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十大運動迷思

 土豆仁觀察到的十大運動迷思:

1. 酸痛是因為運動不夠

酸痛原因多種,但通常運動不會解除酸痛。酸痛原因可能是肌肉疲勞、鐵腿(thèⁿ-thuí[牚腿])、關節炎、中樞神經壓迫,也可能是「筋骨嚴重受傷前的輕微發炎*=快到極限了

---很多熱身後就不痛,休息又酸痛的現象都來自於此(可能因循環變好增加柔軟度,帶走發炎物質而減痛) ,需注意不要犯這迷思,酸痛+運動時更需小心(一般沒有到受傷前,都可做適度運動保持體能狀態),並且要分辨可能受傷的組織,並改善運動細節,以免操練過頭受傷!

土豆仁唯一建議要用運動解除的酸痛是:肌筋膜炎。通常針對患處動開,循環較好會較舒服(患者往往會按摩或拉筋止痛而已,但實際上交替收縮+伸展 的效果才好)。


2. 越痛越要動,才會好

跟上一點類似,但差異在是疼痛而非酸軟[sng-nńg]。通常疼痛是運動降載/停止的紅色指標,不理身體提出的警訊的話,多數會越動越痛。但有的人會有如蚊子咬要抓抓"止癢的反射",感覺患處需要燒燙,拍打,拉筋,重擊,才會「覺得比較好」,殊不知這樣沒有解除問題,反而可能造成額外的傷口感染,或進一步拉傷。土豆仁看過許多人都是這樣,本來幾天前只是小傷,但過程中故意一直去刺激,最後變成大傷的案例。

多數的疼痛是需要先休息,找出患處並治療之,而非反射式的故意去刺激他。另外有些人在傷後恢復的過程中,也有壞習慣:會一直去拉扯患處,凹折關節,這就如同皮膚有傷口不包好縫好,卻一直去搓他一樣,都是會越裂越開,而不會越來越好的!

3. 運動量越多越好

建議循序漸進,因各人程度不同,超過程度會受傷。

許多運動的技巧,肌力,耐力訓練,都需要大量反覆練習才會進步。但主要受限的因素在於當時體力與恢復能力(營養補充與休息時間),而非意志力!許多職業運動或商業運動造成受傷的原因,即在不強調每次運動之間的恢復

越大量越高強度的運動項目,越需要更多的恢復期,實際上需要的時間則依個人而定(年齡體力 營養狀況 疲勞壓力 睡眠狀況...)因此職業選手都會有一季或一整年的訓練計畫。
當年瘋馬拉松的時候,有些人短時間狂練要趕初馬,一直報連馬/超馬,每天都做高強度運動沒有休息日,都不是正常的運動週期,身體尚未恢復的狀況下,成績不好之外,也容易受傷。

另外談到就是「垃圾跑量」的問題:只瘋狂求累積里程數(變成勞動而非運動)而不求實際的跑速或耐力進步(需針對專項設計訓練計畫),跑再多也不會有對應的好處,反而可能因疲勞而受傷。這問題在一些職業運動的基礎體能訓練也可以看到,教練只是把你操到累,但對實際專項成績並沒有效果。


4. 別人能,我也能

切勿照抄別人課表,各人程度不同。

有很多體育書籍或高手分享,都有一整套的訓練計畫,但要注意的是:不代表照著走就會有好成績,不然大家都是奧運金牌了~~

 如果本身帶舊傷,或肌力柔軟度達不到動作要求,卻隨性硬跟動作,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這在許多團體商業運動可以看到。教練都會鼓勵你跟上(不然一直找你來上課就變自打嘴巴啊),但土豆仁建議輕鬆做就好,不要勉強才是安全上策。


5. 大重量比輕重量效果好

兩者訓練的肌纖維不同,不可放在一起比較!

這跟前面的運動量「越多越好」,是類似的問題,只是不增加訓練時間,而增加單次負重或速度。但對肌肉生理有研究就知道,肌肉分為快肌跟慢肌(其實還有兩者中間的快慢肌),細胞有氧跟無氧代謝,兩者作動的範圍是不同的(一快一重 vs.一慢一輕),所以間歇跑耐力跑配速跑都是不可互相取代的訓練項目!

