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常見的隱形殺手:圓肩


「圓肩」一詞來自於英語"round shoulder"

普通話的說法則是"溜肩"
...有台語博士博知影圓肩的台語說法嗎?

指的是肩關節(肩胛骨)前移
從側面看,肩膀頂點(肩胛骨肩峰)位在"耳朵鉛垂線"前面的姿勢
如以下巨巨男示範:左圖為圓肩姿勢
(挺拔的姿勢時,肩峰應該在鉛垂線後方)

圓肩的成因,最常見的是物理治療師所謂"上交叉症候群"的失衡
(前上+後下肌群無力;後上+前下肌群緊繃)

這姿勢也就是常見的電腦族不良姿勢

精確說來,其實上交叉症候群包括了:頭部前傾+胸椎駝背+圓肩 三個不良姿勢
這三個問題經常合併發生
胸肌的縮短跟緊繃,會拉扯上方的頸椎,後方的胸椎,兩邊的肩胛骨,都往前偏移
造成這三個不良姿勢

但也可能只有一個或兩個,沒有都來
如下圖,就是少了圓肩(這姿勢其實很怪)


明星穿著平口禮服時,最能看出圓肩問題
如:楊冪

 陳喬恩


從以上幾張照片可以看得出來:
1.兩個肩頭向前凸出,圓圓得很明顯,相對胸窩內凹明顯
2.肩頸曲線較垂,不直 (相對姿勢則是:平肩)
3.從後方看背部曲線圓圓,有駝背感 (但不一定有胸椎過度後凸問題)
沒有圓肩(挺挺)的代表:
韓藝瑟

 安海瑟薇

圓肩的問題
外觀是最明顯的
但其實多數人不知道那個是錯誤姿勢,學校也沒教,所以外面經常看得到

除了看來好像有駝背(也很容易真的駝背),畏畏縮縮的
胸部凹入受壓,呼吸受限
劉亦菲

土豆仁要指出圓肩的最大問題是:肩膀肌群的失衡

圓肩會讓肩關節前方肌群縮短+難以施力,縮短鬆弛
(試看看雙肩前縮,成圓肩姿勢,跟把雙肩往後拉打開,哪個手舉起來較輕鬆?)
進而導致後方肌群拉長+過度活化,緊繃僵硬

所以,缺乏運動者,常見有肩膀背側的肌筋膜炎
(姿勢錯誤不改的話,按摩只是暫時的緩解)

如果再加上反覆的肩部運動或工作
如:球類運動/游泳/搬貨/家事...
因為肌肉失衡,前側肌肉出力效率不佳,後側負擔過重
就會造成肩膀肌肉,甚至韌帶因受力不均,或穩定度不足(肩膀晃動)而拉傷

常見的如:(脊上肌)夾擠症候群,二頭肌拉傷,肩關節前側韌帶拉傷,脊下肌拉傷

運動員的圓肩現象其實不少見,如果教練不注重柔軟拉筋跟平衡訓練的必要性,
在上肢運動項目很容易培養出來
因為人類肩膀的設計,往前出力較自然,加上過度訓練...

如重訓練胸不練背者,游泳選手,甚至鋼琴家,都很常見圓肩現象(也很常肩膀痛)
(印度裔鋼琴家 Pallavi Mahidhara)
* * * *

圓肩的處理方法:

1.伸展前側肌群:胸大肌 胸小肌 前三角肌 主要是擴胸跟各種變化動作
參見:健康畫重點: 胸肌緊繃的失衡

2.訓練背側肌群:主要是斜方肌 菱形肌
參見:認識背肌(2): 多重功能的斜方肌

3.矯正駝背:圓肩經常伴隨駝背,需要脊椎拉筋,訓練腹背肌平衡(多半胸/腹/下背肌緊)

