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從物理治療觀點出發經營的運動調理中心,消除痠痛的原因,人體工學追根究柢,教導正確姿勢跟出力方式,協助平衡失常的肌骨狀態,不以一般的體能訓練或雕塑身材為目標,而是促進健康的體態跟肌骨平衡!
您看得出是叨位/tó-uī/个問題嗎?
土豆仁即日起推出「實例偵探」系列。讓大家對運動傷害問題更加宏觀,也可借他山之石,預防自己受傷。
在去除失衡因素後,大仁哥常會建議做以下的腰薦關節(或薦髂關節)穩定度活化運動,這動作也適用於一般久坐/久站者保養:
膏肓/ko-bông/(肩胛骨內側菱形肌區域)疼痛是土豆仁常見到的問題,但一樣的症狀,卻有千百種原因!
肩頸部位與腰椎骨盆一樣,都是承上啟下的交會點,這部位的特徵是不管是上下左右哪個點出問題,都很容易表現在膏肓或是肩頸交界(下頸椎/肩胛骨內上角)的位置,因為一般這個位置肌肉最薄,可承受的張力較小,而且最容易「代償」別人的問題!
例如:脊椎側彎,很常見的胸椎凸點就在膏肓(胸椎第5/6節),一般側彎的症狀點都在凸點處。
還有:頸椎失衡,頸椎失去正常弧度(肌肉失能),就常由胸椎的菱形肌或提肩胛肌代償頸椎拉起頭頸的功能(即所謂的"上交叉症候群")。部份肩頸或腰臀問題者,酸痛症狀表現卻會在「中背部」(胸腰交界[T/L]:肩胛骨←→肋骨下緣之間),他們會用龍骨(lîng-kut)中段的側彎與肌肉失衡,來代償上方或下方的歪斜,讓「整個人」看起來比較正。
一般的轉腰或軀幹運動,經常難以單獨訓練到中背部,而較多用整個背肌或整個腹肌在做腰椎運動。今天就來教一個簡單的中背部單獨活化方式:
步驟:
1. 坐姿,雙膝打開雙腳平踩,以維持骨盆穩定不動。
2. 雙手背後腦杓(āu-khok),雙手肘向兩側張開,以減少頸胸椎旋轉。
3.上半身為一整體,向左/右轉到底,注意骨盆不動,兩側坐骨不可離開椅面。連續動作反覆20下。
4.注意兩側不對稱異常處,調整出力方式,儘量做到兩側對稱。
※影片17秒後示範錯誤作法:+低頭/仰頭/歪頭 →變成胸椎屈曲/後弓/側彎,而非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