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肩胛內側肌群活化運動

對多數的肩頸痛患者,肩膀到脊椎上半(頸胸椎)這中間的肌肉通常都是失能狀態(不會正常出力。)

這些肌肉包括:提肩胛肌,菱形肌,斜方肌,後鋸肌,頸夾肌,豎脊肌...
 

姿勢不良者,多見「上交叉症候群」,多半前鬆後緊
落枕或拉傷者,則常見左右兩邊,一鬆一緊。
除了局部的爆發點(較弱+重心偏移,造成拉傷/發炎的肌肉/肌筋膜)可能要看醫師用藥之外,土豆仁通常都要整體考慮。經過整體檢查,找到並反轉失衡的模式,訓練肩頸肌群的平衡收縮能力(也可說是上肢核心肌群),才是完整解決問題之道。

今天教的小動作,是土豆仁對肩胛內側肌群失衡者常教的活化動作。
該類問題者,常見肩頸痛肩膀痛膏肓痛,中背部痛,肩胛背部卡卡。經由這動作,可以覺察卡住的點,不會用力的肌肉,緊繃,都可藉由追求平衡的肩胛轉動,慢慢鬆開併學會控制肩胛內側肌群。

步驟:
1. 趴姿,面部朝下勿歪斜,頂到鼻子,呼吸不順者,胸口可墊枕頭。

2. 雙手放到肩膀兩側,手掌撐床(手腕不適者可改握拳)

3. 以肩胛骨為軸心,放鬆並轉動肩膀,讓手肘儘量畫大圈,帶動肩胛繞圈轉動(如下影片),反覆至肩胛內側肌群鬆弛為止,注意保持兩側平衡同時動作,注意緊繃卡住或無力處。正轉後換逆轉,會用到不同肌群。

※注意保持自然呼吸不憋氣,不持續向上聳肩(緊張)

肩胛肌群失能者做這動作,往往會覺得很卡---不會出力,或不會放鬆。
建議由旁人或來土豆仁監督,以免變成錯誤動作(頸椎或旋轉肌群代償。)可能會加重失衡。


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常見的失衡組合

一般人都是以「症狀」來求醫

但土豆仁的切入點不同,所以一樣的症狀,可能有超多種失衡成因。
以下來介紹土豆仁常見的幾種失衡:

下半身系列:
1. 膝蓋失衡:外側緊繃,內側無力,多半合併大腿外側緊繃,核心無力/失能。

表現出來多半是膝蓋骨上半到外側疼痛或緊繃,另一部份是大腿外側緊繃(其實是同一條肌肉)。通常經常有臀肌-核心失衡,膝蓋問題是為代償同側無力臀肌,或是對側無力的核心。常見的髂脛束症候群(ITBS),髕骨軟化,髕骨外翻,多半是同一類的失衡。

2.腳踝失衡:脛前肌(小腿前側)緊繃,脛後肌無力

多半是腳踝扭傷後遺症,表現為跑步跳躍無力,單側足弓下降(假性扁平足),繼續運動多導致腳踝前側肌腱發炎。部份人會隔壁關節代償出力,合併膝蓋或足底筋膜緊繃疼痛。

3.前足失衡:無外傷卻掌趾關節下方或側面疼痛/壓痛,行走時明顯。多半與長短腳,腳踝失衡,或雞眼,腱鞘炎等掌趾疾病有關,導致單側小趾或大拇趾骨局部承重過多而發炎。

4.小腿失衡:多半為小腿外側腓腸肌或腓骨長肌緊繃,多半合併前足失衡。

5.臀肌失能:臀大肌/髖關節不會出力,往下多半合併膝蓋酸痛大腿外側/後側緊繃,往上多半合併腰酸背痛,背肌(豎脊肌/闊背肌/腰方肌)緊繃,都是代償臀肌出力導致疲勞甚至發炎現象。

6.大腿內側緊繃:多半合併髖關節/核心失衡,最後表現為膝蓋代償酸痛

中軸系列:
7.脊椎側彎:多半是S型高低肩左高右低,背肌左上→右中→左下肌肉緊繃(拉長),右上→左中→右下肌肉無力(縮短),合併臀肌/大腿/小腿失衡。要從整體平衡調整,不能只看局部角度。

