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增加「運動量」的十種細緻方法


土豆仁常看到「運動過度」的朋友,大多是照搬他人課表。或是團體運動勉強硬跟。另外就是求好心切,賽前密集過度操練(臨時抱佛腳,效果不彰,而且容易受傷喔!)

安全的運動模式應該是:規律,循序漸進,超負荷(才會進步,但一樣要規律+循序漸進

如此可以減少很多受傷及身體適應的問題。所謂「欲速則不達」,無規律的運動法,除了身體反應不及而表現不好之外,也很容易不小心超出肉體極限而受傷,反而走倒退!
(不要跑太快,以免看不到極限,來不及煞車)

反之,規律漸進的運動,可以讓你安全的越爬越高,一旦身體有異狀,也可以減少受傷機率,增加仔細調整運動量的機會,正所謂:"慢慢來比較快。"

但調整運動量,有很多人只知道增減次數,重量,距離,不知道還有其他方法,黃老師今天就來分享其他好用的方法:

1.增加速度(頻率),但固定次數(距離)
 一樣舉100磅,一分鐘兩下,就比一分鐘一下強度大。
 實際操作可以更細緻:10分鐘3下→4下→5下(固定時間或減少組間休息,或每日休息)或是:5下15分鐘內→12分鐘內→10分鐘內(球類/跑者則增加跑速)

2.增加距離(次數/時間),但固定速度
 一般跑者常見問題是同時增加距離又增加速度,這樣一次增加兩個變項,容易造成過度疲勞受傷。跑者的也可訓練增加步幅+減少步頻,或反之增加步頻,同時減少步幅,如此可以達到固定速度的要求。
 如果是重量訓練或球類運動:則增加次數(變化球路),但訓練頻率(總次數/時間)不變。

3.增加單位強度(重量/坡度),但固定時間(速度x距離)一般跑者常見問題是同時增加強度又增加距離(跟人家去跑山路之類),這樣一次增加兩個變項,容易造成過度疲勞受傷。通常1.3.很難同時增加,但有些球類訓練菜單,會這樣刺激選手,是相對危險的作法。

4.固定「作功」,但改變運動組合:
 這牽扯到物理學 W = F×D 即:機械功=力量×距離。
也可以說是以上1.3.與.2.兩類變量,呈現此消彼長的運動量計算,要選擇加哪個變量,則端看那一個方面較弱,如此總能量支出不變,但可以增加需要的運動能力。
跑步則改成較短的山路:增加出力,但距離減少。
重量訓練則可增加重量(練最大肌力),來代替增加速度(練爆發力。)

5.雙重挑戰即"左手畫方,右手畫圓",同時從事兩項運動,有助於增加協調性/準確度/能量效率(同時也增加做功。)一般常見的組合:綜合球路+腳步訓練、飛輪+啞鈴、許多壺鈴動作(幾乎都是全身合作),會比兩項各單獨練,能增加更多運動能力。


6.變化跑法:技巧層面,有助肌群輪流休息,平衡與節能。在跑者,單車,或變化深蹲/硬舉動作,可促進肌群全面發展,減少單一肌肉過度疲勞,也可更輕鬆的增加運動總量。尤其在曾受傷的選手身上,這個技巧的培養更重要。如槓鈴臥推動作,可以改成啞鈴臥推,雙槓撐體,滑輪飛鳥,或伏地挺身訓練。


7.改變場地(天候)也就是一般移地訓練的目標,可以增加更多外在刺激,訓練身體適應不同條件的能力。一般跑者常見的問題就是:沒有訓練雨戰,身體無法應對失溫僵硬與溼滑吃力,因此下雨天跑步就容易受傷。

8.拆解動作,局部反覆一般常見每次訓練都一樣做法,缺乏變化,當強度拉不上去,就會停滯。如硬舉可以分段拆解成羅馬尼亞硬舉(RDL)與挺舉上搏(clean lift off)。跑者則可以在一般跑量之中,切出後段衝刺間歇訓練(注意須控制總運動量。)球類則可以選擇加強某些球路動作。
(一般硬舉)
(羅馬尼亞硬舉)

9.間歇訓練:許多研究都指出,間歇訓練(同一組訓練內穿插訓練高-低-高-低強度),比一般固定強度訓練進步效果好。但要注意因運動強度迅速變化,身體會適應不及,較易受傷。須注意熱身與強度設定,還有組間休息時間。

10.增加代謝壓力:像馬拉松選手的高原訓練(缺氧),(夏日)高溫訓練,空腹訓練,一般重訓降低組間休息也是一種方法。一般不建議心血管患者採用這個方法,以免誘發心臟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