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師在跟學員交流的過程,發現一个有趣的共同現象: 感覺遲鈍(或是主觀忽略)
而且這現象發生率,在女性遠多過於男性!
例如:
1.運動練很久之後,跟黃老師說:我覺得我都沒有進步(實際上是有。)
2.運動之後筋骨酸痛,跟黃老師說:我覺得我從以前就一直酸痛都不會好(實際上他本來沒有酸痛。)
3.疼痛感還在,但動作時並不像之前會產生症狀,跟黃老師說:我覺得運動沒有效(實際上他原來會痛的動作已經不痛了。)
土豆仁除了處理筋骨平衡本身之外,很強調的是自我覺察。
能夠聽得到自己身體的聲音,能夠察覺身體的改變,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但有些人(的大腦)會用過去的刻板印象,去蓋過實際上的身體狀況,來認知自己身體的感覺。這種策略在很多靠「意志力」的工作/競技運動裡可以看到,有助於"突破極限"(同時也有受傷風險)
但這種心理用在健康領域,就有劃地自限,甚至"自欺欺人"的問題了。
就黃老師的推測(不等於當事人實際情況),這種現象一是來自於負面思考的習慣,如看到半杯水,只看到沒倒滿少了半杯,而總是看不到還有半杯可喝;另外則來自長期忽視身體聲音的習慣,一直都用意志力在做事拼工作加班,熬夜追劇打電動,想說忍一下就過去了,結果忍到後面,變成身體與大腦之間的神經傳遞受到抑制,大腦變得遲鈍不敏感,無法接收到身體傳來的訊號。這兩個可能原因,應該都不只心裡,還有生理上的變化。
醫學上對慢性疼痛的研究常見類似結論 ---你的痛不是真的痛,而是大腦覺得痛。(慢性疼痛者常見跟週邊組織問題不成比例的痛覺,所謂"中樞型疼痛" ---大腦變得過度敏感)
要改變大腦無感的問題,土豆仁一般除了文字紀錄(內部會有檢測紀錄),另外就是拍照片影片,做Before/After比較,往往可以發現學員自己無感,但實際卻變化的筋骨狀態。藉此來激勵學員:你只是沒有感覺到,但你真的在進步!
大腦的感受其實是可以被訓練的,就像打球技巧,演奏技巧,除了手腳動作之外,更需要眼手體感配合。專心感受,加上黃老師的觀察提醒,就可以漸漸發現自己的改變證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