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頸前(胸鎖骨關節)運動

  今天來運動一個很少被注意到,但是常常跟肩膀/肩頸/肩胛骨/肋骨/胸悶呼吸不順...等等問題連動的關節:胸鎖骨關節。這關節位於喉嚨下方兩鎖骨頭交界凹處(胸骨上窩 ,天突穴),後下方則是第一對肋骨與胸骨的關節。

  胸鎖骨關節可謂承上啟下的重要部位:鎖骨上有連頭骨的胸鎖乳突肌、頸闊肌,下有連肩關節的胸大肌,後有連接肩胛骨的斜方肌,末端有肩三角肌,內側有鎖骨下肌與胸舌骨肌。胸骨則是胸大肌的另一個附著點並且連結十對肋骨。上下左右的筋骨失衡,經常都會反應在鎖骨頭高低或胸窩悶痛。遇到此處症狀需各方向均評估以確定問題來源。

  今天的運動除了可作為關節熱身運動之外(過頭投擲運動適用),也可作為久坐肩頸酸痛的舒緩運動,也可作為呼吸不順的伸展運動(配合吸氣),也可作為兩側鎖骨平衡的測試動作,一式多用!

(影片後段示範錯誤作法:聳肩/手臂下垂/縮頸,這樣都沒有動到胸鎖關節)

步驟:
1.立姿,站坐均可,注意勿駝背,否則會減少鎖骨活動範圍。

2.雙肘屈曲到底,雙上臂外展水平,雙拳相對

3.以肩關節為軸旋轉上臂,從上後到前下畫圈,注意維持雙臂水平

4.反覆10-20下,再反轉10~20下

※注意不順之處,可能有肩關節或鎖骨/胸骨/肋骨/頸椎聲響,可做為評估後續接問題之用。

5.做完應可感覺上胸至雙肩至頸椎較鬆弛,呼吸較深。

(注意旁邊淨空,不要打到人)

[關節的危險角度] 8.3 屈膝蹲跪: 有極限 但沒那麼危險

  多數的跤頭趺疼痛,都發生在膝蓋彎曲之時。膝蓋退化或發炎受傷時,醫師也總是叫我們不要蹲跪,那屈膝真的是一個危險角度嗎?

  首先來講天生自然的現象:膝蓋本身就是負擔體重的主要關節,運動時因為重力加速度,還有地面反作用力的力矩,更會有數倍體重的壓力在上面:走路時有1~2倍體重壓力;爬樓梯有3~4倍,蹲跪跑跳時則可能多達8倍體重 ---也就是你體重50公斤的話,一個膝蓋可能受到400公斤的壓力!這也是為何膝蓋受傷時,膝蓋彎不下去,醫師也叫你不要蹲跪的原因 ---受傷的組織難以承受巨大壓力。

  但在健康的膝蓋上,短暫的這些壓力並不會造成困擾。如以下的研究顯示:深蹲與慢跑,那個比較傷膝蓋?

  110公斤的健力選手深蹲250公斤,膝蓋最大壓力高達714公斤,是選手體重的6倍以上。業餘男性跑者在平均時速13.9公里(四~五分速)之下,膝蓋的最大壓力也高達651公斤,是體重的8倍以上!~~~這麼大的壓力,實際上卻不會造成每個選手的膝蓋都爛掉。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受傷,但職業運動員的運動傷害比率,還是遠比業餘運動高。土豆仁建議還是不要逼在極限邊緣。

  現代的膝關節退化研究,都發現練股四頭肌肌力,對膝蓋有正面的影響,但大腿出力增加的同時,其實就是「膝關節壓力增加」。而生理學研究也指出:運動產生的間歇性壓力,是關節液循環,軟骨新陳代謝的重要動力,適量活動有助關節健康

  所以綜上所述:壓力的大小,壓力的有無,並不是屈膝的根本危險來源。也不需要像有些朋友們,對於蹲跪角度有極度的驚恐!

