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抬頭不傷頸椎的方式

(每個人的騎車姿勢都不同,身材跟車輛的搭配,習慣,筋骨問題都可能影響)

騎單車,游蛙式,看電腦螢幕,經常都有後頸酸痛的問題
他們共通的特點是:長期軀幹前傾+視線向前

一般人不會這樣看前面:

所以都是做頸椎向後屈的動作,來讓視線往前
這也是酸痛的來源~


長期固定後屈的狀況下,會導致頸椎後半部肌群緊張無法放鬆,甚至肌肉長度縮短,
可能緊到後腦(枕骨肌群) 鬢邊(太陽穴)甚至前額筋膜,造成頸因性頭痛

前方肌群,也可能因長期不用力,造成肌肉虛弱,頸椎不穩定(固定頸椎的肌肉失能),
甚至因壓力偏轉,造成骨刺/椎間盤凸出
也就是所謂的"上交叉症候群"失衡:

既然抬頭無法避免
(電腦族其實可以避免,調整桌椅相對高度,讓螢幕上緣平齊水平視線[勿過高/過低])
(單車族其實也可以避免,做好fitting,就可以減少抬頭壓力)
就來看看怎樣才是好的方式?

如黃老師示範
右邊是較好的方式,左邊則是會害你酸痛出問題的姿勢

關鍵在於:胸椎有沒有駝背(前屈)!

如果胸椎前屈,等於是把上背部繃緊+視線更往下(地基較低,傾斜往下)
頸椎要抬到一樣的高度時
必須
1.後頸後彎角度需要更多
+2.後頸肌肉更出力
+3.上背肌群難以協助作用(因為已經被凸背繃緊,難以再用力收縮協助頸椎後彎)
這些都會導致後頸部更大的壓力

如果胸椎挺直,,等於是放鬆上背部+視線更往上
(地基較高,較水平較少傾斜)
就會讓頸椎輕鬆

有些駝背定型者+頸部酸痛,
其實需要處理的,是胸椎駝背,而不是酸痛!
有的是骨性問題,有的是肌肉失能問題,有的是習慣不良問題...
這種情況下,頸痛是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常見的失衡:頸椎過直

正常的頸椎有往後約30度以內的後凹曲度
作為如彈簧吸收壓力/緩和震動的作用
如果過凹或過直
都會出問題
~黃老師甚至還看過S型的!

(右圖下面算上去第四節還往前滑脫,再嚴重就會變S型)

弧度過凹者,常見在駝背/低頭族(猿人頸/烏龜頸)

常見以下的長期不良姿勢:駝背+抬頭(伸頭)
其中嚴重者,就算站直坐直,脖子也都伸不直~

之前土豆仁曾為文探討這個現象:青筋畢露 --談頸椎失衡
其實這是全身性(整體姿勢跟用力)的失衡
而不是像一般復健的傳統說法:上半身失衡(上交叉症候群)

*土豆仁看到這類問題,經常是從調整軀幹平衡開始,而非看脖子

今天來講弧度過凹相反的現象:過直
(右圖甚至變前凹了[下面數上來第二節跟第五節都往前滑脫])

過直的朋友,經常都有地基過度僵硬的問題 ---胸椎/肩膀的活動度受限
(多半無駝背,因為這樣的頸椎+駝背,會變成始終低頭!)

可能因為舊傷/脊椎側彎/負重工作/軍人站姿....種種原因

但日常生活,還是不免有彎腰低頭的需要(穿鞋洗腳坐車撿東西....)
這時僵硬的地基給予阻力,本來後凹的頸椎,便會相對被往前扳直,以適應低頭工作

長期下來的結果:
1. 本來維持頸椎後凹的穩定肌肉跟韌帶,漸漸被拉長失去功能,脊椎開始失衡
2. 頸椎壓力向前偏移,避震作用不良,長期過度壓力影響形成骨刺或椎間盤凸出
3. 為了保護不穩定的脊椎,頸部外層的動作肌,會變得緊張僵硬,以代償深層肌肉的作用
4. 因肌肉痙攣/疲勞/發炎/沾粘/神經壓迫...,產生各種疼痛不適

網路上常見教人脖子後面頂水瓶,拉毛巾... 等等用壓的壓出頸椎弧度的做法



土豆仁的處理原則,跟頸椎過凹一樣
要從整體來看
通常恢復地基的柔軟度是第一步
(可能是頸胸交界,也可能是軀幹骨盆)
但地基僵硬,深層的原因經常是:核心不足,或局部肌肉無力,造成整體收縮代償
所以第一步之前,還可能有"第零步" :-D

這也是土豆仁經常跟學員講的:我們是在剝洋蔥
因為人體的自動代償機制,可能每一層都有新發現~
原因百百款
例如馬拉松跑者的肩頸痛
有一部份就是頸椎過直,經常跟腰大肌/深前線有關
(跑者反而少見頸椎過凹/上交叉症候群,因為那姿勢會很難跑)



過度簡單結論:頸椎的問題,可能不是頸椎的問題

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鞋底異常磨損的判斷原則

舊鞋底,是土豆仁黃老師經常要求看的地方

它標誌了走路時的力學分佈
鞋面歪哪個方向
鞋跟歪哪個方向
磨損歪哪個方向
都表示身體重心的歪斜

舊鞋歪了,千萬不要想說沒破還繼續穿
因為長久站在歪斜的地基上,身體也會跟著歪!

