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平衡 不重要嗎?

近來有些學說講到:沒有不好的姿勢,沒有不好的動作,人體本來就不是完全左右對稱的

所以不需要對姿勢 動作 平衡 斤斤計較

...那麼...歪著運動 歪著做事 是可以被接受 而且不會受傷的嘛?

這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追求效率最好 最省力 最平衡 最不會受傷的身體狀態 運動方法
是大家的期望

尤其就土豆仁之前行醫多年的觀察:多數人的疾病都有遠因

可能是環境 可能遺傳 可能是後天造成的歪斜或過勞 (但患者往往習慣了而不知不覺)

這些都是可以改變 可以預防 可以深究的

並不是 只要吃藥打針治療疾病 不用管基本的身體動作失衡

放著不好的習慣
再來疑問:為何我會受傷?為何我會酸痛?

甚至有些人 乾脆不思考 養成依賴藥物/按摩的習慣
沒有想過解決的可能

這在成功的運動員身上 都是不會發生的!
成功的運動家 往往勇於突破 專長自省
善於覺察一般人不會發現的小問題跟自我缺點

極限的運動 龐大的運動量 往往會不斷反覆疊加 讓輕微的失衡變成大歪斜
一般人不運動 或許不動不痛
但在選手身上 小問題卻會變成大麻煩


協助學員(不管是專業選手或業餘休閒) 找出問題點 並解決之

就是土豆仁的希望與目標

商業運動的 賣點 與盲點

運動的好處多多
但牽扯進商業操作 就有些值得商榷之處

常見的問題:
1.誇大不實效果: 減肥為大宗(但減重牽涉的層面 其實飲食佔較大影響)
 另外就是宣稱可治療疾病(多半講得比較隱晦,以免觸犯醫師法)
※運動對控制減輕許多慢性病,預防多種肌肉骨骼疾病,都是有效,但不是神藥

2.張冠李戴效果: 例如把拉筋講成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的效果 (假專業)

3.一窩蜂效應: 台灣人的慣常,看人家排隊就跟著排,社團風潮一過就荒廢倒店
 但多數運動的效果必須持之以恆才看得到

4.用美夢成真簡化忽略運動科學的重要: 很多運動技巧/計畫或效果,並不是依樣畫葫蘆---"我可以,你也可以",很多人的體型/體力/傷勢,會限制運動表現,也無法用簡單的課表達到宣稱的效果

5.忽略可能造成的運動傷害:業績壓力下,只要有人願意來,受傷會被講成小事情,操過頭/動作錯誤受傷也沒關係,教練不會處理傷勢(多半建議休息),只要能做有來上課就好 (但運動傷害嚴重者可造成數年甚至一輩子的活動受限或殘障)

* * * *
土豆仁工房的業務,也是一種商業運動
但一對一的專業評估跟設計
可以儘量減少以上的盲點
...但只是"減少"

運動永遠都有傷害的風險
操作不確實,當時身體狀況的變化,氣候環境的改變
都有可能影響運動的結果

運動的效果跟執行狀況 因個人而異
土豆仁也無法保證運動後可以得到絕對的預期效果
教學的過程,往往是依執行狀況不斷的調整
這才是現實需要的 運動教練在做的事

但土豆仁不會誇大,也不會張冠李戴
運動設計推理有所本
這是很多商業運動課程的不足之處...

...不過 只是想動一動有益身心健康
說實在也不需要這麼嚴肅😅

但運動可能造成的受傷風險
大家還是要謹記在心嘿!
不要感覺怪怪 還傻傻的硬上😆😝😛😵😱😮

所以學習自我覺察(土豆仁幫你)尋找自己的問題並解決之
以免在不知情的狀態下自我摧殘
總在土豆仁的中心思想之一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健康自己查 ---大眾肩膀的隱憂(肩外轉不足)

土豆仁今天要來防患於未然
來講到: 肩膀痛 如何料敵於機先?

一般人會很在意肩膀的喀喀聲
但那個其實很好避免 通常它只有某一个角度有,避開即可

偶爾有咔咔聲 其實不須太過擔心
肌肉疲勞 肌肉緊繃時 因為肩關節的骨頭活動空間很"一拜"(空隙很小)
只要其中一個肌肉出問題 就容易發生
可能是肌腱滑動的聲音 可能是軟骨摩擦的聲音
這是一種失衡現象
但多半休息之後就會改善

至於嚴重者 往往是疼痛伴隨咔咔聲 (表示有發炎或受傷)
那就不在本篇討論範圍啦

* * * *
一般人最會注意的 大概是以下的動作
後面扣不到
就開始緊張~

但這多半是單純柔軟度的問題
肩胛骨移動受限
胸肌太緊
上背斜方肌太緊
肩關節囊/韌帶 前/後方太緊
旋轉肌群太緊

扣不到大概都是以上原因(可能之一 之二...)
但這問題 多數不會引起肩膀痛
多數是痛了以後才因為拉扯會痛 而做不到

* * * *
土豆仁在這要強調的是: 肩外轉角度與力量不足


如上圖
屈肘狀態下,小手臂向外向後轉,稱為「肩外轉」(external rotation)
小手臂往內往後轉,則稱為「肩內轉」
看起來是手肘手臂在轉動,但實際上是以肩關節為轉軸在旋轉

