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薦髂關節(骨盆後側)活化運動

 

  「薦椎」即台語所謂的尾胴骨/bué-tâng-kut/,是人體的重心所在,是連接上下半身的樞紐,他跟骨盆兩側(髂骨)連接的關節就是所謂「薦髂關節」,位在尾椎上方,屁股上半,骨頭與左右肌肉(臀大肌)交接處。一般人並沒有意識到那邊也會動,因為動作很小,所以稱為「微動關節」。如果薦髂關節是協同腰椎與髖關節做動作,如果卡住的話,彎腰會卡,走路會卡,整個人動作會像機器人一樣(因機器人沒有這個關節),腰椎骨盆無法旋轉與前後傾。

(肚皮舞/草裙舞就是骨盆動作的展現)

  下圖可以看到骨盆與薦髂關節的相對動作,可以左右扭(內外張開)或上下斜(前後傾),一旦薦髂關節卡住,就無法自然動作,甚至會因骨頭卡住或韌帶拉扯/肌肉發炎而疼痛。 症狀可能由神經傳導而感覺是在腰部,屁股內/外側,或是大腿後方/外側。


(要是骨盆歪斜卡住,經常會發現放鬆坐著卻只坐到一邊坐骨的現象)

  除了骨頭外傷之外,大部分薦髂關節異常都由肌肉失衡引起。一側薦髂關節的肌肉緊繃,而另一側肌肉失能軟弱,是常見的現象。


(連接到薦髂關節上的肌肉有:
背肌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梨狀肌piriformis 薦骨粗隆韌帶等)
(左圖為深層肌肉,右為淺/中層肌肉[臀大/臀中肌])

   今天就來活化這關節的開合動作!
步驟:

1.趴姿,雙膝屈曲90度,將右膝後抬懸空,左腳/腳踝縮到右膝下,雙腳成4字型,將右腳墊高,並固定骨盆。
*若柔軟度不足,可將左腳頂在右膝內側即可

2.旋轉右小腿往外/往內到底,一般旋轉角度應可內30~45/外45~60加總一共90度左右。
*一般人沒特別鍛鍊的話,內轉通常較緊。筋很鬆的人可到兩側都90,加總180度!

3.反覆內外轉各10~20下,應可感覺髖-屁股慢慢放鬆,角度可越來越大。

4.換對側操作比較,通常骨盆歪斜者只須做卡住那一邊,而不須兩側都做。

  當兩側關節角度可以對稱,骨盆變正的時候,伴隨的腰痛或屁股痛,甚至坐骨神經痛都會得到緩解喔!

※一般常見習慣不良,造成骨盆歪斜,還是需要從日常生活找失衡原因才會治本。

2024年1月19日 星期五

臀中肌平衡運動


(臀中肌是核心肌群之一[右下圖屁股外側])

(薦髂關節韌帶發炎等問題,也是臀中肌常見的失衡原因)

  臀中肌失衡(屁股兩外側面)是骨盆歪斜的主要問題點之一。常見為其他部位卡住的代償肌肉,並非臀中肌本身有問題。例如:右髖關節不適,所以右臀中肌出不了力,都左邊出力,於是站走都歪一邊(這樣會骨盆左高右低)。

(glute medius= 臀中肌)

  除了找到根本原因之外,臀中肌的活化也是重要步驟,因為長期失衡的結果,肌肉會「忘

記」什麼叫做正常出力,而繼續習慣歪斜。

  這个動作類似土豆仁講過的「雙蚌殼式」(目標訓練深層髖外轉肌群),但從直腿開始做,目標為臀中肌負責的「髖外展+內轉+後伸」動作。


步驟:

1. 左側躺,雙腿伸直併攏,腳掌相對靠緊。手撐或抓床緣固定上半身不要翻過去。

2.保持雙腳掌合十,雙腳同時屈膝+膝蓋打開(外展),因下方腳也出力,所以左腳只有大腿膝蓋著地,左小腿離地。應可感受雙邊屁股側面出力痠,注意膝蓋小腿儘量抬高外展到底,不要變成單純屈膝。(一般人大腿應可抬至45度)