舊鞋唯一的舞台,是室內坐姿活動(如聽演講,看電影,打電動...)
舊鞋只剩保護腳掌的功能,少走,才能避免歪斜加劇~

㊣土豆看鞋五點:

1.首先要看鞋底磨損有沒有對稱
 長短腳,骨盆傾斜,或其他下肢異常造成的腳痛,脊椎側彎,都會有鞋底單腳過度磨耗的問題。通常一般人慣用腳會磨損較多,但正常的差異不會很大。

2.看鞋面是否有歪斜
 常見鞋頭被拇趾外翻或小指(內翻)單側撐開,都表示前足歪斜(或鞋型不合腳
 前足歪斜的原因相當多元,從足弓/足跟/踝關節/就膝蓋就開始歪,是常見的原因
 繭/雞眼也是常見的(次發性)現象

另外:廠商設計/製造不良,新鞋就歪掉的,
 也不算少見,但多半是"個別"案例


3.看鞋跟是否有歪斜
 常見兩腳跟往內歪成八字型,多半跟足弓問題有關,
 扁平足,內翻足(假性扁平足),部份高弓足,O型腿(膝內斜)都會這樣歪

※部份人習慣包鞋當拖鞋穿,鞋跟都踩扁,是不好的習慣
 因為鞋跟等於柱子的功能,對鞋(也就是腳)的穩定很重要
 軟掉歪掉的鞋跟,會導致足部出力搖晃,容易疲勞之外,也容易歪斜疼痛

4.單腳鞋底磨損的模式
 一般常見的如下圖:鞋跟外側過度磨損
 因為一般人走路腳跟著地時,多半是偏外側落地(足外翻)

 要注意的是:是否有過度偏外?如下圖
~都磨到腳跟側面快到腳外踝了!
(如下圖;腳尖磨損也是過度偏內+中足無磨損,
 綜合三者,表示可能有高弓足+行走推進期足內翻過度[也可能有其他非足部構造的原因]

比較"中立"的鞋底磨損應如下圖:

中立的磨損軌跡應該是:
後跟中間偏外,沿著外側足弓走腳印型的S型路線,到前足中間偏內(大腳趾側)磨出鞋前緣位置
腳尖用得多的人,如:長跑前腳掌跑法/短跑/攀岩/籃球/排球/棒球/羽球...前足就磨得多
腳跟用得多的人,如:長跑腳跟落地跑法/負重健行/競走...腳跟就磨得多

前足磨損偏中間或較外側(偏小指)者,經常有低足弓/橫弓塌陷問題
前足磨損偏內側大拇指邊緣者,經常有扁平足/足內翻問題
前足歪斜,經常可見拇趾球內/外側結繭過度增生,拇趾外翻/小指內翻等問題

中足內側磨損過度者,多半有低足弓/過度內翻問題,或鞋子太軟變形
中足外側磨損過度(或中足無磨損者),多半有高足弓/過度外翻問題,或鞋底太硬/設計不良

後足磨損過度者:可能走路習慣腳沒抬高/鞋跟過高
後足磨損過度偏內/外者,可能有足外翻/內翻或足弓過低/過高問題

★土豆仁不用"正常"來形容這個現象,因為所謂"正常"的腳,其實占不到總人口七成,只能說是"多數人"的腳,處在不過度內翻/過度外翻的"中間型",實際看總多少會稍偏內/偏外,無黃金標準位置!

中立磨損的模式,可以足底壓力集中點的分析圖看出來: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The-horizontal-X-and-vertical-Y-dis_fig3_200453850)

5.腳趾部位的異常磨損/結繭:多半表示鞋型不合腳

包括弧度(常見太尖)、高度(常見太窄)、斜度(常見一厚一薄歪一邊)、硬度(常見太硬凹不動)

如常見的尖頭鞋----幾乎沒有人的腳是長那樣


多數運動鞋也缺乏不同腳型(楦頭)可選擇
常見同一品牌,只有同一種楦頭
或是每一季商品,楦頭都不同(開發時的故意)
務必以自己的腳型來選鞋,而不是獨衷某品牌/鞋型!

註:本文的"足內翻"對應於解剖學動作="pronation"
  "足外翻"="supination"

土豆仁以上五點原則供大家參考

要注意的是:鞋底的問題不等於腳的問題
有時是選鞋錯誤,有時是鞋具製造瑕疵/設計有問題
有時是膝蓋歪、骨盆歪脊椎側彎肌力失衡、受傷影響動力鍊....

