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每週連載] 下胸活化運動


(圖上胸小肌=右胸pec. minor ;胸大肌=左胸pec. major)

土豆仁經常講到「胸小肌」出問題,但很少講到「胸大肌」
胸大肌就是一般人稱的「胸肌」,胸小肌則被蓋在胸大肌底下(胸廓偏外1/4處的深層肌肉)是看不到的。因為胸小肌是穩定肩胛的主要肌肉,底下又有神經穿過,所以地基一歪,肩胛位置一變,上面所有都跟著歪!所以胸小肌很重要!



那胸大肌呢?胸大肌(蓋在胸小肌外面)是動作肌,主要負責"肩內收+內轉"(手臂從兩側向中間夾,如上圖動作),跟前三角肌的功能有很大重疊,在肩外展時跟肱二頭肌也有部份重疊,另外鎖骨下還有一條「鎖骨下肌」,胸大肌也跟它有協同作用。其實多數人類,因為不常抱重物,是沒有大胸肌的(即所謂:胸肌失能)。所以健美比賽,才會這麼強調胸肌。

(胸大肌與週邊肌肉圖 三角肌=deltiod; 鎖骨下肌=subclavius)


常見的失衡:圓肩者多半有緊繃(其實是萎縮)的胸大肌跟胸小肌。

反轉胸肌的緊繃,是矯正肩膀平衡的重點之一(另一重點是練背肌跟頸椎肌群。)胸小肌是深層,胸大肌是淺層,都需要拉開!




而一般的胸肌拉筋法:擴胸運動,往往拉不到下胸/上胸,只能拉到胸肌中段(乳頭水平)。
之前土豆仁連載教過一個動作:肩膀痛的腋下緊繃檢測 ---該動作微調角度可拉到下胸。



今天則來教大家做下胸活化的動作。這動作也可活化相鄰的下胸廓構造:肋骨關節/肋間肌/橫隔膜/肩胛後側:闊背肌上半/前鋸肌/後鋸肌。



步驟:以右胸為例

1.趴姿:左手伸直往前,上臂靠左耳;右手往上往後舉高屈肘,手背靠右耳

2.維持雙腳趴姿不翻,上半身以左手為軸,右肩胛往右後轉到底,讓右手肘端點儘量往天空移動。軀幹骨盆跟著後轉,角度以雙腳背不要離地為準。

3.到底後,深呼吸一回,撐開胸廓打開肩胛,可感受到右下胸肌伸展。

4.緩慢回到1.,感受肩胛用力,下胸肌拉長→縮短。反覆約15~20下。

※此動作較一般擴胸,或寬握單槓動作,可以減少肩關節壓力,同時又能做到下胸主動活化訓練。

對牆角壓肩膀擴胸也是常用的方法,可調整雙手位置以拉到不同部位,但肩關節負擔較大,且容易歪斜(一邊拉多,一邊拉少)。

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

舉手/投擲的基礎活化:肩胛骨上旋+後收


土豆仁一般不建議日常生活多做手高舉過肩的動作(如擦高處玻璃,排貨上高處貨架...),因為很容易造成「肩夾擠」(肩旋轉肌腱發炎。)儘量都建議腳踩梯子墊高,讓手不要舉過肩,是比較安全的工作角度。


不過有些運動,是一定要手舉高的,如球類,游泳,攀岩,瑜伽,體操...特別是舉高+負重(肩推/丟球/撐地/撥水...),更容易受傷。因此,如何維護這動作安全的實行,就是本篇的重點。

手舉高,不僅僅是肩關節的動作,還有肩胛骨(地基)跟胸腰椎(核心)的配合拉動,要是其他部份不配合,只有肩關節前屈,通常會很容易產生夾擠。
(大多數的夾擠發炎部位:脊上肌;另外二頭肌腱也是常見部位)


複習一下肩胛骨的動作有:

手舉高時,肩胛骨必須同時配合後收(上圖右上內收改往後)+上旋(上圖中下),是一般肌動學的研究結果。
一旦有駝背/圓肩的問題,導致肩胛骨卡在前縮(上上圖左下,通常會合併下旋),就很容易因為手臂跟肩胛骨動作方向相反(手往後上,肩胛往前下),而產生夾擠。

 看以下排球攻擊的肩膀動作,剛好跟圓肩方向完全相反!

所以對於有高舉運動需求的學員,土豆仁都會看相關關節的柔軟度與控制能力,包括:肩關節,肩胛肋骨關節,胸腰椎。(另外常見頸椎,臂神經,或骨盆歪斜問題影響上肢!)



