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深蹲簡化運動

有看土豆仁臉書的就知道,黃老師一向不主張深蹲作為初學者的訓練法


但深蹲是多數重訓動作的基礎,所以很多教練教學還是以「深蹲入門」
深蹲看來簡單,但深藏眉角(mê-kak)太多,是容易做錯,容易受傷的動作。

為維持腰椎平直,骨盆穩定,受限於骨盆/髖關節柔軟度
多數人深蹲無法蹲到底!
例如下面這個:是馬桶蹲(亞洲蹲),骨盆稍微向後傾斜(尾椎往前勾)了不是重訓的"深蹲"


以下對照圖:
注意脊椎弧度跟骨盆的位置差異!

黃老師來講幾個重點:

1.重心往後:即一般所謂的「膝蓋不能超過腳尖」,
要做到這個要求,需要踝關節/髖關節柔軟度,以及核心力量(這三樣很多人都缺)
另外還有腿長影響,大腿越長的人,只能儘量往後,膝蓋很難不超過腳尖!

2.骨盆不可前傾/後傾,保持穩定中立位置:
核心虛弱者,無法控制骨盆,或有人骨骼歪斜,平時就卡在骨盆前傾或後傾,或髖關節柔軟度不足,就會做錯

3.脊椎,特別是腰椎,要儘量直立,不可彎曲或後折
同上,平時就有腰椎過直/過凹或側彎問題,或核心問題,也會無法維持
髖關節卡住者,也容易彎腰代償!

4.勿駝背縮肩:核心不足者易上半身用力代償
所以有的作法會強調雙手伸直往前或往上,以刺激核心與平衡上半身重心
良好的上半身姿勢,是之後壓槓鈴或舉啞鈴/壺鈴的基礎

5.腳尖與膝蓋對齊:即小腿不可旋轉,
有說法是腳尖平行向前或外八,其實均可,因各人可能有內八/外八足/O型/X型腿,注意對齊即可

6.髖啟動:這是多數人的罩門,主要用髖關節彎曲與*伸直(臀大肌/膕繩肌)來帶動上下,而不是膝蓋動作。許多人深蹲只會膝蓋酸,大腿酸,屁股不酸,就是只會用大腿股四頭肌出力,這是錯誤的方式,膝蓋容易受傷。
久坐臀肌失能者,經常有髖失能(屁股肌肉失去控制)問題,需要活化臀大肌之後才能練深蹲。

7.蹲下站起時,須注意穩定直上直下,避免分段動作,膝內夾,足外翻等動作
這些歪折都容易造成傷害。
一般常見為滿足課表不顧身體狀態,硬矜次數卻姿勢錯誤而受傷!

8.腳踝背屈角度不足者,可用鞋跟墊高的重訓鞋或瑜伽磚墊腳跟,來避免蹲下時墊腳尖不穩的問題

有這麼多重點問題,自己學好深蹲不是真的困難嗎?

深蹲的好處是:
1.除上肢之外的全身性協調訓練
2.臀肌 股四頭肌 膕繩肌的綜合肌力訓練
3.核心骨盆的穩定度訓練

所以有人說深蹲,真的是一個動作,多種效果重訓動作之王

對自己在家訓練者
土豆仁會建議以下的簡化版本:

1.站靠進桌邊或欄杆邊,注意雙腳重心平均,如上注意事項第5點,一般從與肩同寬開始練
(寬距或窄距深蹲,可以練到不同的肌肉)

2.雙手扶桌邊,將部份體重固定在桌上,注意脊椎軀幹直立,如上第2.3.點

3.保持雙肩放鬆,跟脊椎直立,直視前方,勿低頭彎腰。
  做屈髖/伸髖做重心往後坐下的動作再拉起
,即著重屁股往後下/前上出力,如上第1.3.4.6.7.點
~桌邊/桌腳/牆面的阻擋,提供膝蓋/重心往後的參考點,讓膝蓋/重心不會過度前移!

