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髖關節穩定訓練

髖關節是土豆仁很重視的地方,因為脊椎核心,膝蓋腳踝,甚至上半身的失衡,幾乎都會牽扯到髖關節。 髖關節的無力,會造成週邊代償(如腰緊);髖關節的緊繃,則常見代償鄰居問題(如核心無力,膝蓋不穩。)今天就來做土豆仁常用的髖關節穩定訓練~特別適用於代償性的髖關節失衡(通常表現為易酸痛:髖 腰 膝。)其他髖部傷後訓練也都適用。
很多運動的單腳動作都可能需要這個訓練:如深蹲/硬舉/滑冰/跳躍/舞蹈...

這動作要注意的是:有急性不適,持續疼痛者不適用!

步驟:

1.如核心訓練"橋式"預備動作:仰躺,雙手放鬆置身體兩邊,屈膝讓雙腳掌平踩床面。

2. 抬屁股:屁股夾緊抬高離地,抬到最高點下來約一半,髖微屈位置。注意要讓兩側髖骨/骨盆等高,不要像一般橋式抬到軀幹跟大腿成一直線,那種方式會用較多背肌。儘量用髖關節而非膝蓋或背肌出力,可調整腳踩前後位置來微調出力部位。
注意不要用手壓出力!手易出力者可將雙手交叉胸前放鬆
注意正常呼吸不要憋氣(若容易憋氣則表示核心虛弱)
★若單腳力量足夠,則可改成如橋式先3.單抬腳再2.抬屁股,可增加更高挑戰。

3.固定2.抬屁股角度做單腳支撐(影片為訓練右髖),另腳抬高離地,做各方向動作:膝蓋屈伸/髖關節屈伸/屈膝左右旋轉/直腿左右張開(所謂「髖外展/內收」。)
★注意只有髖以下動作,骨盆位置須保持平行不動,抬高腳側的骨盆勿歪斜下墜。
★觀察哪個動作較無力抖動,則該動作為訓練目標。

4.放慢動作訓練,一般建議一動作放慢用嘴數數1~10(約七秒)來緩慢來回完成。反覆約7~10下,注意須保持穩定不晃
★訓練強度可用:增加角度,增加時間(放慢),增加重量(下腹,腳踝或膝蓋綁沙包或彈力帶)

※如影片為右髖「髖外展/內收」無力,最後可見雙手放胸前不用力的動作差異很大!搖晃即表示髖關節自己難以支撐動作,訓練時須減少側開角度實施,以不搖晃為準。

若有半邊腰髖膝整體不穩者,則可用站姿訓練,類似單腳羅馬尼亞硬舉(RDL)動作,也是土豆仁很常做的訓練。

用抬起腳做各方向運動,軀幹反向與雙臂外展做平衡;也可相反用軀幹或雙手做旋轉,單腳反向做平衡。雙手先不拿重量,之後進階則手或腳可綁重量。
★注意站姿要保持膝蓋微屈,才能減少下背出力代償(相反:如要練腰,則膝要打直。)
(維尼也會做這運動,但在中國會被禁)

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自我狀態無感的處理法


土豆仁一直強調自我覺察的重要,但實際上有很多人是感覺遲鈍的。
明明狀態有變化,學員自己卻說他覺得都一樣。這種心理會造成運動計畫停滯不前,進步不知道,其實連身體狀況倒退也沒感覺!最後造成大病發生,這是很危險的!

