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手往後伸」的活化運動



    手往後拖行李箱,往後拿東西,往後擦地板... 這樣一動就拉傷肩膀的案例,不勝枚舉。因為跟高舉過肩一樣,「往後」也是我們平時少做的角度,所以這個動作是需要活化的!

  一般健康操多半是直臂水平擴胸,或是肩繞環在拉這個角度。土豆仁今天來教一個更針對問題點的拉法:「仰躺肩後伸擴胸」
步驟:(以右肩為例)
1. 仰躺,軀幹貼床邊,右肩凸出床緣,保持手肘固定彎曲約45度,手心屈曲向頭頂方向。

※手肘手腕保持屈曲角度的目的為:避免分散拉伸力量,以及保持肩膀角度,以免做成肩內轉而非肩後伸。

2. 左手固定軀幹不動,右上臂與床邊夾角約45度,慢速用力做手臂後伸到底,注意需隨時用力保持手肘手腕角度。可感覺到肩關節前側與胸肌的拉伸感(可見影片衣服皺摺變化。)

3. 往下到底後,即慢速回到中立位置,不須停留,以免身體其他部位出力代償。反覆2→3約10~20下。再換對側施做比較。

※若有臥推凳,或長板凳,則可兩側一起施做,需注意平衡。有失衡者建議還是兩邊分開施做,以免一直都只拉到同一邊。

  這個動作的好處是:用床板固定,可以確實拉伸,減少聳肩的代償 ---很多人擴胸時會合併錯誤的聳肩或圓肩姿勢,這樣縮著就沒刺激到肩關節,而變成單純的後伸「勞動」。
  另外加成的效果:也可以活化旋轉肌群出力,以穩定肩關節,而非單純用慣性被動甩開而已。



 

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手舉過肩」的活化運動

  有長期關注土豆仁的豆粉們應該知道,土豆師對手舉過肩的動作總是避之唯恐不及,因為這是非常容易受傷的動作。常見的問題包括:肩夾擠症候群、旋轉肌拉傷、韌帶拉傷...。

  但有許多運動或工作還是必須舉高肩膀,包括:高手擊球、游泳、肩推、滑輪下壓、理貨、擦玻璃...。因此,這些學員要預防受傷,維持肩關節在高角度的穩定與柔軟度,還是很重要的。



  一般穩定度部份,土豆仁會建議做側棒式或下犬式,或簡化的側棒式(下半身著地)、簡化的下犬式(手扶椅面或屈膝),或再簡化為仰躺舉重施做(類似壺鈴/啞鈴),其他像TRX、單槓也是不錯的鍛鍊方式。





  柔軟度部份,除了肩關節,還常見肩胛骨(圓肩)或脊椎(駝背)僵硬(即地基歪斜卡住),也會造成舉高的限制,這樣還硬拉肩關節就容易受傷。

今天就來教大家一個簡單的肌筋膜功能線的活化動作,做完之後,肩膀過頭的角度就會自然鬆開喔~

(功能線的三視圖)

步驟:

1. 坐姿不靠背(站姿則須踩弓箭步,類似英雄式,以固定功能線下半身,手往左拉則左腳在前,手往右拉則右腳在前)

2. 雙手指交叉,手掌反握舉高,手臂盡量伸直過頭

★勿勉強以免拉傷,且勿低頭代償

3. 保持舉手肩關節角度,軀幹往側後方旋轉(胸腰椎側彎)到底即返回,反覆10~20下

4. 做完一輪後可發現肩關節角度自然更大(功能線放鬆了)

 



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聊聊土豆仁的少見奇怪觀念

回顧台灣的輿論,大仁哥歸納了一下,發現有滿多項目是土豆仁獨樹一幟的觀點!

以下跟大家分享:

1. 運動不一定要超越自我

  運動要得到體能或技術上的進步,是要遵守「超負荷原則」沒錯,但不是無限制的加重。土豆仁已經看到太多盲目加重,超過當時自我能力而受傷的案例了。在網路上到處有分享自己破紀錄,炫耀完賽的貼文,會讓人有錯覺---那些成就沒有那麼難。但就土豆仁的經驗---一將功成萬骨枯!其實一個成功選手的背後,已經淘汰幾千幾萬個半途而廢,或是受傷退賽的人。

  請大家務必把運動當成一個嚴肅的事情,不可隨性而至。運動計畫沒有得到預期的反應,好的結果是達不到目標而起,不好的結果就是受傷,反而影響原本正常生活。俗語說:傷筋動骨一百天。一旦受傷後,就不是想要休息就會好,那麼簡單的事!