  雖然不用過度害怕,但安全屈膝的角度,還是有個別差異存在!臨床上可以發現有些人可以輕易蹲到底,甚至反折小腿向後都沒問題;但另外有些人卻彎過90度就開始不舒服,甚至難以盤坐。如以下影片:6個國家不怕苦挑戰台灣蛙人軍事訓練! | 🐸蛙係男子漢 EP2

有兩位學員明顯無法勝任全蹲走路的動作,之後片中躼跤仔Lukas更因此受傷。

  對於沒有關節退化的人來說,限制膝蓋角度的主要來源在於軟組織柔軟度 ---這跟你平常的生活或運動習慣有關。硬拗首先會拉傷肌腱韌帶,後續才是關節軟骨(因為外層保護層被破壞之後,關節才會脫位)。所以 ---不要做超過自己能力的角度,才是重點。

  一般會說屈膝危險的問題其實在於:受傷後還持續硬練,在保護層缺損的狀況下,關節軟骨才受傷。所以一般土豆師教運動,都是以「無痛」為標準,慢慢的伸展關節。

  另外像是舉重挑戰過重,姿勢不對(如之前提過的膝內夾),產生軟組織負荷不了的剪力。導致膝蓋受傷,這其實無須屈膝到底,只要彎个30度就可能受傷了。

  最後講到已經被淘汰的訓練(體罰)項目:青蛙跳、交互蹲跳

這兩個動作的關鍵在於膝蓋「持續彎曲到底」沒有伸直。這樣做个幾下無妨,但長期下來,因大量拉扯膝關節與髖關節,可能造成韌帶疲乏傷害,進而傷到關節軟骨。一般這兩個動作可改成有起身的分腿蹲,跳箱訓練,較為安全。

  另外像跪坐與盤腿,也是類似的問題 ---短期無妨,但長期可能導致組織疲乏傷害。所以大仁哥也不建議長期坐地上或跪著擦地板。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每周連載] 簡易版側腹肌運動

(飛魚菲爾普斯跟隊友的腹肌,可看出線條差異)

  每個人肚子兩邊pak-tóo-pi側腹肌(腹斜肌),若沒有特別去練馬甲線,日常生活裡這區通常是缺乏鍛鍊,通常都鬆垮。但側腹肌卻是常見的失衡反應點,經常與背肌/骨盆/下肢的失衡配成一對出現,以維持腰椎骨盆的穩定。

(腹肌解剖,腹斜肌分為外斜[Ext.]與內斜[Int.]兩層,位在兩側表層中層,內層還有一層腹橫肌)

(旋線三視圖)

  雖然生活上少用,但腹斜肌在旋轉/單手投擲/單腳跑跳的運動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腳色,即肌筋膜的「旋線」,負責傳遞上肢與下肢的旋轉或穩定(抗旋轉)力量。

側腹肌一般常見的鍛鍊法有:
(俄羅斯轉體,阻力球可改滑輪)
(登山式轉體)
(仰臥轉體)
(側棒式,可加轉體或抬腳等花式)

(側抬腿)
(側向捲腹 from https://www.wikihow.com/Do-a-Side-Crunch)

 
  以上運動因為難度較高,實際做起來往往有錯誤的代償問題,容易出到脖子/肩膀/腹直肌/或大腿外展肌等非目標肌群的力量,沒練到側腹反而越練越歪。因此土豆仁建議初學者用以下的「死蟲式轉體」代替:

步驟:

1.仰躺,雙手雙腳離開床面垂直向天(屈膝可減少難度),此即「死蟲式」起始動作:外觀像是翻肚的蟲子。

2.肩胛骨稍用力壓平床面,固定雙手臂垂直不動。雙腳併攏不分開,左右轉腰做熱身與放鬆。

※理想起始動作:腰椎兩側與尾椎都要貼平床面!但實際依各人柔軟度而定,若無法貼平床面,可墊小毛巾將腰椎縫隙填滿,以增加舒適度。

3. 骨盆與雙腳固定為一體,轉腰向左右儘量到底但不碰到床面,注意保持雙手肩膀固定不動,角度以拉得回來為基準。

※力量不足者可減少角度施作,若轉到大腿放平床面,則容易產生下肢代償問題。

4.力量足夠者,可逐漸伸直膝蓋,或是大腿往下45度,都可增加阻力難度。

※強度選擇以能維持兩側角度對稱,能反覆20-30次為基準。

(一般人的腹肌不用像超級賽亞人,但平衡是很重要的!)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關節的危險角度] 8.2 動態膝伸直鎖死

