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頸椎減壓調整運動


頸椎受到不當凹折,是常見的傷痛來源。

包括肌筋膜炎 頸因性頭痛 椎間盤突出 頸椎骨刺,幾乎外觀都可見患者的不良姿勢或習慣動作。這主要的致病來源是坐姿不良(打電腦/滑手機/現在很少人寫字看書了

而有些運動也有風險,如:公路車 攀岩 衝浪 撞球 高爾夫球,都有固定的歪頭姿勢,容易造成頸椎長時間折到變形!



扣除掉整體失衡影響頸椎的結果(如常見的脊椎側彎,駝背),土豆仁遇到頸椎歪斜問題,都會教以下的減壓運動,以促進學員放鬆減輕症狀,與自行調整平衡的能力。

可依個人頸椎柔軟度與歪斜程度,選擇以下其中一個擺位感覺較適合者均可:

1.A仰躺,肩膀(肩胛上背)墊高,後腦杓也墊一樣的高度,讓兩端有支撐但頸椎懸空,後腦杓支撐點約在最凸點往下一點(頸枕交界)
※勿壓到最凹處(即頸椎第一節),會卡住頸椎與頭部血液循環造成暈眩+拉不開。

1.B趴姿,肩膀(肩胛上胸)墊高,額頭/眉骨也墊一樣的高度,讓頸椎懸空
1.C仰躺,頭懸空,後腦杓支撐點同1.卡在硬床外緣,若後仰會頭暈酸痛,可雙手背後腦杓支撐

2.稍收下巴,帶動頸椎做向後頂(拉直)的動作,同時嘗試下巴輕輕左轉/右轉,尋找伸展舒服點,有不適的角度則可閃過,不要刻意硬拉。

※實際動作很小,不要做成低頭或轉頭,重點:後腦杓/額頭不要離開支撐點。

3. 找到舒服的伸展角度反覆輕拉約5~10分鐘

*  * * *

祝大家都有修長健康的頷頸,不要歪掉啦!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膝蓋痛大全 與失衡調整法

膝蓋痛是很多人的煩惱,不論少年還是老人,膝痛可以說是全民運動!

青少年首先會出現「成長痛」(軟組織跟不上骨頭成長速度而被拉扯),也常見「跳躍膝」(愛跑跳,活動量巨大),痛點多在髕骨前側下方髕骨肌腱一帶。


二十到三十則常見「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或"髕骨軟化",因髕骨異常動作導致下方軟骨磨損發炎),族群多半是假日運動員(還有假日逛街血拼)造成,屈膝就痛。因平時缺乏運動,肌力失衡,柔軟度不佳,但有時間又愛做運動的人身上,多數痛點在髕骨外上側。還有「皺襞症候群」(plica,類似韌帶的關節囊組織)發炎,也是這族群常見的問題,特徵則是髕骨內側腫痛。另外「鵝掌肌腱」(pes anserinus)或滑囊發炎也會膝蓋內側痛,但較常見位置是小腿上緣內側偏前

另外馬拉松/健走者很常見的「跑者膝」(髂脛束症候群)痛點則在膝蓋到大腿外側面,走路還好,跑步較痛。原因部份是超量運動或訓練量變化太大造成,另外土豆仁觀察常見原因是臀中肌或股四頭肌無力/失衡的代償造成。

還有店員或倉儲等經常反覆蹲站的勞工,常見屈膝時卡住蹲不下去,膝窩後側疼痛,大多是 ---「膕肌」發炎,也是一個過度勞損傷害。同一個位子還可能有「貝克氏囊腫」(關節凹處可以摸到水球腫塊),幾乎也是同樣原因。

二十到四十歲則因勞動量大/專項運動生涯進入爆發期,常見扭到膝蓋的韌帶或半月軟骨損傷,包括: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甚至髕骨斜向韌帶,腓骨韌帶,環狀韌帶等。症狀常見"某角度"無力/疼痛,韌帶傷害多半原因為大重量(或衝量)+扭到膝蓋造成,除了運動之外,車禍也是常見原因。最常見的族群是籃球員,而國內較少人口的足球也是一大來源。

斷裂輕者可以穿護膝休息一到兩個月讓它自行修復,重者往往要開刀接回,面對半年起跳的漫長復健。

四十以後則常見膝蓋退化(關節炎),年輕時受過傷重度勞動者,甚至會提前到三十歲就發生。但多數好發期是退休族群的六十歲上下,原因為多因素的:長期磨損+肌力衰退+中年發福造成。

退化的病程往往從運動後暫時輕微酸痛開始,到之後軟骨磨損到一定程度變成持續酸痛,到彎曲有聲,無法屈膝(坐低的椅子困難到無法蹲),到發炎發熱,積水腫脹,外觀變形(骨刺增生+O型腿,如下圖)。

中度者做肌力訓練與物理治療可以減少疼痛+恢復部份角度(但不會全好),現在常見的玻尿酸注射只能暫時舒緩(葡萄糖胺已經變成營養品,無法治療),嚴重者只能開刀換人工關節才能解決疼痛。

但因為關節退化的病程相當長,是可以預防的,土豆仁一向建議要在初期症狀時就要保養,以避免數年後積重難返,請各位要注意運動後酸痛,但休息後就能解除的初期症狀,不要不以為意,要提前做訓練強化,而且培養保護關節的好習慣。(避免長期屈膝扭膝蹲跪負重)

有趣的是,長跑者的膝蓋退化率其實比一般人少。但接觸性運動如武術,橄欖球,舉重等,膝蓋較差,所以保養膝蓋的關鍵在於適量運動,避免運動傷害!

