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膝關節內外側 穩定運動

膝關節基本上只容許前後「屈直」的動作。

另外可以做小角度約20度的「扭轉」(大腿x小腿,相對一內轉一外轉) ,但幾乎無法承受側彎內外折,這也是一大部分膝關節傷害的來源。

人類下肢大部份的扭轉動作來自於髖關節(通常外轉角度稍大於內轉)跟踝關節(容許內轉較多),而非膝關節。要是上下關節柔軟度受限或力量不足,扭轉動作變成膝關節承受時,就很危險。

包括十字韌帶,半月板,側韌帶傷害,都跟內外折過度扭轉有關,有可能是被別人踢到,有可能是自己跳躍落地的衝擊角度歪斜,也有可能是本身肌力不足以維持膝關節角度,一負重(重量訓練或搬重物)一彎,關節就撐不住而撕裂!

所以膝蓋的「穩定度」訓練目標,就是要在膝蓋屈曲的各角度下,同時都能維持不內外折/扭轉晃動,增進出力效率(提升運動表現),也避免受傷。

(右臀中肌無力→膝蓋內夾+內轉+骨盆左傾歪斜 示意圖)

要注意的是:膝蓋穩定不只是膝關節本身的問題,還需要上下關節的配合(上面不晃製造膝蓋負擔,下面地基穩定不歪),包括核心,髖關節,踝關節,腳掌穩定,所以通常都需全下肢共同訓練。

(骨盆前傾或腳掌旋後→造成膝內夾+內轉示意圖)

以下是兩個土豆仁常做的膝關節穩定運動:(影片前四下為正確示範,後三下為錯誤示範)

A.膝蓋易內夾(常見於內翻足,深蹲,單車踩踏動作)→目標: 外側肌群






1.站姿,用彈性帶圈住雙小腿/腳踝,雙腳分開稍超過肩寛,拉緊彈性帶,腳平踩穩。
2.膝蓋微彎往外,維持小腿垂直地面,彈性帶穩定繃緊不動,同深蹲方法:收小腹,屁股向後大腿緩慢往後往下蹲,需感受大腿屁股外側出力。
3.角度以能維持穩定對稱不抖動為準,到底後再緩慢回到直立,同樣需保持小腿垂直。
4.反覆約10~20下。 重質不重量,若個人肌耐力不足維持每次動作穩定,小於十下亦無妨。

* * * *

B.膝蓋易外開(常見於O型腿,膝蓋退化,腿推機) →目標: 內側肌群

(典型的膝蓋退化末期外觀:內側發炎腫,內側軟骨磨損導致右膝內折嚴重 from https://www.goudelis.gr/en/content/varus-knee-osteoarthritis-corrective-tibial-osteotomy)

1.站姿,雙腳與肩同寬,膝蓋內側夾球(依各人身材選擇適當大小),腳平踩穩。
2.髕骨往正前方,大腿勿向內轉,維持小腿垂直地面+夾球不放,同上蹲法,需感受大腿膝蓋內側出力。

※腳掌方向則依個人內八/外八自然角度即可。部份有過度足內翻變形者,可能需要鞋墊輔助。
若不知要練哪個方向運動的朋友,請兩個都嘗試,較吃力者即為需要鍛鍊部位!

(內有英文動作步驟 from https://www.performancehealthacademy.com/thera-band-mini-ball-bridge-with-knee-squeeze.html)

*部分長短腳/下肢失衡嚴重者,需改為墊上橋式訓練,或單邊靠牆訓練,可以較容易維持重心不歪一邊,以免雙腳互相影響, 導致有力的越有力,沒力的卻沒練到,變成越練越歪!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每周連載] 腳掌內外翻 與 肌筋膜旋線

 左圖是肌筋膜的「旋線」,這個筋膜系統對於「單腳出力」的運動相當重要,包括舞蹈、滑冰、跑步(尤其是折返跑、籃球,跳高等需要變向的項目)、單手投球/擊球、武術單手擊打/旋踢(腳底軀幹發力)。