有肩胛骨高舉問題嗎?可以做以下的活化運動:

(以右肩為例)步驟:
 1.長桿(可用登山杖/竹竿/曬衣竿...)背背後,右上左下,將右肩下壓至右手肘往下,手肘彎曲,儘量到底,以不過度伸展造成疼痛為原則。此時肩胛骨頂住長桿,在後收+下旋到底位置。

以下訓練方式則依個別需要選擇:(整體/單胸腰椎/單肩胛活化)

2.A.保持頭部不動向前,雙手互相用力將右肩向後旋轉到底,右肩胛與腰部配合右轉,連續動作,到底後放鬆回到1.位置,反覆約15~30下。

2.B.影片25-28秒,示範轉腰動作,頭跟著身體轉,此時肩胛動作少,主要訓練腰椎旋轉。

2.C.影片28~35秒,示範單純肩胛後收動作,軀幹儘量保持不動。

3.通常建議左肩也做,游泳體操等雙手運動需要兩側對稱,單手球類則作為訓練對照組(重點還是在持拍手),可以讓我們了解訓練前後程度差異。
(瑜伽的拜日式連續動作,也需要舉肩控制的能力)


一般物理治療訓練投擲,常用下圖的彈力帶(或滑輪後拉)活化,基本上跟今天教的訓練動作是一樣的喔!只是它更強調的是:2.→1.的旋轉肌群「離心收縮控制(肌肉拉長同時,保持用力控制關節穩定)
這種練法較難比較關節位置,而用今天的長桿角度高度變化,就很容易能比較出關節角度差異。


今天的課程到這邊,祝大家舉手順暢,肩膀不卡卡!


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下半身捲腹運動 + 仰臥起坐的問題

練腹肌,你會想到什麼運動?

現在普遍的共識是:仰臥起坐(sit-up)容易傷腰,應避免。因為在直腰離地的過程中,腰椎間盤受到很大的剪力。所以古早作法本來直腿做,後來作法改成屈膝做,讓腰椎弧度較放鬆,以減少椎間盤壓力。但腰椎出力離地,相對負擔還是大,所以後來對腰部高風險族群,建議的安全作法,改成「捲腹」(crunch) --也就是:腰椎不離地,收腹讓軀幹往前捲曲,只有上背肩胛骨離地。

傳統的仰臥起坐,容易有髖屈肌(髂腰肌)代償腹肌出力的問題,會造成沒有練到目標肌,而且會造成腰椎更大壓力!像很多人做仰臥起坐,做到後面,會像蝦子一樣往後拱背再甩起來 ---這就是標準用髖屈肌代償的動作:因為讓腰椎後弓,可以增加髖屈肌出力行程。---這樣其實是反向的大腿前屈動作 ---膝蓋往上向肚子靠,固定下肢,變成肚子往膝蓋靠,並非腹肌出力收縮。

(上圖:髂腰肌的位置,從腰椎兩側,走在腹腔後壁骨盆內緣,接到大腿根部)


(上圖:腰大肌/髂腰肌緊繃,會造成腰椎被往前拉,腰椎內凹過度,骨盆過度前傾,產生疼痛 [這其實是核心整體失衡的的一部分現象])


但捲腹這動作,還是有他的代償問題:容易造成頸胸椎用力 --變成低頭(或抬頭)縮肩讓上背離地,而非捲腹的脊椎屈曲動作。如下圖就是標準的代償姿勢:可以看到腰椎沒有弧度,但聳肩低頭縮下巴!這樣練完會肩膀酸脖子酸腦充血!
當年仰臥起坐對這問題的對策是:雙手不要抱頭,改成抱胸,可以減少手拉肩頸往前用力的機會。
也就是說:當你頭手不用力就起不來的時候,就表示你力竭該休息了,再硬練只是練到別的肌肉,以及增加受傷機率!

土豆仁對捲腹運動,通常建議作下半身捲腹(屁股/薦椎離地,也稱作反向捲腹),來取代上背離地動作。一方面減少如上所述的肩頸代償,另一方面也可以更著重下腹完整收縮的訓練!一般人都是上腹容易練出線條,下腹難練到。而且下腹收縮更能著重刺激到核心前壁重要的腹橫肌(transversus abdominis),是很重要的訓練目標!想要小腹緊實者,要練下半身捲腹喔!