4.維持良好姿勢:圓肩者的特點~放鬆雙手下垂時,
經常兩大拇指向內相對,手背面前方(拉回文章頂部,那些示範照片都這樣喔)
保持抬頭挺胸,雙大拇指向前,手背向兩側外面,有助於維持良好姿勢

5.多做(向後)轉肩運動
參見:健康秘寶---上半身的樞紐:「肩胛骨」愛運動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上胸椎柔軟度測試

各種運動的肩痛 頸痛 膏肓痛..
經常都伴隨胸椎問題,特別是上胸椎(胸椎共12節,指上半四節T1~T4)

上胸椎連接1.頸椎 2.肋骨 3.肩胛骨 4.鎖骨 6.胸骨
對這些部位都有影響
最常見的是駝背變形(注意:頭部前傾者,不一定有胸椎駝背)
可能是骨關節卡死,也可能有肌肉/筋膜緊繃
另外常見的
1."單側"胸椎關節卡卡,經常伴隨同側或對側的頸椎/肩膀過度拉扯不適(為代償胸椎卡卡)
2.上胸椎肌群無力,受到過度拉扯不適:類似膏肓痛,一般歸類為肩頸痛


土豆仁今天示範簡單的小動作,讓大家自我篩檢~上胸椎是否正常活動?

1.坐姿,背部貼椅背身體不移動,以固定胸椎下半與腰椎

2.雙手抱手肘固定胸前,手肘不動,以固定肩胛骨

3.收下巴,不放開,以固定頸椎

4.做上胸椎後仰---後腦杓向後移動,但不屈頸(直頸)不抬頭的動作
5.做上胸椎側曲(自然會+旋轉)---後腦杓向左/右移動,但直頸不抬頭的動作

★上胸椎三節的前彎/後仰/側彎/旋轉角度,一般最多15度左右而已,動作不大,
但須注意是否對稱

6.照鏡子或用視線餘光/自我感覺,動作是否左右對稱?除了用力緊繃感之外是否有不適感?

若歪向某一側較多,通常表示該側的關節卡住/肌筋膜緊繃(縮短或痙攣)
需來土豆仁評估到底到底是什麼東西卡住?
再依據不同的部位設計活化運動~

注意:上胸椎因活動量小,不一定有症狀,
反而經常是週邊的頸椎/肩膀/膏肓會有不適!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手腕的健康必須,穩定度訓練,兼論核心肌群




土豆仁已經寫過很多手腕專題:

健康小訣竅:不要用手腕發力!

健康密技(手腕折到怎麼辦)-- 手腕復位運動


今天來聊聊「手腕的核心」(腕關節穩定肌群)

***現在的主流觀念:要保護腰椎/腰肌,我們需要訓練(深層)核心肌群
核心肌群失能,會導致腰椎不穩定,淺層肌肉代償用力,進而導致失衡受傷

這樣的觀念,來自於"肌動學"的認識
("肌動學"=西方學科"Kinesiology"的翻譯名詞,或可稱為"肌肉動作學","人體動作學",
跟物理學的動作學"kinematics",動力學"dynamics"力學"mechanics"不同)

---人體關節的動作,由兩種肌肉控制:
A.動作肌:移動骨骼末端,產生末端肢體動作
B.穩定肌:固定關節,讓地基不要晃動(脫臼)
(因此關節/韌帶受傷,物理治療師經常會針對B做訓練,來回復保護關節)

(髖關節後側的肌群:[左]淺層臀大肌/臀中肌;[右]深層肌群)

以腰椎前彎舉例: A.腹直肌 B.腹橫肌
以腰椎後彎舉例: A.豎脊肌 B.腰椎多裂肌+旋轉肌
以髖關節後伸舉例:A.臀大肌 B.深層外轉肌群
以肩關節抬高舉例:A.三角肌 B.肩旋轉袖肌群

多半A.都在淺層,較大塊,較長,快肌為主
多半B.都在深層,較小塊,較短,慢肌為主
(快/慢肌纖維[所謂 紅肌/白肌]的差異,在此就不贅述,大家可以自行用google研究一下 ☺ )


重量訓練大肌肌,目標都是練A.
彼拉提斯練核心,目標都是練B.
(from https://www.gesundheit.de/fitness/fitness-uebungen/pilates-uebungen/herkules)


....那脆弱的手腕呢?