平時則是影響走路最多(走越大步用越多),另外一些長期轉體側彎的姿勢不良,也常有旋線的失衡。

(小孩們有程度不一的旋轉)
就土豆仁經驗,旋線一般出症狀多在:
1.上方的膏肓(菱形肌)
2.下方腳踝足弓處(脛前肌/腓骨肌)
3.大腿髖骨側面(髂脛束,闊筋膜張肌)

膏肓連接手臂與頸部肌肉,經常連帶有肩手關節或頸椎卡卡頭痛等問題。

在腳踝則常見走路跑步不適,可能有:足內翻,足底筋膜炎,扁平足,前脛痛等問題。
在大腿側面則是常見的跑者膝(髂脛束症候群:痛點可能在髖骨大轉子或往下接近膝蓋處!)
)這麼多症狀都是同一條線的問題嗎?

實際上旋線跟側線、淺背線、背臂線均有連結,所以也可能是其他線路的問題而造成症狀。而土豆仁會判斷旋線問題的關鍵則是:有兩點症狀都在旋線上的時候,而且多半呈現相對的「一鬆一緊」的現象。

對於旋線,黃老師除了基本的站姿坐姿轉腰動作測試之外,還會做腳掌內外翻的動作測試,也是檢測旋線問題的方法之一,如下步驟:
(前半為正確示範,後半為錯誤示範: 用髖而非腳踝出力,整腿都移動)

1.不穿鞋(可著防滑襪),正站姿,雙腳與肩同寬,眼睛直視前方

2.雙腳同時動作:膝蓋儘量不動,小腿側面出力(腓骨肌)將雙腳掌外翻,腳跟-大趾根觸地,小趾離地,在膝蓋大腿不動的前提之下儘量抬到最高,反覆10~20下

3.反方向:小腿前側面出力(脛前肌)將雙腳掌內翻,腳跟-小趾根觸地,大趾離地,在膝蓋大腿不動的前提之下儘量抬到最高,反覆10~20下

4.尋找卡卡無力處,有時是在反覆多次之後才會顯現,無力處常見屈膝/轉髖/扭腰等整條腿都在動的代償現象。

這動作也是對內翻過度常用的訓練動作,增加肌力後可以減少足部歪斜現象。

最後講到旋線常見的隱藏加害者:腹斜肌,肋間肌。側腹部/側肋骨的舊傷/沾黏/無力,是旋線症狀常見的背後原因,通常因為這些部位動作不大,所以平時無症狀,但細看往往可發現脊椎側彎/軀幹額外旋轉動作等異常現象!
(這個老圖真是好用,各中軸筋膜線都可能產生類似的歪斜)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整團選手」運動傷害

土豆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遇到「一整團」學員一起來求助的現象。

這類現象都很明顯是教練的問題。以前也遇過整隊棒球隊/籃球隊都跑來的。


因為是大團課,教練並無法照顧到個別學員的問題,大家就跟著硬做,導致受傷。教練也沒有因學員程度而調整課程難度,這是很多商業運動的問題:只教你外表,沒教你方法。大仁哥對這類現象都只能對他們說:這課程內容不適合你的程度,上課不受傷就好,不要硬跟。因為若要教練改進,無數的商業課程是改不完的!而高難度的動作,就是商業運動的賣點

真的要教高難度動作,不應該上團課。但都簡單運動,就難吸引很多人,團課就沒有利基了!這是一個矛盾的教學設定....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肩關節"抓背"活化運動(外轉/內轉+後伸 )

肩膀的後伸很重要,洗頭,穿衣服,抓癢,很多生產線工作,都需要後伸的角度
所以大陸就發明下圖這種抓癢神器:

以下動作是來到土豆仁的許多學員煩惱的:

肩外轉+前屈到底/肩內轉+後伸到底


一般對這種筋骨緊繃,傳統的作法就是一直拉~~但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因為除了少動所以緊之外,很多人是遇到組織受傷的問題而不自知。這樣會越拉越痛而不是越拉越鬆,痛了自己反而還一直拉他,這是土豆仁很常遇到的錯誤觀念:越痛越好(x)
這樣的錯誤認知,到最後很常見明明關節已經拉到過鬆(比好邊還鬆,這樣關節不穩定會帶來更多的問題),但事主還是覺得我的關節卡卡很緊(這其實是疼痛帶來的錯覺!)遇到這種學員,黃老師要說服他們不要再拉,不要再傷害自己,通常都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他們的想法根深蒂固,已經超越了自己的痛覺!
但是往往用消炎藥+休息一陣子,隨著受傷組織痊癒,動作自然就會舒暢(可能需要數周不等) ,麻煩的是:很多人因工作是無法休息幾周的,所以就陷入惡性循環。另外有可能需要做關節肌力訓練,以恢復失去的穩定度。

另外土豆仁常見的現象就是「地基歪斜」。很多人是沒發現自己的高低肩,卻只發現有一邊肩膀抬不過去,通常高肩往後下(內轉)會受限,低肩往後上(外轉)受限。但這個受限其實是來自於地基歪斜 ---動作起點就不一樣。當你要把比較低的肩膀拉到跟高肩一樣高,自然比高肩那一側更加費力 ---那是地基的問題,而不是肩關節太緊的問題 ---覺得太緊,只是因為沒發現座標起點異常,不自覺患側比良側過度伸展的錯覺。
同樣的,如果事主自己不覺得有高低肩,也會無法認同黃老師的課程(要處理整體失衡而非肩關節拉筋),有的人也會陷入持續過度拉筋,導致關節過鬆的第一種疼痛循環。

調整兩側失衡,如以下:胸椎旋轉活化運動,也是土豆仁常見的訓練項目之一:胸椎旋轉平衡,肩關節後伸自然就輕鬆。

肩膀兩側失衡的遠因,除了長期姿勢習慣歪斜,舊傷影響之外,核心肌群虛弱也是常見的原因。虛弱的核心會需要週邊肌肉用力代償,下肢常見骨盆前傾,腰椎前凹,上肢則是駝背圓肩,或肩膀內縮(通常會聳肩變高。)很多人會用四肢的肌肉緊縮,來幫助軀幹核心穩定。所以核心訓練也是土豆仁常見的改善肩關節柔軟度活化法!

今天來教一個簡單的肩關節旋轉活化動作: *適用於局部活化
步驟:
1.站姿,雙手向後放到尾椎處,兩手虛握,手心向上。

2.軀幹挺直+肩膀往後,兩臂伸直,下壓到底,此時會感覺手背面到手臂外側緊繃
※ 注意下壓是雙手不要離開屁股,肩胛往下,而非肩胛後夾。

3.下壓←→放鬆,反覆十下

4.再轉手腕,換手掌心向下,雙手指反勾,同樣下壓十下,緊繃感會移到上臂內側。
※可照鏡子減少高低肩。注意軀幹需正直,眼睛直視前方。如有脊椎等地基歪斜,需另外調整。

做完再抓抓背,感覺是不是比較輕鬆了呢?

* * * *
抓背動作,是監測肩關節狀況的好動作,這角度也跟很多體育項目有關:如背槓,推鉛球/丟標槍,球類擊球/投球,游泳肩關節動作... 這兩個肩關節柔軟度都是很關鍵的。 


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常見的無法根治的提問

土豆仁以失衡為調整目標,但有些結構性變形,是無法根治,所以只能部份改善,需要跟大家提醒︰

1. 膝蓋退化:中年以後的女性佔多數,多半有核心無力,下肢無力,O型腿等問題,多半是慣用腳側較嚴重。嚴重者軟骨磨損得很薄,關節縫隙狹窄,彎曲角度受限。土豆仁的調整法通常是:1.拉開關節間隙,增加柔軟度,可減少症狀。2.訓練相關肌群,通常要一到兩個月才能增加關節穩定度,進而減少症狀。要注意的是:可以調整到不會持續疼痛,但無法像年輕人那樣使用膝蓋!爬高爬低/走長途等.... 據大仁哥觀察,提早關節退化者(甚至三十歲就發生),幾乎都有虐待膝蓋的習慣卻不以為意!例如:蹲著工作,跪著擦地,負重蹲站或旋轉(會扭膝蓋。)另外就是大量的爬樓梯,也是常見的錯誤運動方式。這些問題都應該在學校健康教育就要教如何保養才是~ 但台灣升學主義...


