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0年代開始台灣衛生署就在量坐姿體前彎的數據,作為體適能四大項目之一的「柔軟度」代表,其標準隨年齡性別而有不同,一般以摸得到腳為準。
體前彎的柔軟度主要來自於髖屈的角度大小,這個關節主要限制在於在
大腿後肌(膕繩肌:股二頭肌+半腱半膜肌)的長度 ...*其實這動作是「髖關節鬆」。而非一般人以為的「腰軟/io-nńg」。
第二受限則是腰椎(豎脊肌)與腳跟(腓腸肌)的角度 ---這兩個關節骨性限制較多,可延長範圍較小。
這些肌肉都是肌筋膜「淺背線」的組成,經由這些關鍵部位,我們就知道坐姿體前彎的好處在哪裡:
1.增加關節活動角度:減少淺背線肌群與連結關節 拉傷的閾值(即關節極限較大),包括很容易閃到的下背腰椎,容易歪斜的骨盆,容易抽筋拉傷的大腿後,容易發炎的小腿腳跟,還有足底筋膜,都是受益者。
2.增加淺背線肌群的出力效益:肌肉的出力要好,除了肌纖維增生之外,彈性(收縮與舒張的長度差異)也是重點,伸縮範圍越大,可以做功的行程就越多,表示會有更大力量的運動成績。淺背線與跑步衝刺,跳躍,爬高,硬舉都有關。
※注意不要拉過頭拉到關節過鬆而受傷(但這是少數人的煩惱)
3.增加關節「容錯效益」:土豆仁觀察到柔軟度差者,除了拉傷以外,也容易有關節錯位,姿勢不良問題,長期導致脊椎骨盆,膝蓋腳踝腳底足弓等等問題。因為柔軟度不足,也就沒有空間讓你的筋骨自行調整到受力平衡的位置。
※後側緊拉不開,有可能造成關節前側代償擠壓而受傷:如椎間盤突出,膝蓋髕骨肌腱,鵝掌肌腱,前脛痛,蹠骨痛,腳踝扭傷等等,都可能跟淺背線有關。
→→傳統是「站姿體前彎」,這個測試後改為”稍微”安全的坐姿測試,以減少彈跳拉筋受傷的風險。
★但要注意:這個直腿彎腰動作仍然是對椎間盤跟腰椎後韌帶壓力很大的危險姿勢,一般建議熱身拉筋使用而已,不建議做為主要運動項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