土豆仁經常遇到手腕受傷的朋友
包括:腕骨半脫位(脫臼),腕骨韌帶拉傷,軟骨損傷(下圖A-1/C-2交接處),甚至腕骨骨裂
他們多半都有手腕過鬆+運動須負重腕關節不穩定)的問題

例如:重量訓練拿槓鈴/啞鈴/伏地挺身/地板瑜伽撐地/攀岩/趴滑板/空翻倒立/揉麵團...等運動




 (北港六尺四 舉人也是)


黃老師之前講過:不要用手腕發力最安全
但運動項目就是需要怎麼辦??

那就回到穩定肌的概念---
基本上
主動肌(A)的反方向動作之手腕肌群,即為穩定肌(B)

手腕有多方向動作,歸納如下:
1.前屈(往手心折) A.腕屈肌 B.腕伸肌
2.後伸(往手背折) A.腕伸肌 B.腕屈肌
3.外轉(往拇指背面)A.外轉肌 B.腕屈肌
4.內轉(往拇指腹面)A.內轉肌 B.腕伸肌
5.拇指側屈(往拇指側面)A.拇側肌群 B.小指側肌群
6.小指側屈(往小指側面)A.小指側肌群 B.拇指側肌群

第一個要注意,手腕週邊有許多"手指"的肌腱經過,
他們並沒有固定在腕骨上,無法發揮穩定功能

第二個要注意:多數手腕運動,都合併手指抓握(指屈肌)動作
所以相反方向的手腕伸肌」是最重要的穩定肌
(即上圖 Extensor carpi.開頭的三條肌肉)

......好了...講了那麼多廢話
(就是大仁哥在大學學的knowhow原理)

直接來看手腕的穩定度訓練

土豆仁一般訓練原則:
負重+腕伸肌收縮(後折)+需要的方向←→反方向反覆用力

例如:臥推/胸推/肩推 手腕後折抓槓鈴,容易手腕痛
那你需要的是---

抓槓鈴/啞鈴/或手指空握撐地(負重)+向後折+(屈+後伸)用力訓練


訓練重點:
1.凹折手腕的動作易受傷,小心緩慢加力,注意不要二次受傷
2.重量須足夠(先從輕的開始嘗試,目標儘量接近實際運動重量,以不痛為前提)
3.動作轉換緩慢順暢,中間不可以甩動或用力不均!
4.角度儘量做到最大(不痛為前提)

訓練時,可以發現手腕前屈角度時較難出力!甚至容易疼痛!
這就是缺了腕伸肌的穩定力的結果!

所以使用手腕須避免前屈角度/或後折到底(此角度,腕伸肌同樣無法出力)

黃老師通常建議等手腕疼痛治療較好之後再開始訓練
以免加重傷勢!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學習沒有捷徑。土豆仁不是來一次就好

土豆仁不時會遇到"一次"先生/小姐
(約10-20%左右)
說好多久後追蹤,評估身體變化,預計調整運動內容

但下次就失聯了
(黃老師是不奪命連環扣的人,通常只打一兩天的電話)

(日語:奇跡のリンゴ,改編自石川拓治同名書籍,描述無農藥蘋果的故事)

只來一次,這樣的結果就是,這一次的發現結果,就丟到水裡了~
漣漪之後,還是回到之前的起點

土豆仁強調運動的重要
土豆仁不是西醫(為人詬病的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土豆仁不是民俗推拿(先推再說,缺乏思考)
土豆仁也不是運動教練(壓榨運動表現,大過其他考量)

要達到運動護健康的效果,這些都需要長期追蹤,持續學習

土豆在檢測報告後都會附的一句話:筋骨活動隨時可能變化,本報告書僅代表檢測當天狀態

有運動,有工作,就有改變
但是往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方向?