2.脊椎骨刺/滑脫:幾乎都在頸椎或腰椎,多半有手臂神經/坐骨神經相關症狀。神經壓迫得越久,通常就不會100%恢復,但這樣的困擾,通常都會驅使患者有100%的期望甚至幻想。脊椎骨刺/滑脫,通常標誌著脊椎受到過多壓力,或是核心不穩定/失衡/無力。土豆仁一樣以促進柔軟度,拉開脊椎間隙為第一步驟(通常建議至復健科接受脊椎牽引),之後則需要核心訓練。但土豆仁與坊間不同的作法是:尋找最弱點做局部訓練。而坊間多半做整體的訓練,容易造成掛一漏萬,有力的越有力,沒力的繼續沒力的現象。通常經由運動調整,都會有進步,但100%恢復同樣是無法期待的,因為骨骼已經變形。醫師們也知道,也不會跟患者講100%,但患者就是會到處尋醫想要滿足他的希望....


3.關節韌帶撕裂:會來到土豆仁者,多半有慢性恢復不良問題,甚至有習慣性脫臼。一般土豆仁建議以現在流行的「增生療法」為優先考量,復健科深層熱療(短波 超音波 雷射)為第二建議。土豆仁則以訓練關節穩定度與減少兩側失衡為主要調理目標,這類患者常因代償性的失衡(怕用到患側),導致對側肩手腰腳疼痛,或是患側力量穩定度一直沒恢復,一不小心又拉到!同樣的:拖了很久,是無法期待他恢復到100%的,這也是大仁哥一直叮囑學員,運動適量就好,訓練要以無傷為原則,通常也不建議做高強度競技運動(職業運動員除外,突破自我伴隨的就是走鋼索的受傷風險。)


4.手術後未全好想調整:因土豆仁無法得知手術術式與內部情況,所以通常無法處理開刀處!只能調整其他部位。因此大仁哥通常建議患者: 開刀是最後不得已的決定,開完後有問題也回不去了,務必三思多問,如無惡化的話,先嘗試其他的療法總是好的。例如骨刺滑脫,其實大部分人是不需要開刀的。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 肌筋膜「背臂線」拉筋運動

根據解剖列車理論:手臂的肌筋膜分成四組:(如下圖)

1.淺前臂線:腕指前屈抓握與肩內收/內轉 2.深前臂線:拇指伸展與肘前屈/肩前屈
3.深背臂線:小指伸展與肘伸直/肩後伸/外轉 4.淺背臂線:腕指後伸與肩抬高
就土豆仁的經驗,運動員與手工工作者的前臂線較易出問題,因為動作都是抓握與前屈。而背臂線的問題則多半出現在電腦/文書工作者/樂器演奏家身上,因為有很多肘伸直/手指抬高下壓的動作。

其中有趣的是球拍運動(羽球/網球/桌球),因為有正反拍兩種不同方向出力,非常常見前臂線與背臂線之間的沾粘現象,在側面肌筋膜交界處明顯會有僵硬的線狀硬塊。
如淺背臂線與深前臂線的沾粘就是非常常見的,在三角肌/二頭肌/上臂外側肌間隔/小臂伸肌群/小臂拇指肌群,會有明顯的反應。而且酸痛常延伸到淺背臂線的起點:斜方肌(持拍側肩頸區域緊繃。)

前臂線可以參考之前介紹過的:臂神經運動 再加上手指伸展動作即可。

今天則來教兩個簡單的背臂線拉筋運動:(通常會搭配反方向肌群強化運動作為平衡,今日略)
(影片示範第一下是正確作法,第二下是錯誤作法[無確實拉到])