3.呼吸一回,吐氣時+雙腳伸直回到1.,此時雙腳掌面對用力靠緊,故左小腿仍然稍微離地。

4.反覆2.→3. 5~10下,再換另外一邊比較,注意兩側差異。

★目標須加強弱側(痠或抬不高),避免過度訓練強側而更加失衡,所以強側抬高角度要降低以弱側為準。

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肩胛下旋」活化運動


 舉手時肩膀痛,是土豆仁非常常見的問題,常見是如上圖的兩種角度之一痛,無外傷(肌肉拉傷發炎)的多半都與「肩夾擠」有關。

  肩夾擠=肩胛骨與肱骨(上臂骨)動作(所謂的"肩胛肱骨節律"如上圖)異常,肩關節兩個骨頭互相撞擊導致中間的旋轉肌腱發炎。外觀常可以觀察到高低肩,或肩胛骨位置不對稱(如下圖,右肩胛比較往外側偏移),此時做控制肩胛骨的穩定訓練,調整肩胛骨的位置,就很重要。


*常見肩夾擠問題的運動:重訓(或勞動)負重+高舉過肩,吊單槓攀岩等手臂懸吊運動。


(簡單的肩胛骨穩定運動:直臂推肩轉球)

(肩胛骨各方向運動)

今天就要來活化上圖右下的「肩胛骨下旋」動作!

  許多重訓教練都會強調上肢負重訓練時要「收肩胛」,才不會受傷,正確是做上圖中上的下壓肩膀動作(避免聳肩),但常見的錯誤是做成上圖右上的內收「夾肩」(或+聳肩[上圖左上])動作,這種動作會導致菱形肌(如下圖)負擔過重而膏肓痛,或因聳肩而痛肩頸肌群。同時可能因為肩膀不穩定,進而拉傷肩膀其他肌肉或傷害關節。

(肩胛內收活化運動,多用於促進擴胸,非今日方向)

  如果有以上容易內收聳肩問題的人,可以做今天的「肩胛下旋」活化運動,以促進正確收肩胛的肌肉平衡,會用到的肌肉包括:胸小肌(胸外上側深層),闊背肌,下斜方肌(肩胛骨下半部),菱形肌下半部(兩肩胛骨之間膏肓以下)。

步驟:

1.站姿或坐姿,雙手在胸前掌心向前

2.旋轉雙手向肩膀兩側,變為手心向後
★注意手肘在軀幹兩側不要抬高或內夾!

★影片0:26後示範錯誤動作:
(1)手肘縮在前側,首長沒有伸到肩膀兩側
(2)手肘抬高張開
(3)手肘往前往上

3.反覆10~20下,注意兩側平衡,勿聳肩或高低肩

※若有脊椎側彎問題者,則無法避免高低肩,須從脊椎側彎開始處理起。

  這個運動做完應可感覺到肩關節前側,肩胛下半的痠感喔!運動做完可作以下的搭肩轉肩胛運動作為收操放鬆之用:*配合各人柔軟度,角度不須催到底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土豆大哉問:「我怎麼還沒好?」

  土豆師在此要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體組織的變化(或惡化),是需要「成長時間」的!

  但很多人沒有這個觀念,感覺似乎被西醫「藥到病除」的邏輯綁架,這種脫離現實理想的表現會像是:發炎轉個頭就會消失,肌肉拉傷(其實就是內部傷口)隔天就會痊癒,關節脫臼復位就好了,疼痛是很容易解決的事情? ...基於這種觀念,仙丹妙藥就是他們渴望的東西(諸如吃藥拔骨刺之類的...)

(from https://www.ganodermanews.com/index.php/%E7%A0%94%E7%A9%B6%E6%96%B0%E7%9F%A5/2020%E5%B9%B4/579-%E5%8F%B0%E7%81%A3%EF%BC%9A%E9%9D%88%E8%8A%9D%E8%9B%8B%E7%99%BDgmi%E5%8F%AF%E8%AA%BF%E6%8E%A7%E7%B2%92%E7%B7%9A%E9%AB%94%EF%BC%8C%E7%94%9F%E8%82%8C%E9%80%A0%E8%82%89.html)

  土豆師經常被問「我怎麼還沒好?」其背後想法,幾乎都是這類觀念的延伸。另外像「運動速成班」,也是這類觀念的一種。商業行為會讓你妄想:我只要名師指導,上課練一下也會變成高手。(看看實際台面上的高手其實都是萬中選一,你應該會打消這種想法...)

  不管是運動技巧的精進,傷勢的復原,酸痛的解除,姿勢的調整,要長肌肉,要拉筋,要塑身,要破PB紀錄,其實所有的基礎都在於你「肉體」的細胞組織成長(再生),而不是心理變化。想像看你皮膚有個小傷口,都要「好幾天甚至超過一個禮拜」才會癒合,你知道這點之後,就不會期待你的嚴重傷勢(內傷傷口可能也會很大洞,只是因為皮下,眼睛看不到),你的肉腳/bah-kha/技巧,會再生得比你的表皮傷口快!