這不是看一次就能知道的(有很多行銷手法說:"只要XX就對了!",都是騙不懂的)

土豆仁常見的現象:

1.運動沒做(當然會打回原形)
2.運動做錯:沒效就算了,越做越糟,甚至痛到別處,是常見的現象
3.運動做過頭:求好心切,超過體力負荷,導致疲勞傷害
4.找出潛藏的問題:失衡會往不同的方向發展(有深層遠因顯現出來)

這都不是來一次就能解決的事

只來一次的朋友
也許是預算考量,也許是覺得浪費時間,也許是想看到立即的變化
但你們確卻實實是浪費了這一次的時間跟金錢

做個比方:我想要吃到美味海鮮料理

花了兩個小時開車到漁港
看到琳瑯滿目的海鮮,逛了很久,好不容易挑了一隻,
沒找店家料理
再兩個小時回家後卻冰在冰箱,沒馬上料理
配料也沒去買
新鮮漁獲也變成冷凍食品

...當初所想的美味海鮮料理呢?

...當初跑那一趟漁港到底為了什麼呢?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健康自己看:鎖骨痛解析


近來土豆仁遇到越來越多鎖骨部位不適的朋友

懷疑可能是天氣冷,穿大衣,活動少?(其實今年台灣冬天都沒有寒流,都冷不到幾天)

扣除季節因素
可以發現這些朋友共同的特徵是:辦公桌上班族,缺乏(上肢)運動

鎖骨的功用:固定上肢(肩關節)
肩膀活動時,鎖骨會配合肩胛骨/肱骨的動作(前後/上下/內外)角度之外
鎖骨其實是像根"轉軸"自轉



以上示意圖 擷取自《Brunnstrom's Clinical Kinesiology》


***鎖骨常見的問題:


1.外傷的問題
體操/翻滾舞蹈/柔道/武術常見鎖骨外側肩峰關節,半脫位/脫臼(主動外傷)
車禍則常見鎖骨骨折(淺層細細一根沒肉包著,不耐撞,被動外傷)

因為鎖骨平常少動,骨頭又細,如果斷裂處沒有移位,醫院X光常會有照沒看到!
事後因疼痛腫脹再去照
才發現

2.失衡的問題
不同於肩關節經常是活動失衡負重/外傷,導致筋骨失衡/拉傷扭傷/骨骼錯位/關節夾擠

鎖骨的動作不大,一般常見是"缺乏活動"造成的失衡不適
多有單側的肌肉緊繃(上/外/下都有可能)
表現多半是 悶悶 痛痛 卡卡 位置摸不太到
深呼吸肩膀前後伸動作時有感
常見有:
A.胸肌緊繃:圓肩/駝背等姿勢不良,或前趴/肘撐/夾手臂(如玩手機)的習慣動作多
B.胸骨-鎖骨(或第1/2對肋骨)關節悶悶卡卡:同上,多半會發現鎖骨頭端凸出
 (因長期被雙肩向內擠壓的緣故)
C.頸前斜角肌/淺層肌群緊繃:頭部前傾(烏龜脖/猿人頸/上交叉症候群)等失衡
D.胸小肌緊繃:同A.多半合併肩膀前方/手臂手指麻不適

有趣的是:有鎖骨問題的人,多數沒有肩關節問題!
因為兩個問題的形成條件不同:一個動少/一個動多

3.肌肉拉傷
鎖骨是胸大肌的上端連接點,另外鎖骨內面還藏了一條深層的"鎖骨下肌"

多半是臥推/飛鳥等等肩水平外展→內收拉東西練胸動作拉到

針對鎖骨的問題,除了針對失衡處處理(放鬆緊側,訓練對側)
~~保養的基本就是"多活動"

4.心臟/胸腔轉移痛:多半感覺較深,摸不到,可能合併呼吸/運動不適
須小心心臟病(血管狹窄/心律不整/動脈剝離...)或胸腔(肺/氣管/肋膜)腫瘤等問題...