請看影片動作示範:

1.仰躺:屈髖屈膝,可減少下肢出力代償;雙手抱胸,可減少肩頸出力代償。雙腳位置以能讓腰椎放鬆放直完全貼床為準。

2.腹肌收縮,腰椎屈曲,將屁股/骨盆離地(無力者:至少尾椎離地)

3.注意不要憋氣,正常呼吸,緩上緩下,反覆約30下(主要目標為腹橫肌等姿勢肌。)
※下肢須維持固定屈曲角度,勿用下肢踢/快速甩動,這樣不會練到腹肌
※感受無力處,注意下腹整體到兩側收腹,不要只出到上腹部腹直肌力量。
※腹肌/腰椎/核心失衡者,會自然做成歪一邊向上,難以直向上,需另外個別調整。。

捲腹還可以有各種變化:雙向捲腹,腳踏車捲腹,直腿捲腹,但土豆仁建議須將基礎的出力方式學好再來變化,以免都只練到四肢,沒練到腹肌!



(直腿捲腹:用雙手保持平衡,勿伸到最直[會造成腰椎離地]。)

黃老師一開始一般不建議雙手摸地的作法,這樣很容易用手壓造成「闊背肌代償」
(摸腳趾捲腹,力量足夠者才適合練,否則會變肩頸代償)

(雙向直腿捲腹)

 (腳踏車式捲腹)
注意不要跟重量訓練的「V-twist(俄羅斯扭轉)」搞混了,V-twist只有屁股著地,髖屈角度固定做轉體,訓練目標為側腹肌(腹斜肌。)
(V-twist,一般會手拿藥球/啞鈴/槓片做阻力)

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臂神經運動

一般人的運動目標,多是肌肉骨骼,心肺功能

今天來講少人注意的神經部份

今天來講土豆仁常見的肩頸上肢問題~脖子卡,肩頸酸,肩膀卡,網球肘,媽媽手...很多長期慢性患者,都會影響到手臂神經!檢測時可以發現被動拉動時,不只是肌肉僵硬,還有神經緊繃,容易造成手麻或肩膀到上臂深處悶痛。
局部問題去影響神經(或反過來),這詳細的機制黃老師無法確定,但土豆仁的經驗:鬆動神經,解除卡住的部位,對週邊肌肉筋膜的正常功能都有幫助!(不只是不痛,還有放鬆肌筋膜,幫助恢復正常協調動作等好處)

人的手臂由三條神經支配:尺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
臂神經是從頸椎第4~7節到胸椎第1節兩邊伸出的神經根們,交錯融合而來(如下圖)


這些神經走在關節骨骼與肌肉之間的縫隙,一旦鄰居骨頭或肌肉有問題(發炎,腫脹,緊繃,移位...),夾在中間的神經也容易有池魚之殃。
當然要先處理原來的事主才是重點,但神經也是很有感覺的處理目標!土豆仁對神經有主動/被動鬆動的作法,有助於讓神經擺脫「鄰居的糾纏!」

今天來學以下的主動鬆動動作~

共同動作:站姿或坐姿無靠背,保留手臂向後空間,雙臂對稱往後反覆甩動20~30下。
※注意勿聳肩,聳肩會導致緊繃沒拉開。
※注意兩側動作對稱,才能兩邊互拉開:若已有單側問題者,經常會只拉到一邊,造成越拉越歪!
※若為單側肩頸手問題者,可在雙手對稱運動時同時轉頭(移動神經跟)尋找有感角度,以達最大神經鬆動效果。---不同神經會有不同角度影響。

這三個動作分別是---
1.尺神經鬆動:屈肘往身體兩側,雙手腕後折到底,手心向上向外,用力將肩膀/手臂向後旋轉,可感到手臂手肘小指側-肩膀前側-胸肌兩側拉動張力,雙肩胛骨往後下夾。

2.正中神經鬆動:手腕一樣往後折到底,雙肘伸直,手心向後向外,用力將手臂-肩膀直往後甩動,雙肩胛骨往後下夾。甩動時可直臂往後畫適當大小的圈圈(以肩膀不卡為原則),可感到手心側手腕-手臂緊繃。更緊繃的人則可感到肩膀前側拉動。

3.橈神經鬆動:手腕改反方向向手心方向折到底,直臂往後同2.,但手心向後向上(手掌向外旋轉到底,注意不要轉過度造成聳肩[變成轉肩而非轉腕]),一樣後甩/畫圈圈。可感到手背側手臂緊繃。 * 也可四指包住大拇指,將拇指屈曲往後往上折

...這動作每次都讓我想到企鵝先生...

