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治療跟保健之間的思維


大仁師當初跳出醫療的領域跟思維,除了「治本」的理念,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健康生病之間,不是1:0的關係,而是中間有很長的漸層。

現代西醫把這兩個領域切得很開,
就是公共衛生/預防醫學
還有臨床醫療/長期復健。但大仁哥覺得不是這樣。

舉个常見的例子:
小感冒,有的不看醫生多喝水多休息,也會自己好,這個要算是預防,還是醫療呢?

像土豆仁這邊常看的:酸痛,但醫師說沒問題,醫師說發炎(但不知道為什麼),或是叫你不要上班工作就好了 :-p 這到底算疾病,還是預防呢?

其實這就是「亞健康」的概念。

實際上,要全身都功能100分,沒有小病小痛,肌力體力循環數字全都綠標的人,其實少之又少,一般說是5%,但大仁哥覺得可能更少,因為理論上定義的「健康」,還包括社會功能與心理健康。要這樣的人生勝利組實在太少了啊!

我們大部分亞健康族群的問題都怎麼解決呢?

大部分都是偏方,健康食品的天下。少部份則是氣功,瑜伽,運動教練的市場。

一部分敏感者,會去找醫生,但醫生給的建議往往都不切實際:多休息或是多運動,與疼痛共存,沒事你沒病。這其實是醫療資源的浪費(應該留給真正生病者。)

這是醫師在學校沒有學到的事,結果往往就是求助者往偏方的方向走。
而有些偏方其實不適用於所有人,可能有相反的效果。
嚴重者,就是從小病漸漸惡化成大病。(也是浪費醫療資源)

預防醫學(保健)跟復健(運動)方面,也有眼光侷限的問題:只針對某種疾病的預防,或者復健,只要超過那範圍,就不知道要做什麼!

網路上就有很多例子:XXX怎麼辦?(如果不是XXX呢?)來診所做OOO治療(不去診所呢?)

這就是土豆仁想幫助眾生的範圍。


經由從前學的解剖學,生理學,肌肉動力學,生物力學,還有對疾病患者的知識與經驗,將它們用在一般人的小問題上,幫你發現隱藏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可以讓筋骨方面的亞健康族群,往好的方向走,而這是大多數醫師,或是復健治療師,都不注重,甚至不會的領域。

這也是很多客人來到土豆仁不太能夠理解的概念:筋骨平衡,不是治療你的疼痛或疾病,

但可以幫助你更健康。

一般人的健康概念,就只有吃藥或是推拿,能讓你恢復健康,但不知道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姿勢與運動均衡,甚至可以除去很多未來或現在進行中疾病的根源。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單髖活化運動

今天介紹一個土豆仁非~~常常教的動作 ---「單側髖關節活化運動」

是從重訓的單腳「羅馬尼亞硬舉」動作變化而來
可以刺激單側的:
1.臀大肌/臀中肌/ 臀小肌/髖深層肌群
※肌肉解剖請參考本站前文:屁股三層肌肉簡介

2.單側髖/膝/踝/足穩定度訓練:著地腳的肌肉共同收縮

3.腰腹核心穩定訓練:比雙腳蹲刺激更多肌群

4.活化單側側彎力量:「逆向平衡」不良姿勢或脊椎側彎/骨盆歪斜等失衡。
 比如:歪右邊,則練左腳蹲(原則上)

對於大部分腰椎/骨盆/下肢失衡者,來土豆仁幾乎都會學到這動作。
步驟:以活化右側為例
1.雙腳與肩同寬放鬆站立,可依個人習慣腳尖外八或內八或向前
2.膝蓋保持微屈,雙手往前做平衡,方向角度不拘,只要雙臂對稱即可
3.曲左腿懸空,髖伸往後擺,角度不拘,但須在接下來動作過程固定屈曲角度
4.做直腰「慢速右髖屈」動作,「軀幹前倒+同時左腿往後」,像水車前後旋轉一樣,注意頸椎/腰椎與左腳角度都固定不可彎曲,也不可左右晃動擺手開腿。不要抬頭/低頭,眼睛自然直視前下方即可。
5.慢速返回3.姿勢
6.反覆4.-5.,10~15下,注意維持穩定不晃動,可注意配合稍收小腹,呼吸平順(一反覆呼吸一回),有助核心穩定。