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小圓肌的活化運動

本週土豆仁講古,來講一個常出問題,但很少人特別訓練的小肌肉:
小圓肌
(teres minor)
這肌肉是「肩旋轉袖」肌群之一
長在肩胛骨外側邊緣
一般人從外表是看不到這塊肌肉(弱弱)
(肩旋轉袖側面圖,小圓肌隱身在肩膀後,肩胛骨外側面)
(後視圖)
(解剖圖)
(背部淺中層肌肉全圖,找得到teres minor在哪裡嗎?)


以下請肌肉男來示範一下強大的小圓肌跟大圓肌:(肌肉本體圓圓的,因此得名)
但很多重訓但沒仔細練背的,其實也看不出這塊喔~

***以上為表面解剖學***
***以下為功能解剖學***

黃老師會特別挑這個肌肉來講,而不講醫療報導常見的「脊上肌/崗上肌」(supraspinatus, 肩旋轉袖肌群最上面一條, 上圖有畫),是因為小圓肌明明很常出問題,卻名不見經傳~

小圓肌跟旋轉袖肌群(共五條肌肉)一起合作固定肩關節,做肩膀旋轉的動作,
幾乎任何肩關節動作都跟它們有關~

大名鼎鼎的「夾擠症候群」,「五十肩」,「肩膀脫臼」,也都牽扯到它們。

旋轉袖肌群,其中位置最高的脊上肌容易出問題
其實經常是因為其他肌肉失衡的關係

胸肌緊繃(表現為:圓肩/駝背/上交叉症候群...)是常見的原因
三角肌/二頭肌/韌帶受傷導致旋轉袖代償過度,則是常見的次發性原因

另外常見的原因,就是肩膀後下方的肌群失衡,包括了脊下肌/小圓肌/大圓肌/肩胛下肌...
小圓肌在黃老師的經驗,是其中最常見的一個

因為小圓肌作用比例最大的動作,是肩外展+外轉
如下影片示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最常見的動作!
拿東西,舉菜刀,開門,搖手搖杯...


因此許多人都有小圓肌過度緊繃的問題(因過度使用)

進而造成旋轉袖失衡,肩膀疼痛等問題

小圓肌可以做以下動作測試:

1.雙臂向外打開45度
2.屈肘90度,保持上手臂位置不動,轉動小手臂向外(向軀幹的水平面)
3.放鬆將小手臂放回較前側
4.感受肩胛骨處小圓肌的出力,是否有緊繃/無力等異狀?

在復健科常用"彈力帶"訓練小圓肌,
重量訓練則用啞鈴/滑輪/地雷管...

土豆仁建議用以上測試動作,調整站位,讓手掌往外往後能頂到牆角即可作為阻力訓練,無須任何器材!

*一般重訓項目:寬握引體向上,滑輪下拉,俯身飛鳥..都會練到小圓肌,但肩旋轉袖失衡者,做這些動作經常會疼痛!須局部調整。

須依個人鬆緊度,以及相關問題(常見胸肌/脊下肌緊繃,脊上肌發炎,姿勢不良,肩關節不穩定...),做動作微調。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下斜方肌與闊背肌的活化(減少圓肩駝背失衡)

上週我們講到中背部的失衡

這次來做中背部淺層肌肉的活化 ---下斜方肌(lower trapezius)與闊背肌(latissimus dorsi)

如圖左兩片大肌肉
(from https://teachmeanatomy.info/back/muscles/superficial/  ※圖右為背肌中層)

這兩片大肌肉一般不在「核心肌群」的討論範圍,
而是被歸類在「肩胛穩定肌群」與「肩後伸動作肌」

圓肩/駝背者,常見這兩片肌肉薄薄無力萎縮,無法協助拉挺肩胛與上背
但在背部失衡者,經常可見這兩片肌肉緊繃(因淺層肌肉代償深層核心功能)
可作上週所教的檢測(伸展)動作:中背部的平衡檢測

今天來做這兩片肌肉的活化運動(減少圓肩駝背失衡)

1.坐姿,最好有靠背,固定骨盆不前後傾斜

2.雙手背後腦杓,眼睛直視前方,上身直立不駝背,★也不後仰

3.雙手肘用力往上延伸到底,注意手指交叉手掌固定在後腦杓不動,
 小腹微收,保持軀幹不動,勿挺腰凸肚

4.感覺雙肩後方,肩胛下方,肌肉出力痠感

5.雙手肘向內夾到底(以手掌固定,頭部軀幹姿勢不變為準),
 感覺雙肩胛外下側或中/下背部,與上臂後方緊繃

6.保持以上姿勢,深呼吸一回後放鬆放下休息,反覆為之,約10-20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