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得出是叨位/tó-uī/个問題嗎?
土豆仁即日起推出「實例偵探」系列。讓大家對運動傷害問題更加宏觀,也可借他山之石,預防自己受傷。
基本資料:
28歲 暱稱"阿原"
上个月剛跑完初馬(5小時),賽程後段右髖外側痛,大部分用走的還是撐到完賽!之後平常持續有不適感,尤其坐到站/爬樓梯時有感,運動只在起跑時,還有10k以上有同樣疼痛感。
觀察:
因疼痛導致步態歪斜,重心偏左腳,右髖前屈較小,右步長較小
觸診與動作:結果如上圖
1.右髖大轉子(骨突)後臀肌連接點壓痛(疑發炎),但下肢側線(髂脛束等)鬆弛
2. 右外側股二頭肌近膝窩處有壓痛點(疑舊傷癒合不良)
3. 右下肢旋線與淺背線肌群緊繃
4. 腰椎轉右受限(旋線右側腹肌緊)
5. 軀幹前屈(腹肌)與右膝前伸(股四頭肌)較弱
6. 雙膝外側副韌帶都較鬆且壓痛!
轉述醫師診斷:(某肌肉)發炎 → 吃藥,復健
土豆推理:受害者(痛點)不是加害者(原因),加害者在別處!
此案是典型的代償性出力,造成局部過勞發炎。平常走路運動量小,臀(中)肌還撐得住,但跑馬幾千幾萬步,通常都會放大微小的失衡,造成代人出力的肌肉受不了而發炎拉傷疼痛。這也是大仁哥不是那麼推薦跑步的原因之一!當你有些不動不痛的小失衡,很容易經由跑步變成大問題 ...換另一個角度想:跑步也是幫你找出隱藏問題的好方法 :-D
既然說是代償,那就是原來正常的出力模式,在他身上卻沒有用到的意思。阿原的問題在過度使用右腿淺背線(腿後踢),而少用淺前線(腿前踢)。
一般人跑走有前跨步與後推進兩方向,阿原的右腿應該在練跑前就已經失衡,但平時運動量小,腿後肌肉雖吃力雖緊還受得了(所以平常只有一點怪怪)。在跑量增加,挑戰初馬時,由於淺背線已經用到盡磅/chīn-pōng/無力,於是跑步後段時,阿原的右腿自動採用側線(臀中肌)代償淺背線的出力(但淺前線還是不出力。)但臀中肌的出力方向並非推進而是外展,於是同時右下肢旋線也跟著用力,兩者合成一個右腿往外後側推蹬的力量 ...估計他跑到疼痛時,右腳幾乎是跳著走的,這也是主要痛點的來源。
失衡的遠因:膝蓋外側韌帶異常鬆弛,右股二頭肌外側有壓痛點(但平常不痛),懷疑阿原以前右膝蓋曾經受傷,但癒合不良,阿原的身體代償能力很好,疑似為了避免過多的前屈膝導致不穩,自動用其他淺背線或旋線肌群幫不穩定的右膝出力支撐,於是平常無感也沒有發現。。。到跑馬才爆發
土豆課程重點:
1. 代償模式(原因)不除,怎麼治療,原痛點還是會繼續過度使用而發炎。
但幾乎所有的醫師都不會幫你找。。。所以有看不完的醫師
找出代償模式,找出失衡遠因,並消除遠因(右膝不穩)才是解決右髖疼痛的根本,需要做右膝各肌群活化與關節的穩定度訓練。
2. 需改變緊繃的淺背線,旋線,加強虛弱的淺前線,以打破代償的長久習慣。以免即使遠因消除後,錯誤的(多年)代償習慣卻沒變,又輪迴到之前的狀態。
土豆仁繁複的筋骨活化課程的目的即在此,並非物理治療或重量訓練幾乎都是單純的單項動作,而是強調恢復正常的功能(肌力,柔軟度,協調性,平衡)
3.課程一般的順序:全身檢測→找出問題→推理→處理近因( 代償)→處理根本失衡→重建平衡
一般來說,在土豆仁,痛點反而不是重點,肌骨平衡才是重點!
*這就是大仁哥遠離傳統西醫的原因 ---要幫你們處理那些沒有在認知體系裡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