※影片第四下,示範錯誤晃動的*無效*作法,核心與下肢關節均無穩定,變雙側肌群交替收縮,無達到單側活化目標。
今天的動作很像這隻永動喝水鳥("史特林引擎"示範科學道具)  :-D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 捲尾骨(骨盆後傾運動)

(圖右為典型的骨盆前傾+上交叉症候群[猿人頸]站姿)

過度骨盆前傾(造成失衡不穩的所謂"下交叉症候群"),是常見的問題。腹肌太弱,背肌太緊,導致腰椎骨盆向前旋(鞠躬),軀幹為維持直立,造成腰椎弧度過凹,連帶上半身失衡。
(可見骨盆往前往下旋)

這類失衡者經常可見腰酸背痛的問題,運動時較好,久坐久站或走遠時明顯(因為肌肉疲勞無力撐不住失衡。)

今天做的運動是常見的下腹核心活化動作之一,在彼拉提斯也是重要的基礎動作,學習控
制骨盆與核心,可以活化深層腹肌的收縮,放鬆下背部肌群,有助骨盆前傾的改善。

※通常不直接練腹肌,因為前傾失衡者練腹肌,常會變成髖關節髂腰肌代償。

步驟:
1.仰躺,屈膝讓雙腳平踩床面,保持緩慢深呼吸不要憋氣,放鬆軀幹與背部,讓腰椎弧度放平,儘量貼到床面不要有空隙(前傾或側彎失衡者可能貼不到。)

2.雙手輕放肚臍上方,感受腹肌出力,正確出力方式:腹肌向頭部方向,向"上"收縮(勿做成吸氣向內凹),將肚臍/恥骨往頭部方向拉起;提肛(勿做成夾臀)將尾椎尖端向頭部向上方拉起,兩者相加即骨盆向上向後旋轉

3.注意下肢勿出力!核心無力者經常使用大腿後踩腳/臀肌內夾來代替腹肌與骨盆底肌群的動作。用力到底時尾椎懸空,骨盆著地支點應在腰薦椎交界處(褲腰帶。)

4.放鬆回到休息姿勢,反覆1.放鬆腰椎放平←→ 2.用力收縮骨盆後傾,約20~30下。
 起身後應可感覺腰椎鬆弛,小腹微酸。

※躺著跟站著還是不一樣,仰躺較好活化,站姿多了下肢出力,通常需要再設計其他動作訓練肌群,才能達到真正平衡。

這動作外表看起來是收小腹,抬屁股,拱腰,但一般的指示是:「捲尾骨,讓尾椎離地」,肚臍向上收緊(很多人會做成吸氣收小腹[x])+提肛,讓尾椎/小腹上提,腰椎維持貼平床面。其實這動作是沒有收小腹,抬屁股,拱腰這幾個動作喔!!

一般人常見腰椎僵硬造成骨盆卡住,動作受限,容易用腳出力把整個腰部下半身抬高(X),僵硬者須從小角度開始緩慢練習,講究出力方式對,不求動作角度明顯。可能須配合腰椎/背肌/髖關節/髂腰肌拉筋伸展調整。


※少數人有過度骨盆後傾的問題,則不適合作此運動。
(骨盆後傾的人多呈上收腹站姿 from https://backintelligence.com/fix-posterior-pelvic-tilt/)

祝大家都有承上啟下,靈活平衡的骨盆(from https://youtu.be/oBKAj4kehLU)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每週連載] 腳踝穩定度運動 ---墊腳蹲

人類的腳踝,是很容易受傷的關節

有以下幾個原因:

1.人類雙足步行的需要:靈長類演化出用整個腳掌走路
 多數四足動物則是用腳尖(掌趾關節)走路,腳跟不著地
 四足動物的腳踝多半強硬,作為彈跳支點,可以完全發揮足底筋膜的彈性功能。
馬是用趾尖(蹄)來走路
 