  圖中的右膝角度是所謂的「過度伸直」或「膝反曲」(genu recurvatum)。但其實正常人膝蓋伸到底,也都有約5度的反曲角度,而女性角度普遍較男性更大,可能達6~10度,相似的狀況也可在手肘、手指手腕或腰椎看到,這是天生韌帶鬆弛度的關係,絕大部分並非 「病態」。

兩種硬舉方式:
(下圖膝過伸角度明顯較上圖多,但須依各人柔軟度判斷是否鎖死)


  但這個角度在一般運動之中,幾乎都是要避免的!一般的指令是:"伸直膝蓋,但不鎖死(保留微微屈)",包括踩單車、硬舉、腿推(leg press)、 游泳...幾乎所有膝蓋伸直出力的運動,都是這樣。

   因為伸到鎖死角度時,是十字韌帶與膝窩韌帶繃到最緊+ 肌肉保護力最小的時候,此時只要再加上一點外力,很容易就把韌帶拉斷,若是側向剪力,則會把膝蓋兩側副韌帶拉斷。如足球員的十字韌帶與半月板損傷,幾乎都是因為跳躍或踢球此角度時,同時被隔壁選手撞到重心或踢到膝蓋導致。

  土豆仁遮很常見運動初心者,因為不知道自己有膝蓋過伸的問題,或是不知道鎖死是不對的,所以自顧自的反覆做出這危險角度,雖然一開始不會痛,最後終究會導致韌帶受傷,還覺得"為什麼別人運動都不會痛,我的膝蓋卻越練越痛?" 

  通常黃老師請他錄影下來回放之後就很明顯:「是你反覆的摧殘自己的膝蓋卻不自知!」

實例:NBA字母哥 今年六月膝後折50度!

  落地時被對手勾到膝蓋...還好他天賦異稟,最後沒有斷裂損傷,但韌帶一到二度拉傷應該還是有的。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每周連載] 功能線活化運動

 

  今天來做肌筋膜「功能線」的活化運動。在許多慣用手/慣用腳導致的失衡現象,這條線都是常見的反應位置,如:右臂跟左腳,右胸與左髖,肩伸肌與髖屈肌,會有對應的問題點。

功能線的作用在跑步,球類投擲等全身運動動作都可見:





因此,這條線的問題與鍛鍊,就是運動員經常的需要。久坐族則較少發生此位置症狀。

步驟:(以右腳為例)
1.左前右後弓箭步,兩腳距離以腳跟能舒適踩地為準。右手往前收,左手維持平衡,固定左腳膝蓋微彎。

2.右腿往前往上方向踢高,帶動腰椎骨盆旋轉往左,同時右手協調往後伸直以平衡重心。腳放下時往後回到弓箭步位置,右手同時前收。

※從小角度開始慢慢增加踢腿高度,以避免運動傷害

※注意左腳與軀幹儘量穩定不晃動,讓右側手腳出力前後平衡。

3.反覆約10~20下,再換邊操作,注意卡卡無力點或角度差異。儘量調整到兩側一致。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每周連載] 上胸椎活化運動

 

(胸椎總共12節,每節各有一對肋骨,環繞到前方,與胸骨連成籠狀的胸廓)


  上胸椎(上半第1~6節)是活動角度很小的龍骨部位,但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部位。
像是著名的「膏肓」穴/ko-bông/,就在胸椎第四節兩旁(胸椎與肩胛骨之間的肋骨上),不管是頸椎/肩膀/腰椎的問題,都會牽扯到它。一般人都很愛按摩這個酸痛點,但不找出背後加害者的話,永遠治標不治本!