土豆仁一般用以下的方法來協助學員自我感知:

1.照片/影片:
土豆仁常見歪斜的姿勢改變,但學員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這部份是由於眼睛跟著身體一起歪,所以歪著看自己,看習慣了,自然覺得歪的是正的!所以請別人從正前方/正後方拍照,最好背景有垂直/水平線做指標,會更明顯。當運動調整後,在同樣的角度再拍一張照片,或拍影片做同樣的動作,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Before/After的不同。


2.紀錄特定動作:
學員通常有某些動作有症狀,才會想來土豆仁。土豆師都會詢問紀錄這些特定動作,並且現場演練看反應。當調整之後,再做一次同樣的動作,就可以明顯看出差別。土豆師最常看到就是:我沒進步,但請他做跟之前一樣的動作,竟然沒有不適,學員自己還渾然不覺這有什麼差別!(完全失憶!以為自己這動作本來就沒有不適)


3.疼痛程度分數:
有疼痛者,詢問1~10分會打幾分,調整過後幾天(等上次記憶消失後)再問一次,就可以明顯比出差別!數字會有差,但疼痛者自己通常會覺得一樣痛(因為心裡只有 痛vs.不痛 這兩種選項)。


 4.按壓特定位置:
土豆仁檢測的過程,通常會摸得到某部位兩側有明顯差異(正常應一樣感覺),一側特硬或特軟,或酸痛。調整後下次再一樣按壓兩側比較,就可以明顯指出差別。通常學員會說:我感覺一樣都沒有好。但其實按壓差異的位置早就已經變位了。這若無畫押為證,很多學員都會否認位置的變化(但土豆仁電腦有紀錄。)


5.指出之前給的回家功課:運動品質/平衡的變化
土豆經驗,通常學員回家做運動的品質/結果會有問題(歪一邊做,次數不夠,甚至把動作整個改掉。)這也是健身房教練存在的主要目的:學員自己做,因為不知動作重點與觀察重點,所以自己看不出動作的錯誤,這時必須要教練來監督才能做對。但土豆仁的運動,需要每天做才能顯出效果,每天來土豆仁算鐘點,實在是傷荷包,因此目前用一週/兩週/一個月追蹤一次,是折衷的辦法,而且這樣更能比較出同樣運動前後的筋骨差異!(當然還是錄影為證最好)常見之前做吃力,之後做輕鬆,或是之前歪一邊,之後歪另外一邊(表示已經平衡或過度矯正!)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預防勝於治療


土豆仁經常會遇到想來「治療」的朋友,但都只能婉拒。土豆仁並沒有辦法像藥物一樣馬上緩解你的疼痛。
也會遇到嘴上說想找原因,但來一次就不來的朋友,土豆師猜測也是:用治療的邏輯在看土豆仁檢測學習這件事。

如果身體深層的問題,是看一眼就能找出來的話,那麼土豆仁就不會存在!

土豆仁的老朋友們,一定都能體會到漸進學習,自我覺察的重要性。從前困擾的各種疼痛或運動問題,在土豆仁追蹤調整後,漸漸自己可以找到提早發現,自我平衡的方法。在疾病發生之前,能察覺到危險的失衡,先來土豆仁檢測找問題,是老朋友們自我培養出來的預防方法。(土豆師並沒有刻意推廣定期課程)

這也是土豆師自己的經驗:所有問題都有原因,醫療卻只看症狀,不問原因。一樣的問題或治療在不同人的身上卻有不同的結果,差別就在你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而不是醫師的治療。只有認知到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情,才能脫離"生病←→治療"的循環。

對願意花錢花時間認識自己身體,學習自我調整的學員們,黃老師敬佩你們,感謝你們!


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臀大肌內側/薦髂關節的伸展

今日來講腰痛或腰部僵硬
常有的現象:薦髂關節失衡

(薦髂關節疼痛位置圖)
一般人對這的描述是:腰痛,或屁股痛,因為一般人甚至不知道這邊有關節(連接薦椎與髂骨,故稱薦髂關節),也不知道尾椎以上叫做薦椎(台語:尾胴骨)
(骨盆的各方向視角,可看到兩條坐骨韌帶)

