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關節是人體的地基之一(另一個是腳掌[三條]足弓們) ,地基不正會引起很多問題與症狀,所以腳踝的平衡也是土豆仁常研究的目標。
由示意圖可見,腳踝的旋轉,會帶來膝髖腰關節全部一起歪,所以當我們看到腰下肢(甚至上半身)的單側症狀同時,都要研究下肢的生物力學,有可能是腰骨盆歪,髖受傷,膝蓋受傷,只是其中一個點,卻會導致全部腰腿甚至腳底的症狀。
一般症狀因果是從下往上傳(地基歪)較常見,不過上往下傳(多為代償現象)也佔一大部份。其他還有左右,沿神經線,或沿肌筋膜線傳導的症狀。
以下是腳踝連接到的肌筋膜線們:淺前線,旋線,深前線,側線,功能線。我們可以藉由觀察症狀牽涉到的動作,解剖構造,測試什麼角度會產生症狀,來判斷是那一條筋膜線的問題。
(實際操作時會依據不同問題,而加強不同角度)
步驟:
1.站姿(若疼痛或力量不足者可扶欄杆或採坐姿),雙腳平踩與肩同寬或稍窄。
※站距太寬或歪斜會限制腳踝活動角度。
※注意腳踝無負重或懸空的轉動時,會有較多膝關節旋轉代償
(伸直時內轉10°~外轉25°;屈曲時內轉25°~外轉45°),評估時需特別注意。
★腳踝內外轉實際是「多關節動作」,牽涉關節包括:
遠端方脛骨腓骨關節(小腿末端)
踝榫(脛腓距)關節 mortise joint
距骨下(距跟)關節 subtalar join
旋前/pronation:蹠屈(墊腳尖)+內翻(拇趾下壓)+內收(拇趾向內)+腳掌外轉
旋後supination:背屈(翹腳尖)+外翻(拇趾翹高)/+外展(拇趾向外)+腳掌內轉
2.雙腳一起墊腳尖,維持墊腳角度(蹠屈)穩定的同時,穩定膝蓋位置,旋轉腳踝往內/外儘量到底,觀察兩腳的差異。
※需儘量避免膝蓋內外張開移動=用「轉髖」來代償轉腳踝的動作。
※影片中可看出大仁哥受傷的右腳動作較小較低
3.反覆10~20下,觀察是否有柔軟度(應可越拉越開)與肌力,肌耐力(是否會落下,高低,快慢,發抖)等等差異。
* * * *
轉腳踝運動是很好的檢測或訓練方式,可以看出柔軟度,力量,代償問題。作為訓練則可用雙腳或單腳強調局部墊腳或翹腳尖+內外轉/內外翻的動作。
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腳踝動作很平衡,但上半身卻歪掉的現象,表示可能有上半身問題或上半身代償(可以看到膝 髖 腰 手 甚至頭歪掉的動作)。藉由動作影響的肌肉或關節,可以進一步用來推測是那一條筋膜線的問題,進而推測可能的原因。






.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