2. 治療傷勢,不一定能讓你回到原來的運動場上

  西醫分科之後,很容易將全人拆解為一個一個分開的關節或組織來看,於是也只看得到局部的傷勢或疾病。這樣的弊病就是:只要「患處」得到改善,就以為解決了問題。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各種止痛藥,消炎藥,肌肉鬆弛劑,護具,都是為了改善患處症狀。但土豆仁發現到的重點是:生病其實不是傷口自己將自己撕裂,而是肢體的主人---大腦認知的問題。

  當我們看到一個傷勢,不該只想著讓它不痛,只想著什麼時候可以回去跑步,而是要想說:它是怎麼來的?如果不從根源開始處理,這樣的傷勢幾乎都會反覆發生,然後舊傷累積未癒,一次比一次嚴重。然後西醫就會把你抓去開刀,最後因為手術後復健達不到之前標準,只好黯然退休退出賽場---這是我們在職業運動不斷看到的輪迴。

  土豆仁看到受傷,一定都要找背後的原因。運動方法,運動量,本身的失衡,甚至日常生活疲勞,都有可能造成最後受傷的結果。止痛打針貼紮儀器徒手其實都不是「有效」治療,而是掩蓋問題。唯有消除原因,才是真正的治療!而土豆仁的結果,往往都是讓學員調整後」無法完全照著原來的方式運動,實際上並無法回到「原來的運動模式」---也就是很多人夢想的那樣。相反的,許多運動教練是以「回到過去(有問題的方法)」為原則,在訓練受傷後的選手,這樣的結果往往就是反覆不斷的受傷,因為選手的受傷的原因沒有得到解決,教練還認為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做!

  這個推翻自己的作法,是很多來到土豆仁的新手無法接受的!因為這樣其實是暗示:自己的運動習慣或信念是有問題的。為了一個傷勢,結果否定自己已有的成就,甚至要重新來過,重新打造自己,這是很多人不想做的事,不如忽略這些基礎問題,去讓傷勢不痛就好!

3. 不必要很多的肌肉,或很瘦的外觀

  台灣目前的審美觀逐漸M型化。我們可以觀察到60 70年代的明星,放到現在都是微肉的,其實那樣才是自然美。台灣明星這幾十年來,一直慢慢在增加「瘦度」,直到每個都是臉頰凹陷,四肢纖細,而這種病態審美觀,在歐美模特兒界也產生很多厭食症往生的悲劇。



(40→70→90→2020的女明星比較)

  台灣在2010年代跟著世界風潮在流行健身之後,另外一種健美外觀要求則是:高肌肉低體脂!這跟過去的低肌肉低體脂,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需要嚴格的飲食控制。只是肌肉男女需要不斷的重量訓練,還有增肌期的暴吃---跟減肥餐其實是兩個極端。

  這兩種外觀要求其實都是以「極端/困難」為美,而不滿足於多數人類一般的狀態。大仁哥也覺得這兩種外觀有可看之處,但本身並不贊成。因為一個容易產生肌少症,骨質疏鬆,還有其他低體脂問題;另外一個雖然對肌肉骨骼好,但長期極端訓練與飲食,容易產生心血管問題(健美外觀者,通常缺乏有益心血管的有氧運動,因為會掉肌肉。)

  土豆仁一向主張平衡的肌肉對健康最重要,體重體脂並不要求特別低,按照國健署的規定即可(國健署BMI與體脂上限,在明星審美觀,都是太胖。)影視明星身材,往往要求低於下限的過瘦,甚至危及健康的嚴重過瘦!在土豆仁運動中心,還是可以遇到一堆執著於極端審美觀的學員,縱使這樣的身材有健康風險,他們還是樂此不疲。若他們對健康風險無感,大仁哥通常會說:「不要因為別人的眼光,落入商人的陷阱」---其實他們只是想要你的錢!

4. 小於十度的還是脊椎側彎

  就西醫的定義,把長短腳差異小於兩公分,脊椎側彎小於十度,視為「正常範圍」,但土豆仁一向主張平衡很重要,歪斜並不分幾度。這種一刀切標準非常詭異--難道九度就正常,11度就異常?傳統西醫並不重視平衡,也不認為失衡有問題。一般西醫的習慣是把小問題養成大問題再處理(有點怪怪的),並不重視預防醫學(把責任丟給公共衛生界。)

  台灣醫師幾乎都說:沒有問題,沒關係,每個人都有姿勢歪斜很正常。但在土豆仁則很注重失衡的現象,雖然他「不一定會有症狀」,但很多筋骨問題,都與失衡有關,在疾病發作之前,經常可以觀察到失衡的前期現象,甚至失衡程度與症狀呈現正相關!既然我們知道有這個現象,為何不處理失衡?更何況土豆仁學員調整過程中,的確可以看到身體平衡的改變,可以牽一髮動全身,甚至隔山打牛的影響症狀!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肩膀側支撐活化運動

  肩膀痛是常見的問題,除了外力拉傷之外,多半起源於肌肉失衡,也就是長期歪斜的使用習慣,導致力量沒有平均分佈於所有肌肉,而只用某條肌肉出力,或只拉到某條肌肉,造成發炎疼痛。今天來做一個土豆仁常教的肩關節穩定度訓練(也是穩定度測試),有助於肩膀的平衡,也可作為分辨痛點之用。
(0:29後示範錯誤作法:肩胛骨鬆弛上下晃動)