1.淺背臂線拉筋:雙手指交叉虛握,雙手腕屈曲到底相對,手心向自己,肩胛手臂伸直往前上方延伸到底。往前>上>後 拉到底再放回,全程需保持肩胛手臂延伸到底,不可彎曲放鬆。

2.深背臂線拉筋:雙手掌相對,指關節後伸到底,讓掌指關節相碰,旋轉手腕讓拇指往下往外到底,雙手肘相對往前抬高,讓肩膀內轉到底。到底後再轉回,注意掌指關節不可放鬆分開(尤其小指)。

(右手背臂線,左手前臂線收縮的動作)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大仁老師平衡理] 筋骨有 輕重緩急,前因後果

 

土豆仁課程的特殊點在於:以全身筋骨平衡為主要考量邏輯。

因此當學員來之前,自己只有察覺到一個問題時,經常會被黃老師檢測後,找到很多其他失衡問題而迷惑。會一直問:「這要怎麼處理?」「那要怎麼辦?」

就土豆仁筋骨平衡的理論,這些多處失衡,大部分是有因果關係的:上面歪左,下面就會歪右,一邊緊,另一邊就會鬆。所以若只處理一處而不管整體平衡,基本上都是會越弄越歪,而且不會成功的。

若多處失衡有因果關係,土豆仁的課程設計重點就在於:推測最可能的失衡根源原因與代償(自我平衡)機制,分辨出哪些是因,那些是果,那我們就只要處理原因即可!其他代償結果部分,會隨著原因的消除,而自然恢復平衡(沒有失衡原因,它們也就不需要另外做出代償歪斜。)一般土豆仁會推測一兩種可能機制,逐個嘗試,每次只處理一個點,如此才能分辨,到底誰是根源?因為你一次全部處理,變成耗時且各個效果都不彰,而且根本無法分辨因果關係!(沒有等待身體自我平衡反應的時間)

這也是土豆仁課程往往都要間隔一或兩週的原因 ---調整活化後,我們需要時間觀察身體的平衡機制發揮程度,才能確定問題根源。若懷疑根源點在下次無因果反應,再來換點嘗試。

另外一個黃老師常用的判斷原則是:「受害者不是加害者」,受害者會痛會叫,引起我們注意,治療,或是被指責他是失衡的元兇(這是很多醫師或教練都會犯的錯誤 ---只看表面:痛哪裡就電哪裡,練哪裡,結果越電越痛,但其實 ---痛點往往只是失衡的結果,是無辜的受害者,而「加害者會躲起來沒有聲音!」

* * * *

所以土豆仁經常第一個處理的點,都不是痛點,經常都是學員自己沒發現的點,也經常是看似無關的小地方例如常見的脊椎側彎,西醫都只是想辦法把脊椎拉直(只處理結果,不管原因,不管加害者是誰),所以往往耗時費力又沒有效果,因為加害者還是不斷的再把脊椎弄彎。所以表面的歪斜,在土豆仁其實是放在之後才處理的問題(除非很嚴重到影響生活,才會急著先暫時拉直。)

脊椎側彎在土豆仁常見的原因:有單一關節失衡(緊繃/歪斜/過鬆),肌肉習慣失衡,長短腳等,而那些背後的加害者,不一定在脊椎上,患者自己往往不知不覺,只知道腰凹肋骨凸高低肩。*書桌電視電腦手機椅子長期放歪一邊,也是常見的隱身加害者。

經由黃老師分因果,分前後課程處理之後,往往可以發現:當假設的加害者消除之後,受害者也就不再疼痛。(跟一般西醫相反:不處理痛點,但有效果)

另外一種結果則是:假設的加害者削除了,但跑出更深層的原因(該深層點通常因多重代償而無症狀,未調整前不會發現!)該遠因是因為加害者本身也是代償的機制之一(失衡中點)而被掩蓋住,當不同的深層原因被揭開出現,而受害者(痛點)就會馬上跟著改變!這就是大仁師對歪斜失衡者常說的:全身體態評估就像剝洋蔥,不撥開你就不會知道內層藏了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