鎖骨的基本運動如下所示:

A.肩往上(耳邊)繞環:正/反向
B.水平前後外展<>內收
C.合掌固定手臂,夾肩膀前後移動

---手臂至少平行肩高是基本角度~沒過肩時鎖骨動作很少
---做完有沒有感到鎖骨酸酸呢?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獨家] 閃到腰的時候...就使用小聰明彎腰法:屈膝+內夾

彎腰是個危險的動作

 之前土豆仁整理過:坐式生活的10點失衡

長期彎腰(久坐也=彎腰)除了凹折脊椎導致脊椎變形,椎間盤凸出,骨刺 等問題之外,
更大的問題是肌肉的失衡

---彎腰時幾乎都是背肌出力,腹肌(前側肌肉)閒閒 

長久下來會導致...
1.(薄薄的)背肌(因長期用力)繃緊疲勞,產生超出承受力的酸痛或拉傷
2.前側肌肉(因缺乏訓練)無力+縮短緊繃
3.前後失衡導致骨架(姿勢)歪斜:駝背/圓肩/烏龜脖/頸椎大包/骨盆後傾...
4.容易脊椎或肩膀痛/拉傷(因歪斜失衡,局部負擔過大)

所以物理治療師都會叫人家:屈膝 取代彎腰
....當然,日常生活,很多時候不得不彎腰
例如:刷牙,洗腳穿襪,坐辦公室,開車...

每日工作需要,有個好椅子+完美的腰靠,是對抗彎腰必備支撐工具:

1.務必符合個人身形(脊椎S曲線,有人平,有人凹,有人凸),
2.要有足夠支撐力,不能軟趴趴一壓就變形,
3.輕鬆靠上服貼個人曲線,沒空隙/凸出

~~但要是真的閃到腰了,還是要彎腰工作怎麼辦?~~!
1.綁護腰(分散腰部受力,限制保護腰椎,但可能還是痛)
2.手扶桌面幫忙撐腰
...堅持直到傷處痊癒的那天...一般需要1~6週不等
(通常動太多容易二次傷害,越拖越久)

3.黃老師今天來教一個土豆仁常用的小撇步(小聰明)彎腰法:
彎腰時,屈膝+內八(大腿內收)夾緊膝蓋

除了站姿,包括坐姿,坐到站也是這樣坐!
(其實就跟深蹲的錯誤動作:膝外翻 很像,但注意成腳尖跟膝蓋平行)

對於很多閃到腰又不能請假休息的患者,這是一個救急的快易便好方法 


這"BAD"動作對膝蓋不好(增加膝蓋扭轉凹折),作用力線彎曲,出力效率差
對負重的深蹲是絕對要避免的

但對於閃到腰的患者,可以減少腰椎前屈,也減少背肌的出力需求,
彎腰/坐姿變成 髖屈曲>腰屈曲
自然減少動到傷處拉扯的痛楚!

...不管是專業的朋友還是老百姓們...
...應該都開始覺得奇怪了吧...
...為什麼膝蓋內夾會減少腰屈曲???



★關鍵在 髖解鎖(臀肌鬆),骨盆前傾+穩定(/加寬)下肢支撐面


很多臀肌/股四頭肌/核心無力的人做深蹲,都自動會變成錯誤"膝外翻蹲"
就是本能折膝蓋代償股四頭肌/臀肌/核心的無力/不穩問題~
這樣他們才容易蹲得下去~爬得起來~

* * * *

真要講起來有點複雜~字比圖多了(發文不附圖,此風不可長)
在此就不詳述

專業的朋友們可以想想看原理喔 😆

因為對膝蓋不好,所以並不建議一般人都這樣彎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