 人類的腳踝相對活動度大(),腳踝可以旋轉接近360度,讓腳跟著地,甚至可以只用腳跟走路,這是許多四足動物辦不到的(其實鳥類也辦不到,牠們也是用腳尖走路),腳跟與掌趾關節一起,變成四點著地,讓雙足行走的人類有更大的接地面積可以承重,也更穩定,是雙足人類重要的平衡控制來源。
 但人類腳踝增加活動角度,有一好沒兩好,換來的就是容易受傷的後遺症。人腳踝比起四足動物,左右鬆弛得很多,韌帶很小條,對於兩側旋轉的抵抗力不足,一旦失去平衡或外力造成翻腳刀動作(足內翻居多),就很容易扭傷那些小韌帶們(如最上圖。)
 也許百萬年後人類會演化出強壯的腳踝,不過那就不是我們能見到的事了...
2.現代人穿鞋缺乏運動,足底筋膜虛弱
 前面講到腳跟其實是足底筋膜的支點,足底筋膜則是走跳的重要彈性位能來源。缺乏運動+多數時間穿鞋包裹,會讓你的足底肌肉跟筋膜都受限,虛弱,導致行走時少了一個推動力量,小腿阿基里斯腱就要出更多力,來代替足底筋膜的功能,這種出力方式就像踩高蹺一樣:長長的腿,但軟軟的腳,好像用力踩在不穩定的錐尖上,少了腳底的平衡跟出力功能,不穩定狀態下很容易扭到轉折處的腳踝。

3.缺乏橫向訓練
 既然關節太鬆不穩定,韌帶太小條撐不住,我們可以訓練肌肉來幫忙它們,例如腓骨肌群,脛後肌/屈趾肌群,但可惜的是:人類很~~少橫著走,也就沒有增強的機會。
土豆仁之前介紹過:脛前肌/脛後肌訓練,可參考以下連結:腳踝扭傷的活化運動

今天則來介紹一個腳踝動態穩定度運動,對腳踝扭傷的患者,一般人容易扭到腳的,都很適用:


1.站姿,雙腳墊腳尖起來,保持腳踝角度不可掉下。角度大小以可以維持固定為準。

2.墊腳尖蹲,在可以保持腳跟高度,膝蓋角度不動,無不適的前提下,儘量蹲低。
如無法保持不動,可腳跟踩瑜伽磚(或書本),雙腳/雙膝之間夾瑜伽磚(或枕頭),以增加穩定度。

3.蹲到低點穩定後,緩速站起,注意腳跟固定不可掉下。

4.如3.可穩定執行,則做墊腳半蹲+原地踏步/猩猩側走,同樣注意腳跟固定不可掉下。注意身體重心稍往前,以刺激脛後肌等穩定肌群。
不做直腿踏步的原因是:太簡單... :-p ,如果墊腳蹲做不出來的人,練直腿墊腳踏步是一個二線的方法。

5.如4.可穩定執行,則可作單腳蹲/單腳跳。

以上運動不限定次數,重質不重量。須盡力慢做,儘量完美,如果晃動,則運動無效!意念出力點在小腿與腳踝兩側/後方

紅色的是脛前肌,伸指肌在其裡層

扭傷患者常見用腳背伸趾肌/脛前肌錯誤代償穩定肌群的功能(懷疑扭傷未癒,疼痛抑制出力,或同時穩定肌群有受傷),可以看到抓腳趾,浮腳筋的多餘動作,同時患者會覺得腳踝卡卡,走路/墊腳運動無力。如有此問題。從事此運動前,須先做以下的轉腳跟活化運動:腳踝穩定度訓練

* * * *

冷知識:跟人一樣,是腳跟著地走路的動物喔

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膏肓痛的拉筋動作:老鷹式

膏肓痛(上背部兩肩胛中間疼痛)是常見的問題
可能有各種原因
土豆仁今日針對過度疲勞的"大菱形肌"做拉筋動作
(圖右下方兩XX處為大菱形肌激痛點)

菱形肌過度疲勞的原因多半是固定前傾/駝背/低頭,舉手工作,
導致菱形肌須長期收縮,久了容易產生肌筋膜炎或結塊的情形。

傳統的拉筋法如下:但對於駝背/肩胛失衡者,通常是拉不到背部,都只拉到肩膀(後三角肌!)通常這需要合併其他失衡調整,才能達到效果。

土豆仁一般會推薦瑜伽的老鷹式部份,只做上肢動作來拉筋:

步驟:
1.雙臂水平交叉胸前,屈肘,讓上手大拇指與下手四指互勾

2.拇指+雙肩內夾,儘量用力將雙小臂併攏至無縫隙。

3.用力時保持上臂舉高水平,小臂垂直
肩膀前縮+深呼吸繃緊+不要聳肩

4.深呼吸反覆15~20下,再換邊施做(如左上右下→右上左下),以拉到不同方向肌纖維

拉完就會感覺膏肓處輕鬆多囉!

一般人如果沒有練過,局部肌肉像下圖這樣凸出緊繃,絕對會有問題喔:
精美的斜方肌/菱形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