* * * *

近年網路上常見提倡「跪壓運動」的膝蓋保養法,那是土豆仁反對的,因為跪+扭動+重壓就是傷膝蓋的動作。這種運動做完的舒適感,其實是來自於「壓力釋放的感覺」,而非真的能增強膝蓋。

(from https://youtu.be/jHfFpWMvJZM)

如果跪壓有效,那麼膝蓋最好的就應該是長期跪坐的日本人了,但事實卻是相反---日本人的膝關節炎盛行率全球名列前茅!

(請參見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0)30331-X/fulltext


今天來講土豆仁常教的膝關節活化動作:醫師都會教的股四頭肌訓練 + 對多數人的膝蓋內外側失衡做調整~

步驟:

1.坐姿,可坐椅子或床墊上,大腿下方須有椅面或枕頭支撐,膝蓋伸直小腿懸空。

2.腳尖上翹(蹠屈)+旋轉向外八到底,帶動膝蓋(股四頭肌)往上往外伸直出力。

3.用手大指與食指從上方夾住髕骨,在膝蓋旋轉的同時調整膝蓋骨左右方向,須依個人狀況調整角度。

※較多數人需在膝蓋外轉的同時,將髕骨向內推,土豆師常教用另一腳跟去頂目標髕骨外側的方法較省力。

4.反覆約15~20下。若大腿肌力不足,腳跟可放板凳或用枕頭墊高,保持膝蓋懸空即可。

~膝蓋週邊力學調到較平衡時,屈伸就較順暢無不適感。

* * * *

以下請健美選手為我們示範股四頭肌失衡的誇張外觀:

上圖就是一般人常見的內側虛弱,中圖則較均衡,下圖則是外側過強(一般人則是外側過緊)。




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每周連載] 活化腰間肉「愛的把手」(旋線--側腹肌)

 

除非減肥到一個程度,一般人不太會注意到腰間部位,甚至平常也都用不到這邊的側腹肌(一般坐式生活,整個腹肌都不會用到),所以很少有人腰間有症狀(多數不適部位在折腰的後腰。)

運動員則經常在需要軀幹旋轉投球的球類運動中看到側腹肌拉傷,如籃球/棒球/網球...。

土豆仁對骨盆歪斜/腰椎側彎者,常做側腹肌的活化,因為這與左右平衡有關,通常會與對側的臀中肌或背肌,組成一組做訓練,如下圖:腹背肌合作的力量方向是左右交叉成為一組。

當左右失衡,就會有骨盆歪斜或脊椎側彎的現象產生,一般土豆仁遇到側腹肌問題是以「旋線」肌群(下圖中)為整體訓練目標。

腰間肉有個雅稱叫做「愛的把手」(love handle),如同小腹/馬鞍肉,屬於正常的脂肪累積部位,但若健美選手強力減脂後沒特別鍛鍊,就會出現下圖彭于晏的鬆弛現象。

下圖中:奧運游泳23金的飛魚.菲爾普斯,就有很強韌的側腹。


一般健身房常見的鍛鍊側腹肌方式有:側棒式(+側抬腿則偏重臀中肌),爬山式,俄羅斯轉體,單腳橋式/棒式/羅馬尼亞硬舉...等,多半會合併腹直肌(正面六塊肌)或臀肌一起出力。





因許多人的側腹肌功能會被過度活化的背肌代償而不會用力,今天土豆仁來教一個簡單的側腹肌活化運動,來提昇大家的「感受度」~


步驟:(以活化右腹內斜肌+左腹外斜肌為例)

1.站姿,用左腳單腳站,右膝微屈,右腳往後往外伸。
※注意:手不要扶,軀幹勿前傾(以免出到手力或背肌)

2.收小腹,軀幹往左側面倒下,同時右腿向後向上伸(似後旋踢動作),注意大腿勿前屈超過軀幹。
※注意:頸胸椎保持筆直勿彎腰低頭/後仰或側彎,只有腰髖骨動作

3.支撐約10~30秒,可手摸側腹感覺出力。

請兩邊都做來比較,若有一強一弱現象,則須考慮背後的失衡!

如上圖:六塊肌兩旁到軀幹側面1/4圈,均為側腹肌範圍
(腹肌延伸到背後則是變成筋膜組織,連結到背肌內層)

2021年4月9日 星期五

坐姿臀外側拉筋/臀肌大全


 

我們的屁股圓圓大大,裡面其實有三層肌肉,請見土豆仁前文:屁股三層肉簡介
臀肌失能是久坐的現代人常見的問題。對於背痛/膝痛/骨盆歪斜患者,土豆仁都會建議活化臀肌,以促進肌肉平衡,減少局部肌肉代償的問題。

今天則來講臀肌的拉筋動作~
適當的柔軟度也是活化肌肉的基礎,若肌肉本身已縮短拉不開,也就難以做出正常範圍的收縮動作,所以務必先建立正常的柔軟度。

一般常見的拉筋法如下圖所示:都是髖屈曲+內轉/內收的組合,因臀肌的收縮多數即與之反方向的髖伸直+外展/外轉(只有臀中/臀小肌是內轉)






坐姿拉內側的方法如上圖所示,今天大仁師來教一個簡單的坐姿外側拉筋,坐久坐到屁股酸的朋友都來一下喔:


(以拉右側屁股為例)
1. 坐姿,右膝翹到左膝上,大腿交叉夾緊到底

2.雙手抓住右膝為支點,將右膝/右大腿往左(內)側拉到底,同時軀幹向右旋轉,注意保持腰椎挺直以免只有做到轉腰動作。

3. 保持2.的動作,同時深呼吸以增加核心張力,緩慢做5~10個深呼吸。

~做完就會感覺尻川輕鬆多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