單獨的薦髂關節問題較少見,多半是外傷,如瑜伽舞蹈劈腿/高抬腿(控腿)動作常見:其實開髖動作除了髖關節之外,有一部份是跟腰椎與薦髂關節一同完成的「協同動作」,當髖柔軟度不足(其實是"不過度")時,就容易代償拉傷腰薦關節!測試會呈現局部關節鬆弛甚至壓痛,但週邊肌肉緊繃代償的現象。
骨盆部位,算是核心的一部分,穩定度比柔軟度要重要,但舞蹈又很要求高角度(才好看),跟一般要求「背道而馳 」,拉得過頭,穩定度不足,就容易拉傷。所以「彼拉提斯」是舞者發明的,舞者需要促進核心功能,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以看到抬腿時腰椎往相對方向折,薦髂關節處陰影表示也有折到)

(左為臀大肌[Max.]/臀中肌[Med.],右為深層肌群,中間骨頭為薦椎+尾椎,白色部份為韌帶/肌腱)

一般人的薦髂關節失衡,最常見的原因是腰椎問題或骨盆歪斜問題的組成一部分:身體中軸長期受力失衡,導致兩側薦髂關節負擔一重一輕,進而壓到過鬆不穩或緊繃代償。
症狀表現可能不會有薦髂關節疼痛,而是感覺:長短腳/單側髖骨大腿膝蓋無力/卡住/酸痛/坐骨高低/屁股大小邊/一邊屁股躺/坐不到床面/甚至單側足底痛。運動員則會感覺單腳運球擊球不順,轉髖不順轉腰不順,單側無力等症狀。



圖例脊椎側彎:腰椎側彎凸側導致該側骨盆/薦髂關節負擔重壓(如下圖左髖)易不穩,對側則易緊繃,都是可能的疼痛來源。

腰椎骨刺/椎間盤凸出造成的代償動作(卡在腰椎前屈,腰直不起來) ,也會造成薦髂關節或臀大肌代償性緊繃。

另外懷孕時賀爾蒙影響韌帶鬆弛+嬰兒重量壓到韌帶,也是常見的孕期/產後腰痛來源,還有部份經痛者,也是這位置!

對於不穩的薦髂關節(走路/運動晃動),運動以週邊肌力訓練為主: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背肌/骨盆底肌/腹肌。而對於緊繃者,則可作以下的伸展:目標是兩側薦髂關節柔軟度平衡!

步驟:以拉右薦髂關節為例
1.四足跪姿,屁股抬高,用手肘與膝蓋支撐,注意兩側支撐點平衡勿放歪。髖屈角度(膝蓋前後)依個人柔軟度與緊繃位置而定,一般以大腿垂直床面為準。

2.保持肩膀手肘不動,軀幹平行右移,屁股往右移動到底,此時左膝輕微離地,感受右薦髂關節/臀大肌的拉筋感。

3.左膝稍外展離地,將骨盆重心壓在右膝上,並稍壓低左臀,保持骨盆背面水平等高,避免骨盆向左旋轉,導致右薦髂關節張力減少。撐住約三十秒後回復到1.。

4.左側也做,感覺兩邊差異,須將緊繃側拉到跟鬆弛側同樣柔軟度。

★注意:薦髂關節受傷/不穩者,不可拉過頭,須經指導。

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無感的大腦

黃老師在跟學員交流的過程,發現一个有趣的共同現象: 感覺遲鈍(或是主觀忽略)

而且這現象發生率,在女性遠多過於男性!
例如:

1.運動練很久之後,跟黃老師說:我覺得我都沒有進步(實際上是有。)

2.運動之後筋骨酸痛,跟黃老師說:我覺得我從以前就一直酸痛都不會好(實際上他本來沒有酸痛。)

3.疼痛感還在,但動作時並不像之前會產生症狀,跟黃老師說:我覺得運動沒有效(實際上他原來會痛的動作已經不痛了。)