肩外轉不足(特別是主動外轉=肌肉力量=動態動作不穩)
會造成肩關節動作時,上臂骨不穩定(涉及生物力學,在此就不贅述)
週邊的肌肉,就會代償性的多加出力,以維持上肢穩定
一旦負擔過重(疲勞,或是抬/拉太重的東西)
就會產生傷害(最常見的是旋轉肌症候群)

除了肩部肌群肌肉緊繃/肌肉無力 (胸肌/二頭肌/旋轉肌群)
肩胛骨的肌群問題,肩胛骨柔軟度不足,肩胛骨位置錯誤,肩胛骨肌肉失衡,也會造成類似的外轉受限
另外還有駝背者的肩膀,可能因為彎彎的胸椎帶動肩胛骨位置前傾上抬,產生圓肩/聳肩,
進而產生肩外轉不足的問題

大家可作以下影片動作測試一下自己:手臂肩膀,跟背部是否能全程緊貼牆面呢?

...如果無法...
...如果會痛...
...如果有聲音...
...如果肩手貼著牆面,軀幹卻必須扭來扭去...
你的肩膀可能就揹了顆不定時炸彈

當你不動就沒事,動起來就增加風險!

(肩外轉不足,原因各異,需個別檢測,針對設計運動)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只拉筋,是不夠的

〈土豆小學堂〉談談 拉筋(緊繃現象)的背後

來到土豆仁的朋友應該會發現
對於緊繃處
黃老師的處理,第一通常是
按摩
而後才是被動拉筋,接下來是自我伸展運動
回家功課部份
通常都有"
相反方向用力"的肌肉活化運動
這邏輯就在於:緊繃的問題 通常跟使用習慣 有關
事實並不像多數患者自訴:不知道為什麼
因個人習慣,讓肌肉長期收縮,沒有拉長的機會

另一部份則是 受傷後肌肉自我保護,這是一種反射
這樣讓你不想去動受傷的地方 才有機會休息復原 拉到會痛啊~ [不過有些人會自己故意討皮痛]

跑者就是下肢 大小腿 ITB 容易緊繃
久站工作者 容易足底筋膜緊
重量訓練的 練哪裡就緊哪裡
低頭族就是整個上半身
電腦族就是肩頸
多數都有明確的原因在:就是習慣不良 過度使用 疲勞
緊到一個程度 再加上一個外力
就很容易產生二次傷害肌肉拉傷
(很多閃到腰,都是本來就緊)
緊繃本身就是一個致傷遠因

既然是習慣問題
拉筋通常只能改善當下
而且太緊的反而會越拉越痛
(本來就很緊了 你還把他繃緊!
這就是黃老師處理的邏輯
1.先
放鬆肌肉 才伸展 (讓你放鬆,而非繃緊)
2.伸展不夠 要培養好的使用習慣活化運動
3.精準找到被抑制的問題點,並處理它(按摩+針對運動)
「只拉筋,是不夠的」
不管有沒有運動習慣
這個認知 都很重要喔!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健康小技巧:胸椎穩定肌群活化運動

打開胸椎 是許多墊上運動強調的部位

像瑜伽 諸多體位 都強調打開胸椎
各種體操/舞蹈 也很強調胸椎柔軟延伸

不過多半動作都很大 或是要躺地上

黃老師在這邊教一個簡單的胸椎伸展動作,有對桌椅就可以做了!

動作不大,胸椎越緊的人做起來會越有感覺(但動作越小)
柔軟度好的人則可以輕易做出大動作 (但注意不要往後仰)
這同時也是活化頸胸椎穩定肌群的運動


1.調整桌椅高度,讓手肘前臂平放桌面的同時,身體稍向前傾

2.保持雙手肘貼住桌面的狀態下,中背部用力,儘量坐挺胸,但不是吸氣!

3.繼續往上拉,感覺頭頂有一條線把整個頭跟身體往天花板拉高,注意保持視線水平向前,勿往後仰

4.保持雙手肘貼住桌面的狀態下,上半身拉直到底,可感覺到整個後腦至肩胛至中背部的肌群收縮,注意雙肩跟著手肘固定不動,勿後夾肩膀,保持自然呼吸約10~20秒不動

5.放鬆休息片刻後 反覆為之 直到感覺背部肌群鬆弛發熱為止

這運動,持續的時間很重要

越失能的肌群,越深層的肌群,通常都要持續用力一段時間,才能把他喚醒
只做瞬間動作,是動不到他們的

如果背肌無感的朋友(通常會有駝背現象),請維持這個動作儘量久,直到背肌有收縮酸感為止

另外這個動作還可以檢測失衡

如果身體坐正,雙手對稱,但肌肉感覺不對稱?或是挺起來竟然歪一邊?!
都標誌著脊椎骨,或是週邊肌群的失衡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健康秘技 ---腰椎鬆弛法

腰痠腰痛的時候
總想要扭扭動動 但有時越扭會越嚴重! (包括各種拉傷 椎間盤問題)

關鍵在於 已經受傷的組織,不能再"過度伸展" (就已經拉傷了還拉它!)