4.重質不重量,須注意以上各注意事項,而非著重蹲下深度或次數
 一般深度會隨著力量跟柔軟度進步而進步,勿勉強

5.一般建議從3-5下一組開始,動作確定正確後,才增加到10~20下一組
 一天可做3-5組

如下:右邊蹲得深,但姿勢全部都跑掉了

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比目魚肌的功能與活化

阿...不是這個

是長得跟牠很像的一片小腿肌肉...
今天要討論的是:小腿蘿蔔肌的「中層」,解剖學叫做比目魚肌

你不知道的小腿肌,後半有三層:
表層:腓腸肌(也就是一般人討厭的蘿蔔來源,但也是小腿主要力量來源!)
中層:比目魚肌,蹠骨肌
裡層:屈趾肌,脛後肌

小腿拉傷,在土豆仁最常見的部位是阿基里斯腱(跟腱,腳後筋)
然後是脛後肌,最後是腓腸肌!(因為蘿蔔體積力量最大,相對可承受力量大)

但在某些田徑項目,如短跑,跳高,跳遠...腓腸肌拉傷則是很常見的
* * * *
(難得找到好角度 好模特 好照片 來標示,非運動員的比目魚肌通常不明顯

比目魚肌相對是很不起眼的中間的孩子
它的功能跟腓腸肌一樣,都是腳踝蹠屈(墊腳尖
差別1:一個是慢肌(耐力為主),一個是快肌(爆發力,大肌力為主)

關於兩種肌肉功能的解釋,可見:白肌與紅肌的差別


差別2:比目魚只有顧腳踝,另一個還顧到膝蓋!
腓腸肌是「雙關節肌肉」,橫跨膝蓋腳踝
腓腸肌上方連到膝窩大腿骨末端,墊腳尖同時,也有屈膝的功能(較小)
橫跨雙關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供更長的施力臂,可以產生更大的動作力矩。

(精美德文介紹腓腸肌動畫)

默默作工的比目魚肌,被蓋在兩顆蘿蔔型的腓腸肌底下,呈現片狀的"夾心肉片"
(一般從後面只看得到腓腸肌,要從側面中線後方壓入較摸得到比目魚肌)

比目魚力量不如蘿蔔肌大,但每天默默幫你踮起腳尖(主要功能是走路推進)
從上圖可以看到,長跑者的小腿,腓腸肌都是小蘿蔔
長跑者相對發達的其實是比目魚肌!
由於比目魚肌片狀的外型,就算發達,小腿線條看來相對也纖細。

今天教的比目魚肌活化訓練
目標主要是促進腳踝的穩定

如上所述,比目魚肌較少受傷
但可以作為其他肌肉受傷時的幫手
包括阿基里斯腱/腓腸肌/脛後肌/甚至腓骨長肌(小腿外側面的肌肉)受傷,
導致行走/跳躍/墊腳尖時腳踝不適
比目魚肌的活化(收縮<>拉長的力量),對於踝關節的穩定與功能恢復都有幫助

步驟如下:
1.站姿,手不扶(以免其他部位代償)。
 保持膝蓋彎曲(約30度以上,膝蓋柔軟度夠維持穩定蹲姿者,亦可全蹲),
 無法維持角度穩定平衡者,可踩一前一後分力,以減少肌肉負擔

※屈膝的目的是為了抑制跟比目魚一樣功能的腓腸肌,屈膝可以使得腓腸肌"縮短",產生抑制收縮的效果 (---縮短的肌肉難出力),導致比目魚肌成為主要動作肌!

2.保持腳跟離地,拇趾球著地

3.墊腳尖小腿用力,腳跟抬高到底,再放鬆下壓到底,注意:
 腳跟勿著地,保持雙腳平衡,膝蓋角度勿改變

4.反覆約15~30下(初期從15下開始)
 若比目魚肌力量不足,可分組做:如3下x5組,組間適當休息以免抽筋

5.從慢速操作開始,若無不適者可加快彈跳速度,以刺激肌肉收縮力量

~大家嘗試過後通常可以發現---這個動作~~有夠酸ㄟ !