土豆仁除了處理筋骨平衡本身之外,很強調的是自我覺察
能夠聽得到自己身體的聲音,能夠察覺身體的改變,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但有些人(的大腦)會用過去的刻板印象,去蓋過實際上的身體狀況,來認知自己身體的感覺。這種策略在很多靠「意志力」的工作/競技運動裡可以看到,有助於"突破極限"(同時也有受傷風險)
但這種心理用在健康領域,就有劃地自限,甚至"自欺欺人"的問題了。

就黃老師的推測(不等於當事人實際情況),這種現象一是來自於負面思考的習慣,如看到半杯水,只看到沒倒滿少了半杯,而總是看不到還有半杯可喝;另外則來自長期忽視身體聲音的習慣,一直都用意志力在做事拼工作加班,熬夜追劇打電動,想說忍一下就過去了,結果忍到後面,變成身體與大腦之間的神經傳遞受到抑制,大腦變得遲鈍不敏感,無法接收到身體傳來的訊號。這兩個可能原因,應該都不只心裡,還有生理上的變化。

醫學上對慢性疼痛的研究常見類似結論 ---你的痛不是真的痛,而是大腦覺得痛。(慢性疼痛者常見跟週邊組織問題不成比例的痛覺,所謂"中樞型疼痛" ---大腦變得過度敏感)

要改變大腦無感的問題,土豆仁一般除了文字紀錄(內部會有檢測紀錄),另外就是拍照片影片,做Before/After比較,往往可以發現學員自己無感,但實際卻變化的筋骨狀態。藉此來激勵學員:你只是沒有感覺到,但你真的在進步!

大腦的感受其實是可以被訓練的,就像打球技巧,演奏技巧,除了手腳動作之外,更需要眼手體感配合。專心感受,加上黃老師的觀察提醒,就可以漸漸發現自己的改變證據。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每週連載] 深背臂線活化

今日的主角:上肢肌筋膜線
圖上右手:淺前臂線 左手:深前臂線
圖下右手:淺背臂線 左手:深背臂線
一般常見的拇指痛:媽媽手
一般常見的手肘痛:網球肘
這兩個問題,在一般醫療院所,就是消炎止痛為主(吃藥打針儀器),復健運動為輔。
而在土豆仁,會看整體的平衡來處理,特別是反覆發作者,一定都有筋膜線的問題。

土豆仁的經驗:
媽媽手大部份是深前臂線的問題,經常延伸到胸小肌(胸外上側深層)緊繃+深背臂線緊繃! ---看圖可以發現深前/背臂線位置剛好相對

網球肘大部份是淺背臂線的問題,經常延伸到三頭肌(上臂後側,深背臂線)沾粘。 ---看圖可以發現三頭肌深處與淺背臂線交疊。

兩者的共同點就是:深背臂線!
深背臂線的肌群包括了:提肩胛肌,菱形肌>脊上肌,脊下肌,小圓肌>三頭肌>尺骨筋膜,小指肌群

而深背臂線也是落枕/膏肓痛/肩頸酸痛/姿勢不良的常見苦主。
深背線除了與深前/淺背有相對關係(一前一後,一深一淺)之外,也經常跟身體核心肌群:旋線/淺背線/功能線,有連帶關係,所以土豆仁看手常會看到脊椎去,今日就不談遠(太多種情況講不完。)

 
 (旋線的前/後視圖,淺背線,功能線) 

今日就來教活化深背臂線的運動:

步驟:以活化右手為例

1.預備姿勢:站或坐姿,面向前方,右臂打直水平向左夾胸,左肘彎曲,左小臂勾住右手上臂,注意勿聳肩。

2.動作:頭向右轉到底,同時右臂水平向前推,右手心向上旋轉,小指直往上鉤,注意四個動作須同時進行。

3.轉到底後放回1.姿勢,反覆約15~20下,感受肌肉出力酸點,在深背臂線的何處?通常即為問題點。

其實投球動作的加速期(中間兩圖),就是背臂線的收縮→拉長的過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