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台灣的輿論,大仁哥歸納了一下,發現有滿多項目是土豆仁獨樹一幟的觀點!
以下跟大家分享:
1. 運動不一定要超越自我
運動要得到體能或技術上的進步,是要遵守「超負荷原則」沒錯,但不是無限制的加重。土豆仁已經看到太多盲目加重,超過當時自我能力而受傷的案例了。在網路上到處有分享自己破紀錄,炫耀完賽的貼文,會讓人有錯覺---那些成就沒有那麼難。但就土豆仁的經驗---一將功成萬骨枯!其實一個成功選手的背後,已經淘汰幾千幾萬個半途而廢,或是受傷退賽的人。
請大家務必把運動當成一個嚴肅的事情,不可隨性而至。運動計畫沒有得到預期的反應,好的結果是達不到目標而起,不好的結果就是受傷,反而影響原本正常生活。俗語說:傷筋動骨一百天。一旦受傷後,就不是想要休息就會好,那麼簡單的事!
2. 治療傷勢,不一定能讓你回到原來的運動場上
西醫分科之後,很容易將全人拆解為一個一個分開的關節或組織來看,於是也只看得到局部的傷勢或疾病。這樣的弊病就是:只要「患處」得到改善,就以為解決了問題。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各種止痛藥,消炎藥,肌肉鬆弛劑,護具,都是為了改善患處症狀。但土豆仁發現到的重點是:生病其實不是傷口自己將自己撕裂,而是肢體的主人---大腦認知的問題。
當我們看到一個傷勢,不該只想著讓它不痛,只想著什麼時候可以回去跑步,而是要想說:它是怎麼來的?如果不從根源開始處理,這樣的傷勢幾乎都會反覆發生,然後舊傷累積未癒,一次比一次嚴重。然後西醫就會把你抓去開刀,最後因為手術後復健達不到之前標準,只好黯然退休退出賽場---這是我們在職業運動不斷看到的輪迴。
土豆仁看到受傷,一定都要找背後的原因。運動方法,運動量,本身的失衡,甚至日常生活疲勞,都有可能造成最後受傷的結果。止痛打針貼紮儀器徒手其實都不是「有效」治療,而是掩蓋問題。唯有消除原因,才是真正的治療!而土豆仁的結果,往往都是讓學員調整後」無法完全照著原來的方式運動,實際上並無法回到「原來的運動模式」---也就是很多人夢想的那樣。相反的,許多運動教練是以「回到過去(有問題的方法)」為原則,在訓練受傷後的選手,這樣的結果往往就是反覆不斷的受傷,因為選手的受傷的原因沒有得到解決,教練還認為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做!
這個推翻自己的作法,是很多來到土豆仁的新手無法接受的!因為這樣其實是暗示:自己的運動習慣或信念是有問題的。為了一個傷勢,結果否定自己已有的成就,甚至要重新來過,重新打造自己,這是很多人不想做的事,不如忽略這些基礎問題,去讓傷勢不痛就好!
3. 不必要很多的肌肉,或很瘦的外觀
台灣目前的審美觀逐漸M型化。我們可以觀察到60 70年代的明星,放到現在都是微肉的,其實那樣才是自然美。台灣明星這幾十年來,一直慢慢在增加「瘦度」,直到每個都是臉頰凹陷,四肢纖細,而這種病態審美觀,在歐美模特兒界也產生很多厭食症往生的悲劇。
台灣在2010年代跟著世界風潮在流行健身之後,另外一種健美外觀要求則是:高肌肉低體脂!這跟過去的低肌肉低體脂,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需要嚴格的飲食控制。只是肌肉男女需要不斷的重量訓練,還有增肌期的暴吃---跟減肥餐其實是兩個極端。
這兩種外觀要求其實都是以「極端/困難」為美,而不滿足於多數人類一般的狀態。大仁哥也覺得這兩種外觀有可看之處,但本身並不贊成。因為一個容易產生肌少症,骨質疏鬆,還有其他低體脂問題;另外一個雖然對肌肉骨骼好,但長期極端訓練與飲食,容易產生心血管問題(健美外觀者,通常缺乏有益心血管的有氧運動,因為會掉肌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