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放鬆薦髂關節(尾胴骨)的方法

土豆仁最近遇到很多薦髂關節酸痛的朋友

一般患者主訴都是:"腰酸"/"屁股酸"

因為傳統中文/台語對骨盆/髖骨區域並沒有詳細名稱
(其實英文也有人只會說"hip bone" :-p )

一般籠統的稱作"腰骨","骨盤","尻川骨(kha-tshng-kut,坐骨或薦骨)",
"尾椎","尾骨","尾胴骨( bué-tâng-kut)" 



薦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指的是薦椎跟髂骨(骨盆兩邊呈弧形最大片的骨頭,或翻譯為"腸骨")連接的"微動關節",在軀幹/腰椎或下肢/髖骨動作時,會跟著"前旋/後旋/打開/內收!"
位置從腰臀交界處延伸至屁股蛋中段
屁股肉較多的,這關節基本上埋在臀大肌(屁股蛋)裡面
(薦椎邊緣,是臀大肌的附著點之一)

屁股肌肉很少的,則可以看到骨頭形狀

這個位置是人體的"質量重心"(一般人的重心在腰椎末端到薦椎上半前方區域)
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構造
腰背出問題/下肢髖關節出問題,都會反應在這關節上

薦髂關節有問題者
比較明顯的症狀就是骨盆歪斜」,平時姿勢/走路會歪一邊
(正常狀況下會左右平衡擺動)

在做包括跑步/深蹲/硬舉等需要兩邊平衡的運動,就會很明顯


之前曾為文探討:
談「骨盆歪斜」
骨盆歪斜自我覺察

比較輕微的症狀,就是臀肌失衡或酸痛
之前也曾發表:屁股痛 難以想像的:臀肌失衡

今天單就骨骼部份來講

一般常見的薦髂關節問題,多是單邊關節鬆掉(不穩)髂骨往後位移
這兩種情況,都會伴隨肌肉的代償反應:緊張持續收縮,想要把骨頭穩定抓回來,導致疲勞酸痛
少數情況會兩邊都中:產後/孕期後期,是大宗族群,主要原因是負重(胎兒壓迫) + 賀爾蒙影響韌帶鬆弛

如之前所提,這部位的問題,經常是上/下部位的問題延伸造成
包括腰椎/髖骨/甚至頸椎/上肢柔軟度不足,脊椎側彎,長短腳,單側受傷...
都可能因此導致重心歪斜,壓迫薦髂關節產生症狀
在此就不多做探討(因為可能模式實在有無限種!)

來看看土豆仁常教的動作
可以暫時解除薦髂關節的不適,也是調整前的放鬆動作:

1.仰躺,將小枕頭或夠厚的書本,或用拳頭亦可,墊在痛側的屁股/薦髂關節下方
2.痛側腳(或雙腳)屈膝外展,腳板平行縱軸,讓膝蓋接近床面,似瑜伽束角式動作
3.將重心往痛側薦髂關節移動,用腰部/軀幹出力旋轉,自行調整角度,尋找微酸的刺激點
4.維持約20~30秒再放鬆伸直

如果以上作法抓不到感覺的話
以下是另外一種作法:

1.懸空趴姿:雙手肘撐地,雙膝蓋在床上,大腿伸出床外
2.腹部放鬆,將懸空屁股/小腹下壓,用背肌/側腹單側或雙側出力,鬆開單側薦髂關節
3.自行調整角度,尋找微酸的刺激點
4.維持約20~30秒再放鬆伸直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腳踝扭傷的活化運動(脛前肌,脛後肌)


之前土豆仁探討過: 踝關節的失衡

今天來介紹簡單的調衡運動

腳踝常見的失衡模式:

腳踝後側:腓腸肌緊繃

腳踝前側脛前肌無力 韌帶萎縮/沾黏
腳踝兩側脛後肌無力 腓骨長肌無力 

一般常見的運動是:弓箭步拉筋 ---拉長緊繃的腓腸肌(小腿蘿蔔肌)
(跟一般作法不同是:重心後移,後腳跟要下壓貼地)

