A.腹肌收縮軀幹捲曲讓整個下肢骨盆屁股向上離地
B.左右旋轉只有單側屁股碰床,讓單側屁股尾椎離地
C.捲腹讓屁股離地後再左右旋轉骨盆,雙側屁股均離地,只有腰側碰床。
※注意出力原點用手為支點,肩胛與胸肌出力帶動腹肌/側腹肌/背肌,感覺到肩胛與 胸廓/軀幹之間的相對出力,而非用下肢甩動來製造動作。

3.各方向反覆約5~10下,注意配合呼吸,下肢舉高時吸氣,放鬆時吐氣。
※注意左右不對稱或卡住點,均為未來可能之失衡受傷處。

4.若需加強強度,可將下肢稍伸直(即淺背線出力)以增加抗力力矩。

* * * *
這運動對於腹肌失衡,雙肩失衡,胸廓肋骨不適者,均可依個別情況施做。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關節的危險角度]3.2 手腕過度背屈(手掌後折)

  一般人的手腕前屈角度(80°-90°)比後折(70°-80°)稍大,但後折的使用率遠遠大過前屈,此因後折可以讓掌面屈指肌腱伸展產生「轆轤效應」,讓手指抓握更有力,也讓物件可更穩定的包握在捲曲的手拱裡。大家可以試看看將大食二指指尖捏緊,手腕前屈時手指會明顯無力較易扒開。

  手掌後折容易受傷的主要原因,來自這角度會讓「小小的腕骨」承受巨大重量。後折經常是為了推舉槓鈴或重物,或是撐地倒立。



由下圖右可見,手掌根受力的方向,就是直接壓在小小的腕骨上(主要是舟狀骨scaphoid與月狀骨lunate),這兩顆小骨頭都只有鳥蛋大小,卻要承受數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槓片或體重加速度)的重量,想當然爾,非常容易受傷。輕則手腕韌帶發炎拉傷(都是1公分不到的小韌帶),重則腕骨脫位脫臼,骨折骨裂

  第二個原因則是,明明後折關節角度是比較小的,但我們常不合理的要求它做後折超過90度的動作,常見如:夾肘的伏地挺身,瑜伽上犬式,槓鈴上搏(clean & jerk),都是受傷高風險動作。當你的關節角度不足卻硬做時,結果就是拉傷固定腕骨的韌帶,或是不自主旋轉手腕以增加角度,向尺側或橈側偏移,拉傷舟狀骨或三角軟骨關節。


  因手腕是人類天生弱點,沒有肌肉,很難練粗,所以要減少過度後折,重訓用護腕拉力帶,伏地挺身用握力架是常見的作法。另外增加握力(較困難),也可以藉由手指屈肌製造手腕前屈張力,讓支撐時用「指根」而非掌根出力,讓手心掌拱懸空來穩定手腕。

  另外就是注意控制手臂的角度,肩膀不要內縮聳肩,上臂才不會前移,導致手腕需要更多後折來維持接觸面。土豆仁常見的肩腕連動現象:無力或失能的肩關節,就無法維持手臂角度,就是產生手腕代償凹折受傷的原因。這需要練肩膀核心肌群:旋轉肌群,前鋸肌,斜方肌等眾多肌肉,一般重訓歸類在背肌部份。

比較上圖手臂角度,明顯較下圖往前,肩關節稍前縮,手臂前移,因此手腕需要後折角度更大,較易受傷


  手掌後折是很常見的角度,如果沒有特別訓練腕力或肩膀,不要太重折到底,是唯一的趨吉避凶法。一般常見的如搬行李箱,搬貨搬機車,都須注意不要折手腕,舉不起來就算了!寧願找人幫忙!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肩膀後側活化運動

 

  肩膀後側有很多條肌肉,負責往外往後的動作角度,包括了:肩外轉(旋轉肌群)/肩內轉(大圓肌 闊背)/肩後伸(後三角 闊背 三頭肌長頭)/肘後伸(三頭),但若沒有做上肢運動的人,其實動到它的機會不多。這部份肌肉若因少動而失能緊繃的話(不動的肌肉通常會縮短且無力),就會導致前鬆後緊的肩關節失衡,結果容易產生肩痛(壓力過度集中肩前側或後側而發炎)。今天就來運動這平常少注意的肩關節後側:



步驟:(以左肩為例)

1.站坐不限,左手臂向右壓儘量貼到胸口,右手幫忙壓住左上臂貼緊固定。
★左手臂角度稍偏指向上/下可拉到不同部位。

2.左手肘彎曲(一個人柔軟度10-90度均可),外轉左手臂讓小臂往前/後轉動,以主動拉伸左肩後側肌群。
注意過程中手指手腕均放鬆勿用力,以免變成伸腕肌運動酸手肘

3.反覆10~15下,注意酸痛部位,可能需要局部調理。
★★這角度平常少做,注意力道與角度適量,每天一回即可,勿過度伸展而受傷。

* * * *
靜態生活,單車族,圓肩/駝背/長期肩膀前傾者,均適合做這運動活化肩後側肌群。投擲運動者則可將此動作作為熱身之用。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關節的危險角度] 3.1 手腕側偏

手腕痛是土豆仁非~~~~常常見的問題,大多數痛疼發生在手腕後折的角度,痛點則多在:

1. 掌腕交界的小指側凹處(即所謂"三角軟骨")

2. 接下來是腕關節背側中央(月狀骨關節)

3. 拇指根(舟狀骨關節)。

  看痛點幾乎就可知道受傷當時的關節擠壓姿勢:

1.即尺側偏(ulnar dev.)

2.即正背屈(中指與小臂平行後折) 

3.即橈側偏(radial dev.)

  手腕要保持在「正中位置」,沒有側偏,前後折,才是最安全的出力角度,正中位置請見土豆仁之前解說:手腕折到怎麼辦

   一般最常見「拉重物」時,因手腕伸肌力量不足,無法固定手腕角度,導致手腕側偏而拉傷肌腱韌帶(甚至腕骨半脫位)。


另外就是瑜伽撐地伏地挺身,或槓鈴上搏動作,導致手腕過度後折,或後折+側偏而拉傷。這些受傷的發生,幾乎都與肩關節力量或穩定度不足有關,也就是土豆仁常講的肩腕連動現象 ---肩膀把本來他該做的工作,丟給小小手腕承擔,導致超過負荷,後折到底還不夠支撐,為繼續釋放壓力,手腕被拉到偏一邊而受傷。

後折是手腕穩定肌無法作用的角度,所有手腕運動也應儘量避免後折到底。(請待下集[3.2]分曉)

  由於一般人尺側偏(約30度往小指方向)角度比橈側偏(約20度)大,多數人的歪斜會往好走的方向偏,所以「三角軟骨」的傷也較舟狀骨常見得多。三角軟骨是一個「漂浮」的組織,血液循環差,加上活動角度大(局部韌帶連結而無硬骨連結!),所以經常慢性疼痛好不了,是難纏的疾病。所以請大家千萬~~~不管做什麼動作,儘量要保持正中位置,才不會受傷!

  若力量不足夠固定手腕,需依個別情況訓練,或可以參考以下的手腕穩定度訓練

1.抓球負重轉腕

2.負重離心背屈

另外部份人的手腕側偏問題實為代償肩膀不足導致,須從肩關節下手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