8.肋間肌/橫隔膜局部緊繃不適:除了咳嗽或上肢運動拉傷之外,多為代償現象,經常伴隨假性C型脊椎側彎,不適處緊縮,多半合併核心(腹肌/背肌)單側失衡。

9.臀部酸痛:多半為腰椎/坐骨神經問題影響,可能為腰椎小面關節問題,骨刺,腰椎滑脫,椎間盤凸出,梨狀肌症候群....。

10.側腰酸痛:多半為單側豎脊肌/闊背肌或側腹肌拉傷,少部份為腰方肌/多裂肌問題,幾乎都合併慣用手失衡,脊椎側彎的問題。

12.肩頸酸痛:多半是上交叉症候群(駝背/猿人頸),部份則為肩胛骨失衡(高低肩/圓肩/翼狀肩胛),幾乎提肩胛肌/斜角肌/頸椎穩定度都有問題,多半慣用手側較嚴重。

13.頸椎卡卡:多半頸椎第五節轉折點失衡--下緊上鬆,後緊前鬆,常合併上交叉症候群,胸椎失衡。

14.顳顎關節疼痛:閉口疼痛比張口疼痛嚴重,表面現象為兩邊太陽穴嚼肌/顳肌緊繃,但多半背後問題在胸鎖乳突肌/內翼肌/外翼肌等關節後方肌群,多半合併頸椎失衡。

上肢系列:
15.肩膀卡卡/膏肓痛:多半為肩胛骨失衡,旋轉肌群失衡,肱骨肩胛韻律失常,脊上肌/二頭肌發炎+對側肌群緊繃失衡(胸肌/脊下肌/小圓肌),續發性三角肌前/後半部緊繃代償。經常合併脊椎側彎/核心失衡。

16.網球肘:伸腕肌起點發炎,多半合併手尾力(屈腕肌/屈指肌)過度使用,肩膀失衡(前/後上臂線筋膜緊繃/肌肉無力),部份牽扯全身失衡。

17.手腕疼痛:媽媽手/滑鼠手/腕骨錯位/韌帶拉傷/三角軟骨發炎,多半合併手肘失衡(伸肌緊繃/屈肌無力居多),肩膀失衡。

18.手指疼痛:抓握過度使用,各種手工作,攀岩,常見合併核心失衡,造成手指地基不穩要更出力。

19.上胸/鎖骨卡卡:多半為肩胛骨/頸椎/胸椎失衡之代償現象,鎖骨下肌/上胸肌痙攣/拉傷是常見的現象。

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肩旋轉肌群活化運動


今天來聊一個很常受傷,卻叫不出名字的肩膀痛部位
肩胛骨上附著了許多小肌肉,統稱為「旋轉肌群」(Rotator cuff, 或譯"旋轉袖")
包括了
脊上肌(supraspinatus, 或譯棘上肌, 岡上肌)
脊下肌(infraspinatus)
小圓肌(teres minor)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他們一方面負責旋轉肩膀,另一方面也是肩關節的重要地基 ---穩定肌(或稱姿勢肌,負責持續抓住上臂肱骨頭,維持關節不脫臼),一旦旋轉肌群無力/失能/受傷,除了舉手疼痛,肩膀卡住之外,也容易造成肩軟骨/韌帶損傷發炎,甚至脫臼!

(旋轉肌群前視與後視圖)

另外大仁師認為應該再加上週邊的協同肌群一起考慮:大圓肌/闊背肌/胸大肌/二頭肌
才是較全面的肩旋轉功能平衡。
(實際評估,尚須加上肩胛骨與全身旋轉力學平衡)
將他們依作用方向分為兩大群:
外轉肌:脊上肌 脊下肌 小圓肌
內轉肌:肩胛下肌 大圓肌 闊背肌 胸大肌 
或是
外展肌:脊上肌
內收肌:脊下肌 小圓肌 肩胛下肌 大圓肌 闊背肌 胸大肌
二頭肌則依角度對肩關節有不同作用,也是重要的穩定肌。
(肩外轉與內轉示意圖,注意轉軸在肩膀而非手肘)

這麼多肌肉,只要其中一條出問題,舉手抬肩膀就會卡住

從一般人工作從高處取物,伸手拿東西,穿衣服袖子/內衣,到運動選手投球,重量訓練胸推 肩拖 臥推 飛鳥......這幾條肌肉都需要合作無間,不能有一絲差錯。

所以旋轉肌群的問題,也是土豆仁常見的訓練目標。

以下是簡單的旋轉肌群活化運動,固定肩胛骨與小手臂,用肩膀為轉肘,以旋轉肌群帶動上臂手肘旋轉向內/向外。

步驟:
1. 四足跪在軟墊上,雙手與肩同寬,肩膀在手腕上方,雙手中指向前,避免過度外轉或內轉壓迫。
※如手腕不適者可握伏地挺身握把或握拳以拳面/大拇指支撐。
※如肩關節不適者,手臂可調整至不痛角度,肩膀不一定要在手腕上方。

2. 雙手同時用力,旋轉上手臂往外到底←→往內到底,可見影片手肘彎線位置變化
 應可感覺到往外轉時肩胛上半出力較多,往內轉時肩胛下半出力較多。

3. 反覆觀察是否有局部卡住/酸痛/無力等異常,是否左右對稱,是否有背部/肩頸等他處出力代償。

4.做熱身用則可反覆30~50下至旋轉肌群熱開,肩關節鬆開為止。



這動作也是一個很好的自我篩檢動作,可以協助您自我察覺潛在的肩膀問題喔!