土豆仁曾為文介紹:健康密技 --拉長蘿蔔腿的祕密

今天來處理脛前肌(tibialis anterior)跟脛後肌(tibialis posterior)的部份

(脛前肌與脛後肌位置[脛後肌在小腿深處] from wikipedia)

(脛前肌與脛後肌在腳掌的連接點 from wikipedia)

脛前肌的功能:A.腳踝背屈(腳尖往上,腳背向小腿脛骨移動) 
       B.腳落地瞬間,跟其他肌肉一齊收縮,維持腳踝穩定
       C.腳掌內翻
脛後肌的功能:A.穩定內側足弓(足弓像彈簧,非"固定")
       B.腳落地瞬間,跟其他肌肉一齊收縮,維持腳踝穩定
       C.腳掌內翻
       D.協助腳掌蹠屈(墊腳尖)

*解剖學名詞:此處內翻=inversion,腳底面朝內轉
*脛骨:小腿前側的凸出長骨,台語稱為跤胴(kha-tâng)或跤鼻樑(kha-phīnn-liâm)

脛後肌是維持足弓的重要肌肉,所以足弓有問題的人(扁平足,內翻足,高弓足...),脛後肌經常因過度疲勞或被拉長失能而疼痛,在長跑者身上常見出問題
痛點多半在足弓內側,內踝骨到腳跟內側,也有在小腿深處/脛骨內側的

脛後肌跟脛前肌都是維持腳踝位置的穩定肌
墊腳尖或翹腳尖(腳跟著地)時,腳底懸空會晃動時,這些肌肉都會收縮
來固定你的腳踝角度,讓它不會扭傷或跌倒

脛前肌多了一個主要動作肌的功能:腳踝背屈
所以在腳跟著地跑法的跑者或健行者身上,脛前肌的負擔較大(作動較多),容易有發炎現象
痛點會在脛骨前外上側,或腳踝關節前側。
腳踝扭傷者較常見脛前肌失能(可能因疼痛抑制或拉傷)

另外
脛前肌跟脛後肌也是前脛痛(夾脛症, shin splint)的苦主之一
有可能脛骨本身痛,也可能腳鼻樑外上側(脛前肌)或內下側痛(脛後肌)痛
前脛痛多半出現在長跑者身上,因落地過度震動壓力導致脛骨跟週邊骨膜肌肉發炎
有脛骨疲勞性骨折的危險,確診的話必須休息!

最後來看看這兩個肌肉的活化運動吧:

重點是:要練到能夠兩腳對稱"緩慢穩定下降"


(影片前半段為脛前肌,後半段為脛後肌運動)

雙手扶椅背或面對牆壁扶手(保持平衡不跌倒即可)
雙腳與肩同寬或稍窄(勿太寬,以減少腓腸肌或其他肌肉代償)
自然直立,須保持軀幹/髖關節/膝關節不彎曲,只有腳踝腳掌動作

脛前肌
1.雙腳同齊抬腳尖(勿到底,會導致腳踝鎖緊無法內翻),用腳跟站立
2.保持腳尖抬高角度,雙腳掌內翻到底,雙腳底相對
3.回到原來平踩姿勢
4.反覆做到可對稱,一氣呵成,再放慢速度做,儘量緩上緩下

脛後肌
1.雙腳同齊墊腳尖(勿到底,會導致腳踝鎖緊無法內翻),用腳尖站立
2.保持腳跟抬高角度,雙腳掌內翻到底,雙腳底相對(此時大拇趾離地)
3.回到原來平踩姿勢
4.反覆做到可對稱,一氣呵成,再放慢速度做,儘量緩上緩下

兩個動作都建議目標可做到上下慢速各5~10秒(保持動作緩上緩下,非撐住不動)
慢速除可練(向心/離心)肌力,還可以加強神經肌肉控制力!
脛前肌/脛後肌的活化
可以作為扭傷後的復健動作之一
也可作為平時練習的檢測/熱身動作
可以自己察覺腳踝的弱點
不只對於芭蕾舞等"腳尖"運動很好
對容易扭傷腳踝的籃球 排球 足球等運動,也是很好的穩定度(防扭傷)訓練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