這動作可作為熱身/收操保養。特別是對手部運動:攀岩;還有手工工作者,滑手機打鍵盤,甚至單車機車騎士,...等等手部長期用力+肩頸緊繃的勞動者。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翼狀肩胛的活化(穩定度)運動


上圖右肩就是所謂的「翼狀肩胛」,左肩胛則是正常位置

多數時候,當手臂做出各方向運動時,肩胛骨應該是配合肩膀位置,貼在上背肋骨上做弧形的滑動,而不應該跟肋骨分離,這樣才能提供上肢動作穩定的地基。比如上圖推牆的動作,肩胛骨應該貼著肋骨圓弧,往前往外側前進,讓肩膀往前縮,才能推動牆壁。

(肩胛骨背側附著肌群) 

當肩胛骨週邊肌群失衡時,就可能產生翼狀肩胛。
(前鋸肌的骨骼圖與外表照片,一般人體脂高是看不到的)
一般教科書上最常講到的成因是"前鋸肌"無力(失能),像置頂圖可能就是神經損傷引起的前鋸肌麻痺造成。

不過土豆仁最常看到的翼狀肩胛成因,其實跟脊椎有關!

(有發現上圖輕微的脊椎側彎嗎?)
脊椎側彎,經常因為肋骨會跟著脊椎歪凸,造成單側的翼狀肩胛(須整體改善側彎),一些輕微側彎的患者會有的現象是:常注意到穿衣時肩膀突出肋骨凸出,卻沒有發現自己是脊椎側彎!

 另一個常見的原因則是肩頸的失衡:上交叉症候群(可能表現為:猿人頸/上胸駝背/圓肩)
 
上交叉症候群會導致:
後側中背部肌群(多數都連到肩胛骨)虛弱拉長緊繃(前鋸肌,菱形肌,下斜方肌)
前側胸肌長期用力縮短緊繃(胸大肌,還有影響更大的胸小肌)。
這一後一前的肌肉失衡,有的人表現出來是圓肩(肩胛骨往前縮),
有的人則是翼狀肩胛:肩胛骨前側往前內夾的同時,後側因肌肉虛弱,內緣外擴凸出!

*這兩個也可能同時發生,有的翼狀肩胛是動態才出現,放鬆時卻能貼住胸廓。

翼狀肩胛除了美觀上的問題之外(其實也有人追求肩胛骨凸出的審美觀@@),主要的問題是:地基不穩,很容易導致旁邊肩關節頸椎的用力代償或過度凹折,進而導致發炎酸痛。此時患者都會說肩痛頸痛,而不會注意到翼狀肩胛的地基失衡

今天來介紹土豆仁對翼狀肩胛的肌群活化運動:
以下以雙肩為例,若是單肩問題則改成一手固定不動,只對側動作。
單側通常須要處理脊椎側彎



步驟:

1.選擇站姿或坐姿:依核心穩定度與脊椎側彎狀態來選擇,找能做得漂亮的姿勢。

2.選擇適當長度的彈力帶(橡皮筋,甚至大浴巾也可以,影片用彈簧做示範),雙手握住兩端,伸直水平外展約45度,注意勿聳肩!

3.雙臂伸直向外向前45度相對互拉。注意向外與向前都要兼顧,不可只向外而造成肩胛後縮/後夾,或只向前造成肩胛前凸。

4.感覺肩膀後側與肩胛內側出力感。出到適當拉力能動到肩胛骨即可,不用太大力,注意勿出到脖子或肩膀上方的力(那表示聳肩代償!)

5.拉開的角度以能維持不產生翼狀肩胛為準,停留一會兒感覺肩胛骨平貼位置。
※圓肩或胸肌緊繃者,通常能做的角度會較小。

6.慢慢放鬆回到2.,反覆約15下。肩胛控制不佳者,建議指導或看雙面鏡每3下漸進調整x5組。若水平可作得完美,之後可進階加重量或變換關節角度。

※影片29秒後示範錯誤動作:聳肩,脖子代償,往外不往前,甚至屈肘導致肩胛後夾,單側聳肩,最後一下再回到正確動作。

(上圖的彈力帶胸肌伸展,直臂只往外而沒有往前45度,也是錯誤動作)

這動作有點像健身常做的啞鈴飛鳥,但土豆仁強調是雙臂固定,練習肩胛控制而非練大三角肌喔!(啞鈴飛鳥容許肩胛後縮,還有屈肘肩膀後轉下壓,那都不是土豆仁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