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是很多人的煩惱,不論少年還是老人,膝痛可以說是全民運動!
青少年首先會出現「成長痛」(軟組織跟不上骨頭成長速度而被拉扯),也常見「跳躍膝」(愛跑跳,活動量巨大),痛點多在髕骨前側下方髕骨肌腱一帶。
二十到三十則常見「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或"髕骨軟化",因髕骨異常動作導致下方軟骨磨損發炎),族群多半是假日運動員(還有假日逛街血拼)造成,屈膝就痛。因平時缺乏運動,肌力失衡,柔軟度不佳,但有時間又愛做運動的人身上,多數痛點在髕骨外上側。還有「皺襞症候群」(plica,類似韌帶的關節囊組織)發炎,也是這族群常見的問題,特徵則是髕骨內側腫痛。另外「鵝掌肌腱」(pes anserinus)或滑囊發炎也會膝蓋內側痛,但較常見位置是小腿上緣內側偏前。
另外馬拉松/健走者很常見的「跑者膝」(髂脛束症候群)痛點則在膝蓋到大腿外側面,走路還好,跑步較痛。原因部份是超量運動或訓練量變化太大造成,另外土豆仁觀察常見原因是臀中肌或股四頭肌無力/失衡的代償造成。
還有店員或倉儲等經常反覆蹲站的勞工,常見屈膝時卡住蹲不下去,膝窩後側疼痛,大多是 ---「膕肌」發炎,也是一個過度勞損傷害。同一個位子還可能有「貝克氏囊腫」(關節凹處可以摸到水球腫塊),幾乎也是同樣原因。
二十到四十歲則因勞動量大/專項運動生涯進入爆發期,常見扭到膝蓋的韌帶或半月軟骨損傷,包括: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甚至髕骨斜向韌帶,腓骨韌帶,環狀韌帶等。症狀常見"某角度"無力/疼痛,韌帶傷害多半原因為大重量(或衝量)+扭到膝蓋造成,除了運動之外,車禍也是常見原因。最常見的族群是籃球員,而國內較少人口的足球也是一大來源。
斷裂輕者可以穿護膝休息一到兩個月讓它自行修復,重者往往要開刀接回,面對半年起跳的漫長復健。
四十以後則常見膝蓋退化(關節炎),年輕時受過傷或重度勞動者,甚至會提前到三十歲就發生。但多數好發期是退休族群的六十歲上下,原因為多因素的:長期磨損+肌力衰退+中年發福造成。
退化的病程往往從運動後暫時輕微酸痛開始,到之後軟骨磨損到一定程度變成持續酸痛,到彎曲有聲,無法屈膝(坐低的椅子困難到無法蹲),到發炎發熱,積水腫脹,外觀變形(骨刺增生+O型腿,如下圖)。
中度者做肌力訓練與物理治療可以減少疼痛+恢復部份角度(但不會全好),現在常見的玻尿酸注射只能暫時舒緩(葡萄糖胺已經變成營養品,無法治療),嚴重者只能開刀換人工關節才能解決疼痛。
但因為關節退化的病程相當長,是可以預防的,土豆仁一向建議要在初期症狀時就要保養,以避免數年後積重難返,請各位要注意運動後酸痛,但休息後就能解除的初期症狀,不要不以為意,要提前做訓練強化,而且培養保護關節的好習慣。(避免長期屈膝扭膝蹲跪負重)
有趣的是,長跑者的膝蓋退化率其實比一般人少。但接觸性運動如武術,橄欖球,舉重等,膝蓋較差,所以保養膝蓋的關鍵在於適量運動,避免運動傷害!
* * * *
近年網路上常見提倡「跪壓運動」的膝蓋保養法,那是土豆仁反對的,因為跪+扭動+重壓就是傷膝蓋的動作。這種運動做完的舒適感,其實是來自於「壓力釋放的感覺」,而非真的能增強膝蓋。
如果跪壓有效,那麼膝蓋最好的就應該是長期跪坐的日本人了,但事實卻是相反---日本人的膝關節炎盛行率全球名列前茅!
(請參見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0)30331-X/fulltext)
今天來講土豆仁常教的膝關節活化動作:醫師都會教的股四頭肌訓練 + 對多數人的膝蓋內外側失衡做調整~
步驟:
1.坐姿,可坐椅子或床墊上,大腿下方須有椅面或枕頭支撐,膝蓋伸直小腿懸空。
2.腳尖上翹(蹠屈)+旋轉向外八到底,帶動膝蓋(股四頭肌)往上往外伸直出力。
3.用手大指與食指從上方夾住髕骨,在膝蓋旋轉的同時調整膝蓋骨左右方向,須依個人狀況調整角度。
※較多數人需在膝蓋外轉的同時,將髕骨向內推,土豆師常教用另一腳跟去頂目標髕骨外側的方法較省力。
4.反覆約15~20下。若大腿肌力不足,腳跟可放板凳或用枕頭墊高,保持膝蓋懸空即可。
~膝蓋週邊力學調到較平衡時,屈伸就較順暢無不適感。
* * * *
以下請健美選手為我們示範股四頭肌失衡的誇張外觀:
上圖就是一般人常見的內側虛弱,中圖則較均衡,下圖則是外側過強(一般人則是外側過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