步驟:
1. 側躺,用手肘將肩膀上半身撐起,類似”側棒式”但髖骨以下不用離地。


2. 手臂角度固定,肩胛骨出力向下將軀幹推到最高。上方手屈曲向前,手肘接近床面。

3.保持手臂肩胛骨支撐高度,同時旋轉上半身與手臂伸直向外向後到底,依各人柔軟度決定角度。

4. 慢速往後到底後,再慢速返回,感覺肌肉出力位置與酸痛或卡住點。

5. 反覆20~30下。

這個動作對於:旋轉肌群/前鋸肌/胸肌/甚至闊背肌,都有活化的效果,調整手肘放置位置(即肩關節上下/前後角度),可適用於多種失衡狀況。










 

2022年7月2日 星期六

腿細 & 肌肉萎縮是一體兩面

 

  現代的病態審美觀,都是瘦還要更瘦,嚴重的會變厭食症最後死亡。一般的則常見骨質疏鬆問題。如上圖這位模特兒,可以發現他膝關節比大腿末端大!換句話說,大腿的肌肉其實是「凹進去」的,前陣子土豆仁有po過林志玲的相片更嚴重,可參考下圖。這個現象在膝蓋退化,大腿拉傷的患者身上也可以看到,其實就是肌肉萎縮

  瘦到支撐體重的肌肉都沒了,表示運動量非常小,這樣未來就是關節退化骨質疏鬆的候選人!對正常而且必須有用的肌肉,卻持負面態度,那是大仁哥非常反對的病態審美觀。

「過瘦」的健康風險

醫學上定義的過瘦是 BMI<18.5

  根據林志玲的網路資料: 高174重54,她的BMI=17.84,有些人羨慕這樣的身材,但體重過輕會帶來很多疾病。從未修圖的相片可以看到,她大腿的曲線是凹入的,表示幾乎沒有肌肉,主要是皮包骨!

  過瘦的常見疾病:

1. 骨質疏鬆/肌少症:

 過瘦者通常缺乏運動與營養→缺乏肌肉→缺乏骨質(用進廢退的原理),有運動量的人通常肌肉/骨質/食慾都會增加,難以過瘦!

  但若大量運動還刻意節食者(如長跑或舞蹈體操滑冰),則容易罹患女運動員常見的 #三重綜合症(female athlete triad):能量攝取不足+月經異常+骨質密度低。

  因能量不足時,身體為了能夠存活,會自動關閉生殖系統與犧牲骨質,來讓你可以從事大量運動。後遺症可能有脫髮、不孕、疲勞性骨折等,而且可能是不可逆的!根據美國一研究統計,女性運動員中符合三合症其中一項的盛行率大約是16~60%!

   骨質疏鬆與肌少症除了影響運動功能,也易因意外傷害跌倒失能,這都與 #高死亡率 連動,想要維持老年生活品質與活久一點的人,最好趁年輕儲備骨本,不要過瘦。


2. 貧血/ 免疫力下降

3. 胃下垂/腎臟下垂(游離腎):
  因內臟脂肪不足,導致胃脹/腰痛...

4. 提高老年失智與死亡風險

5. 增加孕婦早產風險

*過瘦者沒有過重者的三高等代謝疾病與關節退化高風險,但高瘦女的 #二尖瓣脫垂 機率高,可能有心臟相關症狀。

  富裕社會營養過剩,減肥是全民運動,普遍以瘦為美(其實大仁哥認為是以「難」為美,大家可以觀察其他國家審美標準看看...),但過瘦反而是不健康的!請大家不要追求極端,才可以活得更好更久。


手掌根鬆弛運動


  手指「過度抓握」是土豆仁常見的失衡現象之一。常見於高爾夫球/打鼓/單車初學者,還有新手媽媽抓小孩 :-p,原因來自於過度緊張,持續多餘的握緊動作,會導致手指肌群酸痛發炎,其實運動大多只須虛握,只有擊發的瞬間用力而已。


  過度抓握症候群,除了運動技巧錯誤之外,另外常見的是手臂筋膜線近端(肩膀~胸椎)部位的虛弱不穩,導致手指手腕需額外出力代償近端的無力現象,長期也導致酸痛發炎。所以土豆仁看手的問題,至少一定會往上看到肩膀的平衡~

  今天的簡單小動作,可以幫助放鬆手臂筋膜的:淺前臂線(手心)/深前臂線(拇指根)/深後臂線(小指根)等部位。

步驟:

1.雙手五指張開,指尖相對抵住,手肘張開讓兩手前臂水平相對

2.保持指尖壓力不放,前後旋轉手腕/前臂到底,以拉伸大指/小指兩側肌群。動作過程無須停留,到底即可轉換。

3.反覆15~30下。做完可感覺手心手腕放鬆多囉~

※注意指尖接觸即可,手指手心有距離,莫做成「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