如以下的拉筋圖片
都是依各人不同問題「選擇性」的做 不建議腰痛者 隨意嘗試








在此推薦一個土豆仁獨家的"鬆弛動作"
放鬆脊椎旁肌肉
降低肌肉張力

同時也是尋找腰椎以外問題的一個測試動作 (因為這動作讓腰椎固定不出力)


1.趴姿,上身無指定姿勢,能保持放鬆即可
2.曲膝90度
3.旋轉腰椎,讓單側骨盆離開床面,讓小腿跟著旋轉,用體重自然重力,讓角度自然到底即可 (不需用力旋轉壓平小腿至床面)
4.保持這一角度放鬆,約30~90秒不動,再換另一側反覆動作
5.若覺得輕鬆,可用雙手肘撐起上半身,再繼續反覆同樣動作

要注意的是:有腰椎骨不穩定者,如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骨刺 者,不建議做這動作,如果施做有不適,請洽詢您的醫師,勿勉強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健康微調整 ---頸椎 #椎間盤突出# 的失衡


頸椎椎間盤突出者
經常長得像下面的圖片
(帥帥?重點在頸椎弧度才對)
經常有駝背 頭部前傾(烏龜脖/猿人頸) 頸椎大包!
只是程度不一
這幾乎都是西方醫學所謂的"上交叉症候群"(上半身 姿勢不良 肌肉失衡)的結果





上交叉症候群的種種外觀失衡
可以參考土豆仁之前的文章:http://peanutworkshop.blogspot.tw/2017/01/blog-post_18.html

低頭族 是頸椎椎間盤突出的高危險群 手機族 筆電平板族 牙醫師 微雕工藝師...
(折脖子 壓那麼 不凸出也難)

頸椎 椎間盤突出 也經常是上交叉症候群的結果之一
從一開始的肌肉失衡
>>不正常壓力被頸椎骨頭吸收
>>最後頸椎骨之間的椎間盤受不了
>>突出變形
>>壓迫神經產生症狀(酸 痛 麻 無力)

如果來看患者的核磁共振影像,幾乎都有下圖的現象
表示頸椎的力學失常 頸椎不穩定
外表可見:曲度異常(外表可見頸椎轉折 有頸椎大包 後頸摺痕) 後頸肌肉代償肥大 駝背

 (頸椎第三到第七節間都有椎間盤凸出 修改自: http://chirochang.pixnet.net/blog/post/50938003-%E9%A0%B8%E6%A4%8E%E5%BC%A7%E5%BA%A6%E7%9A%84%E6%B2%BB%E7%99%82%E8%BF%B7%E6%80%9D)

除了治療 ---想辦法把椎間盤"縮回去"(或切除/減壓),"讓手不麻"
(因為拖太久神經會壞死 難以100%恢復)


土豆仁更強調的是:要解決以上的筋骨異常現象
這才是幕後的病因 (少數案例是車禍/墜落等外傷造成 在此不論)


1.放鬆緊繃肌肉 (通常是後頸跟胸肌)
2.運動促進頸椎正常曲度 (患者通常肌肉都很緊 頸椎被擠壓) 
3.訓練頸椎穩定肌 維持良好姿勢 (自我覺察+運動+環境改造)

有許多患者的緊繃肌肉是縮短到無法用按摩或整脊的方式放鬆
長期姿勢習慣不良,甚至有肌肉纖維化
通常這是一開始治療的最大難題 (肌肉拉不開 1.2.3全都無法做)

第二是患者的穩定肌通常虛弱 工作通常很忙碌
刻意挑戰弱點訓練
會讓他感覺很難過

這是急性治療過後的最大難題 (精神心理問題)

這邊要教大家第二點 是黃老師常教的運動

步驟如下:

1.雙手反背棍子,頂住頸胸交界的椎骨凸點下(約頸椎第七節 [即中醫的大椎穴])
2.保持眼睛直視前方,收下巴,以大椎為支點
 

3.脖子(主要是前半部)用力將整個頭頸部水平往後+往上(拉長的感覺)

 注意不要做成抬頭(眼睛看天上)
 也不要低頭(擠下巴)

 還要注意,不要做成腰椎動作(有的人會變成軀幹前彎後仰)
 這動作一般人的幅度不大,但有駝背/圓肩等變形者,動作會比較明顯

4.持續10~20秒再放鬆

如此可以促進頸椎穩定肌[深層頸屈肌]出力,促進正常的頸椎微前凸曲度,同時伸展椎間盤
這類似之前教過的收下巴運動,
但把運動軸往下移到大椎處,而不是下巴(上半頸椎)

依個人情況,重複施做至頸椎弧度趨向正常為止

但要注意:肌肉太緊繃,關節活動不良者,做了會有不適感的話
請先回頭處理第一點
可能需要治療師 按摩 或是頸椎牽引
也有可能有頸椎以外的其他因素 要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