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心理影響生理


市面的醫師衛教,運動教練廣告,幾乎都只著重在「醫師/教練的技術」,經常忽略每個人的差異性,忽略受者體質/反應,對病情/運動表現的影響。

但土豆仁對個人反應差異的感想,覺得這個問題,甚至可以超越身體構造(生理機制)本身。

以下舉幾個例子:

1.受傷之後多久才會好?

醫學上一般照標準處理流程,會有個經驗值。什麼樣的傷,怎麼處理,就大概多久會好,多數人都會照這流程在走。
但有些人「厚操煩」的,通常會好得慢!
黃老師懷疑是「緊張」的緣故。因為擔心害怕而注意傷處,反而導致傷處肌肉緊繃,循環不良,或是一直故意去動傷處,導致二次傷害。
另外有些「神經大條」的:通常會自己要求「過度治療」,因為一般的治療強度,他沒有感覺,一定要加強,加強到超過身體極限,反而造成醫源性傷害。
再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慢性疲勞患者」,工作或家事,或是情緒睡眠障礙,導致持續性疲勞,這種通常受傷了也很難好。懷疑是身體發炎激素或循環不良自癒力差導致?

總之,心情愉快,是面對疾病的最好態度。

2.平衡運動學習

黃老師可以保證,你學好運動的動作技巧,一定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有解剖學跟生物力學的依據。土豆仁比起一般強調「休息」的醫療模式,更期待每個人能主動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因為被動的接受治療,多數都只是一時的刺激而已。「治好」又復發,反覆一直跑醫院,就是現代醫療常見的大問題 ---不強調患者自己改變/維持的重要。

土豆仁這邊開運動的回家作業,大部分的反應是:「有做,但沒有做很多。」
...這是個大問題。
因為一個完整的教練的「訓練計畫」或醫師的「運動處方」(其實是仝一種東西),有四個要素:
方法,強度,頻率,時間
(或歸納為運動種類+運動量)

A.較好的狀態就是方法對:做的力量,角度沒偏差,雖然量不夠,這多半能得到一定的效果回饋。

B.較差的狀態就是:方法不對,做的量還不夠,會導致"越做越歪/越做越糟" ---這也是土豆仁強調要依個人情況1~4週或追蹤一次的原因--- 有追蹤調整,才不會做成錯誤的動作或過量。

這兩類人,大概可以對應到學習態度上。認真聽教學做動作的,多半是A.,而心不在焉,教學同時只注意自己在意的點的人(多半是失衡造成的外觀歪斜),則是B.

另外一類則是:不打算做運動,教學時一直趕著要放學跑攤的人 ---基本上就算約追蹤課程,也會自動放鴿子。之後再來也會說:抱歉運動我沒有做,忘記了。 ---這類通常黃老師也是隨緣 ...運動只能靠學生自主學習,沒辦法像台灣文憑靠死背填鴨教學。真的要照計畫每天做,自己不做,來土豆仁給黃老師盯,一個月下來可是要花個兩三萬呢...(鐘點照算)

運動學習上,上面所述的緊張者反而會做得比神經大條者好,因為擔心做錯,所以會做得更精準! 所以長期失衡者,來到土豆仁,緊張的人反而會好得比較快!

慢性疲勞患者,則多半是不做運動的那群,有種惡性循環的感覺。

職業運動,或是半專業運動愛好者,則運動量多半會做過頭,甚至到產生傷害。而這種心態這也是他們傷勢的常見來源: ---積極樂觀,好勝競爭,停不下來,不可能見好就收。

運動,其實跟每個人的生活態度有正相關,所以各種研究得知的,運動會產生的好處,說實在的:根源是在心態產生的正能量!

3. 失衡的產生


土豆仁看到的失衡,多半是以下幾種原因之一:

1.單側受傷後身體適應(代償)的結果
※受傷這件事本身,也可能跟再之前的失衡有關。

2.長期姿勢不良:工作坐姿歪斜,或手機電腦電視座位放歪,佔大多數;
 另一部份是運動技巧錯誤:多半來自無教練自學者。

3.小時候受傷,以前沒歪(程度輕,身體撐得住),但後來因工作型態或再次受傷而引發明顯歪斜不適。

4.未知原因的原發性脊椎側彎或長短腳:多半從青少年就開始不適,越老越嚴重。多半可看到相應的姿勢不良習慣,只要改習慣,堅持做平衡運動,其實就可以改善多數症狀。因原因不明,所以無法消除原因,所以土豆仁認為原發側彎是不可能根治,但一定可以減輕的。 ---很多來詢問的,總是帶著根治的美好幻想,於是對實際上有用的運動嗤之以鼻,沒興趣做,結果就是連起碼的改善都沒有,甚至可能隨著年老肌肉退化而更彎!這是必須點出來的大問題!

單一運動愛好者(或生產線勞工),非常常見失衡。而運動習慣越多樣的人,失衡的機率越少!這是由於每個運動都有其固定方向重複動作,導致肌群發展不均衡的緣故。

土豆仁觀察到:單一運動愛好者,多半跟社群網絡有關。當你成為社群連結的一員,通常就很難跨出團體活動,甚至是反覆的運動傷害!社交太好,這原來也是失衡的原因!

多數的人對"失衡"這件事,是不敏感的,因為人體有自動代償機制,所以都要等到歪到一定程度,身體受不了了,才會發作,然後學員的固定台詞就是:「不知道為什麼開始痛。」(因為對失衡無感)

但土豆仁常見到的另一群人是:過度敏感,甚至會自己強化自己的失衡,或製造新的失衡(還以為有注意才會改善。)這類人跟緊張型有部份重疊,但不相等(有的是檢測之後才緊張,或是對於學習能力,或是社會觀感緊張。)這問題跟整形成癮其實有點相似,會放大自己的缺點,完美主義,永遠無法滿足。這種的失衡,幾乎也是無法處理的,因為再怎麼改善,敏感人還是會放大它,一直感覺 ---怎麼一點都沒有好?(事實上已經好一點了)生理狀況跟心理影像,是平行時空在走!因此永遠不會真正去解決問題,甚至還會放大問題。

最後來講姿勢不良者:多半有專注的特質!但是專注在別的事情上,而非身體!
例如工作,玩手機,追劇...,完全渾然不覺自己姿勢歪了,直到拉到痛了才有感覺!

專注,但全面的生活態度,實在不簡單啊!

最後提到:"放鬆者"。面對生活,隨遇而安。就算有失衡,對他們通常不是問題。但會發現某些事做不到,因此來到土豆仁。這類型者,多半調整時間會拉得很長,回家作業,會犯了運動量不夠的問題。但其實這也不困擾他們!

* * * *

這篇文章的內容,在土豆課堂上幾乎不會講到。因為從幾次見面,就直接去判斷學員的心理特質,是不準的,往往都需要長期相處觀察。另外就是:老師把學生歸類,很容易讓學生陷入老師設的心理陷阱裡,無法自拔,就像星座算命一樣,命理師說什麼,你就都信了,都照著走!這樣變成扼殺學員發展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