至於訓練時要選擇多重?速度要多快?則需要依個別專項技術而定,例如棒球跟高爾夫球,幾乎都是無氧運動與快肌運動;籃球則兩者兼具;長跑則極度偏向有氧(但最後加速度部分則為無氧)。

重量訓練更不用講,要練肌肥大,最大肌力,肌耐力,都各自要選擇不同的重量區間,不可任意改變隨興所至,心血來潮的挑戰大重量,是土豆仁見到受傷的大宗原因之一。


6. 我每天走很多路,運動量就夠了

單純的累積而不進步,是勞動而非運動,反而易受傷。例如許多勞力工作,可以練出很強的腿或上身肌肉(還有職業傷害),但往往偏重於耐力大過肌力,這樣的身體素質,應付每天固定的工作沒問題,但真的要上場運動,做不一樣的動作,還是應付不來的。

要預防骨質疏鬆,需要負重刺激,除了搬貨之外的勞動,經常是負重不足而無效果;要預防三高等心血管疾病,需要有氧運動,除了腳踏車外送員之外,一般勞動多半達不到有氧閾值(能提升耐力的強度),也無效果。所以一般人還是需要撥時間出來做特定的運動。


7. 我勇於挑戰沒做過的運動

沒準備的情況下,受傷機率大。

即如前所述的運動量/重量/個人程度問題,放在運動新手身上,簡單的運動都是高風險。台灣政府開放山林後,暴增的山難事件,也是起源於這種逞英雄式的信念!

台灣現今的教育體制是鼓勵人們挑戰與探索,但放在運動這件事上,並不是好的觀念。土豆仁建議還是需要找老師照步來。


8. 假日運動員

六天不動,只有一天做高強度運動,容易因身體轉換不適應而受傷,也難以維持運動成績。也常犯了上面過度自信挑戰的問題。

現在國健署對運動的指導原則,從一週三次333改成分散式的531每週累積運動150分鐘,每週平均5次、一天平均30分鐘,可拆散每次至少持續10分鐘以上(也有每次心率達到110bpm的說法)就可以省時有效,又減少假日運動員的問題。健康的運動不強求激烈、強度,重點是能持之以恆,就能達到健康、強身的效果。
(競技運動則不同,但固定/持續的訓練計畫是一樣的)。


9. 我的筋很軟(其他沒有練)

很多瑜伽行者或是退休老人家會以此為傲,因為筋要拉得開,要保持,都需要長期不間斷的拉筋運動,很不容易,很有成就感!但關節角度大,除了減少運動時組織拉傷的機會之外,其實沒有額外的好處

關節過鬆,在負重訓練或一般家務搬重時,反而會造成關節不穩定,容易扭傷骨關節。所以大仁師通常建議:柔軟度夠用就好,無須追求極限。至於「夠用」的定義,則要依您的工作/運動項目而定,通常速度要快,動作要大的,柔軟度要求較高;負重較多的,衝擊較大的,則不能太軟。

一個典型的極端矛盾運動就是:舞蹈。土豆仁看過超多舞者,受傷的原因就是拉筋拉到很鬆了,練習某表演需要極限的快速對折+跳躍,在受到重力加速度 衝擊時,過度柔軟的肌肉無法維持關節穩定度,關節滑囊/韌帶或軟骨就受傷 。舞者是不能不軟的(不然動作不漂亮),因此適量的核心訓練/重量訓練(訓練關節穩定)是舞者必備的搭配訓練項目。



10. 我只練一個項目就夠了(運動時間資源受限)

研究顯示:青少年過早從事單一專項運動,對未來的運動生涯,有不良的影響!

台灣的體育教育制度,就明顯有這問題:台灣的青少年國際賽事表現出色,但是到成年後卻開始走下坡...

因為過度單一專項化的運動,狂練猛操雖然可以拿到較好的專項運動成績,但較容易產生運動傷害(因局部組織過度使用失衡,對成年人也是),導致提早結束運動生涯。

而研究顯示「交叉訓練」者(多種不同性質運動項目交錯分配訓練),則可比單項運動者,降低運動傷害機率,這是土豆仁推薦給一般人的運動計畫方式。

參與單一運動傷害率,竟然比參與多種項目高70-93%

交叉訓練的項目選擇,則依主要運動項目而定。

1.訓練專項運動缺乏的能力

如跑者,一般都缺乏柔軟度與最大肌力,建議搭配:瑜伽/重量訓練,有助保護關節,預防傷害。
但跑者無需做"過度的”上半身訓練(如球類/練大胸肌...),因為對跑步成績並無大助益(只在衝刺時有幫助。)


2.促進各方向平衡發展(找相反方向原則)

如跑者,多半只練到前後動作肌群,對於左右/核心穩定肌群則缺乏訓練,土豆仁常見跑平地者,一上越野賽道就受傷!故須針對各方向肌群鍛鍊。
如果跑者有兼球類運動或日常工作需搬重者,則可針對上半身加強訓練,如---游泳就是很好的上肢訓練,也可兼練心肺耐力。

如前所述的舞者,則須做關節穩定訓練(如「彼拉提斯」就是其一)。

另外健美族群則常見只練「看得到的前側」(胸腹二頭大腿),而忽視背臀肌,就容易因前後力量不平衡,帶來(肩背腰)關節的運動傷害。


土豆仁一般建議:資源受限下,至少要有兩種不同性質的運動搭配訓練。若追求成績,則輔助交叉項目頻率減少即可(如一週一次或兩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