  就土豆仁觀察:通常越深的問題,循環較差的地方,年紀越大,原料不良,休息不足,再生能力越差,就恢復越慢。有許多人只期待外在刺激可以解決肉體問題,完全不固本(自己不練習,營養不良,睡眠不足,甚至壓力過勞),卻又期待傷勢可以快好,PB可以快破,這些都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跑道,球場,健身房,土豆仁的訓練,都只是提供肉體組織改變的「刺激」,人體對外在刺激的反應,會用進廢退,讓肌肉韌帶甚至神經分佈連結,去「成長」到我們需要的樣子,而這都跟你皮膚傷口一樣,需要消毒 清潔 包紮 呵護 休息 營養,肉才會長回去,而且需要一定的時間,急不得。而且當你身體狀況越差,傷口恢復的狀況也會越差!所以吃好睡飽很重要!

  但很多運動員,甚至病人,都沒有這種觀念,常陷自己於過勞壓力的身心狀況之下 ---成長是在休息時,訓練或治療並不是越多越好。所以:首先要過好健康的日子,再來講求進一步的成長。

  筋骨方面:「蛋白質」原料攝取不足是常見的問題,成人標準一天要「三掌心大」(蛋白質攝取量教學),受傷或運動員要吃更多,女生或病人老人常見缺乏(沒食慾)。運動計畫或工作缺乏休息,每天足夠的睡眠(6~8小時),工作中每半小時到一小時休息一次,也是很多久坐 久站 加班族群做不到的要求。

  如果天天加班運動,沒有假日,這樣在你沒有提供身體良好再生環境的條件下,這樣還沒好也是很正常的! 


2024年1月5日 星期五

坐姿"梨狀肌"(深層臀肌)伸展

  土豆仁曾經分享過臀肌有三層---「屁股深層痛」介紹,這幾個小肌肉是骨盆歪斜者,久坐者常見的酸痛處。

  因為長期失衡,多半是單側受壓緊繃甚至發炎,如果影響到梨狀肌(piriformis: 肌肉形狀像西洋梨故名之)旁的坐骨神經(正常變異:有的人坐骨神經會穿過梨狀肌中間)的話,就會有從臀部傳到大腿後方的酸痛感,甚至電擊針刺等異常感覺,即所謂「梨狀肌症候群」(新名稱:深臀症候群 --因為不只是梨狀肌會出問題)。此處神經症狀通常不易與腰椎"神經根"問題區分,因為只是同一條神經上下游之分,一般須個別測試腰椎與髖關節尋找問題來源。

  傳統西醫常用局部注射,電療,拉筋運動方式處理這點,就土豆觀點,還是以消除原因為優先,而非治療「症狀」。常見的原因有腰椎失衡(受傷,側彎等),下肢失衡(受傷,長短腳等),薦髂關節失衡等,須整體評估原因後再決定調整點。

  臀肌的拉筋有超多種方式(如圖示),須依個案個別狀況決定方法。





今天則簡單來教土豆仁常用的梨狀肌坐姿伸展法:

(圖片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E7%AB%9F%E6%98%AF%E8%87%80%E9%83%A8%E8%82%8C%E8%82%89%E4%BD%9C%E6%80%AA-1%E6%8B%9B%E4%BC%B8%E5%B1%95%E8%88%92%E7%B7%A9%E7%96%BC%E7%97%9B-010000155.html)

步驟:(以拉右臀為例)

1.坐椅子,椅面勿過低,需讓小腿垂直著地。*過高則可往前坐一半,以小腿能垂直踩地為準。


2.右腳翹腳到左膝上,雙手幫忙擺位,儘量讓右小腿壓到水平。


3.腰桿儘量打直,「屈髖」將身體前傾,一般以頭部往右膝方向延伸為準,依各人肌肉狀況可微調角度(如影片示範)。


※注意不要做成彎腰/駝背/低頭,此動作是在髖關節而非脊椎。


4.尋找最有感的拉扯角度,一般建議壓下後固定30秒,注意保持正常呼吸,以免越做越緊。


5.一側拉完換另一腳測試,觀察兩側差異,一般以較鬆那一側緊度為目標基準。

※注意不要因為要拉到同角度而歪腰駝背,變成拉脊椎而不是拉臀肌。姿勢容易跑掉者,會建議仰躺拉法(如下圖),以固定脊椎。

※一般等肌肉平衡後,會建議做「登山式」等等兩側旋轉的核心訓練,以促進未來兩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