(這位健美先生的脊下肌跟大圓肌都好大)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大腿膝蓋外側緊調整法

路跑籃球,是土豆仁遇到膝蓋問題的大宗。

兩者的特徵都是持續的跑動,馬拉松是長期定速(訓練時可能間歇),籃球則是不斷的折返跑+跳躍。部份羽球跟網球員也有這種問題,可能跟打法有關。

這類型的膝蓋失衡,多半都是大腿到膝蓋外側緊繃,如髂脛束(ITB),股外側肌,股二頭肌,甚至延伸到股直肌,闊筋膜張肌,臀中肌。連帶膝蓋骨外側韌帶緊繃,影響正常髕骨滑動機制。
之前土豆仁已有探討:常見的膝蓋力學失衡 髕骨外翻的失衡

來看看跨欄動作(放大的跑步/跳躍)就知道,人類下肢運動多半的動作,是往後往外推,讓身體朝前內側移動。如下圖:左腳後踢,身體朝右前方推進,而不是朝左前方。

如此下肢推進出力就是長期「外側」肌肉收縮變短,導致身體被往內側(該下肢對側)推動。所以沒有收操放鬆的話,右腳多半右半部緊,左腳左半部緊。從髖臀,大腿,小腿,都是這樣。

唯一相反的是腳掌,多半內側(大拇趾側)較緊,這是由於腳掌踏出出力,多半是拇趾著地的緣故。

扣掉核心失衡或長短腳的問題(可能有很多種遠因)

接下來就講到今日主題:外緊內鬆的膝蓋,該怎麼簡單自我調整?

步驟:以右膝外側緊為例

1. 交叉步,左前右後,兩腳前後保持適當距離做弓箭步
,注意兩腳平踩地面,後腳腳尖向正前

2.左腳屈膝+右腳髖伸往後打直,注意軀幹向後挺,重心踩後腳(右腳),

3.扭腰向左後到底,左手插腰將左髖往右推到底

4.右膝微屈+伸直,反覆動作至膝蓋大腿外側有痠感

休息後應可感覺大腿至膝蓋外側拉伸感,此動作可作為收操用。

* * * *

這動作改成後膝蓋打直不屈伸,加上髖屈身體前傾動作,則可拉到大腿後肌,加上腰椎側彎動作,則可拉到單側腰方肌,豎脊肌,與側腹肌,都是土豆仁常教的單側活化動作喔!

參考閱讀:
認識背肌(4): 豎脊肌
認識背肌(6): 腰方肌

由於膝蓋失衡常見全身性失衡影響,建議詳細要還是來土豆仁分析原因喔!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手指緊繃的平衡法(之一):神經收操運動

手臂神經路徑圖:今日的重點是正中神經(Median nerve)與尺神經(Ulnar nerve)

大部分的運動都需要手指適當放鬆,以作為微調控制用,如球類,體操。
有些運動則需要手指持續出力,如啞鈴/槓鈴,還有許多手工工作。
但共通的重點:手指不能緊繃

緊繃的手指,多半標誌著疲勞過度使用,往往帶來腱鞘炎(即板機指,媽媽手),手腕神經發炎(腕隧道症候群),手指酸麻無力(正中神經/尺神經壓迫)等等這類問題。長期甚至會造成關節退化,指骨變形

這類也是土豆仁常見的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長期慢性者多半需要看手肘/肩膀/核心的失衡問題!(嚴重發炎者往往需要藥物治療,只來土豆仁抓平衡緩不濟急)

今天教一個簡單的神經運動,有助於整體手臂抓握肌肉放鬆,可作為手指疲勞緊繃時的收操動作(建議不要做熱身用,神經鬆弛後會無力。)


步驟:(以右手為例)

1.站姿,手臂往前水平,右手掌平貼牆面,轉手腕手肘,讓手指垂直向下,用體重前靠壓緊。

2.固定手掌手腕,轉動手臂向外,讓手肘凹處向上。同時注意肩胛稍壓低勿聳肩。

3.軀幹旋轉向左到底+頭部旋轉向左到底+深呼吸一回,注意勿聳肩。

4.放鬆回到2.姿勢,反覆至整個手臂內側到肩膀有酸漲感為止。

這個運動有助於鬆開整個尺神經(為主)/正中神經 與週邊相關肌群,有助放鬆緊繃的手指。當然依每個人個別狀況,有局部或遠端失衡,黃老師會再針對局部部位設計活化運動!

...還是纖纖玉手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