今天就來教一個活化上胸椎肌群的動作,有助平衡肩頸週邊張力,包括頸、胸、肩、上背肌群,是土豆仁常教的動作之一。至於「尋找加害者」的治本問題,則需要依各人情況做整體檢測~

(側視與俯視)
步驟:
1.趴姿,胸口或額頭可墊枕頭以提供呼吸空間,雙手心打開輕抵在肩膀外側床面作為支點。

2.肩膀放鬆,雙手同時以手肘畫圈帶動肩胛骨旋轉,從內下而外上,盡量畫大圈。

※角度依個人柔軟度而定,若有兩側柔軟度不一,則以較差側為準,以左右對稱為佳,否則會變成單側肩膀繞環運動而已。

3.正確者可感受到兩肩胛骨之間的拉伸感,甚至骨關節活動聲,反覆約10~20下。起身後應可感覺上胸椎較鬆弛,之後可進一步做相關部位之活化訓練。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關節的危險角度] 8.1 動態膝外翻(valgus)

"Valgus"是解剖學用語,個人稱之「膝內夾」,較直觀。

  大多數的 膝蓋 內側韌帶(副韌帶) 十字韌帶 髕骨外翻 等損傷,都可觀察到此角度。主要原因在於肌肉力量或協調性,無法維持大小腿成一直線,導致膝蓋內側受到上下互向旋轉並且撕裂開的力量。在跑步 跳躍 單車 爬山 爬樓梯,甚至走路/負重移動時都可能發生,常聽到「不知為何運動到一半就開始痛」的描述(其實是膝蓋跑掉了),而且嚴重程度會隨 #運動量越大,反覆拉扯導致越動越嚴重。

  會出現此歪斜,主要問題點有五方面:
1. 女性骨盆比例較寬,導致天生大小腿骨夾角(所謂的Q angle)較大,所以只要輕微失衡,就更容易內夾。故女性膝蓋問題「發生比例」明顯較男性多。

2.臀肌失能:坐式生活者臀部缺乏鍛鍊,因此動作時無法維持髖關節穩定,嚴重者甚至可見走路左搖右晃,便可觀察到跨步時膝蓋往內歪曲,或相對的屁股往外側掉,蹲跳運動時更嚴重。其中以臀中肌與異常髖內收/內轉為主要問題點。

3.足弓塌陷:先天或後天功能性扁平足,因足內側塌陷,地基歪斜,會導致膝蓋往內掉。可藉由鞋墊或足底肌群訓練改善。

4.下肢外側(側線)肌群緊繃:常見於長跑者未做好收操平衡,因長期出力偏大腿/膝外側,導致 #內鬆外緊,膝蓋便會往鬆的那側偏移。

5.股四頭肌或腓腸肌緊繃:常見於坐式生活或下肢運動未收操者,大腿前側或小腿後側太緊,導致膝蓋/腳踝彎曲角度受限,彎不下去的時候就會用膝蓋內夾來代償俯身角度。此狀況常見在深蹲初學者,或蹲踞工作者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每周連載] 側後踢:側線/淺背線 ---肌筋膜活化運動

土豆仁難得有一個動作可以請到美女示範了 😂


   此動作適用於久坐者,因長期彎腰屈髖,身體側面與後面肌群容易失能,背部肌肉過度拉長,為了維持身體穩定,常可見深前線肌群的異常張力與痠痛。除了跑步爬山等下肢運動,可以做這簡單的動作來活化側線淺背線 的肌群,以減少身體失衡。

步驟:
1.側躺,雙手固定上半身不晃動,無限制姿勢,以舒適為主。

2.起始動作:上方腳前屈放床面,下方腳可伸直或微屈以維持穩定。

3.後踢:腳掌平向後用腳跟帶動,上方腳往後懸空伸直做「後踩動作」,注意動作穩定勿彈跳,上方大腿需與軀幹平行或更向後

※勿做成向天花板 或向前踢。也不要做成大拇趾向下點腳尖。

4.回復起始動作,反覆約10~30下,以可以維持軀幹穩定不晃動為準。若有晃動即停止,可分多次操作以求動作標準。

※要增加難度者,可保持膝蓋持續離開床面,或腳踝加掛沙包。

原版美女影片:

(0:20 男即示範錯誤的彈跳與晃動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